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特定的软骨细胞诱导培养液中,由纤维蛋白和硫酸软骨素复合所构建的新型注射型支架材料对脂肪源性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兔脂肪干细胞,分别种植在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和硫酸软骨素复合的两种胶体支架材料上,并在特定软骨诱导液中培养14d。应用MTT检测细胞增殖,生化方法检测硫酸软骨素的含量,RT—PCR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形态学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与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脂肪源性干细胞在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和硫酸软骨素复合的两种胶体支架材料上均呈现出软骨细胞的表型,较之单纯的纤维蛋白载体,由纤维蛋白和硫酸软骨素复合所构建的新型注射型支架材料更有利于脂肪源性干细胞增殖与表达硫酸软骨素和Ⅱ型胶原等软骨细胞表型,向软骨细胞分化。结论纤维蛋白和硫酸软骨素复合所构建的新型注射型支架材料具有促进脂肪源性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并表现出可能应用于关节软骨修复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及观察近交系版纳小耳猪皮质骨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修复日本大耳兔大段骨缺损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35只日本大耳兔,双上肢桡骨中段制造长约1.5cm的骨缺损模型。左侧作为实验组,将版纳猪皮质骨脱脂、脱蛋白处理,消毒后与MSCs在体外联合培养,并加入BMP后植入骨缺损区,右侧作为对照组,骨缺损区单纯用脱脂、脱蛋白处理后的皮质骨植入。另5只兔骨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8,12周各时间点行标本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测试,比较其骨缺损区修复愈合情况。结果术后第12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修复,骨矿密度接近正常,实验后4、8、12周各移植区骨矿密度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BMC:P〈0.05,BMDIP〈0.01);对照组骨缺损区修复缓慢,新骨形成量少;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未修复。结论近交系小耳猪皮质骨复合MSCs及BMP治疗骨缺损效果满意,经处理的近交系小耳猪皮质骨是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为大段骨缺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和煅烧骨复合BMP-2两种骨诱导材料用于修复兔股骨髁缺损的效能差异。方法构建双侧兔股骨髁缺损动物模型,分别植入DBM (实验侧)和煅烧骨/BMP-2复合物(对照侧);4周后取样,从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结果大体形态学观察显示,煅烧骨/BMP-2材料完全覆盖缺损区域,与周围骨组织连结紧密,单纯DBM材料未能完全覆盖骨缺损区域,材料与骨组织结合欠佳,边缘尚留有空隙。组织染色后可见煅烧骨/BMP-2材料填充于直径0.4 cm的圆形缺损区域内,材料周围均有大量新骨形成,材料与新生骨交织成片覆盖整个缺损区域,可见大量的骨陷窝和骨细胞及部分骨小梁形成,未见炎症细胞及新的血管形成。而单纯DBM组可见大量成片的DBM将缺损中央区域填满,仅在部分材料的边缘区域见到少量成条索状的新骨形成。结论 DBM在早期兔股骨髁部位成骨能力较弱,煅烧骨/BMP-2对股骨髁缺损的修复能力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严重骨关节炎环境下评价利用新型支架复合向软骨诱导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BMSC)修复陈旧性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新型兔OA模型42只,随机分成3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胶,透明质酸钠(CFH)组,髓腔钻孔(drilling,D)组,单纯支架(fibrin—hyaluronate,FH)组。CFH组: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在分离培养并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后,同纤维蛋白胶,透明质酸钠和氨甲苯酸混合制作可注射的细胞三维支架复合物,利用共推针具注入14只模型兔膝关节股骨髌沟部软骨缺损处;D组:膝关节股骨髌沟部软骨缺损底部作深达髓腔的钻孔治疗;FH组:单纯纤维蛋白胶、透明质酸钠和氨甲苯酸混合注入软骨缺损处。每组在术后第6周,12周、24周处死动物获取膝关节股骨髌沟部,标本进行组织学评分及统计分析。结果CFH组股骨髌沟部软骨包括新生软骨退变明显减慢。3组间各时间段组织学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FH组6周评分同12周和24周评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5和0.032)。结论新型可注射支架复合ABMSC能够很好修复严重骨关节炎所致的陈旧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治疗骨缺损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6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上段制成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bFGF和自体微小颗粒骨与bFGF的复合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手术后第2、4、8周进行大体观察,X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术后第8周进行骨密度测定,比较修复骨缺损的疗效。结果 经大体观察、组织学及X线检查发现,术后第8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能更有效地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对照组无骨愈合迹象。术后第8周骨密度测定证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FGF组成骨速度快,成骨量多,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明显强于自体微小颗粒骨组及单纯bFGF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时,实现骨与血供联合重建的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有关组织工程骨修复中骨与血供联合重建的献,归纳已报道及可能实施的方法,评价各自的优点。