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细胞免疫重建过程中T细胞克隆的T细胞受体B链可变区互补决定区3(TCRBVCDR3)分子特征。方法应用RT—PCR扩增24例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allo—HSCT后及5名正常供者外周血的TCRBV24个家族的基因序列,通过基因扫描(Genescan)的方法判断TCRBV家族的克隆表达、CDR3克隆性质及计算B链可变区(BV)家族的利用率。对于寡克隆表达的T细胞克隆进一步电泳,得到单克隆条带并测序,获得一组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或巨细胞病毒(CMV)直接相关的TCRBVCDR3的分子。结果在移植后2个月至19个月,单倍型骨髓移植的9例患者在6~14个BV家族中有表达,多克隆表达率为33%,其余为单克隆或寡克隆表达。无血缘关系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5例患者在10~15个BV家族中有表达,多克隆表达率为45%。同胞全相合骨髓移植的10例患者在9~16个BV家族中有表达,多克隆表达率为48%。单克隆或寡克隆增生分布在24个不同的BV家族,未见共用的BV家族。单倍型骨髓移植后细胞免疫恢复迟于其他两组。其中2例患者在移植后2个月、移植后3个月检测TCRBV,发现移植后随时间增加BV家族的利用增加,CDR3的多克隆群体增多。得到的23条与GVHD及CMV直接相关的TCRBV CDR3分子,经过生物信息学比较发现,在相同的BV家族内,不同患者中可以出现结构相似的CDR3氨基酸分子,也可以完全不同;不同BV家族的CDR3分子相差较大,未发现共同使用的氨基酸基序。结论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allo-HSCT后19个月内,TCRBV家族的利用仍处于不均一状态。单倍型骨髓移植后细胞免疫恢复迟于其他两组。得到的一组与GVHD及CMV相关的单克隆或双克隆T细胞CDR3分子,在相同的BV家族内,不同患者出现结构相似的CDR3氨基酸分子;不同BV家族的CDR3分子之间未发现共同使用的氨基酸基序。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Vβ亚家族克隆性增殖的动态变化,分析T细胞的克隆性演变与GVHD的关系。利用RT-PCR方法扩增70例次allo-HSCT后患者(其中17例次出现GVH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24个TCRVβ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PCR产物经荧光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CDR3长度,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表明:移植患者T细胞增殖一般都经历由单克隆向多克隆演变的过程,在移植后60-90天时,逐渐由单克隆转为单克隆和多克隆表达大致各占一半。120天以后,无GVHD患者大多转为多克隆性表达;而GVHD患者受免疫抑制剂和GVHD的影响,直到1年以上仍有部分呈单克隆表达趋势。GVHD患者发生GVHD或靶器官受累最明显的时候,外周血TCRVβ亚家族的表达主要呈现单/双克隆的表现,而经过免疫抑制治疗病情好转后,部分患者出现由寡克隆表达转为多克隆增殖趋势。结论:移植后早期患者尤其是合并GVHD的患者,T细胞呈克隆性增殖和T细胞受体的倾向性利用;随着造血和免疫的恢复,TCRVβ亚家族表达重新恢复趋向正常的多克隆性演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FQ-PCR)溶解曲线分析技术监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α、β链CDR3谱系漂移。方法提取HI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设计人32个TCRAV、26个TCRBV基因家族上、下游引物,FQ-PCR扩增HIV感染者TCRAV和TCRBV基因各家族CDR3谱系,溶解曲线法分析各家族CDR3谱系的寡克隆增生,并与传统的CDR3检测技术基因扫描检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FQ-PCR溶解曲线分析技术与基因扫描检测结果一致,HIV感染者TCRα链和β链家族CDR3表达频率不一致,多数家族为多克隆增生的高斯分布,但出现数量不等的寡克隆增生家族。结论 FQ-PCR溶解曲线法监测HIV感染者TCRα、β链CDR3谱系漂移技术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可以用来监测HI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TCRα、β链CDR3谱系漂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溶解曲线分析技术"监测HI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β链CDR3谱系漂移(单/寡/多克隆增生)。方法提取6例HIV感染者、4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cell-PBMC)中的总核糖核酸(RNA),反转录成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设计人26个TRBV基因家族上、下游引物,荧光定量PCR(FQ-PCR)扩增26个TRBV基因各家族CDR3谱系,溶解曲线法分析各家族CDR3谱系的单/寡/多克隆增生。结果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TCRβ链26个家族CDR3表达频率不一致,各家族PCR产物的"溶解曲线谱型图"显示多克隆增生的高斯分布,呈现溶点不同的CDR3多态性,6例HIV感染者的外周血TCRβ链CDR3谱系的26个家族CDR3表达频率不一致,患者各家族PCR产物的"溶解曲线谱型图"上,多数家族为多克隆增生的高斯分布,但每个患者均出现数量不等的单克隆和寡克隆增生家族。结论荧光定量PCR溶解曲线法监测人TCRβ链CDR3谱系漂移的方法稳定简便,可以用来监测正常人和HI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TCRβ链CDR3谱系漂移。  相似文献   

5.
