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臂血管转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前臂血管转位术在非常规动静脉自体血管内瘘中的建立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臂贵要静脉转位、桡动脉转位、桡动脉与贵要静脉转位会师三种方法建立非常规自体动静脉内瘘。结果 93例手术无1例失败,其穿刺使用率为97.8%,透析血流量达180~250ml/min,1~3年通畅率桡动脉转位术略高于其他两种转位术,血管转位内瘘的主要并发症是感染1.1%、血栓形成4.3%、吻合口狭窄1.1%和瘤样扩张5.4%,1~3年通畅率分别为84.9%、73.1%和62.4%。结论 前臂血管转位内瘘对大多数的病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能够用于前期经多次血管通路操作的患者,在常规内瘘不能建立时优先于肘窝内瘘、上臂内瘘和血管移植内瘘被考虑,是采用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第二选择。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多普勒超声和相关血指标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液透析需要功能完好的血管通路,良好的血管通路要求能在没有通路再循环情况下,提供400ml/min甚至更大的血流量。目前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与内瘘血管通畅情况的关系少有报道。成都铁路分局医院血液净化透析中心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89例患内瘘直径、流量、血管壁情况,并对血液透析患相关血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影响内瘘功能的因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与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4例行肘部改良内瘘术患者及79例传统内瘘术患者进行4年的随访研究。比较各组透析期间血管直径、可用血管长度、平均血流量及内瘘通畅率情况。并统计2组患者血栓、动脉瘤、前臂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此来判定2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2组患者内瘘成熟后均可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术后3月传统内瘘术组内瘘平均血流量高于改良内瘘术组(1101.66±189.66ml/min比1199.46±197.23ml/min,P=0.002),改良内瘘术组可用血管长度明显高于传统内瘘术组(15.24±1.17cm比20.59±1.63cm,P0.001),2组术式血管直径无显著差异(6.30±0.59mm比6.20±0.62mm,P=0.284)。2组前2年内瘘通畅率无明显差异(P0.05),第3年改良内瘘术组内瘘通畅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45)。在并发症方面传统内瘘术组血栓发生率高于改良内瘘术组(P=0.047),改良内瘘术组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37),两组患者在心力衰竭、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2组动静脉内瘘术式血流量均较好且通畅率高,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较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可显著延长穿刺用血管长度,但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有待于进一步对术式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成形术在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3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37例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经肱动脉顺行穿刺,行前臂动脉造影检查及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段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结果 37例患者中34例成功进行了血管成形治疗,术后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消失,术后透析血流量大于250ml/min,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均为91.9%,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3、6和12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4.2%、88.5%和78.3%,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方法,甚至可作为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造血管内瘘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道采用人造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尿毒症患24例,行聚四氟乙烯(FrrFE)人造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HFD),透析器采用Fresenius F60。观察血流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人造血管通畅率100%,HFD时血流量均可达到300~450ml/min。术后感染发生率4.17%,血栓形成发生率8.33%,假性动脉瘤发生率4.17%;HFD低血压发生率37.5%,反超滤发生率12.5%。结论 人造血管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通畅率高、使用时间长和易穿刺等优点,是血液透析患移植内瘘的理想选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能为HFD提供足够的血流。  相似文献   

6.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手术部位选择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比较在鼻烟窝与前臂部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应 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5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192例(54. 2%),前臂动静脉内瘘162例 (45. 8%);鼻烟窝和前臂内瘘患者的平均血管吻合口内径,透析时的平均血流量,内瘘的平均成熟时间,内瘘用于透析的平均时间,内 瘘4周、1年、2年和3年通畅率,血栓形成和窃血综合征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前臂内瘘患者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 率较鼻烟窝内瘘显著增加。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的最佳选择;鼻烟窝内瘘较前臂内瘘有更多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前臂常规内瘘不良的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优点。方法对40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9例患者手术一次性成功,1例因静脉条件太差未获成功,予长期深静脉置管,内瘘在术后4~8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30~300ml/min。并发症: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5例出现内瘘侧远端肢体肿胀,不影响患者身体功能和透析治疗。结论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管条件差的透析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还可以保护患者血管资源,为移植血管作准备。  相似文献   

8.
