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腹疝风险(VHRS)评分筛选腹股沟疝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389例,根据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将其分为SSI组和非SSI组。收集两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SI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决策曲线分析该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术后41例(10.54%)发生SSI归为SSI组,其余348例(89.46%)归为非SSI组。SSI组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大于非SSI组,网片放置、伴随疝修补术、切口等级≥4级、ASA分级Ⅱ~Ⅳ级占比高于非SS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A分级Ⅱ~Ⅳ级(OR=4.398,95%CI:1.054~18.350;OR=4.747,95%CI:1.077~20.933;OR=9.335,95%CI:1.383~62.999)、切口等级≥4级(OR=14.392,95%CI:1.078~192.191)、伴随疝修补术(OR=2.804,95%CI:1.034~7.603)、网片放置(...  相似文献   

2.
宗雨 《当代医学》2011,17(13):60-6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患者影响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8年6月~2010年12月外科住院的579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2.76%;对比发现年龄、急诊类手术、手术时间过长、污染类手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住院时间过长均是普外科手术引起SSI的易感因素。结论术前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做好患者术野皮肤的准备、合理安排手术顺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加强手术部管理、严格遵守手术无菌规则能能有效预防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单因素分析,对2008年1月至3月我院实施乳腺癌保乳或改良根治手术的5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全部患者中5例发生SSI,发生率9.1%(5/55);其中实施新辅助化疗并伴有III级以上骨髓抑制的19例患者中4例发生SSI,发生率21.05%,其余36例中仅1例发生SSI,发生率2.78%,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43)。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10天者SSI发生率23.8%(5/21),引流时间<10天者无SSI发生,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9)。结论:新辅助化疗伴III级以上骨髓抑制是造成乳腺癌SSI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引流管留置时间与感染明显相关,但与新辅助化疗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胆管结石患者开腹胆道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184例行开腹胆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SSI分为SSI组(29例)和无SSI组(155例)。对可能与SSI发现有关的17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从而判定影响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糖尿病、黄疸持续天数、手术方式、胆汁细菌培养情况与胆道术后SSI的发生相关(字2=23.395、19.089、3.935、25.422、12.483、20.4921,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术前黄疸天数、胆汁细菌培养情况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7.235、7.386、1.818、13.999, P<0.05)。结论:合并胆管炎、结石部位、术前黄疸天数、胆汁细菌培养情况是开腹胆道术后SSI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行外科手术的5 4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SSI及病原菌。根据患者SSI情况将其分为感染组(46例)与非感染组(5 374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SI的影响因素。 结果 患者SSI发生率为0.85%(46/5 420)。分离出的48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31株(64.58%),革兰氏阳性菌17株(35.42%)。感染组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全身麻醉、切口类型Ⅲ类、急诊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级、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者占比均高于非感染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2.125,95%CI:1.104~4.090)、合并糖尿病(OR=2.585,95%CI:1.327~5.036)、手术时机(OR=2.209,95%CI:1.306~3.736)、手术时间(OR=2.704,95%CI:1.325~5.518)、住院时间(OR=2.767,95%CI:1.348~5.680)、切口类型(OR=2.159,95%CI:1.128~4.325)、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OR= 0.784,95%CI:0.673~0.995)是外科手术患者SSI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年龄、糖尿病、手术时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类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是外科手术患者SSI的影响因素,针对上述因素予以早期干预有利于减少SSI。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为脊柱术后的SSI早期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甘肃省中医院陇中正骨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开放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确诊行脊柱开放性手术为起点、出院为终点,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将发生SSI的46例患者纳入SSI组,按照1∶2比例,根据SSI组患者的入院时间、年龄(±4岁)、性别及疾病诊断相同等信息随机选取92例未发生SSI的患者作为非SSI组。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统计分析脊柱术后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吸烟史、既往脊柱手术史、术中输血及手术时间与脊柱术后SSI的发生密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既往脊柱手术史、术中输血是脊柱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对于将行脊柱手术的患者,术前应建议患者戒烟,并重点关注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及术中进行输血的患者,给予相应干预措施,从而降低脊柱术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的监测,寻找可能造成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查看手术患者病程记录及手术相关危险因素记录,填写《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调查表》;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部位情况。结果 2011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住院患者中,1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其中,清洁切口手术感染率0.37%、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0.40%、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4.88%、感染切口手术感染率7.14%。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与感染切口手术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I的发生与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危险指数等危险因素有关。降低SSI的发生率,不仅要评估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还应提高医生对手术患者情况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心内直视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后连续3例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1999中可能影响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后SSI的危险因素,以求为减少心脏直视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借鉴。结果3例患者自身因素和术前准备方面存在较多的感染危险因素,术中的无菌术由于涉及环节多是最易引起SSI的危险因素,病房和ICU护理中有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结论3例SSI的发生与手术前基础心脏病变严重和术前准备欠充分有关;术中无菌术是手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关手术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预防SSI至关重要;要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防止发生院内感染与交叉感染。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作为SSI的病原菌近年来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是外科医生几乎每天遇到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的目的不是预防手术后可能发生的一切感染,而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即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SSI的概念比切口感染宽,但比术后感染窄。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约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79例,根据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179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79例患者中共21例(11.73%)发生感染,均为手术部位感染(SSI)。感染组糖尿病、开放性骨折、ASA分级Ⅲ级、白细胞计数异常、白蛋白异常的占比高于非感染组,骨折至手术时间长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121,95%CI:1.325~3.395)、骨折类型(OR=1.859,95%CI:1.206~2.866)、骨折至手术时间(OR=1.604,95%CI:1.138~2.261)、白蛋白水平(OR= 1.455,95%CI:1.078~1.964)是踝关节骨折ORIF术后SSI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伴糖尿病、开放性骨折、ASA分级Ⅲ级及白细胞计数与白蛋白存在异常的踝关节骨折患者ORIF术后更容易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临床应重视并积极予以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为临床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13年1~12月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总结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分布,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从我院相关统计报告可知,2013年全院共收治手术患者1200余例,总计发生切口感染211例,其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125例,发生率约为10%,在整个切口感染中占59.24%。在125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中,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较多;手术类型中脂肪瘤手术、粉瘤手术、胆囊手术、肠道手术等切口感染率较高。结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较多,其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类型、性别、住院时间等,临床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切口感染时必须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杨秀娟  周芳 《安徽医学》2018,39(4):408-411
