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咽鼓管咽口的解剖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了解咽鼓管相关疾病 ,并为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 4 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对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咽口与鼻甲、咽鼓管圆枕之间关系等进行观察 ,测量咽鼓管咽口的高度、其底边长度 ;咽鼓管咽口前缘距下鼻甲后缘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唇距下鼻甲距离 ;咽鼓管圆枕前、后唇的长度 ,宽度。结果 咽鼓管咽口呈开放型者 (三角形、圆形 )占 6 2 .5 % (2 5侧 ) ,呈开放不良型 (裂缝形、脐形 )占 37.5 % (15侧 )。 2 7.5 % (11侧 )的咽鼓管圆枕前唇缺如 ,所有标本均有后唇 ,咽鼓管咽口的高度为 (5 .96± 2 .5 9)mm ,其底边长为 (8.6 5± 2 .90 )mm ,咽鼓管咽口至下鼻甲距离为 (12 .0 3± 2 .32 )mm ,咽鼓管圆枕有前唇者其前唇至下鼻甲距离为 (6 .0 9± 2 .2 1)mm ,咽鼓管圆枕其前唇长、宽分别为 (4.88± 3.36 )mm和 (4.18± 2 .79)mm ,其后唇长、宽分别为 (11.4 6± 4 .2 4 )mm和 (9.2 2± 1.71)mm。结论 咽鼓管咽口的形状可能同非化脓性中耳炎以及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之间有一定关系 ,咽鼓管圆枕后唇发育明显优于前唇 ,前唇缺如者可能更容易受周围病变影响而发生疾病 ,下鼻甲后端肥大很容易压迫咽鼓管咽口而致病。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对咽鼓管周围组织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在处理咽鼓管咽口周围结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6例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着重探讨对咽鼓管扁桃体和咽鼓管圆枕后方肥大淋巴组织的处理方法。结果鼻内镜下腺样体吸切术术后治愈率和好转率较常规腺样体刮除术高(P<0.05)。结论鼻内镜直视下用弯头外侧开口吸切头经口腔入路切除腺样体对于清除咽鼓管周围淋巴组织具有明显优势,对于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甚为重要,而且降低了咽鼓管咽口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作者们观察分泌性中耳炎50例,其中小儿(3~12岁)26例,成人(13~59岁)18例,老年(60岁以上)6例。均经病史、鼓膜外观及鼓室压图确诊。观察方法系经鼻腔插入内窥镜观察咽鼓管咽口并照像。小儿用外径1.7mm的斜视型针状镜,前方斜视16度,视野角75度。成人及老年用外径4.5mm的纤维内窥镜。结果:小儿26例中有88%咽鼓管咽口发现狭窄,均系肥大的腺样体越过咽隐窝挤压咽鼓管隆凸而间接导致咽鼓管咽口狭窄。26例中只有2例咽鼓管咽口后唇可见淋巴组织增生,但此2例咽鼓管咽口闭塞的主要原因仍为腺样体肥大。咽鼓管导管通气法,31耳中21耳(68%)示通气度良  相似文献   

