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腺性膀胱炎的膀胱镜下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文琪 《内镜》1994,11(6):341-342
  相似文献   

2.
腺性膀胱炎误诊为膀胱癌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 病例报告 例1:男,69岁。以无痛性肉眼血尿7d入院。查体:未见明娃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尿常规:RBC(++),脓细胞(-)。B超:双肾及输尿管无异常.膀胱占位;CT:膀胱癌。膀胱镜检查:膀胱三角区可见乳头状肿物.膀胱内壁血管网明显迂曲。临床诊断:膀胱癌。术中快速病理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病理诊断:腺性膀胱炎。  相似文献   

3.
腺性膀胱炎自1887年Von Limberk首先报告,是一种膀胱粘膜增生性病变,它已成为泌尿外科常见病,自2000年至今我院诊治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因膀胱病变行膀胱镜活检患者的病理类型构成,探讨膀胱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复习我院623例膀胱病变患者经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76例,占12.2%,均为尿路上皮乳头状瘤。恶性肿瘤291例,占46.7%,其中尿路上皮癌254例,腺癌17例,鳞癌6例,转移癌13例,横纹肌肉瘤1例。膀胱黏膜慢性炎症140例,上皮增生50例,分别占22.5%、8.0%;而腺性膀胱炎55例,正常膀胱黏膜8例,前列腺组织3例。结论尿路上皮性肿瘤仍是最常见的膀胱疾病,其次是膀胱炎性病变。膀胱恶性肿瘤以尿路上皮癌最常见,膀胱腺癌、鳞癌或转移癌等比较少见。膀胱镜活检安全、简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慢性膀胱炎误诊为膀胱多发肿瘤1例分忻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31岁。因血尿、尿痛3天来院就诊。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程肉眼血尿,并见血块,伴有尿痛,无发热、腰痛及膀胱刺激征。妇检:下腹部压痛明显,耻骨上方触及一如孕3月子宫大小包块。B超检查:子宫居中,前倾位,大小形态正常,膀胱充盈好,壁清晰、光滑,底部显示84mm×77mm×65mm实性团块,形态规则,表面光滑完整,内部回声强弱不均匀(图1),当变动体位时,团块随之移动,并见  相似文献   

7.
【例 1】 男 ,16岁。因尿痛 40天入院。既往有上腹痛史。尿常规 :红细胞 ( 2 +) ,白细胞 ( 2 +)。B超检查 :膀胱右侧壁有1 4cm× 0 8cm乳头状实质性回声光团。膀胱镜检查见 :膀胱右侧壁有直径 2cm乳头状新生物。拟诊膀胱肿瘤 ,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发现膀胱右侧壁有一直径约 3cm条索状肿块 ,与回盲部粘连 ,切除肿块及部分膀胱。病理诊断 :阑尾炎性变 ,膀胱慢性肉芽肿。【例 2】 女 ,5 1岁。因下腹部胀痛、尿频、尿急 1个月入院。查体 :膀胱区偏右有拳头大小肿块 ,表面光滑、质硬 ,无压痛及波动感。血白细胞 14 3× 10 9/L。…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早期误诊为膀胱肿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2年10月收治术前误诊的腺性膀胱炎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以不同程度尿频、尿急、尿痛伴或不伴肉眼血尿、排尿困难、下腹部胀痛等为主要症状就诊,结合经腹超声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膀胱肿瘤,不排除恶性可能。为鉴别肿瘤性质,行膀胱镜下活检术,确诊为腺性膀胱炎。误诊时间为5~7 d。11例确诊后予经尿道电气化术联合药物膀胱灌注治疗,治疗结束后2~3个月,复查膀胱镜膀胱黏膜恢复正常。结论 腺性膀胱炎发病率较低,早期临床表现、超声声像学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在未行膀胱镜和手术病理检查前易误诊为膀胱肿瘤。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4岁,婚后未孕2年.超声检查:子宫附件声像图未见异常,膀胱充盈适中,于膀胱左侧三角区见一大小为21 mm ×12 mm的高回声区,边界清,形态不规则,呈菜花状,基底较宽,内部回声尚均匀,其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膀胱实性占位,考虑膀胱肿瘤.病理诊断:腺性增生性膀胱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女性腺性膀胱炎合并膀胱颈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9年8月期间16例女性腺性膀胱炎合并膀胱颈梗阻患者采用经尿道电切结合术后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6~30个月,其中14例症状消失,一次治愈率87.5%;2例复发者再次行电切治疗,随访至今,疗效满意。随访期间内未发现恶变者。结论膀胱颈梗阻是导致女性腺性膀胱炎的重要病因,膀胱镜尿道镜结合尿流动力学检查为诊断该病的可靠手段,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腺性膀胱炎的诊治(附3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  李家明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1121-1122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分析38例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的资料。结果单纯药物治疗8例,单纯电切术12例,术后复发2例,经再次电切治愈。电切术后加用膀胱灌注化疗16例.全部治愈。膀胱部分切除2例。结论对腺性膀胱炎病变不太广泛,无结石.无前列腺增生的病例均可行电切术。对乳头状瘤样型腺性膀胱炎.电切不能彻底者应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全膀胱切除术需行尿流改道,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应慎重进行。  相似文献   