结果 目前主要方法有:(1)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成骨诱导潜能)细胞联合应用;(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骨诱导因子联合应用;(3)显微外科血供重建与组织工程骨联合应用。材料结构因素和细胞接种密度影响联合重建效果。结论 通过显微外科技术提供血运,利用基因治疗的策略实现骨诱导因子的局部稳定释放及应用适当的支架材料,可能是实现骨与血供联合重建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实验观察带血管腓骨复合异体骨重建节段性骨缺损动物模型建立。方法选52只新西兰大白兔,对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在全麻下无菌取双侧兔胫骨,取下的兔胫骨无菌下反复冲洗、处理髓腔,再放入无菌容器内在-196℃液氮灭菌40 min,常温下复温,作为实验用兔异体骨。再对另外3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批在全麻下行单侧兔胫骨人为制造骨缺损,骨缺损范围约为1.2~1.5 cm,再选取粗细、长度相同的兔异体胫骨复合兔自体带蒂腓骨瓣修复骨缺损,钢板固定,平均手术时间1.5 h。结果实验的34只兔术后单侧胫骨骨缺损用兔同种异体骨复合兔自体带蒂腓骨瓣修复骨缺损中,1只兔在术中麻醉意外死亡,1只在术后麻醉苏醒活动后出现肢体畸形,急查X线片显示:内固定断裂、骨头碎裂,对麻醉意外、内固定断裂、骨头碎裂的2只兔在实验中放弃。其余32只兔手术成功,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兔胫骨骨缺损用兔同种异体骨复合兔自体带蒂腓骨瓣修复骨缺损后,有3只术后5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骨未愈合,其余29只骨完全愈合,愈合时间为平均4个月。结论兔胫骨、腓骨解剖结构和人类胫骨、腓骨解剖结构类似,兔适合行自体带蒂腓骨瓣移植,不用行腓骨瓣血管吻合,腓骨有丰富血供,能促进异体骨与宿主骨愈合,腓骨愈合后能提供中晚期力学支撑。临床用同种异体骨复合自体带血管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手术方案与此动物实验模型相对应,该模型的建立为临床手术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骨缺损导致的骨不连和延迟愈合一直是困扰骨科临床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医疗观念的更新和组织工程学的长足进步,传统的骨缺损治疗正向着基于生物材料和骨组织工程的方向转变,"生长因子+支架材料"骨修复模式成为攻克这一难题的未来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明胶/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方法将明胶(Gel)和细菌纤维素(BC)通过物理混合法和化学交联法制备成物理组Gel/BC和化学组Gel/BC,以BC为对照组,对3种支架材料进行细胞粘附实验,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将3种材料分别植入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下颌骨缺损模型中,分别于4,8,12 w进行组织学染色分析、电镜扫描指标检测,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增殖有统计学差异(P〈0.05),SEM观察可见3组材料中均有细胞的粘附,细胞在物理组Gel/BC上生长状态好于其他两组,胞体均较饱满,伪足较多。体内植入后分别于4,8,12 w经扫描电镜和组织学观察,观察期间材料和骨组织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物理组Gel/BC更加致密,空隙更小,骨小梁,新生骨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物理组Gel/BC对骨的修复效果最好,化学组Gel/BC次之,均优于BC。明胶/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新一代骨组织工程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成骨细胞与羟基磷灰石基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并探讨中药作为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为骨组织工程学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来自胎鼠颅盖骨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冷冻干燥技术制备羟基磷灰石(HA)/壳聚糖(CS)—丝素(SF)—中药淫羊藿(EP)多元混构支架材料,并以HA/CS、HA/CS-SF作为对照进行体外复合培养,通过倒置显微镜、MTT比色法、ALP活性检测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细胞在材料上的增殖、分化、生长情况。结果成骨细胞在3种材料上皆有细胞附着,3种材料对细胞活性的影响规律为HA/CS-SF-EP优于HA/CS-SF优于HA/CS。结论HA/CS-SF-EP材料有望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脱钙同种异体骨与脱钙骨基质(DBM)移植后的生长特点,为临床选择填充材料及术后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耳兔右侧尺骨制作骨缺损模型,分别将不脱钙同种异体骨与DBM植入骨缺损处,另作不植入任何物质的骨缺损作空白对照.于2、4、8、12周时摄X线片观察,于4、8、12周时行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及荧光双标观测.结果 在实验的各个时间段,不脱钙同种异体骨组的成骨均不如DBM组活跃.不脱钙同种异体骨组总的骨质逐渐减少,8-12周时骨质才重新增多;DBM组骨质持续增多,12周时骨修复基本完成.结论 不脱钙同种异体骨与DBM移植后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可以利用这些特点选择骨缺损填充材料以及术后的进一步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irradiation on cancellous bone healing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irradiation and to study i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 would affect the bone healing capacity, when delivered directly after irradiat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 Rabbits were given a single dose of 15 Gy (60)Co radiation to one hind leg, the other hind leg serving as control. A standardized defect through the femoral metaphysis of the rabbits was created by a trephine drill biopsy at different times after