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 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及影响静脉溶栓再通的因素.方法 对辽宁省本溪县第一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217例AMI溶栓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相关因素对冠状动脉再通的影响.结果 比较分析再通组与未再通组资料,其中溶栓时间、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绞痛史、心功能不全是影响AMI后静脉溶栓再灌注的因素.结论 溶栓时间、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史、心功能不全,这些是影响冠状动脉再通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病死率与多因素的相关性。方法613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死亡、非死亡两组,以性别、年龄、溶栓、Killip分级、QTd、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吸烟、甘油三酯、胆固醇、非ST段上抬型心梗、前壁心梗、下壁及右室心梗、高侧壁心梗、心律失常类型等多重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病死率与性别、溶栓、Killip分级、糖尿病、甘油三酯、前壁心梗、高侧壁心梗、心律失常类型、年龄有相关性(P<0.05或P<0.01);逐步回归分析示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病死率与Killip分级、糖尿病、前壁心梗、QTd有相关性(P<0.01)。结论合并糖尿病、发生急性前壁心梗、Killip分级高、QTd增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病死率增高。  相似文献   

3.
蒋翎 《医学综述》2012,(18):3134-3136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术后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184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且手术成功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IRI的危险因素。结果 MIRI出现的危险因素包括AMI发病时间≤6 h、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其中发病时间≤6 h(P=0.021)、下壁梗死(P=0.007)是独立性危险因素,多支血管病变(P=0.056)是危险因素。梗死前的心绞痛(P=0.004)起到保护作用,是独立性保护因素。结论临床上发病时间短、下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的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MIRI的危险性较高,而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对MIRI有保护作用,临床对该类患者应引起重视,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网膜素1(Omentin-1)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疾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住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诊断为CHD的患者114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43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SA)27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44例,另选取同一时间段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狭窄患者29例为对照组。比较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Omentin-1水平。采用冠状动脉病变评分(Gensini)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Gensini评分与血浆Omentin-1水平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UA、AMI组男性比例、年龄、吸烟比例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较低,SA、UA、AMI组高血压病比例较高,AMI组糖...  相似文献   

5.
蒙秋云 《微创医学》2007,2(5):431-43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PCI)影响心电图ST段早期回落的相关因素。方法测量并计算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1h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抬高幅度。按术后1h内ST段回落幅度分为A组(ST段回落≥50%)、B组(ST段下降<50%),对比分析两组相关临床特征与ST段回落幅度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在糖尿病、梗死前反复心绞痛症状、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心肌梗死面积积分、Killips心功能分级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病、梗死前反复心绞痛症状、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心肌梗死面积积分、Killips心功能分级可能是影响A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与氧化应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同时选取本院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血管功能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AMI组及UAP组NO、SOD、GSH-Px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ET-1水平高于对照组;AMI组ET-1水平均高于UAP组,GSH-Px及SOD水平低于U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及UAP组VEGF、MDA、RO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MI组MDA、VEGF、ROS水平均高于U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与氧化应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程度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 ,而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手段 ,不同时间溶栓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然而临床上很多患者入院前已耽搁了最佳溶栓时机 ,从而降低治愈率。作者对近 6年来我院收住的AMI患者不同时间溶栓所取得的疗效作对比分析 ,比较不同时间溶栓对血管再通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 1996年 8月~ 2 0 0 2年 8月收住的AMI患者 10 0例 ,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70例 (包括前间壁、局限前壁、广泛前壁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30例 (包括下壁、下后壁、右室 )。