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外周血mRNA表达和血清蛋白水平与双相障碍、双相躁狂和双相抑郁的关系.方法 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并比较双相障碍组(61例)、双相躁狂组(29例)、双相抑郁组(32例)和对照组(61名)外周血白细胞BDNF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应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和Young氏躁狂量表(YMRS)评定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躁狂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蛋白浓度与HAMD17和YMRS评分的关系.结果 (1)双相障碍组BDNF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0.0077±0.0019)较对照组(0.0096±0.0028)下降(t=-3.74,P<0.01);双相躁狂组(0.0081±0.0023)、双相抑郁组(0.0073±0.0024)与对照组3组间BDNF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P<0.01),且双相躁狂组和双相抑郁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双相障碍组BDNF血清蛋白浓度低于对照组(t=-2.90,P<0.01);双相躁狂组、双相抑郁组与对照组3组间BDNF血清蛋白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P<0.05);双相躁狂组和双相抑郁组BDNF血清蛋白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但双相躁狂组与双相抑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双相躁狂组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蛋白浓度与YMRS评分未见相关(P>0.05),双相抑郁组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蛋白浓度与HAMD17评分未见相关(P>0.05).结论 双相障碍与BDNF水平下调可能相关,这种下降贯穿于躁狂相和抑郁相,而且BDNF的变化不会因双相障碍患者极性的变化而处于两极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基因mRNA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以甘油醛-3-磷酸脱氧酶基因mRNA表达水平作为内参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7例DMD患者和4例非肌肉病对照者肌肉组织的myostatin mRNA,计算myostatin mRNA表达指数,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两组肌肉组织均有myostatin mRNA表达;DMD患者肌肉组织中myostatin mRNA的表达指数为0.56±0.16,对照组为0.34±0.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8,P=0.023).结论 DMD肌肉组织myostatin基因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水平,myostatin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DMD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筛选难治性颞叶癫(癎)相关基因表达谱,并通过对表达谱筛选所发现的差异基因进行验证,从分子水平探讨颞叶癫(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在利用基因芯片对难治性颞叶癫(癎)患者手术切除颞叶组织与对照间行基因表达谱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应用RT.PCR方法,验证SH3GL2、BTN2A2、KCNJ4基因的mRNA在颞叶癫(癎)患者脑内的表达差异.结果 芯片研究结果显示,颞叶癫(癎)脑组织标本与对照组相比,表达趋势一致的已知基因包括:免疫相关因子、离子通道相关因子、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细胞增殖周期因子、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等;经RT.PCR证实,颞叶癫(癎)组突触重建调控因子SH3GL2的mRNA表达水平(1.022±0.547)明显高于对照组(0.446±0.171,t=-3.181),免疫调控基因BTN2A2的mRNA表达在颞叶癫(癎)组(0.481±0.196)同样高于对照组(0.243±0.111,t=3.351),而编码内向整流钾通道亚单位基因KCNJ4 mRNA的表达水平在颞叶癫疴组(0.438±0.178)则明显低于对照组(0.795±0.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颞叶癫(癎)发生发展各个阶段均有基因的参与,是一个复杂的调控过程;芯片试验结果对进一步探讨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为探求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α-细辛醚对KA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细胞凋亡调节基因Bax、Bcl-2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侧脑室注入SD大鼠制备癫痫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KA组)、α-细辛醚低浓度组(6mg/kg)、中浓度组(12mg/kg)和高浓度组(24mg/kg),另设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α-细辛醚组经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0d后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Bax、Bcl-2的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 α-细辛醚用药后,大鼠表现为明显的镇静、抗惊厥作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KA组、α-细辛醚低、中浓度组大鼠海马区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α-细辛醚高浓度组Bax的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cl-2的mRNA及蛋白表达KA组显著降低,α-田辛醚中、高浓度组升高(P均<0.05),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KA诱导的SD癫痫大鼠神经元存在Bax、Bcl-2的异常表达,α-细辛醚可能通过降低Bax和提升Bcl-2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SD癫痫大鼠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制作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组织原位凋亡检测法检测亚低温治疗期间第24、48、72小时,以及复温后第24、48、72、96和120小时的细胞凋亡情况,RT-PCR方法检测所有观察时间点促凋亡基因Caspase、Fas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数量在亚低温治疗期间的三个检测时间点均少于对照组(P<0.05),复温以后逐渐增加,至复温后第72小时及以后细胞凋亡数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凋亡基因Caspase、Fas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mRNA表达水平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均低于对照组(P<o.05),复温后出现mRNA表达的同向性升高,复温72 h及以后接近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可明显减缓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凋亡进程,但在其复温后凋亡速度迅速回升.