12.
膀胱肾源性腺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源性腺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等问题.方法 对1例膀胱肾源性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观察及文献复习.结果 70岁男性患者因肉眼血尿就诊,膀胱镜检查显示有一乳头状病变.活检发现肿瘤由成团的小管组成,被覆立方上皮细胞,部分小管囊性扩张,立方上皮细胞分化良好,无异型性,分裂象罕见.病变部位间质水肿,散在炎症细胞浸润,没有深层侵犯,组织学诊断为肾源性腺瘤.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显示前列腺癌标记物P504S(+),基底细胞标记物p63(-).易误诊为前列腺癌,鉴别点在于肾源性腺瘤高分子质量角蛋白34βE12(+),PSA(-).Ki-67指数约为10%.结论 肾源性腺瘤是一种易误诊的少见病变,掌握其组织学特点仍然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20例腺性膀胱炎中细胞角蛋白20(CK20)、核增殖抗原表达基因(Ki67)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对20例腺性膀胱炎、20例低级别膀胱移行细胞癌(LTCC)、20例高级别膀胱移行细胞癌(HTCC)、25例正常膀胱组织的CK20和Ki67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进行检测。结果腺性膀胱炎中CK20和K i67的表达与低级别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差异性(P≤0.05)低于高级别膀胱移行细胞癌组(P(0.01),且与正常膀胱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腺性膀胱炎为一具有一定恶性变趋向的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膀胱原发性透明细胞腺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膀胱原发性透明细胞腺癌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运用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瘤细胞呈实性片状、腺管状、灶性乳头状排列,细胞质丰富,透明;部分细胞胞质嗜酸性,呈鞋钉样。免疫组化显示AEI/AE3、CK7、EMA、p53强(+),200个细胞中Ki-6730%-60%(+)(平均38%阳性);CA125散在(+)、CK20、AFP、CEA、Cga、Vim(-)。组织化学PAS(+),阿尔辛蓝显示腺腔及囊腔内酸性黏液。结论 膀胱原发性透明细胞癌是膀胱癌中的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多来源于化生的移行上皮癌变、也可来源于苗勒管上皮及肾源性腺瘤恶变。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68岁,主因"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2个月"入院.膀胱镜见膀胱前壁一巨大包块向腔内凸出,无蒂,表面光滑,不能辨别是新生包块或外压包块.活检示少许移行上皮并出血性炎症反应.超声检查:充盈后膀胱外壁连续,前壁见一8.9 cm×8.6 cm×4.1 cm的椭圆形肿块凸向腔内,黏膜局部隆起,基底宽,边界清晰,有包膜,内呈稍低不均质回声,CDFI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并测得高阻动脉血流频谱,Vmax:0.46 m/s,RI:0.70.超声提示:膀胱前壁实性占位(考虑膀胱黏膜下良性肿瘤).术中见包块位于黏膜下,有包膜,与肌层分界清,易于分离,完整剜除包块,包块质地软,切面呈白色,部分液化,无鱼肉状组织.病理诊断:膀胱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7.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但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尿流改道术主要包括不可控尿流改道术、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原位新膀胱术三种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原位新膀胱作为膀胱替代的首选方式。而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更接近自然膀胱的功能,是一种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对于肿瘤侵犯尿道或尿道狭窄不能经尿道排尿的患者,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是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因手术简单、并发症少,仍被广泛应用。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则特别适用于年龄大、体质差、耐受力低、不能承受复杂手术的患者。组织工程技术为膀胱替代带来了新的希望,组织工程膀胱的一系列基础研究显示了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关系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报道48例腺性膀胱炎,显微镜下分为4种类型:(1)移行上皮型,(2)肠上皮型,(3)前列腺上皮型,(4)移行一前列腺上皮混合型。其中20例(41.67%)先、后或同时发现有膀胱移行细胞癌。作者认为,腺性膀胱炎常见于慢性炎症性病灶和肿瘤组织的周围,故慢性炎症和肿瘤的刺激可能是腺性膀胱炎产生的重要原因。文章强调,在诊断腺性膀胱炎时,要进一步排除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理学研究─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可发生于成人及儿童的不常见肿瘤,其病因、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预后尚不十分清楚或有争论。本文报告3例病例,年龄4.5岁至62岁。2例位于腹腔,1例在头皮。组织学由具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特征的梭形肿瘤细胞、大量慢性炎细胞及粘液血管样背景构成。免疫组化SMActin、desmin、vimentin呈阳性表达。电镜下可见肌纤维母细胞特征。本文还就其良恶性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Urinary bladder haemangioma is a benign nonurothelial tumour that rarely occurs in paediatric and adolescent patients.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s are not adequate for an accurate diagnosis. The purpose of this serial case report is to raise awareness of urinary bladder haemangioma and appropriate management.CASE SUMMARYWe described two rare cases of urinary bladder haemangioma that were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y follow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his disease. The radical cystectomy was performed with open method surgery associated with an abdominal wall ostomy of the ileal outlet tract for case 1. Case 2 underwent a laparoscopic partial cystectomy. Postoperative pathology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urinary bladder haemangioma. Haematuria resolved postoperatively, and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tumour recurrence in 3 years follow-up for case 1. Postoperative urinary and pelvic ultrasonography showed no signs of recurrence in 3 mo follow-up for case 2.CONCLUSIONCareful histo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diagnosis. There is no “gold standard” treatment for urinary bladder haemangioma, and treatment options are varied for individuals with favourable follow-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