年龄 4 0…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出现碎裂QRS波(fQRS)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亳州市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共112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介入治疗,据急诊介入治疗后24 h心电图有无fQRS波分为fQRS波组和非fQRS波组,收集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出现fQRS波的相关因素,并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fQRS波组66例,非fQRS波组46例。与非fQRS波组比较,fQRS波组患者具有高龄、吸烟比例高、心绞痛发作至血管开通时间长、较低射血分数、较高肌钙蛋白峰值、糖尿病患者比例高、术中慢血流/无复流比例高等特点(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心绞痛至血管开通时间、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及糖尿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后出现fQRS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心绞痛至血管开通时间、术中慢血流/无复流及糖尿病为STEMI急诊介入后出现fQRS波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外周循环单核细胞组织因子 (TF)表达与冠心病病情的关系 ;观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核细胞TF表达的影响。方法 :测定了 2 2例稳定型心绞痛 (SA)患者 ,2 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 ,1 5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用尿激酶溶栓前及溶栓后 ,1 8例健康人外周循环单核细胞组织因子阳性率。单核细胞组织因子阳性率测定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术。结果 :SAP组 ,UAP组和AMI组单核细胞TF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UAP组和AMI组单核细胞TF阳性率高于SAP组 ,单核细胞TF阳性率与冠心病病情显著相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 2h单核细胞TF阳性率升高。结论 :外周血单核细胞TF的表达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单核细胞TF的表达进一步增强 ,这可能是溶栓后凝血酶活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空腹血糖(FBG)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58例AMI患者,根据患者血糖水平与既往有无糖尿病病史进行分组,分为正常FBG组、高FBG组、糖尿病(DM)组,对各组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进行观察,并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吸烟史、FBG等参数与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高FBG组、DM组患者近期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FB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BG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AMI患者中高FBG发生较为普遍,而FBG是导致近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对于AMI合并高FBG患者,临床需要及早进行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1.
梗死前心绞痛有益作用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发生先兆性心绞痛(AP)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方法:① 在489例住院的首次AMI患者中,分析伴有AP(A组,n=234)及不伴有AP(B组,n=255)的临床资料及院内终点事件(心原性死亡,左室功能减退、心律失常、再梗死);② 分析A组经静脉溶栓(A1组,n=147)、冠脉介入(A2组,n=87)及B组经静脉溶栓(B1组,n=70)、冠脉介入(B2组,n=185)的临床资料及院内终点事件。结果:① A、 B两组的临床资料及院内终点事件无差异;② A1组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均降低 [(2386±1271)IU/L vs(3060±1241)IU/L,P<0.001;(166±94)IU/L vs(198±127 )IU/L, P<0.05];左室功能减退、再梗死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B1组(10.9% vs 25.7%, P<0.01;6.8% vs 18.6%,44.9% vs 60.0%, P均<0.05)。A1组患者心原性死亡、心律失常、再梗死与糖尿病、入院时高血糖 有关(P<0.01、 P<0.05、P<0.05)。心律失常与高龄、冠心病史有关(P<0.05、P<0.01)。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左室功能减退增加与心律失常、再梗死独立相关(OR值:14.9, CI:4.39-50.39, P<0.001;OR值:26.4,CI:15.73-121.64, P<0.01);心原性死亡增加与左室功能减退独立相关(OR值:84.0,CI:9.20-767.31,P<0.01);心律失常增加与左室功能减退、血糖浓度独立相关(OR值:14.71,CI:4.57-47.62,P<0.001;P<0.001);③ A2、B2两组院内终点事件无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经静脉溶栓的AMI患者院内终点事件,而对介入治疗患者的院内终点事件无影响。糖尿病及入院后高血糖可抵消,而高龄、冠心病史、左室功能减退可减弱经静脉溶栓的AMI前心绞痛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对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早期组、中期组和保守治疗组,早期组及中期组给予静脉溶栓、保守治疗组给予药物治疗。AMI后2~3周各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HRV指标:24h时平均R。R间距的标准差(SDNN),每5分钟时间段R—R间距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结果早期组TO明显低于,TS、SDNN、SDANN明显高于中期组及保守治疗组(P均〈0.01)。结论早期静脉溶栓可有效地改善AMI心肌缺血,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发生。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高艳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4,(14):1769-1771
目的观察比较瑞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瑞替普酶治疗组(66例)和重组链激酶治疗组(67例),分别对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住院期间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KillipⅢ级以上心功能、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发生率及30 d病死率和出血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后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瑞替普酶组明显高于重组链激酶组(P〈0.05),2组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低血压发生率及30 d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替普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其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重组链激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 再灌注的关系。