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区(1997~1998)痢疾流行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近半年来重庆市区志贺菌的流行菌型。方法:对近两年收集的349株志贺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质粒图谱分析和药敏试验。结果:334株细菌的质粒图谱显示;98.8%的菌株含有质粒,其中279株福氏志贺菌共有8种质粒,分为12种闰图谱模式。所有菌株对常用抗生素均为三重及三重以上耍药,且显示神速氏志加菌的多重耐药较宋内志 力更为严重。结论:福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是本地区当前流行的两大菌群,福氏2a血清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种基因分型方法在一起F2a志贺氏菌痢暴发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对43株分离自患者粪便和食物的菌株分别进行质粒图谱分析、质粒DNA酶切图谱分析、随机PCR分析、set1/set2毒力基因PCR分析。结果:随机PCR将43株Fla志贺氏菌分为两个不同的谱型,质粒图谱、set1/set2毒力基因PCR分为三个不同的谱型,而质粒DNA酶切图谱分为四个不同谱型。其中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菌株35株,为引起本次菌痢暴发的流行株。7株基因型不同菌株是本次暴发期间同时存在的散发病例。从食物中分离的菌株基因型与流行株相同,证明此次暴发是通过污染的食物而引起传播的。食堂炊事员粪便中虽然分离出了F2a志贺氏菌,但基因型与流行株不同,不是本次暴发的传染源。结论:DNA水平上的分型方法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揭示菌痢暴发过程中各分离株之问的流行病学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福氏2a志贺氏菌301株染色质DNA基因文库,为下一步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打下基础。方法 Murry法提取福氏2a志贺氏菌染色质DNA,采用鸟枪法策略,分别经8种限制性内酶消化后克隆至载体质粒中,并经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后计算重组质粒重复率。结果 Murry法提取福氏2a志贺氏菌染色质DNA大小为30kb以上,共构建8632个重组质粒,质粒重复率为1%。结论 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了福氏2a志贺氏菌株染色质DNA基因文库,文库全长为福氏2a志贺氏染色质的6倍,巳足够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所需。  相似文献   

4.
1985年9月我站进行志贺氏菌菌型调查时,从腹泻病人大便中分离出一株菌株,编号为529,其生物学特性符合志贺氏菌属,但与现有的志贺氏菌各群诊断血清均不发生凝集,与生理盐水也不凝集。该菌送中国医学细菌保藏中心志贺氏菌专业实验室鉴定为志贺氏菌C_(18)型,这在我省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5.
在细菌性所致的腹泻病原学调查中,志贺氏菌属占首位。志贺氏菌属有四个亚群,随着社会卫生环境的改变而交替出现流行。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由志贺氏痢疾菌、福氏痢疾菌引起的痢疾减少,宋内氏痢疾菌引起的痢疾增多。我国部分大城市的调查发现,宋内氏菌的检出率高于农村。四个亚属生化方面也有不少变异。为了解我市志贺氏菌属菌型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为今后的防治工作积累科学的资料,我们于1983~1985年收集了我市各大医院细菌检验室临床检验,区、县防疫站及我站的肠道带菌检查,和部分地区的痢疾流行暴发点分离获得志贺氏菌属菌株共549株,进行了完全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并对149株菌作药物敏  相似文献   

6.
我科分离的59株痢疾杆菌中有弗氏菌34株(57.6%),其1型和2型占82.4%(28/34)、宋氏菌19株(32.2%),其R型占78.9%(15/19),鲍氏5株(8.5%),志贺氏2型1株(1.9%)。全部菌株对10种抗生素各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3种以上耐药者在弗氏菌株中为61.8%(21/34)、宋氏菌则为89.5%(17/19),后者有1株对10种抗生素均耐药。本组34株可传递耐药性菌株的R质粒分离率占59株的57.6%,其中有3种以上可传递的R~+质粒的菌株占85.3%(29/34)。从菌型分布、耐药率和耐药R质粒传递率表明,弗氏菌以1、2型为主,宋氏菌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调查方法自1964~1984年我们在郊区食品业从业人员粪便带菌检查及部分地区痢疾患者粪便中,分离到679株沙门氏菌和132株志贺氏菌。以上菌株均作生化反应及沙门菌属和志贺氏菌属分型诊断血清凝集试验鉴定。二、调查结果 1.沙门氏菌属与志贺氏菌属细菌分型情况:见表。 2.其中71株福氏痢疾杆菌菌型如下: 福氏1a型 6株(8.5%) 福氏1b型 6株(8.5%) 福氏2a型 19株(26.8%) 福氏3a型 5株(7.0%) 福氏4型 4株(5.6%) 福氏5型 1株(1.4%) 福氏x变种 3株(4.2%)  相似文献   