<正>1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74岁,因维持血液透析13年,间断右前臂内瘘出血18h于2015年05月31日入院。13年前因尿毒症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以右前臂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16个月前患者出现右上肢疼痛,透析时疼痛加重,血管超声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1500ml/min,并发现内瘘动脉穿刺点呈瘤样扩张。  相似文献   

9.
背景:肾移植前采用前臂头静脉和桡动脉成功建立动静脉内瘘可成为维持血液透析良好的血管通路.目的:比较鼻烟窝和前臂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1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以抽签法随机分为鼻烟窝组(n=118)和前臂组(n=96),分别建立鼻烟窝和前臂动静脉内瘘,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血流量、近远期内瘘通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两组在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和血流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近期内瘘通畅率虽无显著差异,但鼻烟窝组两三年远期通畅率显著高于前臂组(P<0.05).并且鼻烟窝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臂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肿胀综合征及窃血综合征(P>0.05).与前臂动静脉内瘘相比,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建立更简单,远期通畅率更高,并发症较少,使用时间更长,是肾移植前血液透析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膨体泡沫聚四氟乙烯(PTFE)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9年5月1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PTFE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的围手术期临床观察和护理,术后随访均大于2年。结果人工血管内瘘手术后即刻通畅率为100%,透析时均能满足200~300ml/min的血流量。术后随访2年中内瘘出现血栓3例,2例行Fogarty取栓术,内瘘感染1例,切除了人工血管。结论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加强内瘘保护知识的教育,正确地使用内瘘,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人工血管移植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前臂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10例患者(病例组),于超声引导下行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治疗;另选规律血液透析的成熟内瘘并正常使用患者20例为对照组。观察病例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内瘘通畅情况,分析病例组术前、术后及与对照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肱动脉血流量等的差异。结果病例组1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1个月、3个月10例患者动静脉内瘘均维持通畅,术后6个月1例患者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发生再狭窄;无患者内瘘出现再闭塞。病例组术后狭窄处血管内径和肱动脉血流量均较术前增加,狭窄处峰值流速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术后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可有效治疗前臂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式及不同术式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患者85例,其中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71例、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9例和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5例,随访1年,比较三种术式的疗效、吻合口径、内瘘血流量、透析血流量。[结果]动静脉内瘘术总体成功率89.4%,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组成功率为94.4%(67/71)、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组成功率77.8%(7/9)均显著高于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组40.0%(2/5),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组显著高于肘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动静脉内瘘术首选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其成功率高,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虽然成功率也高,但手术较复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前臂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的10例患者,病例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治疗。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对比分析病例组术前、术后及对照组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血流量等数据。 结果:所有病例组均取得手术成功,术后6个月1例患者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发生再狭窄;无患者出现再闭塞。病例组患者术后的血管内径、血流量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峰值流速有所减低,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联合高压球囊治疗前臂动静脉内瘘急性闭塞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各种术式的临床应用和选择。方法采用各种术式为322例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术前根据血管条件进行术式选择,观察手术用时、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血液透析时平均血流量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2例患者共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380例次。鼻烟窝内瘘39例次,通畅率92.3%;前臂标准内瘘280例次,通畅率92.9%;PTFE人造血管襻式和直形内瘘分别45和7例次,通畅率98.1%;4例患者最终无法建立内瘘。结论各种术式应用中各有优劣,应根据患者具体条件选择手术方式。这些方法相互补充可延长的血管通路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15.
