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室结折返的电生理机制和形态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室结折返的电生理机制和形态学基础胡英,蔡 绳(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32)早在1943年Barker等[1]就曾提出房室结(AVN)可能是许多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折返活动发生的场所。十几年后Moe等[2]在动物实验及...  相似文献   

2.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 (18)心房颤动的电重构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 (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最近的研究认为产生AF的机制主要有两个 :一是起源于心房内及心房周围某些解剖结构如肺静脉等的局灶激动 (Focalacti vation) ;二是心房内多发性子波折返 (Multiple waveletreen try) [1] 。AF发作可导致心房肌的电生理特征改变即AF诱导的电重构 (electricalremodeling) ,电重构在AF的发作、复发及维持方面起着明显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临床电生理1995年Wijffels等首次提出心房电重构的概念。他…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新视点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心房颤动 (房颤 )将成为 2 1世纪新生的心血管流行疾病。迄今 ,房颤的多数治疗手段仍以临床为基础 ,且多为被动或以预防并发症为目标。加强对房颤的基础研究 ,建立有效的以机制为基础的治疗途径 (mechanism basedtherapeuticapproaches)可能为房颤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道路。2 0世纪早期 ,Garrey等即提出房颤单灶起源的理论。近 5 0年来 ,尤其是 196 4年后 ,Moe等提出的多源折返成为房颤发病机制的主导理论 ,认为在心房同时有 3个或 3个以上折返环开放运行就形成房颤 ,因此 ,通过采用相应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正确掌握双房起搏的适应证及加强随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已成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心律失常。据统计,40~90岁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为5%~9%。由于它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以及其严重的后果(脑栓塞、心力衰竭),因此它也是老年病学家及老年心血管病医生所关注的问题。由于临床电生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Moe[1]早在1962年提出的促使房颤发生的多子波折返说(multiplereentrantwavelethypothesis)已被动物实验及临床电生理学研究所证实,并成为目前射频消融及起搏治疗的理论基础。  房颤仍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对阵发性窄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及定位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内科住院收治的阵发性窄QRS波心动过速患者76例,住院期间已明确电生理机制,将患者依据电生理机制分为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三组。比较三组患者体表心电图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诊断房性心动过速的关联指标是R-P^1/P^1-R≥1,特异度为87%,敏感度为50%。诊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关联指标是平行联合试验,特异度33%,敏感度77%;ST-T改变特异度为67%,敏感度为76%;R-P^1/P^1-R<1,特异度为78%,敏感度为68%。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关联指标是平行联合试验,特异度为33%,敏感度为77%;R-P^1/P^1-R<1,特异度为60%,敏感度为63%;Ⅱ、Ⅲ、aVF导联假s波,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59%;V1导联假r^1波,特异度为100%,敏感度为56%。结论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两种类型的心动过速鉴别中,平行联合试验能够明显提升检测的敏感度(即阳性检出率),体表心电图对阵发性窄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及定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观察风心病二尖瓣狭窄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 (PBMV)后心房颤动(Af)电复律疗效 ,对 35例风心病PBMV术后Af的患者 ,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 ,并对影响电复律有关因素进行分析。35例患者中 ,电转复成功率为 97 1 4 %(34 35) ,影响复律的主要因素是左心房大小和心功能程度 ,时间不是Af转复的决定因素。对PBMV术后Af电复律是一种成功率较高且安全的方法。PBMV虽然纠正了患者血液动力学异常 ,但由于Af的存在 ,心排血量减少 ,同时增加血栓成形 ,因此 ,对有适应症的Af早期转复极为重要。我院自 1 995年 1月~ 2 0 0 1…  相似文献   

