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3mm)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13例患者(共14个动脉瘤)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血管内治疗包括弹簧圈、弹簧圈结合液体栓塞材料或单纯应用液体栓塞材料进行动脉瘤瘤内栓塞或闭塞载瘤动脉。以Raymond分级判定动脉瘤即刻治疗结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临床预后。采用DSA行影像学随访,并与即刻治疗结果进行比较以判断动脉瘤是否复发。结果 13例患者中,男8例,平均年龄(40±14)岁。动脉瘤最大径为1.0~12.0 mm,中位数为大小4.5 mm。对14个动脉瘤均成功行血管内治疗,其中4个行瘤内栓塞,保留载瘤动脉;10个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1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不显影,2个瘤体残留。血管内治疗术后未见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期限为9~96个月,中位数时间30.9个月,除2例患者血肿清除术后残余神经功能障碍外,其余患者临床预后良好。12个动脉瘤接受影像学随访,随访期限6~24个月,中位数时间15.2个月,均未出现动脉瘤复发。结论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安全、有效,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可以选择性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身麻醉和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单纯置入支架、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结果①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所有动脉瘤均获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5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3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7例。②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5例,瘤颈显影4例,瘤体显影3例;单纯支架置入即刻造影,显示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3例,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③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左侧基底核区梗死,右侧肢体肌力为0级);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4分,半年后随访改良Rankin评分2分。7例患者接受DSA复查(3~8个月,平均6.1个月),其中2例发生动脉瘤再通,给予再次栓塞;15例患者临床随访3—20个月(平均7.7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对无法通过单纯栓塞治疗的大脑后动脉(PCA)复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PCA复杂动脉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共4个PCA动脉瘤.3个位于P1~P2段,1个位于P2段;其中1个夹层动脉瘤,3个宽颈动脉瘤;2个破裂动脉瘤,2个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支架均成功置入,共用支架4枚.2个动脉瘤被大部分栓塞,2个被致密栓塞,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3~28个月,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症状复发,亦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 支架治疗PCA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短期疗效满意,是可保留载瘤动脉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7例,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并分析其临床及随访资料。使用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即刻效果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个月,采用Raymond栓塞分级评价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评价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结果 7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均成功置入单枚PED,其中单纯使用PED栓塞2例,PED联合弹簧圈栓塞5例。栓塞后即刻造影,Kamran分级2a级7例,术后m RS评分0分6例,1分1例; 1例M1段动脉瘤术中支架内局部急性血栓形成; 1例M1段动脉瘤术后同侧枕叶小灶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7例均为Raymond栓塞分级Ⅰ级,其中6例患者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 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瘤少许显影,术后12个月时复查动脉瘤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6~18个月),7例均无动脉瘤破裂出血或脑实质出血,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 PE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及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17个,小脑前下动脉3个,小脑上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4个。对28个动脉瘤采用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方式治疗,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自行闭塞。结果所有治疗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8~67个月。23例患者最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3例为4分;17例患者术后DSA随访,5例患者术后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4例患者临床随访。所有幸存患者未见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Onyx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竹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中有6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7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行双支架置入术,1例单纯闭塞载瘤动脉。术后12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曾经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没有再出血,2例术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18例患者中3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或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甚至闭塞,或动脉瘤瘤体发出优势小脑后下动脉,应该使用支架血管成形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或双支架置入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的疗效.方法 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126例.58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1例动脉瘤以弹簧圈加Onyx胶闭塞载瘤动脉,其余67例单纯应用弹簧圈填塞;12例伴有动脉狭窄者行支架成形术,3例术后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4例术后行脑—硬膜—颞浅动脉融合术.