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急性心梗患者梗塞相关冠脉血管病变情况 ,以期明确国内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特点 ,为临床防治提供较客观的依据。方法 :从 1993年至 1997年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中选取在心梗急性期 (30天 )内冠造者 ,对其冠造显示的冠脉病变部位、程度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0 4例患者纳入观察范围。年龄 2 8~ 74岁 ,平均 5 4 1± 11 4岁 ,其中男 88例 ,女 16例 ;梗塞相关冠脉狭窄程度平均为 83 3%± 16 5 % (30 %~ 10 0 % ) ,其中病变直径狭窄 <5 0 %者 5例 (4 8% ) ,5 0 %~ 6 9%者 15例(14 3% ) ,70 %~ 89%者 2 6例 (2 5 % ) ,90 %~ 99%者 35例 (33 6 % ) ,完全闭塞 (10 0 % )者 2 3例 (2 2 1% ) ;病变累及LAD者 5 3例 (5 1 0 % ) ,累及RCA者 4 2例 (40 4 % ) ,累及LCX者 9例 (8 7% ) ;纳入TUCC研究的 15例患者中LAD 10例 ,RCA4例 ,LCX 1例 ,其平均狭窄程度 92 7% (70 %~ 10 0 % )。结论 :AMI者急性期冠造仍显示有较严重的冠脉病变 ,相当一部分仍完全闭塞 ,可能与未溶栓或溶栓效果欠佳有关 ,提示应考虑急诊或补救性PTCA及冠脉支架治疗以争取较好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梗心电图改变与冠状造影对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梗ECG相关冠脉病变的判断及合并右室梗死的判断。方法 选择急性期内进行了CAG的急性下壁心梗病人 5 8例 ,比较ECG与CAG结果。结果  5 8例患者中单支病变 37例 ,其中右冠脉 (RCA)病变 2 9例 ,左旋支 (LCX)病变 8例。多支病变 2 1例中伴V4-V6ST段压低者 13例 ,单支病变 7例 (P <0 0 5 ) ;伴Ⅰ、aVL导联ST抬高LCX病变 3例 ,RCA病变无 (P <0 0 5 )。以V2 、Ⅲ、avFST位移代数和来判断 :STaVF +V2 >0RCA病变 2 5例 ,LCX病变 3例 (P <0 0 5 )。合并右心室梗死 5例中 ,以STⅢ/STⅡ >1判断 ,4例右并心室 (P <0 0 5 ) ,以STV2 ↓ /STavF↑≤ 5 0 %判断则有 3例 (P >0 0 5 )。结论 急性下壁心梗梗死相关血管以RCA病变为主 ,少部分为LCX病变。伴左胸前导联V4-V6ST压低多支病变多见 ;STavF +V2 >0多见于RCA病变 ;伴Ⅰ、aVL导联ST抬高则多见于LCX病变。以STⅢ/STⅡ >1判定急性下壁心梗并右室梗死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642例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冠造及临床证实有冠心病者的冠造结果及与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 ,以有全面认识 ,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642例冠造证实病变≥ 5 0 %直径狭窄者 ,依年龄、性别、病变程度、病变累及冠脉数量、有无心梗病史及冠脉优势性状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42例中男性 5 2 6例 ,占 81 9% ,女性 116例 ,占 18 1% ;年龄 2 7~ 83岁 ,平均 5 5 3± 9 7岁 ;有心梗病史者 3 63例 ,占 5 6 5 % ,无心梗史者 2 79例 ,占 4 3 5 % ;冠脉为右优势分布者 5 4 0例 ,占 84 1% ,左优势分布者 4 3例 ,占 6 7% ,均衡型分布者 5 9例 ,占 9 2 %。单支冠脉病变 2 5 3例 ,占 3 9 4 % ,二支病变者 191例 ,占2 9 8% ,三支病变 198例 ,占 3 0 8%。受累冠脉数为 12 2 9支 ,其中LAD 5 3 1支 ,占 4 3 2 % ,RCA受累 3 81支 ,占 3 1 0 % ,LCX受累 3 17支 ,占 2 5 8% ;病变直径狭窄在 5 0 %~ 69%之间者 2 12支冠脉 ,占 17 2 % ,在70 %~ 89%者 3 62支冠脉 ,占 2 9 5 % ,≥ 90 %者 65 5支冠脉 ,占 5 3 3 % ,即半数以上病变为严重的狭窄性病变。统计分析显示 ,单支、二支和三支病变患者的平均年龄逐渐增高 ,相互间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5 )。结论 :本组冠心病患者绝大多数为男性 ,冠脉分布多数为右优?  相似文献   

4.