8.
目的:监测志贺氏菌属在当地的流行及耐药特点.方法:采集当地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大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共分离培养鉴定福氏志贺氏菌26株,其中20株为国际命名的血清鉴定表上没有给出亚型学名的菌株,占本次监测志贺氏菌感染者的比例达76.9%(20/26)其对传统抗菌药物中的氨苄青霉素、抗菌优、氯霉素的耐药率100%,对氧哌嗪的耐药率达75%.结论:提示对该类菌株及其耐药性应密切监测并就其抗原式应考虑国际统一命名.  相似文献   

9.
192株志贺菌属和76株沙门菌属菌群菌型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流行菌株类型和药物敏感性特点.方法:应用SS和XLD培养基对我院2007年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分离培养,可疑菌株进行生化和血清学鉴定,并采用K-B纸片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2007年从约1600份标本中分离出192株志贺菌属.其中福氏志贺菌29株(15%),宋内志贺菌163株(占85%);沙门菌属76株,其中D群54株(71%),优势血清型为杜伯林沙门菌;沙门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氯霉素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195%,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次之.宋内志贺菌和福氏志贺菌对美国医学实验室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执行标准(CLSI)[1]中推荐的3种药物中的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敏感率均较低(6.7%~25.8%),而对左氧氟沙星的药敏结果差别也较大:宋内志贺菌的敏感率较高(≥95.7%),而福氏志贺菌的敏感率仅为79.4%.结论:我院2007年肠道门诊就诊患者中,分离志贺菌属以宋内志贺菌为主,福氏志贺菌次之.沙门菌属以D群为优势菌群,优势血清型为杜伯林沙门菌.宋内志贺菌和福氏志贺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差别较大,临床医师应根据菌群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我科分离的59株痢疾杆菌中有弗氏菌34株(57.6%),其1型和2型占82.4%(28/34)、穴氏菌19株(32.2%),其R型占78.9%)(15/19),鲍氏5株(8.5%),志贺氏2型1株(1.9%),全部菌株对10种抗生素各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3种以上耐药者在弗氏菌株中为61.8%(21/34)、宋氏菌则为89.5%(17/19),后者有1株对10种抗生素均耐药,本组34株可传递耐药性菌株的R质粒分离率占59株的57.6%,其中有3种以上可传递的R^ 质粒的菌株占85.3%(29/34)。从菌型分布、耐药率和耐药R质粒传递率表明,弗氏菌以1、2型为主,宋氏菌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盐城地区人群中流行的志贺菌分布情况并分析主要流行菌型.方法:采用肠道致病菌检验方法对收集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菌株63株,福氏志贺菌48株(76.2%)、宋内志贺菌14株(22.2%)、鲍氏志贺菌1株(1.6%).48株福氏志贺菌中B2a14株(29.2%)、B4c12株(25.0%),其它菌型有B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粪便培养法,分析其鉴定结果。结果本组120份粪便标本检出病原菌29株,其检出率为24.17%。其中以志贺氏菌属最多12株,占41.38%;肠球菌属7株,占24.14%;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属4例,占13.79%;真菌3株10.34%。本组试验中以志贺氏菌属、肠球菌属导致患者腹泻为主要致病菌,其药敏试验结果志贺氏菌属对头孢噻肟阳性检出率高达66.67%,肠球菌属对头孢噻肟阳性检出率高达71.14%,其中复方星诺明敏感性最低。结论近年来抗菌性药物大量使用,导致菌株耐药性逐年升高,因此医师临床治疗腹泻患者应以药敏试验为标准进行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志贺氏菌属菌群分类及耐药性之变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1999年8年间经粪便培养分离出的90株志贺氏菌属的菌群分类及药敏情况。结果:90株细菌中,福氏76株(84.4%),宋内氏12株(13.3%),志贺氏2株(2.2%)。对头孢哌酮、头孢唑啉、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氟哌酸、痢特灵、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5.8%、25.6%、28.4%、38.0%、21.3%、25.0%、82.5%、89.7%。结论:福氏菌仍为志贺氏菌属的优势菌株。其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产生快而迅猛,已出现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菌株。  相似文献   