因此,应积极争取亚低温治疗时间窗,同步进行神经细胞救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7-β雌二醇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模型,将培养的细胞按随机排序的方法分为5组:对照组、过氧化氢组、l7-β雌二醇+过氧化氢组、17-β雌二醇组、二甲基亚砜溶剂组.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0.401±0.043)比较,过氧化氢处理后(0.172 ±0.018)吸光度(A)值明显降低(q’=-1.450,P =0.001),可反映细胞生存率、活力降低,而17-β雌二醇预处理后(0.312±0.023),A值增加(q’=7.025,P=0.0025),提示细胞生存率增加及细胞活力上升,各组间比较A值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TEN蛋白表达降低、Bcl-2表达上调;caspase-3表达降低、p-Akt表达上调.结论 17-β雌二醇有可能通过下调PTEN蛋白,促进p-Akt、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过氧化氢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凋亡.因此,脊髓损伤时早期应用17-β雌二醇有助于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血中胆碱酯酶活性及神经型尼古丁乙酰胆碱能受体(nicotinic acetyleholine receptor,nAchR)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 分组比较测定59例血管性痴呆、33例正常老年人空腹血浆胆碱酯酶浓度及血液白细胞nAchRa4、β2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1.70±1.17nmol/min/ml,2.18±0.87nmol/min/ml),VD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VD组与对照组丁酰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61.08±38.23nmol/min/ml,70.41 28.82nmol/min/m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乙酰胆碱酯酶及丁酰胆碱酯酶均无性别的差异;VD患者血液白细胞nAchR a4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0.926±0.411)较正常对照组(1.41±0.22)降低(P<0.05);VD患者nAchR β2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2.14±0.18)与正常对照组(2.19±0.16)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血液白细胞中nAehR α4亚单位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老年人降低,但丁酰胆碱酯酶和nAeh β2 mRNA无改变,这些变化可能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iRNA沉默WISP-2基因表达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脂质体介导siRNA转染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后,检测U251细胞的增殖、凋亡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WISP-2、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WISP-2 siRNA能有效抑制U251细胞株的生长,诱导凋亡,siRNA干扰组WISP-2蛋白表达水平为(18.67±1.40)%,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70.18±1.82)%和阴性对照组(69.41±1.7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iRNA干扰组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为(29.67±1.47)%、(31.62±1.32)%,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ISP-2 siRNA抑制WISP-2 mRNA和蛋白表达后,能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增加U251细胞凋亡,可能通过下调Bcl-2/Bax蛋白表达的比值来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在亚细胞的分布的差异性。方法纳入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诊断标准的单相抑郁障碍(简称单相抑郁)患者35例、双相抑郁障碍(简称双相抑郁)患者23例和正常对照30名,检测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cell,PBMC)中GRαmRNA表达水平,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GRα在PBMC中的亚细胞分布,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醇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双相抑郁患者组GRαmRNA表达均下降(P0.05),且与HAMD总分均呈负相关(r=-0.62,P0.05;r=-0.79,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单、双相抑郁的轻中度、重度亚组的GRαmRNA表达递减(P0.05)。单、双相抑郁患者组PBMC上GRα表达均显著减少,且主要分布在细胞浆内,提示存在核分布异常;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核内分布呈下降趋势(P0.05);但单、双相抑郁患者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单、双相抑郁组血浆ACTH和血清皮质醇浓度与GRαmRNA的表达均无关(P0.05)。结论提示GR在单、双相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中均可能起重要作用,且GRαmRNA可能仅是抑郁状态指标,无法鉴别单、双相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rTMS)与SSRI类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伴抑郁患者的疗效,进一步通过检测外周血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rTMS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D伴抑郁的可能机制。方法将PD伴抑郁患者按照治疗手段分为3组,即rTMS组、艾司西酞普兰组、rTMS+艾司西酞普兰组,另设健康对照组。治疗前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进行评价,同时检测外周血BDNF mRNA表达水平;在给予为期4周的相应治疗后,再次进行UPDRS及HAMD评分及外周血BDNF 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治疗前3组的UPDRS及HAMD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前3组外周血BDNF 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UPDRS及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外周血BDNF mRNA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但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来治疗帕金森伴抑郁状态,且可改变外周血BDNF mRNA表达水平,BDNF可能参与帕金森伴抑郁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帕金森伴抑郁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NA甲基化是否参与调控伏隔核多巴胺受体2(DRD2)基因表达,探索DNA甲基转移酶(Dnmts)是否参与调控DRD2基因的表达.