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梗塞相关动脉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与3周内冠脉造影对照,以发现梗死相关动脉(IRA)识别方法.23例IRA为无左回旋支(LCX)狭窄的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组V_(1-4)ST段压低16例(70%),7例无RCA狭窄的LCX病变组V_(1-4)ST段压低5例(71%),二组无显著差异;ST_Ⅱ抬高>ST_Ⅰ在RCA组15例(65%),而LCX组无1例(0%),二组有显著差异;ST_(avL)压低>ST_ⅠRCA组16例(70%)、LCX组3例(43%),二组无显著差异.RCA组V_(7-9)ST段抬高2例(9%),LCX组为5例(71%),二组差异显著,RCA组V_(4R)抬高9例(3%),LCX组无1例(0%),二组有显著差异.本文提示:ST_Ⅱ抬高>ST_Ⅰ、V_(7-9)和V_(4R)ST段抬高对急性下壁心梗时IRA识别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HRV)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病变、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患者405例行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冠脉造影,根据检测结果分别对冠脉狭窄不同程度、冠脉病变部位和心肌缺血情况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1):冠心病患者405例冠脉狭窄276例(68.1%),无狭窄129(31.9%)。检测出有心肌缺血221例(54.6%),无心肌缺血184例(45.4%)。冠脉病变部位以冠脉左前降支(LAD)病变和右冠脉(RCA)病变为主,其次是左回旋支(LCX)病变。(2):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高频功率(HF)降低,而低频功率(LF)/HF升高。SDNN、HF在冠脉重度狭窄组较冠脉无狭窄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3):在冠脉病变部位中,HRV指标变化最显著是LAD病变,其次RCA病变,LCX病变不明显。(4):心肌缺血患者SDNN、HF均明显低于无心肌缺血患者(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HRV与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病变、心肌缺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的最佳方法,是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病变的标准治疗.本研究探讨无保护性LMCA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1996年10月~2000年8月间20例住院的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直接支架术治疗.入选患者例行左室造影(LVEF>45%),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及其疗效评判采用常规标准,合并右冠脉严重弥漫狭窄病变或前降支(LAD)与回旋支(LCX)同时严重狭窄者不行该术.结果 20例中男17例、女3例,年龄42~71(平均64±12)岁,临床呈心绞痛Ⅱ-Ⅲ级,其中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2型)1例.冠脉造影显示,左冠脉主干病变呈单纯狭窄者8例,其中近中段狭窄(50%~80%)者6例、开口狭窄(50%~60%)者2例,左主干夹层分离者2例,动脉瘤者1例,合并LAD或LCX病变(狭均>70%)者9例(狭窄50%~70%).全部患者左主干病变均进行直接支架术,其中6例伴LAD或LCX病变者先行PTCA或支架术后再进行左主干病变的支架置入术.置入左主干内的支架均为管状宽径短支架,16例为4.0 mm×9 mm(直径×长度)支架,3例为3.5 mm×9 mm支架,1例冠状动脉瘤者应用4.5 mm×9mm支架.左主干支架术成功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无任何并发症如支架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紧急CABG及死亡等.9例合并LAD(6例)或LCX(3例)狭窄者,先行LAD或LCX的PTCA术,其中3例PTCA术后残余狭窄<20%,5例残余狭窄30%~40%者中2例置入3.0×16mm支架、1例3.5×20mm支架、1例3.0×14 mm支架,1例LCX开口后狭窄(75%)者因PTCA后发生夹层放置3.5×12 mm支架,造影示夹层消失,无残余狭窄.冠状动脉瘤行带膜支架术者造影示瘤体消失,左主干管壁平整.随访1~4年,14例心绞痛发作消失、6例心绞痛复发但显著减轻(心绞痛Ⅰ级),后者有4例于术后半年~1年内复查冠脉造影提示早期再狭窄,其中2例单纯LMCA再狭窄者再次行冠脉血管成形术、2例LMCA合并LAD再狭窄者行CABG手术,无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等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患者均能维持正常生活.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性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支架术在临床上切实可行、疗效显著,可以是继CABG的另一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肌缺血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HRV)与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病变、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患者405例行三通道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冠脉造影,根据检测结果分别对冠脉狭窄不同程度、冠脉病变部位和心肌缺血情况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 (1):冠心病患者405例冠脉狭窄276例(68.1%),无狭窄129(31.9%).