利用TCRβV基因指纹图谱分析1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克隆变化,了解与CEL疾病相关的T细胞受体(TCR)β可变区主要接触抗原的CDR3序列特征。用RT—PCR扩增CEL患者的外周血TCRβV1—24个家族的基因序列,在变性测序胶上电泳,形成TCRβV基因指纹图谱,切割克隆性增生的电泳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TCRβV基因指纹图谱在βVl3.2家族中的分子量较小处出现一条明显扩增的条带,切割此条带并测序证实为单克隆性T细胞增殖,其CDR3的氨基酸序列为:SFSYEQY,其中SFSY基序为特异性保守序列,其它家族无异常改变。结论:该CEL患者TCRβVl3.2家族中出现了单克隆性增殖的T淋巴细胞群,可能是针对CEL恶性肿瘤细胞反应性增生的T细胞克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靶器官中的浸润及其变化趋势,并研究其与靶组织病理损伤和a GVHD进展的相关性。方法:以8-10周龄雄性C57BL/6(H-2K~b)小鼠为供鼠,获取骨髓细胞、脾单个核细胞,将10-12周龄雄性BALB/c(H-2K~d)小鼠经7.5 Gy全身照射后作为受鼠进行移植。受鼠随机分为异基因骨髓移植(BMT)组和异基因骨髓移植联合脾细胞输注诱导aGVHD(BMT+T)组。移植后每天观察小鼠状态,动态检测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及临床评分;HE染色观察aGVHD靶器官的病理学改变,并做病理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移植后d 7、14、28、40、47靶器官中CD3+T细胞的数量并做数据统计。结果:与BMT组相比,BMT+T组小鼠a GVHD靶器官肝脏、肺以及各段肠道中浸润T细胞数量自移植后d 7开始升高。移植后d 14、28、40、47 BMT+T组小鼠靶组织中浸润的CD3+T细胞较BMT组明显增高(P0.05)。GVHD小鼠的靶器官病理评分和临床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肝脏中浸润T细胞数量与病理损伤呈正相关,肠道中浸润CD3+T细胞数量与aGVHD临床病理评分亦呈正相关。结论:CD3+T细胞迁移至aGVHD靶组织介导靶器官的病理损伤,T细胞浸润数量是评价aGVHD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分析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g-like receptor,KIR)及其配体分子相合与否对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效果的影响。分析了74例KIR基因及其配体分子HLA-Cw的分布频率和特点,同时比较KIR分子配体缺失与否对单倍相合骨髓移植患者总体生存、无病生存、GVHD发生以及复发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9个KIR基因表型中2DL1、2DL4和3DL2-3在所有个体100%分布,其他高频率分布的还有3DP1(98.6%)、2DP1(98.6%)、3DL1(97.3%)、2DL3(97.3%);抑制型基因分布频次是活化型的1.37倍;所有单倍体都含有2DL1、KIR3DL2、3DL3和2DL4,其中每个单倍体中均含有2DL2和/或2DL3。HLA-C14个等位基因中Cw7分布频率最高为37.8%;KIR2DL2/2DL3识别配体Group2(HLA-Cw1,3,7,8,13,14)组占43.2%。32例单倍相合骨髓移植中KIR基因错配发生比例为43.8%,其中9/14例为2DL不相合、5/14为2DL2或3DL1不相合;46对单倍相合骨髓移植中HLA-Cw全相合者29例,不相合者14例,HLA-Cw发生完全错配比例为30.4%,全相合比例为63.4%。14例KIR基因不相合和13例KIR基因相合移植病例中,KIR基因相合组生存率高于KIR基因不相合者(p=0.032);17例KIR分子配体HLA-Cw不相合移植患者的DFS明显高于24例相合者(p=0.024)。按供受者KIR配体是缺失的GVHD矢量组生存率高于非GVHD矢量组(p=0.015)。急性重症GVHD发生与活化型KIR2DS1/2DS2有关,2DS1/2DS2不相合组高发急性重症GVHD同时复发减低,而2DS1/2DS2相合组低GVHD但是复发增多。14例KIR配体不相合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1例复发死亡,而12例KIR配体相合组患者有4例复发死亡。结论: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的主要特点就是HLA不全相合,KIR基因表型不一致性及其配体缺失也是其主要免疫学特征,供者型KIR配体的缺失与移植效果有密切关系,在单倍相合移植中分析KIR基因及其配体对于供者选择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时自体树突细胞(DC)和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后T细胞克隆性的变化。采集21例化疗缓解后行细胞免疫治疗的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加入细胞因子培养,获得树突细胞(DC)和激活T细胞。用RT—PCR扩增代表T细胞克隆性的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T—cellreceptorβvariable region,TCRBV),用TCRBV基因扫描的方法观察培养前后T细胞克隆的特征性变化;对T细胞克隆的TCRBV进行序列分析。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CD4+、CD8+、CD56+和CD4+CD25str+FOXP3+,确定其细胞毒T细胞、辅助T细胞、调节T细胞和NK—T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表明:临床缓解后的白血病患者的T细胞呈寡克隆分布,分属在24个TCRBV家族中一些TCRBV基因家族的淋巴细胞克隆消失,仅少数保持多克隆分布,其中TCRBV24基因家族均为克隆性的分布(100%)。