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健脾渗湿汤对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肠道及舌部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90例及健康人30例,90例病人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30例,贝飞达治疗组30例,氟哌酸治疗组30例。其中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象等临床表现,测定四种肠道常驻菌及舌部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中药组和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哌酸组。90例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粪便中双歧杆菌比健康人明显减少(P〈0.05),并且其舌部(腻苔)的菌群构成与健康人(薄白苔)有差异。治疗后中药组和贝飞达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增加明显,白腻苔及舌部菌群改善明显,说明健脾渗湿汤和贝飞达均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平衡的作用。结论:1脾虚湿盛泄泻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微生态失调及舌部菌群改变,并且两者具有相关性。2健脾渗湿汤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及舌部菌群失调的作用,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疗效显著。3.健脾渗湿汤是一理想的微生态调节剂,可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与益生菌合用可达到合生元的效果;与抗生素合用,可起到边抗边调的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渗湿汤对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舌象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9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为研究对象,90例病人随机分为健脾渗湿汤治疗组30例,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贝飞达治疗组30例,氟哌酸治疗组30例.其中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象等临床表现,测定粪便中四种肠道常驻菌的变化情况.结果:健脾渗湿汤组和贝飞达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哌酸组.90例脾虚湿盛泄泻患者的舌象均为白腻苔、粪便中双歧杆菌比健康人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健脾渗湿汤组和贝飞达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增加明显,白腻苔改善明显,说明健脾渗湿汤和贝飞达均具有调整舌象及肠道微生态的作用.结论:(1)健脾渗湿汤具有调整舌象及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疗效显著.(2)健脾渗湿汤是一理想的微生态调节剂,可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与益生菌合用可达到合生元的效果;与抗生素合用,可起到边抗边调的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健脾渗湿汤对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舌象及舌部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9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为研究对象,90例病人随机分为健脾渗湿汤治疗组30例,贝飞达治疗组30例,氟哌酸治疗组30例。其中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舌象等临床表现,测定舌部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健脾渗湿汤治疗组和贝飞达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氟哌酸治疗组。90例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人舌象异常(腻苔)、舌部菌群构成与健康人(薄白苔)有差异。治疗后健脾渗湿汤组和贝飞达组白腻苔及舌部菌群改善明显,说明健脾渗湿汤和贝飞达均具有调整舌象和舌部菌群失调的作用。结论:健脾渗湿汤具有调整舌部微生态失调、恢复正常舌象的作用,治疗脾虚湿盛泄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推拿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贝飞达)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的调节及临床治疗作用。方法71例IBS(以腹泻为主型)患者,按ROMEⅡ诊断标准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贝飞达(贝飞达组23例)、推拿治疗(推拿组24例)及贝飞达加推拿治疗(联合治疗组24例),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粪便菌培养,对比各组治疗前后的菌群数量变化。结果3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增加,大肠埃希菌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上述3种细菌菌群数量与贝飞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飞达组与推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联合贝飞达有很好的调节IBS患者肠道菌群的作用,能增加肠道有益菌的数量,治疗IBS疗效显著。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用推拿或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王昀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3):1561-1562
目的:观察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口服三联活菌和布拉氏酵母菌前、后肠道菌群、粪便pH的变化。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6种进行培养和计数;64例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三联活菌及布拉氏酵母菌治疗10d测定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粪便pH值。结果:治疗后金双歧组中双歧杆菌增加,梭菌减少;布拉氏酵母菌组双歧杆菌增加,而肠球菌、肠杆菌等需氧菌及梭菌减少;两组的粪便pH值降低(P<0.05)。结论:感染性疾病继发性腹泻患儿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腹泻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并降低粪便pH值。  相似文献   

6.
柳静华 《吉林医学》2006,27(9):1110-1111
目的:观察贝飞达(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小儿腹泻患儿应用贝飞达对症治疗。按患儿年龄、体重分别给予相应剂量,3d后观察疗效。结果:80例腹泻患儿治愈总有效率达92.5%。结论:贝飞达具有抗病毒、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同时进行,在整个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屏障,阻止致病菌对人体的侵袭,抑制有害菌产生的内毒素,维持人体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较快缓解病情,疗效满意,是治疗儿童腹泻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双歧三联活菌在小儿湿疹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吴江区中医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8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西替利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3个疗程后观察组的的治疗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66.7%)(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大肠杆菌无明显变化(P0.05),但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湿疹患儿,使用双歧三联活菌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得以提高;同时,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含量升高,肠道菌群得以明显改善,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雪单  陈丹丹  艾林 《广西医学》2020,(19):2586-2589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6例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控制血糖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方案治疗,试验组同时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检测两组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固相和液相胃排空时间、粪便肠道菌群数量、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固性及液性胃排空时间缩短,粪便肠杆菌及酵母菌数量下降而双歧杆菌、乳杆菌及拟杆菌数量上升(均P<0.05),且试验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的基础上加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更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的胃动力和胃排空功能。  相似文献   