4.
传统性腺样体手术,集中于切除或刮除腺样体中线部,忽视了鼻咽部侧方特别在咽鼓管水平处淋巴组织遗留。介绍用5mm子宫弯头刮匙,用于刮除鼻咽部侧方和下方咽隐窝淋巴组织。子宫弯头刮匙允许尖端到达咽隐窝。术后出血在直视下电凝止血或填塞。该作者10多年作此手术未发生鼻咽部狭窄,或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增加,失血不多于他种方法,较准确地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综合治疗措施。方法:212例鼻出血住院患者中23例(10.8%)确诊为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1例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鼻腔探查+电凝止血术,其余22例在局部麻醉下行鼻腔探查+电凝止血术。所有患者在术中排除了嗅裂、蝶筛隐窝及中鼻道出血,术中行下鼻甲骨折内移位后见下鼻道后穹窿活动性出血,立即给予双极电凝止血。术后电凝区域及鼻黏膜糜烂处填塞少量纳吸棉组织。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发现明确的出血点并成功止血;术后1周内未再出血。随访6~12个月患侧鼻腔无再发鼻出血,无鼻腔粘连。结论:难治性鼻出血如排除嗅裂、蝶筛隐窝及中鼻道出血,则应考虑下鼻道后穹窿出血的可能。术中将下鼻甲往内侧骨折移位彻底暴露下鼻道后穹窿并仔细探查是发现和治疗下鼻道后穹窿鼻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1999年5月~2000年4月采用鼻腔内窥镜经咽鼓管咽口插管及激光照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0例(共32耳)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20~50岁,32耳纯音测听均为传导性耳聋,鼓室导抗图为B型。鼓膜穿刺均抽出黄色渗液0.1~0.5ml左右。用Valsalva吹张法显示,32例咽鼓管均不通畅。1.2方法 用1%麻黄素液充分收缩双侧鼻腔粘膜,2%的卡因表面麻醉后,用国产鼻内窥镜检查双侧咽鼓管口、咽隐窗等部位后,再从同侧或对侧鼻腔插入咽鼓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切除单纯上颌窦囊肿手术径路的选择策略.方法 选择鼻内镜下单纯上颌窦囊肿切除的47例患者(52侧)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下鼻道黏膜瓣下开窗径路者36侧,改良泪前隐窝径路者16侧,观察两种径路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经下鼻道径路手术者36侧中有1侧复发;经改良泪前隐窝径路者16侧无复发....  相似文献   

8.
中西药并用咽部注射治疗慢性咽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慢性咽炎为咽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属于常见多发病,由于病因复杂,复发率高,临床上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均欠满意。我们于1994年至1996年间采用咽侧索粘膜下注药法治疗慢性咽炎100例,疗效满意,现初步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一)100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56例,年龄18岁至64岁,病程短者半年,最长者20年,其临床表现为咽干痒,咽灼热痛,咽异物感等。局部检查:咽粘膜弥漫性充血及肥厚,咽后壁干燥,淋巴滤池充血增生呈颗粒状或片状。咽侧索淋巴增生肥大。(二)所有病例均进行鼻腔、后鼻孔及咽喉等部位…  相似文献   

9.
例1男,15岁.因鼻呼吸不畅1年于他院以"慢性鼻炎"用药物治疗,效果不著,来我院就诊.门诊检查示鼻中隔向左侧呈嵴状偏曲,左鼻腔狭窄,双下鼻甲肿大,鼻腔内未见新生物,诊为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收入院.鼻窦CT检查示鼻咽部有团块状阴影,鼻内窥镜检查,见鼻咽部团块状组织,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触之不易出血,考虑为增殖体肥大,遂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增殖体微波治疗仪凝固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消失.术后病理为纤毛柱状上皮粘膜慢性炎症,粘膜下淋巴细胞浸润.例2女,21岁.3年前出现右耳闷及听力下降,诊断为卡他性中耳炎,行咽鼓管吹张+鼓膜按摩数次,效果不著,于鼻内窥镜下检查鼻咽部,见右侧咽鼓管周围红肿,表面呈桑椹样,无破溃,咽隐窝饱满,怀疑肿瘤,取活组织送检,病理结果示(咽后壁)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粘膜慢性炎症,上皮下淋巴组织增生.免疫组化示CD3,CD45RO,CD43,CD20,CD68均局灶(+).除外鼻咽癌,确诊增殖体肥大,拟行手术治疗.例3男,16岁.因鼻阻1年余就诊,患者于夜间睡眠时感到鼻阻,通气不畅.检查见鼻甲轻度肿大,鼻腔内有少许粘液性分泌物,地麻棉片收敛效果好,鼻内窥镜检查见鼻咽顶部有团块状组织,隆起,致鼻咽部狭窄,取活组织检查,证实为淋巴组织,于局麻下用电动切割钻切除,术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导光纤维喉镜引导咽鼓管插管治疗中耳疾病的疗效.方法:使用Olymphus公司生产的T3型纤维喉镜及冷光源系统和上海医用诊疗仪器厂生产的输尿管导管为76例中耳疾病患者通气、吸引、注药治疗.结果:76例、121耳中103耳咽鼓管通畅,12耳症状改善,6耳效果不明显,有效率95%.结论:用导光纤维喉镜直接对准咽鼓管咽口,插入准确,治疗成功率高.因输尿管导管前端光滑,不易损伤鼻咽及咽鼓口粘膜,咽口内如有分泌物通过导管可直接吸净,如咽口粘膜水肿,可用1%麻黄素经喉镜滴入收缩粘膜.此法集吸引、通气、注药、扩张可一次完成治疗.  相似文献   