分析患者的TCRBV24基因序列特征时发现,3例在CDR3区共用motifVAG,2例共用GGG,表明这些TCRBV24有可能识别同一抗原,其中1例(例5)患者除TCRBV24在CDR3区有motifGGG外,TCRBV8也有GGG,也可能会识别同一抗原。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过13天的体外抗原和细胞因子培养后,培养前出现的一些寡克隆以及克隆完全缺失的状态随即出现了明显变化,培养后都出现完整多克隆分布。将培养前后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培养后淋巴细胞数目为培养前的3.38±1.20倍,CD3+数培养前为(71.1±11.8)%细胞,培养第13天后为(95.4±3.2)%,明显增加;C1M+数培养前为(26.7±11.4)%,培养第13天后为(27.0±13.1)%,无明显变化(P〉0.01);CD8+数培养前为(35.7±12.9)%,培养第13天后为(55.5±13.8)%,明显增加(P〈0.01);CD3+CD56+数培养前为(3.1±1.6)%,培养第13天后为(9.8±6.1)%,增加2倍多(P〈0.01);CIM+CD25str+FOXP3+数培养前为(0.12±0.1)%,培养第13天后为(0.22±0.18)%(P〈0.01)。结论:T淋巴细胞诱导培养方法的主要作用是促进CTL和NK细胞增殖,缓解后白血病患者体内淋巴细胞群往往呈寡克隆增殖,一些克隆会共用同样的TCRBVCDR3模体,识别同样的抗原,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与DC共培养后淋巴细胞恢复多克隆免疫状态,产生以CTL和NK—T为主的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9.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属于造血免疫细胞移植,NK细胞是HSCT后最早开始恢复的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受体分子(KIR)在HSCT中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以及与移植后复发的关系引人注目[1].异基因供者移植物中的CD4+ CD25+细胞群(Tmg)细胞比例与GVHD发生有关[2-3].我们前期的实验研究发现供者未成熟DC细胞可以防止骨髓移植后GVHD发生而不减弱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4].这些与GVHD密切相关的细胞在单倍体相合移植后免疫功能恢复状况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我们以相关不相合HSCT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移植后DC亚群、CD16+ CD158b+细胞和CD4+ CD25+细胞等免疫细胞造血恢复与GVHD发生和复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可行治疗方案及疗效。1999年9月-2007年2月采用清髓性预处理allo—HSCT治疗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4例接受同胞HLA配型全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2例接受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hi—alloBMT)。预处理清髓方案为:全相合移植采用Bu+Cy,单倍体相合并基因骨髓移植采用Cy4-TBI+Ara—C。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方法预防,全相合移植应用环胞菌素A和短程氨甲碟呤,单倍体相合并基骨髓移植除以上药物外还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D25单克隆抗体及霉酚酸酯。结果表明,全部患者移植后均有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及血小板数〉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5(11—20)天及20.3(12—28)天,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仅1例发生急性1度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他患者未发生急性或慢性GVHD,1例移植后20个月死于疾病复发,1例移植后18个月死于肺部并发症,其余4例无病生存,中位存活时间51.8(18—108)个月。总之,allo—HSCT治疗MDS可行、有效,提高了年轻MDS患者疾病治愈及长期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背景: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方式,近年来HLA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供者来源广泛在临床应用较多,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仍是影响移植成功率的主要因素。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与全相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特点,探讨降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的方法及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的意义。方法: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52例,其中HLA全相合组31例,单倍体组21例。