检测出有心肌缺血221例(54.6%),无心肌缺血184例(45.4%).冠脉病变部位以冠脉左前降支(LAD)病变和右冠脉(RCA)病变为主,其次是左回旋支(LCX)病变.(2): 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高频功率(HF)降低,而低频功率(LF)/HF升高.SDNN、HF在冠脉重度狭窄组较冠脉无狭窄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3):在冠脉病变部位中,HRV指标变化最显著是LAD病变,其次RCA病变,LCX病变不明显.(4):心肌缺血患者SDNN、HF均明显低于无心肌缺血患者(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HRV与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病变、心肌缺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 99m Tc- MIBI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估价冠心病 (CAD)的准确性 ,以及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显示心肌损害与冠脉造影的关系。方法 对 93例受检者进行了运动 /静息 99m Tc- MIBI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其中 47例有冠脉造影检查 ,冠状动脉狭窄 >50 %为 CAD诊断标准。结果 检测 CAD的灵敏度为 84.84% ,特异性为 85.71 % ,准确性为 92 .0 0 %。正常人组的正常符合率 94%。检测 LAD病变的灵敏度为84.62 % ,LCX为 77.77% ,RCA为 85.71 %。检测 L AD病变的准确性 79% ,LCX为 77% ,RCA为 82 %。 1 2例冠脉造影显示 50 %~ 70 %狭窄者与心肌灌注显像的相关性较差 (r=0 .33,P=NS)。 2 1例冠脉造影显示 >70 %狭窄者与心肌灌注显像有良好的相关性 (r=0 .0 5,P<0 .0 5)。结论  99m Tc-MIBI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可以准确地检测冠心病 ,在避免冠脉造影检查风险方面 ,对老年病人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心电图(ECG)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靶血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 将经明确诊断为AMI的274例患者按ECG的ST段抬高与否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186例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88例,计数两组病例中ECG与冠脉造影(GAG)阳性病例数,比较ECG定位与CAG检查结果,比较两组CAG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4例患者中,CAG阳性者267例,其中ECG有改变者245例,CAG阴性者7例,其中ECG有改变者5例.ECG诊断AMI的检出阳性率为89.4%,敏感性为90.3%,特异性为42.9%.ECG定位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39例,经CAG检查病变部位为左前降支(LAD)6例、右冠脉(RCA) +LAD5例、LAD+左回旋支(LCX)13例、RCA +LCX2例、多支病变13例;EGG定位梗死部位为正前壁46例,经CAG检查病变部位为LAD 12例、RCA+ LAD 1例、LAD+ LCX 13例、多支病变20例;ECG定位梗死部位为前侧壁34例,经CAG检查病变部位为RCA2例、LAD14例、LCX3例、RCA +LAD 2例、LAD +LCX 5例、多支病变8例;ECG定位梗死部位为前间壁13例,经CAG检查正常2例、病变部位为LAD2例、LCX2例、RCA+ LAD 2例、LAD +LCX 1例、多支病变4例;ECG定位梗死部位为下壁51例,经GAG检查正常2例、病变部位为RCA 16例、LCX6例、RCA +LAD 7例、RCA +LCX4例、多支病变16例;ECG定位梗死部位为下侧壁45例,经GAG检查病变部位为RCA6例、LCX9例、RCA +LAD 6例、RCA +LCX 6例、多支病变18例.与NSTEMI组比较,STEMI组单支病变比例高(P<0.05),侧支循环及慢性钙化闭塞性病变比例低(P<0.01).结论 ECG对于AMI靶血管的判断具有较好的提示作用,可用于初步判断AMI病变的靶血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照以探讨梗死相关动脉(IRA)与心电图关系。方法 对9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人于发病3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将病人分为两组。结果78例IRA为无左旋支(LCX)狭窄的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组。ST_Ⅲ段抬高>ST_Ⅱ在RCA组56例(71.7%)而16例无RCA狭窄的LCK病变组无1例(0%);ST_(aVL)段压低>ST_1压低,RCA组54例(69%)、LCX组2例(12.5%);ST_(V1V2)段压低LCX组14例(88%),RCA组14列(18%);RCA组ST_(V7-V9)段抬高4例(5%),LCX组12例(75%);RCA组ST_(V3R-5R)抬高36例(46%),而LCX无1例(0%)。它们之间P值均少于0.001,有非常显著差异性。结论ST_Ⅲ段抬高>ST_Ⅱ、ST_(aVL)压低>ST_Ⅰ、ST_(V1-V2)压低及V(7-9)和V_(3R-5R)ST段抬高对急性下壁心梗时IRA对临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常规心电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在心肌梗死患者中,观察心电图改变与梗死相关冠脉(IRA)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51例入选分析。