11.
耳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1 健康男青年720例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表现崔志汉胡团元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1):6l,1984 本文报告720例18~20岁健康男性青年咽鼓管咽口的形态。1.喇叭型:圆枕正常,前后唇稍锐,微向外翻隆起,底部开阔,形似喇叭。2.裂隙型:圆枕稍肥厚,前后唇钝、扁平且向内  相似文献   

12.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放疗后鼻后孔鼻咽部粘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我科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 6例鼻咽癌放疗后鼻后孔和鼻咽部粘连的患者 ,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6例中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33~ 62岁。分别于鼻咽癌放疗后 3~ 8年逐出现鼻塞并进行性加重 ,直至鼻腔完全堵塞 ,张口呼吸 ,鼻流脓涕。检查 :1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医院耳鼻咽喉科 (福建莆田 ,35 1146 )鼻中隔后缘和软腭背侧广泛与鼻咽后壁粘连 ,双侧咽鼓管圆枕被包埋在瘢痕组织中 ,双侧鼻腔与咽部完全不通。双侧中、下鼻甲轻度萎缩 ,表面粘膜光滑 ;中鼻道、鼻底见脓涕 ;鼻腔内未见新生物。自口腔可见软腭与咽后壁广泛粘…  相似文献   

13.
B 型题 A.上鼻道 B.中鼻道 C.下鼻道 D.总鼻道 E.蝶筛隐窝 74.其中上颌窦及额窦开口在 75.后组筛窦开口在 76.蝶窦开口在 77.鼻泪管开口在 A.鼻腔粘膜肿胀,分必物增多 B.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 C.鼻塞,多脓涕,前额部疼痛,晨起重,午后轻 D.鼻腔粘膜、骨膜、甚至骨质发生萎缩及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体血咽鼓管咽口黏膜下注射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门诊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咽鼓管异常开放 症患者14例,共20耳,采用患耳咽鼓管咽口黏膜下自体静脉血注射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患耳鼓膜及咽鼓管咽口情况,并进行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tubo-tympanic airflow dynamics,TTAG)法测定判定疗效。结果 诊断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均见病变侧咽鼓管咽口闭合不全,呈裂隙状,坐位观察明显,TTAG法显示患耳外耳道压力随鼻咽腔压力变化而波动;病变侧咽鼓管咽口外侧壁注射自体血1~4次后,13耳症状完全消失,同侧咽鼓管咽口平静状态下能够闭合;7耳症状减轻,咽鼓管咽口未能完全闭合。所有治疗耳均无分泌性中耳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血咽鼓管咽口注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简便易 行,值得在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5.
颈部腺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4岁。无意发现右侧颈部无病性逐渐增大包块4个月余人院。检查:一般情况可,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前缘上分见一约4.5cmX3.0cm椭圆形包块,质地中等,活动,无压痛及其他不适,不影响呼吸和吞咽。后鼻孔镜见双侧咽鼓管咽口清晰,圆枕光滑,咽隐窝粘膜色泽正常,甲状腺、腮腺检查未见异常。在局麻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包块呈分叶状,包膜完整,表面附有丰富血管网,按之有囊性波动感。小心分离后摘除包块,切面发白色,散在不规则裂隙,有淡黄色粘液祥物溢出。术后诊断:右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病理所见:带完整包膜椭圆形包块,…  相似文献   