HLA单倍体组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兔抗人胸腺T细胞免疫球蛋白预处理方案,HLA全相合组采用改良马利兰,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短程甲氨蝶呤+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的方案。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干细胞植入。其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为48%(25/52),III-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为23%(12/52);全相合组及单倍体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39%(12/31)和62%(13/21)(P〉0.05);全相合组及单倍体组III-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0%(3/31)和43%(9/21)(P〈0.05h发生于移植后+30d、+31d-+60d、+61d-+100d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发生在移植后+30d内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高于移植后+31d-+60d和+61d-+100d;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和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组复发率、2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全相合组与单倍体组相比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年无病生存率前者高于后者(P〈0.05)。说明采用上述移植方案,单倍体组安全性与疗效接近全相合组;在缺乏HLA相合供者时,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抗CD25单克隆抗体在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术(hiBMT)后耐激素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治疗中的作用。对15例单倍体相合BMT后出现耐激素的Ⅱ-Ⅳ度aGVHD的患者给予巴利昔单克隆抗体20mg,第1、4天静脉点滴,未达到疗效的病人间隔1周后重复本治疗。结果显示:完全有效8例(53.33%),其中4例无病生存,2例生存伴局限性cGVHD,2例死于肺部感染;3例部分有效(20%),其中1例无病生存,1例死于aGVHD及感染,1例死于肺部感染;4例无效(26.67%)死亡,死亡原因有GVHD、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总有效率73.33%,总生存率46.67%。该药应用安全,未发现输注相关的毒副作用。结论:抗CD25单克隆抗体对单倍体相合BMT后耐激素的Ⅱ-Ⅳ度aGVHD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总的生存率仍然较低,感染仍然是导致该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环境保护,预防感染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供者来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受累部位及受累器官数的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进行的289例亲缘关系allo-HSC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allo-HSCT后aGVHD的发生情况、受累部位的分布特征及受累器官数的分布.结果 289例患者中166例(57.4%)发生aGVHD;轻度(Ⅰ~Ⅱ度)52.1%,重度(Ⅲ~Ⅳ度)11.0%.发生aGVHD的166例患者中累及皮肤116例(69.9%),消化道79例(47.6%),肝脏25例(15.1%);其中亲缘关系HLA全相合组皮肤型19例(42.2%),消化道型25例(55.6%),肝脏型12例(26.7%);HLA不全相合组皮肤型为97例(80.2%),消化道型54例(44.6%),肝脏型13例(10.7%).HLA不相合组皮肤型a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HLA全相合组(P=0.000).HLA全相合组累及皮肤的aGVHD的患者中Ⅱ度8例(17.8%),Ⅲ~Ⅳ度3例(6.6%);累及消化道的Ⅱ度aGVHD 22例(48.9%),Ⅲ~Ⅳ度3例(6.6%);HLA不全相合组累及皮肤aGVHD患者中Ⅱ度占38.8%,与HLA全相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Ⅳ度占11.6%,与HLA全相合组无明显差异;累及消化道的Ⅱ度aGVHD 36例(29.8%),与HLA全相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Ⅲ~Ⅳ度18例(14.9%),与HLA相合组比无差异.166例aGVHD患者中累及1个器官的115例(69.3%),其中Ⅰ~Ⅱ度103例(62.0%),Ⅲ~Ⅳ度12例(7.2%);累及两个器官的48例(28.9%),其中Ⅱ度37例(22.3%),Ⅲ~Ⅳ度11例(6.6%);累及3个器官的仅3例(1.8%),均为Ⅲ度.结论 HLA不全相合组aGVHD中皮肤型比例明显高于HLA全相合组;HLA全相合与不全相合组比较,轻度皮肤受累或胃肠道受累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重度者两组间无明显差别,对预后影响不大;aGVHD同时累及3个器官者重度aGVHD所占比例高.  相似文献   

14.