7.
迷宫手术治疗瓣膜病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 0 1年ACC/AHA/ESC联合发布的心房颤动 (房颤 )治疗指南中指出 ,器质性心脏病所伴发的房颤在房颤发病率中高达 70 % ,多产生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 ,其电生理机制为多发子波折返[1] 。在我国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房颤发生率可高达 5 0 %~79 % ,如何根治瓣膜病房颤已成为心内、外科医生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结果已经证明 ,迷宫Ⅲ型术式及在其基础上的改良迷宫术式消除房颤可以达到 90 %以上的成功率 ,其围术期的死亡率在 1%~ 4 %之间[2 8] 。迷宫Ⅲ型手术 75 %~10 0 %与器质性心脏病的手术同期进行 ,同期…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88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自 1 996年 5月开展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以来 ,共收治 88例 ,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 RT) ,房性心动过速 (AT) ,阵发性心房扑动 (AF)及心房颤动 (Af)。现作一回顾性分析。1   对象与方法88例中 ,男 46例 ,女 42例 ;平均年龄 ( 4 2 .3±1 2 )岁 ;病程 6个月~ 30 ( 1 2± 7.8)年。经体表心电图及腔内电生理检查 ,诊断为AVRT 5 4例 (占61 .4% ) ,AVNRT(慢 快型 ) 2 6例 (占 2 9.5 % ) ,AT4例 (占 0 .45 % ) ,AF 2例 (占 0 .2 3% ) ,快室率 (心率 >1 0 0次 /min)…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PR综合征PR缩短的原因以及合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对既往射频消融病例中具有短PR(PR<0.12秒)和QRS波正常的26例患者的电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同期PR间期正常的2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电生理特性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Ⅰ组(短PR组)的AH间期和AV间期明显短于Ⅱ组(PR间期正常组)的AH间期和A-V间期,差异有显著性,P<0.01;Ⅰ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是20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6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PR缩短的原因是由房室结的解剖或电生理特性所决定的,大多数短P-R综合征合并室上速的电生理机制是房室结双径路,少部分病例为隐匿性房室旁路  相似文献   

10.
P波离散性 (Pd)增大可预测特发阵发性房颤 (PAf) [1 ] 。在原发性高血压伴PAf患者中 ,以往研究认为与左房增大和P波间期延长有关[2、3] 。本研究测定高血压伴PAf患者的Pd ,旨在探讨PAf和Pd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原发性高血压伴PAf组为我院心内科住院和门诊 5 0例 ,均经详细询问病史 ,体检、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ECG及Holter等检查 ,采用WHO高血压诊断标准 ,收缩压≥ 18.7KPa ,舒张压≥ 12 .0KPa。其中男 3 0例 ,女 2 0例 ,年龄 49~72 ( 60 .3± 7.5 )岁 ,高血压Ⅰ期 2例 ,Ⅱ期44例 ,Ⅲ期 4例。…  相似文献   

11.
即往的研究表明阵发性房颤 (PAf)患者 ,窦房结、房内传导及房间传导时间明显延长[1 ] 。通常可通过心内电生理测定所证实 ,但由于高度复杂、耗时及昂贵 ,限制了在临床中的应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房内及房间传导时间的延长在体表心电图中伴随有P波延长[2 ] ,因此通过体表心电图测定预测PAf的发作是最为实用、有效、经济的手段之一。1 资料与方法2 0例入选患者均伴有PAf史。经病史、体检、X摄片、ECG、心彩超、M型超声均未发现心血管及其它疾病。所有患者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照组经病史、体检、ECG、胸片、心彩超等排除…  相似文献   