16.
1995年1月至1996年4月间,共收治下鼻甲肥厚性鼻炎患者32例,均行粘膜瓣法下鼻甲切除术,年龄13~55岁,平均26.5岁,男性20例,女性12例;双侧施术25例,单侧7例,共施术57侧。手术方法。用2%地卡因肾上腺棉片麻醉鼻腔粘膜,在相对下鼻道及总鼻道的下鼻甲粘膜下浸润含有1:100000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l~Zml。沿下鼻甲粘膜的下缘,从前向后切开粘膜并深及骨质(图1,2),中后端粘膜在内窥镜下用小镰刀切开更为方便。用剥离子分离相对总鼻道侧的下鼻甲粘膜,使之与下鼻甲骨分离,制成一上端带有宽蒂的粘膜瓣。干棉片从下面沿总鼻道支撑…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7岁.主诉:右侧持续性、进行性加重鼻塞1年.体检:右总鼻道及鼻咽部见灰白色新生物,器械接触该新生物后即流血不止,需用填塞物压迫止血.鼻窦CT示:鼻咽腔内可见一软组织肿块影,边界较清晰,最大层面大小约3 cm×4 cm,CT值约为40 HU,其内可见低密度区,CT值约为15 HU,肿块向下达口咽,向前上侵入双侧鼻后孔、右侧鼻腔、右侧筛窦,右侧筛骨纸板受压变形,咽后壁软组织受压移位,双侧咽隐窝及咽鼓管咽口结构清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病程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咽鼓管上隐窝的大小,探讨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学改变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采用颞骨薄层CT摄片方法,对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上隐窝的大小进行测量.结果 患耳的咽鼓管上隐窝形态较正常耳小,不同病程的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患耳咽鼓管上隐窝形态(前后径、垂直径与高度)改变无显著差异(t检验,P>0.05).结论 患耳咽鼓管上隐窝与正常耳相比,其较小的形态可能在疾病发生前已经存在,而非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提示咽鼓管上隐窝的形态可影响胆脂瘤型中耳炎的形成.在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手术治疗中,尤其是完壁式鼓室成形术中,应在术中扩大咽鼓管上隐窝,改善中耳气体引流通道,以期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9.
迄今为止临床罕有发生于咽鼓管圆枕的疾病报道,我科近期诊治咽鼓管圆枕黏液囊肿1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因咽部不适2年时伴声嘶,于2008-07-09在当地医院就诊,经纤维鼻咽喉镜检查考虑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以骨蜡为材料行咽鼓管鼓口粘膜下半堵塞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疗效、复发率及其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45例(56侧)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耳内镜下手术治疗的咽鼓管异常开放症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后,在耳内镜下分离外耳道皮瓣至鼓环,将鼓环连同鼓室粘膜一起分离开,暴露咽鼓管的鼓室口。取骨蜡少许,适形后置入分离开的鼓口粘膜下,至患者耳鸣消失。治愈标准: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耳内镜检查鼓膜随呼吸扇动消失,鼓室压力曲线恢复正常;好转标准:患者自觉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减轻,耳内镜检查呼吸时鼓膜偶有扇动,鼓室压力曲线基本正常;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呼吸时鼓膜扇动仍明显,鼓室压力曲线异常。术后门诊随访半年~9年。结果治愈40例48侧,治愈率85.7%;好转5例8侧(2例单侧,3例双侧),好转率14.3%;无效率0%。同时,未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耳内镜下以骨蜡为材料行咽鼓管鼓口粘膜下半堵塞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疗效好且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