背景: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单纯化学治疗效果极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该类疾病的惟一有效方法。研究显示单倍体移植与同胞相合及非亲缘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接近,甚至优于后者,且父母作为供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依从性好,能够保证移植干细胞数量及预防原发病复发,明显提高了患者移植成功率及长期无白血病生存率。目的:回顾分析父母供者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入选35例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均采用"改良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环磷酰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预处理方案和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及甲氨蝶呤三联短程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35例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均植入成功。135例患儿回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为5.82(3.23-8.45)×108/kg,其中CD34+细胞中位数为4.52(2.37-11.51)×106/kg。2干细胞回输后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14.3%。33-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34.3%,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37.1%,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发生率为42.9%。42年无白血病生存率为42.9%,2年总生存率为51.4%,2年原发病复发率为34.3%,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提示对于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供者及不能及时寻找到非血缘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供者的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应用亲属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供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可使所有需要移植治疗的患者都能在亲属间及时找到供者。但由于人类白细胞抗原不合的免疫学障碍,应用常规方式移植不但排斥率高而且重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率显著增高。目的:观察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方案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观察,于2002—07/2008-06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对象:恶性血液病患者42例,年龄10~48岁。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1个位点不合者7例,2~3个位点不合者35例。方法:预处理方案为清髓性的,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均以环孢素加短程甲氨蝶呤为基础方案,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时加用霉酚酸酯,人类白细胞抗原2~3个位点不合时再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抗CD25甲抗-移植物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未进行体外去除T细胞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CD34+细胞11×10^8/kg。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及移植后1,3,6,12及18个月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及单倍体移植受者T、B亚群变化。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完全、持久供者干细胞植入,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Ⅰ度16例,Ⅱ度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0.8%;在随访大于6个月的31例患者中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3例,局限型20例。广泛型3例,2年累积发病率为57.1%,无患者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非去T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T、B亚群下降及恢复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移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小样本临床治疗中,应用清髓性预处理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非体外去T细胞亲属间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体相合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有效,今后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半相合HSCT模型,随机分为分为实验1组(n=12):每只小鼠按100μg/kg输注bFGF;实验2组(n=12):每只小鼠按20μg/kg输注bFGF;空白对照组:半相合HSCT移植后不作任何处理。观察各组小鼠的a-GVHD临床表现及生存时间,移植后14 d对小鼠皮肤、肝脏和小肠进行病理分析,并检测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变化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GVHD明显减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实验1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实验2组和对照组(P<0.05)。病理切片显示实验1、2组的GVHD严重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实验1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良好。结论 bFGF对半相合HSCT小鼠的a-GVHD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讨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后CD4+CD25+T细胞免疫恢复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复发的关系。采集27例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患者在移植后不同时间内的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CD4+CD25+T细胞百分比和绝对数,同时比较该细胞亚群恢复与GVHD和白血病复发的关系。结果表明:经过G-CSF动员后供者外周血中CD4+CD25+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移植后30天CD4+CD25+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的20%,但在移植后3个月内恢复颇为缓慢,直到180天才恢复到正常水平的50%。CD4+CD25+细胞恢复与急性GVHD的发生无关,但是在慢性GVHD组CD4+CD25+显著增高。移植后1年内未发现复发与CD4+CD25+细胞绝对计数有关。结论:在骨髓移植后给予抗CD25抗体预防GVHD的治疗模式下,CD4+CD25+细胞恢复与急性GVHD的发生无关,但与慢性GVHD的发生似乎有关,而与白血病的复发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8.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d和13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高危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单倍体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展了移植的应用范围。目的:观察"改良Bu/Cy+ATG"为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对19例高危白血病患者,均采用"改良Bu/Cy+ATG"预处理方案,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5例,外周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14例。应用甲氨蝶呤,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①短期疗效:中性粒细胞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2(8~20)d;血小板恢复的中位时间为13(10~31)d;移植后100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15.8±8.4)%。②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Ⅰ~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发生率(63.1±11.1)%,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54.54±15.0)%。③远期疗效:2年无病生存率为(28.2±15.5)%,2年总体生存率为(46.9±16.5)%。结果提示,高危白血病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血缘供者及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非血缘供者,而又急需进行挽救性移植时,"改良Bu/Cy+ATG"为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