结果 动脉瘤致密栓塞83例,瘤颈残留38例,动脉瘤大部分栓塞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死亡1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或单纯弹簧圈填塞可有效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评价即刻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瘤体显影),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出院时及随访期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较差)。结果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和1例近端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3例远端动脉瘤和11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6例近端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血管闭塞成功,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RⅠ级栓塞12例(54.5%),R-RⅡ级栓塞6例(27.3%),R-RⅢ级栓塞4例(18.2%)。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3%(4/39),均发生于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8例)中。出院时预后良好率为76.9%(30/39)。除4例患者出院前死亡,3例患者失访外,32例患者经过2~49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发生,30例(93.8%)随访时预后良好。载瘤动脉闭塞术及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占比分别为2/11、3/9,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血管介入治疗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策略的制定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载瘤动脉的走向而定,术后应定期行血管造影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囊状动脉瘤12例,10例为窄颈,2例缺乏明确瘤颈;梭形动脉瘤19例,均缺乏明确瘤颈。10例窄颈囊状动脉瘤均行弹簧圈填塞瘤体,2例缺乏明确瘤颈囊状动脉瘤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瘤体,1例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梭形动脉瘤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11例梭形动脉瘤行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梭形动脉瘤行弹簧圈联合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术后随访6~36个月。结果对所有患者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无再出血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囊状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囊状动脉瘤和19例梭形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均完全闭塞。8例行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患者头部CT见不同程度脑梗死发生(6例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2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1例弹簧圈联合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患者头部CT显示脑梗死发生,但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其余患者未出现脑梗死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DSA随访发现1例囊状动脉瘤患者瘤颈复发,其余所有患者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何种介入治疗方式根据动脉瘤形态、位置、载瘤动脉迂曲程度及供血区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青少年(年龄为15—18岁;男10例,女6例)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少年颅内动脉瘤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9%。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者8例,以肢体无力、动眼神经麻痹、外伤后鼻衄等发病者8例。共发现20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位于前循环15个,位于后循环5个;动脉瘤的部位:大脑中动脉5个,基底动脉及海绵窦内各3个,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颈内动脉各2个,眼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各1个。动脉瘤的直径〈15mm者13个,≥15mm者7个,其中4个〉25mm,属于巨大动脉瘤。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16例患者中,12例接受治疗:①介入治疗8例:其中5例行动脉瘤内栓塞术治疗,2例行载瘤动脉闭塞,1例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②显微外科手术治疗4例:其中2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行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后行动脉瘤孤立术。未治疗4例:1例治疗前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自愈;术前动脉瘤再破裂死亡1例,2例因治疗风险巨大未行治疗。9例治疗患者经平均45个月的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4~5分)结论①大脑中动脉是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巨大型、外伤性、多发性、梭形动脉瘤比例较高;②青少年颅内动脉瘤治疗难度较大,部分病例需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孤立动脉瘤的方法进行治疗,预后较好;⑧青少年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特点与儿童颅内动脉瘤相似,而与成人区别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患者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10)岁,术前均经DSA证实为单发颅内动脉瘤。于术后1~2年,对所有患者采用3.0 T时间飞跃法MRA(TOF-MRA)和对比剂增强法MRA(CE-MRA)进行影像学随访,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动脉瘤栓塞效果(稳定、进一步栓塞、再通/复发)及载瘤动脉的通畅性(无狭窄/轻度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进行比较。结果 (1)TOF-MRA、CE-MRA及TOF-MRA结合源图像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效果与DSA的一致性比较,分别为一致性较差(Kappa=0.039,P=0.002)、一致性中等(Kappa=0.582,P0.01)、一致性较高(Kappa=0.615,P0.01)。(2)TOF-MRA及CE-MRA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载瘤动脉通畅性与DSA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171,P=0.211;Kappa=0.376,P=0.010)。(3)以DSA结果为参照,TOF-MRA、TOFMRA结合源图像和CE-MRA对动脉瘤栓塞情况判读的准确率分别为37.5%(12例)、75.0%(24例)和71.9%(23例),TOF-MRA分别与TOF-MRA结合源图像及CE-MRA比较,准确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4,P=0.003;χ~2=7.63,P=0.006);TOF-MRA结合源图像与CE-MRA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7)。(4)以DSA结果为参照,TOF-MRA和CE-MRA对载瘤动脉通畅性判读的准确率分别为37.5%(12例)和62.5%(20例),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7,P=0.097)。