9.
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术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计数比值(B/E)倒置,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较术前倒置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前粪便中B/E>10,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下降(P<0.05),但仍大于1。两组真菌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增加(P>0.05)。所有病例术前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组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前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6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口服双歧三联活菌.术前及术后分别留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血浆内毒素含量检测,观察术后感染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术前粪便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计数比值(B/E)倒置,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较术前倒置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前粪便中B/E>10,术后大肠杆菌计数无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计数则明显减少(P<0.05),B/E下降(P<0.05).但仍大于1.两组真菌计数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术后血浆内毒素含量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术后无明显增加(P>0.05).所有病例术前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组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对照组分别为20.0%和33.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补充双歧三联活菌能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前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有助于术后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常咬合关系对成年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用19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作为研究对象,按实验目的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操作对照组(1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应用螺旋拉簧以60g力作用于实验组大鼠的上颌第一磨牙,使其近中移动,形成异常咬合关系。加力后2周、3周、4周、5周、6周分别处死6只实验组大鼠,2只操作对照组大鼠和2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取其颞下颌关节做HE染色、Masson染色,观测髁状突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髁状突纤维层表层的胶原纤维间水肿,组织松解,形成细小的裂隙;胶原纤维从表面剥离;肥大层变薄;初期骨小梁出现轻度的排列紊乱,其后骨小梁排列趋于恢复;2.髁状突软骨厚度变化:实验组可见髁状突软骨厚度下降,由后向前依次变薄。前带厚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后带的变化程度最大;3.Masson染色结果:在实验组中髁状突软骨和软骨下骨出现红染增加。结论:异常咬合将导致大鼠颞下颌关节出现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髁状突软骨变薄和纤维层的轻度破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针灸配合运动对中风后偏瘫的康复作用。方法 :将 6 0例中风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 30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针刺及运动康复法治疗。并与单纯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 30例作疗效对比。结果 :经平均 1个月治疗后 ,康复组总有效率为 6 0 % ,对照组为 4 0 %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针灸配合运动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较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30例临床诊断急性菌痢患者分别用利福平、氟哌酸治疗,结果表明,利福平治疗菌痢的疗效与氟哌酸相同,而且疗程短。另5例用氟哌酸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改用利福平治疗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认为利福平是一种治疗菌痢的较好药物。  相似文献   

14.
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用100%枸杞浸出液给小白鼠灌胃5d后,用^60钴照射30s,剂量为30cGy,每日1次,共5次。检测骨髓细胞增殖反应、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WBC)。结果:枸杞组骨髓细胞增殖反应增强,WBC明显升高,与照射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枸杞对辐射损伤小鼠有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及WBC升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医肝郁脾虚证症状分布和特征专家问卷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医肝郁脾虚证的症状分布和特征。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在全国15家中医三甲医院同步专家问卷调查。结果中医肝郁脾虚证最常见的5个症状依次是脉弦、胸胁胀闷、纳呆食少、舌苔白和神疲乏力。结论肝郁脾虚证问卷调查结果符合中医基本理论,为进一步的患者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对以M_1型为优势的耐氯霉素等抗菌药物的伤寒菌株引起的220例伤寒患者进行了药物治疗观察,发现氟哌酸、氟哌酸与甲氧苄氨嘧啶、氟哌酸与庆大霉素联台治疗组的疗效优于氯霉素或含氯霉素的联合治疗组。采用氟哌酸治疗无严重全身毒副反应,未见复燃或复发病例,费用亦经济。一般病例单用氟哌酸即可,重症病例可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在广泛存在耐药菌株流行的情况下,应首选氟哌酸治疗伤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脾止痒颗粒对特应性皮炎(AD)患者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影响。方法:将6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服用健脾止痒颗粒和氯雷他定片,疗程1个月。另设正常组(2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观察。采用Flowcytomix流式检测技术对各组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进行芯片式集成测定。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治疗前两组AD患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显著降低(P<0.05);Th1型细胞因子IL-1α、IL-2、IFN-γ、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6、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GM-CSF、IL-1α、IL-2、TNF-α、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IFN-γ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IL-4、IL-5、IL-6、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IL-4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健脾止痒颗粒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发挥对AD的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生物反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病人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13例急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151例(脑梗死91例,脑出血60例)和对照组62例(脑梗死32例,脑出血30例),2组均同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于病情稳定48h后进行早期瘫痪肢体生物反馈康复训练疗法。2组在治疗前、治疗后30d、60d、90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卒中影响量表(SIS)对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残疾程度、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康复组和对照组在评分上均无差异(P>0.05);治疗30d时2组上述评分较治疗前有差异,其中康复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60d、90d时上述评分显示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病人进行早期生物反馈康复训练治疗,可明显提高病人的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