irradiation. New bone formation in the defect was evaluated by a new biopsy through the previous defect after a healing time of 8 weeks. The mineral contents of the biopsies were analyzed by microradiography and microdensitometry. RESULTS: There was a large variation in the bone-forming capacity expressed as bone mineral content between the animal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uld be detected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irradiation, HBO, or delayed surgery. Qualitative histology revealed more pronounced inflammation, fibrosis, and bone resorption in the irradiated bone. CONCLUSIONS: No definit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fro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owever it might be hypothesized that cancellous bone recovers faster than cortical bone from radiation trauma.  相似文献   

13.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备受关注。尽管大部分基础实验研究证明ADSCs具有“促肿瘤”的作用,但是临床病例调查分析结果却有所不同。本文系统性回顾了ADSCs的生物学特性,ADSCs在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ADSCs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以及自体脂肪填充或移植的临床现状,对实验室基础研究及临床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动物模型,并对其术后免疫反应进行评价。方法取近交系Lewis大鼠和Fisher344大鼠各15只,切取双侧股骨下端干骺端(松质骨)作为移植骨块。另取Fisher344大鼠30只作为受体,随机分为A组(同基因移植组)、B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每组15只。移植手术为在受者双侧股后肌袋内植入移植骨块,术后2、4、8周分批取材检测,观察术后受者的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效应、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变化以及移植块的组织学改变。结果B组的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及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在术后的各个时期均比A组要高(P〈0.05),在术后第4周达到高峰;组织学检查表明B组移植骨块的炎性细胞浸润较多,成骨较少。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实验动物模型术后发生了免疫反应并可以检测,可以作为下一步研究降低同种异体松质骨免疫原性方法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兔耳脂肪移植模型,观察兔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复合脂肪颗粒(adipose granule,AG)和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移植后的形态学变化,为临床脂肪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健康新西兰家兔为实验动物,共取24只,随机分成4组(n=6):A组 移植物为AG;B组 AG+PRF;C组 AG+ADSCs;D组 AG+PRF+ADSCs。在术后1、3、6个月,用B超、游标卡尺测量移植脂肪后的体积变化。透射光活体观察各时间点新生血管的形成及HE染色分析其形态学改变。结果:术后1、3、6个月在脂肪存活率、免疫组化、透光观察等方面D组与A、B、C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DSCs复合PRF、AG能够显著提高移植脂肪组织的成活率,可为临床脂肪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两种移植材料治疗肿瘤刮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真奇  练克俭  康两奇 《肿瘤》2000,20(3):184-186
目的 比较观察脱蛋白牛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骨肿瘤或瘤样病变引起的腔洞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脱蛋白牛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对照组接受自体髂骨移植治疗。结果 实验组有63例,对照组有62例,接受了骨移植术治疗,经平均随访20个月,两组腔洞性骨缺损的愈合率及各种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自体骨移植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牛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带蒂骨膜一骨复合组织瓣局部转移修复全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及再生软骨的特性。方法新西兰成体大白兔48只作为实验动物,建立兔单侧髌股关节股骨关节面直径6mm的圆柱状全层软骨缺损模型,设计带蒂骨膜一骨复合组织瓣局部转移为实验组、单纯骨膜游离移植为对照组、未作任何干预处理为空白组,每组16只。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观察、扫描电镜观测、修复组织(RT)的生物力学观察以及厚度测量。结果术后实验组修复组织为透明软骨,且与周围正常软骨融合良好,甲苯胺蓝染色深;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Ⅱ型胶原的表达呈强阳性;电镜显示包埋在软骨细胞囊中的软骨细胞排列整齐,胶原纤维呈多孔结构,孔隙均匀;应力-应变曲线、时间-应力曲线、时间-应变曲线具有良好的黏弹性表现,其生物力学性能明显强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1;修复组织(RT)厚度测量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稍高出毗邻软骨,但与毗邻软骨之间的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蒂骨膜一骨复合组织瓣局部转移修复骨软骨缺损比以往单纯游离骨膜移植优势明显,为修复全层软骨缺损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