方法 :对 2 7例梗死前 1周内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和 2 5例梗死前无心绞痛的患者进行比较。 2组基础临床情况相匹配。梗死范围大小根据血清酶和∑R、NQ来估计 ,冠脉再通时间以抬高最明显的ST段迅速下降达 5 0 %为准。结果 :溶栓后 30min内梗死前心绞痛组 33%冠脉再通 ,而梗死前无心绞痛组没有 1例再通 (P <0 0 0 5 ) ;6 0min内再通率分别为 5 9%和 36 % (P <0 0 0 5 ) ;再通时间分别为 (49± 16 )min和 (6 9± 19)min(P <0 0 5 )。在梗死前心绞痛组 ,反映梗死范围大小的血清酶均明显低 ,而∑R相对较高 ,NQ数目相对较少 (均P <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组溶栓效果较好 ,梗死范围较小 ,梗死前反复心绞痛可作为对溶栓治疗敏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及糖化血红蛋白(GHb)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UA患者(UA组,131例)与AMI(AMI组,139例)两组人群,并测定GA、FBG、2 h PBG、GHb指标。探讨UA和AMI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AMI组患者GA、FBG及2 h PBG较UA组升高(P<0.05),且FBG及2 h PBG与GA呈显著正相关,而两组之间G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资料显示AMI组比UA患者具有更高的血糖水平,GA、FBG及2 h PBG能有效监测UA和AMI急性期的变化,从而预测高危人群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血糖,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深圳市9684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病季节、时间分布、发病诱因、梗死部位等因素,并将其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情况及生活习惯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冬季与春季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季节,7∶00~12∶59发病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发病诱因中以过度劳累为主,而梗死部位以前壁梗死为主,其发病率均高于其他诱因及梗死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5岁、男性、伴发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及不良生活习惯(吸烟指数〉100、饮酒指数〉150、无锻炼习惯及高盐高脂饮食)均与心肌梗死密切相关,其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深圳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季节、时间分布及诱因、梗死部位均有其特点,且相关因素较多,应给予这些方面以充分的重视及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患者发生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及多模态超声(multimodal ultrasound, MMU)影响因素,构建基于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的风险分层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683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核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分为前循环卒中组(n=301)和非前循环卒中组(n=382)。收集患者颈动脉斑块的MMU特征、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数据,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与风险分层。结果 前循环卒中组和非前循环卒中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饮酒史、吸烟史、脑梗死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同型半胱氨酸(hom...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各种影响因素,阐明其相关性。方法66例AMI患者分为死亡组(16例)与非死亡组(50例),针对临床上常见的与AMI死亡相关的22项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7项因素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力衰竭、糖尿病、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等是AMI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 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死率的影响及其他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4月的88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区别。24h内发病的6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3组:直接支架术(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组、溶栓组和保守治疗组。[结果]3组中,PCI组的患者年龄低于溶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9.71±11.06)岁,(65.36±10.98)岁,(67.394±12.27)岁,P〈0.05。男性比例较大。PCI组他汀类和氯吡格雷等药物的使用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急诊PCI组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分别为1.6%,13.4%,13.5%,P〈0.01。尤其是在男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优势更加明显。在高龄的亚组、女性前壁心肌梗死PCI降低住院病死率的优势不明显。[结论]急诊PCI可以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死率,同时药物治疗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男、女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34例AMI患者(男718例,女316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诊疗情况及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高于男性[(70.1±8.8)岁vs(62.3±12.1)岁,P〈0.001],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绞痛史阳性率均高于男性,Killip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20.4%VS11.3%,P〈0.001)。所有女性AMI患者和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男性(15.5%VS5.7%,P〈0.001;16.1%VS5.7%,P〈0.001),住院期间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单纯介入治疗的比例低(64.6%VS73.4%,P〈0.05;16.5%VS32.0%,P〈0.001)。对所有住院AM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I〉70岁、心绞痛史、吸烟史、Killip分级≥Ⅲ级是独立危险因素,急诊PCI是独立保护性因素(校正后OR=0.323;95%CI:0.123~0.852)。结论:女性AMI患者心功能差,接受β受体阻滞剂和单纯介入治疗的比例均低于男性,且所有女性AMI患者和女性STE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