目的 分析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现状,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接受外科手术的16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SSI组(66例)和非SSI组(1632例).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SSI情况,筛查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切口分类、手术时间、是否输血、术前预防性用药情况等高危因素.结果 SSI 组平均年龄(62.1 ±13.7)岁,平均手术时间(186.4 ±86.3)min,高于非SSI 组的(42.7 ±18.5)岁和(132.7 ±66.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SI感染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高于无糖尿病患者;有基础疾病患者高于无其他基础疾病患者;ASA分级III级>II级>IV级>I级;切口分类Ⅲ类>Ⅱ类>Ⅰ类;不合理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患者高于术前合理抗菌用药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机、性别、输血与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ASA分级和切口分类是S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SI的发生与ASA分级、切口分类及是否有糖尿病有关,应针对上述高危因素给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脊柱手术的277例病例,记录所有患者引流液培养结果,并分析引流液培养结果对脊柱术后切口感染(SSI)的预测效果。共有41例患者出现引流液培养阳性,其中35例发生SSI。引流液培养结果对脊柱后路手术后切口深部感染预测的灵敏度为89.7%,特异度为97.4%。脊柱外科术后引流液培养阳性与SSI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SSI发生率与引流持续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医源性危险因素,制定感染防控的措施,减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确保医疗安全.方法:通过对1000例不同手术级别病人感染情况及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等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对外科手术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手术感染率的发生,强化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落实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结果: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1 000例,有22例患者发生SSI,感染率为2.19%.急诊手术感染率4.12%,与择期手术感染(1.00%)对比,差异显著.患者不同年龄、体重、糖尿病情况、切口种类、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器械、植入物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年龄、肥胖、糖尿病、Ⅱ、Ⅲ类切口和手术时间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SSI危险因素分别为白蛋白、血红蛋白、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引流.结论:通过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环节有效的监管或干预,手术切口感染率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15.
欧洪波  王启晋 《海南医学》2016,(8):1329-1330
目的 了解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探讨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482例,调查发生术后感染例数、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感染32例(6.6%),分离出病原菌5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1株(57.4%),革兰氏阳性菌15株(27.8%)以及真菌8株(14.8%),革兰氏阴性菌中以克雷伯菌属为主,占20.3%,革兰氏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14.8%.采用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伤口异物、手术时间,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均为导致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口腔颌面部外科手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手术时应尽可能避免危险因素,以免对患者术后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率并探讨发生S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胰腺外科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手术时间。结果196例胰腺外科手术患者发生SSI14例,SSI发生率为7.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性别、年龄、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ASA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感染组手术时间为(383.57±157.64)min,非感染组手术时间为(265.52±107.68)min,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引起胰腺外科手术SSI的主要原因为手术时间,而与术前住院时间、切口类型、ASA评分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Ⅱ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腹腔镜手术且切口为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患者1 72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基础疾病)和手术相关资料(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麻醉方法、临床路径、手术分级、术前抗菌药物预防),统计1 726例患者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率,并观察各因素分布。[结果]基础疾病、麻醉方法是腹腔镜Ⅱ类切口围手术期SSI发生的影响因素,而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临床路径、手术分级、术前抗菌药物预防是腹腔镜Ⅱ类切口围手术期S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临床路径、手术分级、术前抗菌药物预防是腹腔镜Ⅱ类切口围手术期SSI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自身情况,采取有效手段降低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王婷睿 《现代医学》2014,(11):1314-1317
目的:调查和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的手术患者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413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中55例发生了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89%,其中唇腭裂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22.73%),感染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34.55%);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率的高低呈正相关;0~3岁的婴幼儿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全麻者感染率(4.25%)高于局麻者(1.20%)。结论:下呼吸道是口腔颌面外科患者术后较容易发生感染的一个部位,住院时间是与医院感染发生关系非常密切的因素,罹患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老年患者与唇腭裂的患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血液前白蛋白水平(PA)及白细胞计数(WBC)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5年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胃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清PA和WBC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后SSI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患者术后出现SSI,其中切口感染18例,器官/腔隙感染2例;术后发现并作出SSI诊断的时间为(6.3±1.5)d。感染组与对照组间术前PA及W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PA及WBC在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均出现峰值/谷值,且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5天对照组患者PA及WBC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感染组患者恢复延迟,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PA与术后第3天PA的差值(ΔPA)比术后第3天PA、WBC预测术后SSI的价值更为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ΔPA>87 mg/L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PA可作为早期预测胃肠癌术后患者发生SSI的敏感指标,进而实现临床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分析我院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全院手术部位感染(SSI)率。方法统计2012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8类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分析及比较采取干预措施前(2012年4月-2012年9月监测的病例,为对照组)和干预措施落实后(2012年10月-2013年3月监测的病例,为干预组)的SSI率。结果对照组共1606例手术患者,平均SSI率为1.93%;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后,干预组手术1943例,SSI率0.9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目标性监测方式,对监测项目的危险因素进行汇总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能够达到降低SSI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