所有病例均接受冠脉造影。结果 以左前降支(LAD)为梗死相关冠脉(IRA),单次梗死者,最常累及的导联是V2导联,无论单支病变还是双支和三支病变,部分病例都累及右胸导联和下壁导联;以右冠(RCA)或左回旋支(LCX)为IRA,均可累及下壁和右胸导联,但LCX可累及高侧壁或侧壁。结论 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有助对冠脉病变的推测,在此基础上加选用导联,能更精确推测冠脉病变。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 (束支阻滞组 ,39例 )及无束支阻滞的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35 1例 )心电图束支阻滞有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应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束支阻滞组左主干、左回旋支 (LCX)及三支血管 [左前降支 (LAD)、LCX、右冠状动脉 (RCA)同时存在病变 ]发生病变比率增加 (P <0 .0 1,P <0 .0 5 ,P <0 .0 5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LAD及RCA发病率高 ,RBBB并发左前分支阻滞 (LAFB)者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 ,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者LAD、LCX病变发生率高 ,LAFB者LAD病变发生率高 ,房室传导阻滞伴束支阻滞患者多为三支血管病变。结论 :冠心病伴束支阻滞预示冠状动脉病变广泛而严重 ,LBBB提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以左冠状动脉为主 ,RBBB提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多累及RCA及LAD ,如存在 2种以上阻滞 ,特别是并发有左前分支或房室阻滞时 ,多提示存在三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ECG)相关冠脉病变的判断及合并右室AMI的判断。方法选择急性期内进行了冠脉造影(CAG)的下壁AMI者58例,比较ECG与CAG结果。结果58例中单支病变37例,其中右冠脉(RCA)病变29例,左旋支(LCX)病变8例。多支病变21例中伴V4~V6导联ST段压低者13例,单支病变7例(P〈0.05);伴I、aVL导联ST抬高LCX病变3例,RCA病变无(P〈0.05)。以V2、Ⅲ、aVF导联ST位移代数和来判断:STaVF+V2〉0RCA病变25例,LCX病变3例(P〈0.05)。合并右心室梗死5例中,以STⅢ/STⅡ〉1判断,4例并右室(P〈0.05),以STV2↓/STaVF↑≤50%判断则有3例(P〉0.05)。结论下壁AMI相关血管以RCA病变为主,少部分为LCX病变。伴左胸前V4~V6导联ST压低多支病变多见;STaVF+V2〉0多见于RCA病变;伴I、aVL导联ST抬高则多见于LCX病变。以STⅢ/ST〉1判定下壁AMI并右室AMI,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劳力性胸痛一个月,加重9 h"入院。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提示三支病变,左前降支(LAD)近端60%狭窄,中段100%狭窄,回旋支(LCX)中段60%狭窄,右冠脉(RCA)中段100%狭窄,可见血栓形成。于RCA置入支架一枚,罪犯血管处理后因血流动力学改善不佳,再于LAD置入支架一枚。患者术中给予1 mg/kg肝素静脉应用,持续糖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征分析。方法选取商洛市山阳县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2017年6月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且年龄65岁的患者250例,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各125例。统计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入院24 h内实验室结果。根据冠脉狭窄直径≥50%累及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或左主干(LM)分为单支、双支(累及左主干为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根据Gensini积分标准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空腹血糖(FPG)较非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01)。糖尿病组冠脉三支病变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01),单支病变、两支/左主干病变发生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01)。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冠脉病变部位累及LAD、LCX和RCA更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冠脉病变支数更多、Gensini积分更高(P0.001)。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更广泛和严重,具有更高致死风险。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心电门控的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 方法 2003-10~2004-12对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83例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CAG),前后时间不超过2周,逐支逐段进行分析,以图像质量分为可评估冠脉和不可评估冠脉,以冠脉血管狭窄大于50%为阳性,各分支归入前降支(LAD)、回旋支(LCX)、右冠(RCA)。 