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常规心电图判断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70%的冠心病患者的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556例中,心电图阳性患者6813%,其中冠状动脉狭窄70%~79%组、狭窄80%-89%组和狭窄≥90%组常规心电图阳性率分别为63.1%、64.9%和70.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1支、2支和3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常规心电图阳性患者分别为66.7%、62.9%和71.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结论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存在局限性且难以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可增加心电图判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情况与冠脉造影及心电图ST-T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疑诊冠心病患者140例。在安静环境下行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电图ST段抬高或降低情况。螺旋CT扫描仪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硬化斑块性质。结果14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127例(90.71%),常规心电图ST-T改变阳性78例(55.71%);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ST-T改变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140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分为正常及轻度狭窄组(<50%)37例、中度狭窄组(50%-74%)62例、重度狭窄组(≥75%)41例。重度狭窄组患者常规心电图ST-T改变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正常及轻度狭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常规心电图ST-T改变阳性率在冠状动脉不同病变支数组间比较差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电图ST-T改变在判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无法用于判断轻中度狭窄,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中血清缺铁修饰骨保护素(OPG)水平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及病情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9月在本院行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的患者80例,所有患者在运动前和运动后均检测血清OPG水平,运动平板试验(ETT)阳性患者进一步冠状动脉造影(CAG),探讨血清OPG水平与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以及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CAG阳性组患者运动最大心率、运动时间明显低于CAG阴性组;运动后各时间点CAG阳性组较阴性组OPG水平升高,病变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严重,患者EET后OPG水平越高。EET后6 h血清OPG水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冠状动脉病变支数≥2支是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过程中血清骨保护素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冠状动脉造影(CAG)与常规心电图检查(ECG)诊断冠心病的效果,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心电图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438例住院患者,将其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灵敏性为77.7%,特异性为52.2%,假阳性率为47.8%,假阴性率为22.3%,阳性预测值为64.1%,阴性预测率为68.1%.ECG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单支病变检出率为64.8%,双支病变为87.9%,三支病变率88.7%.结论常规心电图检查是诊断筛选冠心病的首要有效手段,具有实用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心病及其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117例患者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狭窄(CAS)组(75例)和冠状动脉正常(CAN)组(42例),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一步将CAS组分为1支病变组(31例),2支病变组(20例),3支病变组(24例),其中非重度狭窄者54例,重度狭窄者21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Hcy水平。结果CAS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CAN组(P〈0.05),0、1、2、3支血管病变者血浆Hcy水平里遂级增高趋势,3支与0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支、1支与0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支与2支、1支与3支、2支与3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非重度狭窄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早发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早发冠心病(CHD)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纳入75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早发CHD患者,分为男性组507例和女性组246例。对两组3个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早发CHD男性组和女性组平均年龄相近;女性组糖尿病患者比例(33.74%)高于男性组(19.1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比例在性别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多见于女性(37.40%)。早发CHD单支病变占49.14%,部位以前降支为主(70.65%),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狭窄程度、狭窄支数和累及分支血管比例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早发CHD患者糖尿病比例高于男性;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男性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85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分级与冠脉狭窄指数、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双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快(P<0.05);双椎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3个冠脉病变组双颈总动脉阻力均增高(P<0.05).与颈动脉0级组比较,颈动脉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狭窄指数均增高(P<0.01).3级颈动脉斑块组100%有冠脉狭窄,颈动脉2级、3级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患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 颈动脉管腔内径增大,血管最大血流速度增快和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管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 QTc间期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生情况及病变支数的评估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心肺功能科收治的160例冠心病患者依照冠状造影检测结果分为心肌缺血阳性组(简称阳性组)及心肌缺血阴性组(简称阴性组),采用BI2900的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仪对患者24 h心电变化情况进行记录。以冠状造影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12导联DCG QTc间期对冠心病病人心肌缺血发生情况及病变支数的评估价值。结果:阳性组患者PR间期、QT及QTc间期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支数≥3支患者PR间期、QT及QTc间期明显高于病变支数<3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12导联DCG QTc间期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生情况及病变支数进行预测评估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在该院就诊的可疑冠心病患者472例。分别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分析诊断结果和钙化斑块数量检出情况。结果平板运动试验诊断阴性168例(35.4%,阴性组)、可疑阳性156例(33.1%,可疑阳性组)、阳性148例(31.4%,阳性组)。阴性组患者中存在各类型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比例较高,其中双支病变冠状动脉狭窄度50%的患者中阴性组比例明显高于可疑阳性组和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回旋支病变的患者中阳性组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和可疑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阴性组、可疑阳性组、阳性组患者斑块总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疑阳性组患者中CT血管造影非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存在漏诊可能,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可有效提高隐匿病灶和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在操作中应注意控制患者心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主动脉根部血血管紧张素II(AngII)、醛固酮(ALD)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88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狭窄程度的评分(Gensini评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53例(冠心病组)和非冠状动脉狭窄组(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无任1支病变超过50%)35例(对照组),根据造影结果进一步将冠脉狭窄组分单支病变组(18例)、2支病变组(23例)、3支病变组(12例),冠状动脉造影时经造影导管于主动脉根部采集血标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AngII、ALD水平,比较冠心病组与对照组AngII、ALD水平的差异及其冠脉病变程度与AngII、ALD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AngII、ALD水平高于对照组,AngII(pg/mL)为(43.69±8.00)对(30.59±4.02),ALD(pg/mL)水平为(93.39±14.18)对(64.43±8.47);冠心病组主动脉根部血浆AngII、ALD(pg/mL)水平在单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别为(38.52±5.92),(84.15±13.54);(43.92±6.13),(95.03±11.38);(50.98±8.46),(104.12±11.69),多重比较及AngII、ALD水平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分析提示,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AngII、ALD水平逐渐身高,3支病变高于2支、单支病变(P<0.05),2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P<0.05)。结论冠心病组主动脉血浆AngII、ALD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血浆AngII和ALD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RAAS系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