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牙科畏惧症在就诊患者中的分布,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表现,探讨克服牙科畏惧症的方法。方法:本文以问卷的形式对门诊的940例牙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牙科畏惧症在牙病患者中发生率高达65%,而牙科畏惧症的产生94%源于患者的自身经历,虽然有84%的患者愿意与牙医持配合态度,但仍有15.8%的患者宁愿自己忍受。结论:预防牙科畏惧症应从未成年人以及初次就诊开始做起。  相似文献   

2.
王玉凤 《疑难病杂志》2008,7(12):749-750
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是指对牙科诊治过程的某些环节所产生的忧虑、紧张、害怕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为对牙科诊疗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烦躁不安、哭叫、挣扎,甚至逃避或拒绝治疗的现象,DF影响患者与牙科医生的合作.常常延误病情,使诊疗质量下降,如今已成为一种世界各国广泛流行的身心疾病,了解和分析DF的流行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对采取有效措施防治DF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玮 《海南医学》2011,(20):123-12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诊于口腔科的老年人比例快速增长。患者因患有牙科畏惧症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危害了他们群的身心健康。本文就老年牙科畏惧症的流行状况、特点、相关因素、危害以及预防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3岁~14岁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儿童牙科畏惧症产生原因,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方法: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采用不同的教育诱导方法,并根据他们的合作程度进行分级。结果:年龄及性别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有显著差异。结论:在口腔科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儿进行治疗时,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帮助患儿克服畏惧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区成人牙科畏惧症924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市部分成人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的流行情况及其构成因子。方法用DF调查量表(dental fear inventory,DFI)对来诊的成人患者进行主观问卷调查。结果牙科畏惧症检出率为86.15%,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牙科患者DF发生率存在差异,DF的五个构成因子中器械畏惧和卫生条件畏惧男女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由综合性因素造成,需要通过患者、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将牙科畏惧症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7.
王戎 《甘肃医药》2012,31(6):422-423
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又称牙科恐惧症(Dental phobia)或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是人们在牙科治疗中产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表现.目前,“牙科畏惧症”已成为我国牙病早期就诊的一大障碍,大大降低了早期就诊率,由此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痛苦加深,诊治过程延长,医疗费用升高.本文就牙科畏惧症产生的相关因素、危害及预防进行概述,以期引起口腔医疗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牙科畏惧症的心理特点。以便提供心理指导和临床辅导,能更加配合临床治疗工作。方法通过对临床200例急性牙病患者的问卷调查及临床观察做出统计。结果通过对牙科畏惧的心理分析,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后,能使87%的患者完全放松的接受治疗,95%以上的患者可以配合医生完成治疗,使患者的情绪稳定,缓解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恐惧、焦虑等不适感,有利于患者顺利地接受口腔科治疗,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结论牙科畏惧症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无论初复诊。约80%以上的患者对牙科治疗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害怕心理,甚至逃避治疗。故在提高患者的就诊环境和提高医护人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患者的知情权,医护人员有义务给患者讲解病情的诊断,治疗经过,治疗费用,以及治疗时所应用的器械,尽量消除患者的畏惧心理,同时再加入一些背景音乐,改善诊室环境,减少候诊时间等,尽量多的替患者着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牙科畏惧症的心理特点。以便提供心理指导和临床辅导,能更加配合临床治疗工作。方法通过对临床200例急性牙病患者的问卷调查及临床观察做出统计。结果通过对牙科畏惧的心理分析,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后,能使87%的患者完全放松的接受治疗,95%以上的患者可以配合医生完成治疗,使患者的情绪稳定,缓解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恐惧、焦虑等不适感,有利于患者顺利地接受口腔科治疗,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务。结论牙科畏惧症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无论初复诊。约80%以上的患者对牙科治疗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害怕心理,甚至逃避治疗。故在提高患者的就诊环境和提高医护人员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患者的知情权,医护人员有义务给患者讲解病情的诊断,治疗经过,治疗费用,以及治疗时所应用的器械,尽量消除患者的畏惧心理,同时再加入一些背景音乐,改善诊室环境,减少候诊时间等,尽量多的替患者着想。  相似文献   

10.
虽然口腔治疗的技术不断发展,但牙科畏惧症(DF)依然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威胁大众口腔卫生保健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就成人DF的临床表现、病因、不良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1.