14.
志贺菌属药敏试验结果及其耐药性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东辉  许淑珍 《北京医学》1994,16(3):144-146
1991年5-10月,作者从肠道门诊痢疾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325株志贺氏菌,对其中的248株做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做了大肠埃希氏菌与志贺氏菌的耐药质粒接合传递试验,并对志贺氏菌耐药性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997年在内蒙呼和浩特市一起菌痢暴发期间分离的43株福氏2a志贺氏菌进行质粒图谱和质粒DNA酶切图谱分析。结果为:43株福氏2a中出现三种不同的质粒图谱和四种不同的酶切图谱,其中41株(95.35%)质粒图谱相同,39株(90.70%)酶切图谱相同,其余各株具有各自独立的图谱特征。提示质粒图谱和酶切图谱相同的菌株是引起本次菌痢暴发的流行株,而图谱特征不同的菌株可能为本次暴发偶合的部分散发病倒。质粒分析与表型分析相比较具有更特异敏感的特点.而质粒图谱与质粒DNA酶切图谱相比.后者的分辨率更高.但两种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20 0 1年 7月~ 10月采集了崇文区 2 10份急性腹泻患者粪便 ,除开展了致病性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外。还开展了气单胞菌属的检测 ,共检出阳性菌株 32株。其中沙门氏菌 3株(鼠伤寒沙门氏菌 1株 ,都伯林沙门氏菌 2株 ) ,志贺氏菌 6株 (宋内氏菌 4株 ,福氏Y变种 2株 )致病性大肠杆菌 4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 2株。分离到气单胞菌属的细菌 14株 ,检出率为 6 .6 7% ,其中豚鼠气单胞菌 8株 ,温和气单胞菌 5株 ,嗜水气单胞菌 1株 ,结果表明夏秋季感染性腹泻气单胞菌属亦属常见 ,应引起临床及实验室的重视 .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磷霉素耐药志贺菌中检测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fosA3和fosC2,并分析其传播方式。方法
  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志贺菌对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在磷霉素耐药菌株中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其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fosA3和fosC2。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对阳性菌株进行接合试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接合子对12种抗菌药物的MIC值, PCR法检测接合子质粒介导磷霉素耐药基因,肠杆菌科基因间的重复序列PCR( ERIC-PCR)法对阳性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263株志贺菌中磷霉素耐药25株、中介7株,耐药率为9.5%。 PCR结果显示18株磷霉素耐药志贺菌fosA3阳性(基因登录号为KJ716852),阳性率为6.8%,未检出fo-sA和fosC2。18株fosA3阳性株中,13株结合成功,与受体菌相比,结合子对磷霉素的MIC值明显提高, ERIC-PCR法证实部分fosA3阳性志贺菌具有同源性。结论首次在临床分离的志贺菌中检测到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虽然目前检出率不高,但其传播可造成磷霉素耐药性的扩散,需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病原微生物检验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方医院收治的 46 例腹泻患儿并收集其粪便标本。 对所有标本进行病毒及细菌检测。 结果 46 例粪便样本中检测出 43 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 93.48% ,其中志贺菌检出 22 株,检出率为 51.16% ,明显高于其他种类,差异显著( P<0.05 )。志贺菌 22 株对头孢哌酮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11 ,耐药率为 50.00% ( 11/22 ),志贺菌 22 株对头孢噻肟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10 ,耐药率为 45.45% ( 10/22 )。 其中志贺菌 22 株对阿莫西林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3 ,耐药率为 13.64% ( 3/22 ),耐药率相对较低。 孤菌属 13 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7 ,耐药率为 53.85% ,同样较高。 结论 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检测出病原菌、耐药性可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其中志贺菌是导致儿童腹泻的重要种类,孤菌属是发生率其次的病原菌,并且志贺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等头孢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志贺菌属在甘肃省的流行、变迁及耐药状况,为防治工作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5年5月-2008年10月对兰州市城关区、武威市凉州区菌痢监测点腹泻粪便分离的志贺菌株和甘肃省某市幼儿园食物中分离的宋内志贺菌株,依据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了血清型分型及菌株耐药性分析。结果共采样2 407份,检测志贺菌366株,总阳性率为15.21%。分离菌株为多重耐药,耐药种类达8种。甘肃省菌群分布以福氏志贺菌(B群)居优势,检测出200株,占54.64%,其次为宋内志贺菌(D)群164株,占44.81%。2007年宋内志贺菌成为优势菌,占79.88%(有食物中毒菌株44株)。结论甘肃省志贺菌群分布以福氏志贺菌居优势,近年来宋内志贺菌有增多趋势。志贺菌耐药菌株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腹泻患者的病原菌群分布及其药敏特征,给临床医生治疗腹泻患者时合理应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按常规采用粪便培养法,通过分离、生物化学鉴定确定菌株、药物敏感试验,对部分菌株用血清学做了分型。结果从1354份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培养出致病菌654株,阳性率为48.30%,其中志贺氏菌属314株,占48.01%,肠球菌属98株,占14.98%,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属47株,占7.19%,真菌13株,占1.99%。对检出菌做药敏试验:敏感率≥75%抗菌药有:左氧氟沙星对志贺氏菌、克雷伯菌属;环丙沙星对变形杆菌;头孢噻肟对变形杆菌;头孢哌酮对变形杆菌。其中复方新诺明敏感率最低,仅对肠球菌属达到10.20%。结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致病菌占56.58%、条件致病菌占43.42%,近年来条件致病菌呈上升趋势。耐药菌株在增多,提示临床医生给腹泻患者选用抗菌药应以药敏结果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