12.
(18) 心房颤动的电重构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2002,17(3):166-168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最近的研究认为产生AF的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起源于心房内及心房周围某些解剖结构如肺静脉等的局灶激动(Focal activation);二是心房内多发性子波折返(Multiple-wavelet reentry)[1].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前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心房颤动与心房扑动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前景黄从新心房颤动(Af)和心房扑动(AF)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统计表明人群中Af总发病率为05~1%,而70岁以上者则上升至10%[1]。无论是Af或AF患者均可能出现心悸,头昏乃至晕厥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通常认为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微波是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从以前的研究来看,“单源性快速激动学说”作为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不太可能。而本文报道,以ECG图形确定“单源性心房颤动”,随后经电生理研究及兴奋发放点的射频消蚀得以证实。 对象 9(男5、女4)例阵发性“单源性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心房扑动 (房扑 )电生理机制的理解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经成为房扑治疗的主要方法。目前认为 ,房扑的电生理机制是心房内的大折返 ,折返环位于右心房或左心房 ,围绕解剖或功能性的传导障碍区域形成。Kalman等[1 ] 根据房扑心电图形态及对折返机制的理解进行分类 ,将局限于右心房、围绕三尖瓣环的、峡部依赖的顺钟向或逆钟向大折返称为典型房扑。其余类型的房扑 ,如右心房低位环折返、间隔部折返以及左心房折返等类型的房扑全部称为不典型房扑。对于典型房扑而言 ,射频消融方法已经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2 ] 。而对于不典型房扑 ,…  相似文献   

16.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药物复律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湿性心脏病可以合并各种心律失常 ,其中房颤 (Af)约占 3 0 %~ 40 % ,尤其是二尖瓣病变者 ,更易发生Af。二尖瓣病变心力衰竭者几乎均伴有Af。1 发病机理风湿性心脏病发生Af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心房扩大和心房压力升高。使左心房的心肌结构受损 ,间质纤维化 ,心肌超微结构和膜ATP酶活性也发生明显改变。由此导致静息膜电位下降 ,动作电位幅度和速度降低 ,快反应纤维转变为慢反应纤维 ,心肌自律性增高而传导性下降。心肌间广泛的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变性及坏死 ,引起冲动传递障碍并产生折返回路。由于心肌病变不均匀 ,心房内可出现许…  相似文献   

17.
心房电重构及其产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电重构 (AER)是 1 995年由Wijffers等〔1〕首次提出的。随后许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快速性心房起搏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 (Af)〕均可引起AER。AER是指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缩短 ,动作电位时程 (APD)缩短及传导速度 (CV)减慢等心房电生理学特性改变 ,从而使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得以维持。现就AER现象及其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AER现象1 .1  AER的时间进程Goette等〔2〕建立犬的Af动物模型研究发现 ,连续快速心房刺激导致的心房电重构有明显的时程性 ,AER…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的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流行病学心房颤动 (Af)易发于器质性心脏病 ,大约 2 5 %Af患者有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AMI)约 11%患者并发Af;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约 33%患者并发Af,多在术后 3d出现 ,可自行终止 ,但有些难以转为窦性心律。甲状腺疾病患者约 2 %发生Af;约 6 %~ 15 %Af患者无  相似文献   

19.
32例糖尿病并发阵发性房颤P波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波离散度反映心房内不同部位的非均质性电活动 ,是预测房颤体表心电图的 1个新指标[1] 。为此我们观察了 3 2例糖尿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 (Af)患者窦性心律时的Pmax和Pd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择 1999~ 2 0 0 1年住院的糖尿病(符合 1998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发阵发性Af 3 2例 (A组 ) ,其中男 2 2例 ,女 10例 ,年龄 3 9~ 80 (63± 11 3 5 )岁 ,B组为同期记录的 3 0例无Af的糖尿病患者 ,男 16例 ,女 14例 ,年龄 40~ 76(61 43± 11 61)岁。所有病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已剔除左心房明显增大 (>40mm)及显著…  相似文献   

20.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T波极性变化与左室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出现ST段抬高、T波倒置及Q波等 ,但在心肌梗死慢性期一些患者T波恢复正常 ,而有的患者T波持续倒置。对AMI后T波的变化与左室心功能之间关系研究甚少。本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5~ 2 0 0 0年在我科CCU病房住院的 1 1 6例前壁AMI患者 ,其中排除 1 1例有左束支和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入选为 1 0 5例。按心肌梗死后 6个月时心电图T波的极性分为两组 :T波倒置组( 4 5例 )和T波直立组 ( 60例 )。 5 0例无AMI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前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