150例儿童患者拔牙焦虑症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儿童患者拔牙术前的焦虑状况。方法:采用改良的儿童畏惧调查麦-牙科分量表(CFSS-DS)和Venham临床焦虑及合作行为级别评定量表对150例患儿拔牙术前焦虑状况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口腔卫生状况较差者,既往持牙或拔牙经历痛苦者,拔牙当天精神状态较差者或母亲文化程度较低者的患儿CFSS-DS的评分值和Venham评定级别明显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口腔卫生状况与一表评定的相关关系均最显著(P<0.01),两量表的相关性显著(r=0.67)。结论:儿童拔牙术前的焦虑状况与其口腔卫生状况,看牙经历,拔牙经历,精神状态及其母亲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口腔卫生状况影响儿童拔牙术前焦虑水平及术中行为级别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护理干预对颈椎手术患者焦虑、恐惧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敬珍  张艳芹 《吉林医学》2009,30(8):685-68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颈椎手术患者焦虑、恐惧心理的影响。方法:将50例颈椎手术患者随机分两组(各25人),对照组采取常规模式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焦虑、恐怖计分明显减少,(P〈0.05)。结论:颈椎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焦虑、恐惧心理明显改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对我院就诊患儿进行心理调查,筛选出伴有焦虑症状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分别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和一般治疗,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干预组患儿的焦虑水平比非心理干预组显著下降,患儿的就诊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畸患者牙科焦虑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正畸患者治疗前的焦虑状况,为正畸治疗前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改良Corah牙科焦虑量表(MDA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视觉模拟量表(VAS)对65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明显患有牙科焦虑症的患者占30.77%(MDAS评分值≥11),疼痛的耐受程度差、心情紧张程度高者的MDAS评分较高(P<0.01).MDAS与不同分组因素相关关系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有"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情紧张程度"、"接受治疗最担心疼痛"、"接受治疗最担心影响发音"四个变量入选;S-AI与不同分组因素相关关系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有"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情紧张程度"、两个变量入选.结论:正畸患者治疗前的焦虑状况普遍存在,并和多种因素相关.正畸治疗前的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DA)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Corah's牙科畏惧症评分法,筛选出316例DA儿童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干预;对照组则为常规的牙科治疗。结果:干预组DA程度明显降低,与牙科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牙科治疗后干预组脉搏减慢例数多于对照组,脉博加快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理干预后男性比女性疗效要好(P<0.05),结论:心理干预方法治疗儿童DA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说—示—做"法与模仿法在减轻儿童牙科焦虑症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6~10岁首次到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在接受相同的口腔治疗前,分别应用"说—示—做"法与模仿法的行为管理法,测量儿童接受口腔治疗过程中的心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利用低速手机清洁牙齿这一过程中(0.5~2.5 min),接受模仿法的A组心率的曲线呈递增状态,接受"说—示—做"法的B组心率的曲线呈递减状态。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平均心率,A组[(98.0±1.5)次·min^-1]明显高于B组[(101.0±1.5)次·min^-1],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P=0.04)。结论:"说—示—做"法较模仿法更能减轻儿童牙科焦虑,值得在儿童牙科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诱导在儿童牙科畏惧症患者中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282名接受窝沟封闭治疗的6~8岁儿童,随机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采用Veerkamp牙科畏惧症评价标准评价初诊和复诊时心理诱导效果,比较两组牙科畏惧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诱导组与对照组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诱导组在两次就诊过程中畏惧程度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医疗活动中心理诱导对减少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口腔门诊患者牙科焦虑症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牙科焦虑症与特质焦虑的关系,为临床防治牙科焦虑症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90例口腔门诊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牙科焦虑症的报告率为43.33%,不同性别、口腔就诊项目患者的牙科焦虑症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牙科畏惧症患儿的特点探讨对患儿开展行为管理可以使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方法:210例畏惧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为诱导方法。对照组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式行为诱导方法,实验组采用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系统、规范的强化行为诱导的方法,比较2组患儿对治疗的配合程度。结果:采取不同的行为诱导方法后,实验组配合治疗程度Ⅰ级的患儿有22.4%,而对照组为49.5%,实验组配合治疗程度Ⅱ级的患儿有63.6%,而对照组为16.5%,实验组配合治疗程度Ⅲ级的患儿有14.0%,而对照组为34.0%,2组间不同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行为诱导明显优于传统式行为诱导的方法。结论:强化行为诱导方法可有效地减轻畏惧症患儿的恐惧心理,并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行囊肿塞治器患者的牙科焦虑症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并探讨与患者发生牙科焦虑症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来我院修复科就诊的 198 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行囊肿塞治器治疗的成人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DAS)评估牙科焦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行囊肿塞治器患者的牙科焦虑症患病率为63.6%;χ2检验结果显示,各因素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视觉模拟量表(VAS)等级、是否初次来口腔门诊,不包括文化程度)的牙科焦虑症(DA)患病率的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本次调查的因素组中对牙科焦虑症的危险性较大的因素是性别、年龄、VAS等级、是否初次来口腔门诊因素;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VAS等级与MDAS分级为低度正相关,总体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后行囊肿塞治器患者的牙科焦虑症患病率较高。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VAS等级、是否初次来口腔门诊对牙科焦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患者经历囊肿开窗术疼痛程度与患牙科焦虑症焦虑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