黄慧  王影 《全科护理》2012,10(32):3020-3021
对61例尿毒症血液透析病人建立动静脉内瘘,并从疼痛、术肢保暖、内瘘观察及使用等方面给予护理,结果61例病人动静脉内瘘1年之内5例发生堵塞,经分析与过早使用内瘘、穿刺方法不正确、病人依从性差有关。其余病人动静脉内瘘血流量≥200mL/min,血管充盈良好,震颤明显。认为良好的术后护理能保护动静脉内瘘,减少内瘘闭塞,延长内瘘寿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终末期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我院82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依据有无CDFI围手术期评估分为评估组与未评估组,各41例。对比两组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时间、手术一次成功率及评估组手术前后血管变化。结果:评估组自体动静脉内瘘术一次成功率97. 56%(40/41)较未评估组80. 49%(33/41)高,平均手术时间(52. 62±16. 24) min较未评估组(65. 37±20. 64) min短(P 0. 05);评估组1例患者术后1周因内瘘闭塞,加之自身血管条件不佳,修瘘困难,改行颈内静脉长期管置入术;未评估组术后1周8例患者内瘘闭塞,其中5例再次修瘘治疗成功,1例因血管条件较差改行颈内静脉长期管置入术,1例由于前臂血管条件不佳,改行肘部高位瘘成功,1例于对侧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成功;评估组术后1周头静脉、桡动脉内径均较术前长,头静脉、桡动脉血流量均较术前高(P 0. 05)。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围手术期采用CDFI检查,可指导手术方式选择及手术定位,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且术后还可通过检测动静脉内瘘血流及内径情况评估内瘘功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行PTA治疗的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63例,PTA术后行彩超检查测量狭窄处内径、狭窄处峰值流速、肱动脉血流量;记录24 h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手术成功率;观察术后1、6个月内瘘通畅率。结果 63例患者内瘘功能不良时间1~18周;单纯吻合口狭窄28例,合并静脉流出道狭窄15例,合并动脉流出道狭窄10例,多处狭窄(≥3处狭窄)10例,PTA手术成功率为100.0%,术后7 d肱动脉血流量均250 mL/min;术后即刻狭窄处内径[(3.56±0.55)mm]、肱动脉血流量[(278.56±15.27)mL/min]大于术前[(1.23±0.25)mm、(148.50±10.02)mL/min],狭窄处峰值流速[(228±20)cm/s]低于术前[(521±87)cm/s](P0.05);术后24 h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6个月内瘘初始通畅率分别为100.0%、87.3%。结论 PTA治疗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手术成功率及术后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臂动静脉内瘘是肾衰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其通畅程度直接影响血液透析效果[1].本研究总结分析了23例肾衰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的超声检测结果,旨在评价内瘘并发症的超声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总结22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护理.护理重点为术前进行血管评估,重视血管保护及造瘘侧手臂皮肤护理;术后做好术侧肢体护理,加强观察,重视新内瘘穿刺的正确操作,以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开通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214例动静脉内瘘度过成熟期,于术后4~8周内进行首次穿刺建立血管通路;7例因桡动脉内壁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泵控血流量(Qb)对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Qa)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前臂标准内瘘的稳定血液透析患者21例,正确进行内瘘穿刺及连接HD02超声稀释血液透析监测仪。在透析开始后30min及结束前30min,分别将泵控血流量调至200、250、300ml/min,调整时间间隔为4min,在每一泵控血流量稳定2min后检测内瘘血流量,并观察心率、血压。结果在上述不同的Qb下,透析开始30min后Qa分别为:(1123.0±457.9)ml/min、(1093.9±449.8)ml/min、(1153.9±436.3)ml/min(各组间P〉0.05);透析结束前30minQa分别为:(1083.9±420.9)ml/min、(1042.3±413.8)ml/min、(1039.2±392.7)ml/min(各组间P〉0.05);患者心率与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在透析开始及结束前,在泵控血流量200~300ml/min的范围内,内瘘血流量无显著变化,血压与心率稳定,间接反映了心功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