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药效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中药药动学研究经历了从“单成分、单靶点”到“多成分、多靶点”的转变,相应的药动学评价模式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从最初针对单体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到以单成分研究单味中药及复方的药动学,再到多组分整合药动学,以及之后的以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式评价复方药动学。对以上中药药动学评价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药有效成分及单方药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医药学者们的重视。现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解决其中一些关键问题的方法提供新的思考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是我国传统的治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其药动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已成为中药领域一个新的重要研究方向;这对促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与成熟,使传统复杂方剂体系走向国际系统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中药药动学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新学说的不断提出,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已有突破性的进展。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近年中药药动学提出的新学说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是我国传统的治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其药动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已成为中药领域一个新的重要研究方向;这对促进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与成熟,使传统复杂方剂体系走向国际系统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中药药动学是结合中医中药理论特点,将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药,从方剂物质基础、方剂体内活性成分分析、及其药动学参数等方面入手,力图阐明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及其科学内涵。1研究理论1·1证治药动学“证治药动学”是我国学者黄熙提出的将“…  相似文献   

6.
中药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动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在动物或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或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药动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内容涉及生物利用度、毒动学、透皮吸收药动学、群体药动学、时辰药动学、证治药动学、活性成分在肠道的代谢处置和在体液中浓度的测定等。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对阐明和揭示中草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和剂型改进及…  相似文献   

7.
万丽丽  郭澄 《中国药房》2006,17(8):627-628
中药药动学是用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组分、有效单体及复方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和规律及体内浓度-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以阐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并根据数学模型提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为药物的初步筛选、剂型设计、质量评价及给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临床药动学研究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使药物的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同时药动学的研究对复方的组方原理、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中药药动学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复方成分复杂,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大多数尚不明确,使药动学研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促使我们要结合中药作用的特殊性,开创有特色的精密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是对药动学研究的丰富;另一方面也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殷锦锦  周本杰 《中国药房》2012,(47):4503-4505
目的:为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10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对其研究方法和存在困难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体内药物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其研究有自身的特殊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应运用相关技术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内在过程,建立符合中药复方特征的药动学研究与评价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郑世瑞  李俊  宋珏 《安徽医药》2010,14(11):1243-1245
近年来,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中药复方药动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思路。本文综述了关于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新思路,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0.
概述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几种方法,包括生物效应法、血药浓度法、中药复方多效应成分整合药动学及中药复方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阐明各自的特征及优缺点,并对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治疗RA的中药已经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但是其临床评价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注意的核心问题。参考国内外相关法规与文献,并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实践经验,对治疗RA中药新药的临床评价中在研发目标、设计类型、诊断标准与目标人群、基础治疗、试验周期、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及试验结束后医疗措施等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粒主要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径粒位于1~100nm之间的微粒。纳米技术将是下个世纪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等领域产品的突破性技术。近年来纳米技术已在药学领域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药的二次开发与相关政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广耀  李先元 《中国新药杂志》2008,17(24):2083-2085
论述中药二次开发的意义、分类、现状及选题,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移植在治疗急慢性肝衰竭、遗传性肝病、肝硬化等多种肝脏疾病中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但临床上推广使用 ,尚需解决细胞来源短缺、免疫排斥、移植细胞增殖缓慢等诸多问题。该文将从细胞来源、动物模型、临床适应症等方面综述肝细胞移植现状 ,同时展望中药在肝细胞移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药的质量标准与中药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质量是保证中药安全性的决定因素,质量标准缺陷是导致中药出现安全问题的根源。中药质量标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同一物种的不同部位做同一种中药使用、用一种化学成分或几种化学成分评价不同中药的质量、用不同含量的化学对照品评价功能相同的中药质量、从生物高度同源性确定植物的可药用性、用化学成分的含量判定中药的质量、从单纯的物种资源的角度研究中药资源和质量、按照西医西药的思维方式来使用中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药现代化的战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培根  刘勇 《药学学报》2003,38(7):485-486
  相似文献   

17.
王英姿  倪健  贺葵邦 《齐鲁药事》2012,31(8):490-491
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中药学专业药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本文在分析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中药学专业药事管理应用型人才应该采取以KAQ目标为导向,实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综合教育培养模式,既符合新医改的要求,又能满足医药企业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8.
《儿科常见疾病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临床评价学组制定的、指导儿科中药Ⅱ期、Ⅲ期临床试验和上市后有效性再评价方案设计的、具有病种特色的系列临床评价技术指南, 旨在推动儿科中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水平的提高, 并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儿童用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共识会议法”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展共识方案(GPP)有关原则, 国内全部18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医儿科专业的临床儿科专家以及国内相关临床评价专家参加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轮状病毒性肠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遗尿症、手足口病、湿疹11个儿科常见病种指南的起草或多次提出修改建议, 历经3年反复完善, 最终形成共识, 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于2013年10月发布。本指南从研究背景、研究目标、总体设计、诊断标准、受试者的选择、给药方案、安全性评价、有效性评价、试验流程、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质量保证、相关伦理学要求、试验结束后的医疗措施、资料保存等方面阐述了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设计与评价技术要点, 期望能为申办者与研究者在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优良的设计是临床研究成功的重要因素。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疾病,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在参考国内外最新诊疗和评价指南、技术指导原则、专业权威著作、最新学术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本机构与相关科室多年的临床试验设计与实践经验,简要介绍了异常子宫出血的定义、范畴、流行病学特点、预后以及最新药物研究概况,重点分析了中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临床试验的研究路径、设计与评价的考虑要点,以期为治疗该病的中药临床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