结论 3.0 T CE-MRA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颅内动脉瘤效果的准确率优于TOF-MRA,可作为随访的首选无创检查,TOF-MRA结合源图像与CE-MRA相当,但TOF-MRA及CE-MRA对评估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性均较低。对于MRA检查阳性或不确定性结果,应进行个体化分析,必要时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的26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①26例患者均获成功栓塞,其中致密栓塞15例(57.6%),瘤颈残余6例,大部分栓塞5例;载瘤动脉血流均通畅。②术后1.5~72.0个月行临床随访,26例中无一例再次发生动脉瘤相关性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1例Hunt-HessⅣ级患者术后6周死于心、肺功能衰竭。23例完全恢复正常,2例发生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但生活能够自理。③22例术后6~24个月获DSA随访,14例致密栓塞患者中无一例复发;5例瘤颈残余者中4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3例大部栓塞的患者,2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20例动脉瘤不显影的患者中,10例可见明显的愈合线。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支架后释放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率及长期预后的良好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时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单纯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2例(46个动脉瘤)。在成功置入支架后,应用替罗非班(8~10μg/kg,静脉推注,3~5 min,继而以0.1~0.15μg.kg-1.min-1持续泵入24 h,然后降为0.05~0.07μg.kg-1.min-1,持续泵入24~48 h)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术后次日逐渐过渡到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46个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18个,未破裂动脉瘤28个;在支架辅助下用弹簧圈栓塞40个,单纯行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6个。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均经导引导管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50~250μg,3~5 min)后恢复再通;术中微导丝穿破动脉瘤1个,为次全栓塞动脉瘤,术后患者苏醒,但2h后突发脑疝死亡。②本组34例患者血小板计数在术前、术后3 d的平均值分别为(150±53)×109/L和(142±43)×109/L(t=1.738,P=0.092);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在术前、术后3 d的平均值分别为(25±6)s和(26±4)s(t=-1.087,P=0.2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41例患者在术后48~72 h成功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应用替罗非班期间无出血并发症、出血倾向及脑血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结论选择性使用替罗非班,对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较为便捷、有效;但对动脉瘤出血急性期患者应用时需慎重,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71例(共74个动脉瘤),以动脉瘤数计为例数(74例)。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8例)和未复发组(5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4例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1例,使用支架辅助栓塞23例,均释放满意。两组患者动脉瘤大小、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复发组合并子囊发生率[55.6%(10/18)]、非支架辅助比例[88.9%(16/18)]均高于未复发组[23.2%(13/56)、62.5%(35/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动脉瘤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变量筛选,Raymond分级以RaymondⅠ级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支架辅助(OR=4.789,95%CI:1.207~19.009,P=0.026)、RaymondⅡ级(OR=12.326,95%CI:3.838~39.592,P0.01)、RaymondⅢ级(OR=36.884,95%CI:2.892~470.454,P=0.005)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支架辅助、RaymondⅡ~Ⅲ级可能会引起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头颈部CT血管造影图像、治疗方式以及门诊随访资料,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和临床疗效.结果 共纳入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男性17例(70.8%),女性7例(29.2%),平均年龄(52.0±9.4)岁.22例(91.7%)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闭塞载瘤动脉19例(79.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12.5%),均获得技术成功,术后合并脑梗死1例.另2例(8.3%)采用保守治疗,均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并死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15个月(范围5~50个月),转归良好18例(75.0%),无出血复发病例.结论 血管内闭塞载瘤动脉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评估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压缩"和"灯笼"释放方式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LVIS支架治疗且支架形态发生短缩改变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16个动脉瘤),均经全脑DSA检查明确诊断。"压缩"方式指通过操作使LVIS支架长度比标注释放数值短缩超过5 mm;"灯笼"方式指瘤颈处LVIS支架直径增宽。计算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1)采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的16个宽颈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瘤8个,眼动脉瘤6个,脉络膜前动脉瘤及大脑中动脉M2分叉梭形动脉瘤各1个;瘤颈1.8~8.0 mm,平均(3.9±1.7)mm;共置入LVIS支架15枚(1枚支架治疗两个动脉瘤者1例);均采用"压缩"方式释放支架,其中4例(4枚)同时并存"灯笼"方式。(2)LVIS支架术后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0个(62.5%),覆盖的分支动脉术后即刻均通畅。(3)围手术期未发生技术相关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5/15)。(4)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为30.3%~38.5%,平均(35.0±2.8)%。(5)15例LVI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均经全脑DSA随访3~5个月,平均(3.2±0.5)个月,其中14个动脉瘤达影像学治愈(RaymondⅠ级,87.5%),无动脉瘤复发病例。支架覆盖的所有分支动脉无闭塞,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总致残率为6.7%(1/15),无死亡病例。结论 LVIS支架通过"压缩"及"灯笼"方式可提高瘤颈金属覆盖率和短期治愈率,同时不影响覆盖的分支动脉。选择适宜病例行"灯笼"方式可能有利于瘤颈处分支动脉的短期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