结果 以CAG结果作为金标准,83例患者332支冠脉血管(LM、LAD、LCX和RCA)中不可评估的为28支(8.4%),在可评估304支冠脉中,CAG有阳性病变59支,MSCTA准确检出48支;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特点,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连续收录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择期行冠脉造影术,任一支冠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50%的患者26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CCC组(70例)和无CCC组(198例)。对冠脉病变特点、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无CCC组比较,CCC组的吸烟率明显降低(54.5%比35.7%),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23.7%比52.9%)及重度(≥95%)狭窄率(32.3%比100%)明显升高(P0.05或0.01);(2)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作为供血支的比例基本相等,作为受血支RCA所占比例明显高于LAD和LCX(48.7%比32.1%比23.1%,P=0.004)。结论:1吸烟抑制侧支循环的形成;2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密切关系,冠脉重度狭窄,病变支数多易形成侧支循环;3右冠闭塞几率较高也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8.
江时森  黄浙勇 《心脏杂志》2006,18(5):536-538
目的研究右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对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根据左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不同,将1 000例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分为左前降支(LAD)狭窄,左回旋支(LCX)狭窄,左主干(LM)狭窄,左前降支+左回旋支(LAD+LCX)狭窄4个系列。每个系列再根据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程度不同分为RCA正常组(直径狭窄<50%)、RCA非闭塞组(99%>直径狭窄≥50%)和RCA闭塞组(直径狭窄≥99%),比较分析3组间LVEF的差异。结果在LAD,LCX,LM,LAD+LCX狭窄时,与RCA正常组LVEF相比,RCA非闭塞组LVEF分别下降0.9%,0.3%,3.4%和2.8%;RCA闭塞组LVEF分别下降10.9%,3.7%,6.5%和5.2%。LAD狭窄时,RCA非闭塞组和RCA闭塞组之间LVEF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右冠状动脉病变可在左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使左室射血分数进一步下降;当左冠状动脉狭窄为闭塞性病变时,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就单一主支而言,左前降支(LAD)病变者的死亡率是其他主支病变者的1.5~5倍。LAD 明显狭窄者预后不佳,左室功能受损特别严重。作者比较了对累及 LAD 的单支或双支冠脉病变患者,药物和冠脉成形术(PTCA)治疗的3~5年随访结果。方法 1981年7月至1983年6月间 Em-ory 大学医院为914例累及 LAD 的单支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预防性应用于高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HR-PCI)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5–8月10例HRPCI患者,术中应用ECMO联合IABP循环支持。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51~84(70.3±11.1)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35.7±10.2)%。10例患者均为严重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7例,其中合并右冠状动脉(RCA)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5例,前降支CTO病变2例;剩余3例中2例为RCA和左前降支(LAD)近/中段CTO病变,1例为RCA CTO病变合并LAD/左回旋支(LCX)严重狭窄。在ECMO联合IABP支持下7例左主干病变中先处理左主干病变6例,1例处理了RAC CTO病变和LAD重度狭窄;剩余3例中2例RCA和LAD近/中段CTO病变均先处理了LAD CTO病变,另1例RCA CTO病变合并LAD/LCX严重病变患者先处理了RCA CTO病变。术中ECMO平均灌注流量(1.80±0.30)L/min,总运转时间(3.4±0.7)h。PCI平均手术时间(2.2±0.5)h。1例PCI术中发生血流动力学崩溃,ECMO灌注流量提高到3.0 L/min维持血流动力学,直到循环正常。术后所有患者ECMO均成功撤机。2例患者IABP穿刺部位血肿,其中1例术后发现假性动脉瘤;1例术后于ICU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无ECMO管道机械性问题、下肢缺血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不适合行外科血管重建术的HR-PCI术患者,ECMO联合IABP循环支持下行PCI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