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16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母爱剥夺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母爱剥夺组大鼠于授乳期每天接受6 h母爱剥夺,12周龄时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伏隔核DRD2受体、DNA甲基转移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母爱剥夺组大鼠脑内伏隔核DRD2 mRNA表达水平(1.25±0.06)低于对照组(1.15±0.07;t=2.83,P<0.05);母爱剥夺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脑内伏隔核DNA甲基转移酶1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17±0.10和1.17±0.14(t=-0.14,P>0.05);DNA甲基转移酶3a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18±0.07和1.20±0.16(t=0.39,P>0.05);DNA甲基转移酶3b无法检测.结论 DNA甲基化可能不参与调控伏隔核DRD2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自体吞噬相关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99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IMT增厚组46例,用RT-PCR方法检测2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LC3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IMT增厚组自噬基因Beclin-1、LC3 ⅡmRNA(2.19±0.84)、(2.49±0.94)较对照组(1.00±0.37)、(1.02±0.44)表达升高(P0.01),相应蛋白IMT增厚组Beclin-1(1.80±0.67)、LC3-Ⅱ/LC3-Ⅰ(1.90±0.68)表达较对照组Beclin-1(1.07±0.32)、LC3-Ⅱ/LC3-Ⅰ(0.91±0.23)表达升高(P0.05)。结论高血压颈动脉IMT增厚患者外周血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mRNA及相应蛋白表达增强,可能参与了颈动脉IMT增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12-2015-06作者医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完成相应影像学检查,并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17项)分为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和未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脑卒中部位、合并慢性疾病)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包括美国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MMSE)〕的差异。另选取健康对照20名,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组样本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化群(CD4~+、CD8~+、CD4~+/CD8~+)变化。结果 (1)并发抑郁组与未并发抑郁组间临床资料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抑郁组血清CD4~+水平为(40.90±7.01)%,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9.90±7.62)%和未并发抑郁组的(45.73±8.23)%(均P0.05);并发抑郁组血清CD8~+水平为(27.27±8.29)%,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1.50±5.04)%(P0.05);健康对照组、未并发抑郁组、并发抑郁组血清CD4~+/CD8~+水平分别为2.45±0.69、2.01±0.75和1.60±0.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失衡,并发抑郁症患者失衡更明显,这种免疫失衡主要表现在辅助T淋巴细胞CD4~+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胸腺细胞经乙酰胆碱受体(AChR)刺激后T淋巴细胞亚群Bcl-2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1例MG患者胸腺T淋巴细胞亚群经AChR刺激后Bcl-2表达水平。结果经AChR刺激后,MG组增生胸腺CD4、Bcl-2双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8、Bcl-2双阳性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G患者增生胸腺中AChR特异性辅助T细胞上Bcl-2表达增高,Bcl-2表达升高可能和AChR的诱导有关。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齿状回5-羟色胺1A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SD)大鼠海马齿状回5-羟色胺1A(5-HT1A)受体的表达.方法 将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卒中组、应激抑郁对照组和PSD组,每组6只.应用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联合不可预见的慢性温和应激(CMS)刺激及孤养法建立PSD大鼠模型,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CMS第19天和第28天齿状回5-HT1A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CMS第19天,PSD组5-HT1A受体mRNA表达(O.012±0.001)低于正常对照组(0.361±0.010)和卒中组(0.039±0.002;P<0.001);其5-HT1A受体蛋白表达(0.400±0.030)低于正常组(1.320±0.060)和卒中组(0.610±0.060;均P<0.001).(2)CMS第28天,PSD组5-HT1A受体mRNA(0.013±0.001)低于正常对照组(0.336±0.011)、卒中组(0.063±0.006;均P<0.001);其5-HT1A受体蛋白表达(0.080±0.020)低于正常组(0.620 ±0.030)、卒中组(0.260±0.040)和应激抑郁组(0.320±0.020;均P<0.001).结论 PsD大鼠海马齿状回5-HT1A受体表达水平降低,此改变可能是PSD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浆P物质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卒中后抑郁(PSD)P物质(SP)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研究,探讨PSD与SP的关系.方法 从初次脑卒中后2-4周患者中选取卒中后抑郁(PSD)组46例和卒中后无抑郁组(对照组)45例,前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估,根据卒中24 h后首次CT/MRI结果进行卒中病灶定位,检测血浆SP水平,分析神经功能评分、抑郁程度、卒中部位与血浆SP水平的关系.结果 PSD组血浆SP水平[(58.47±14.39)mg/L]较对照组[(36.98±9.49)mg/L]高(P<0.001),前者NIHSS评分[(6.83±3.85)]高于后者[(5.04±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血浆SP水平与HAMD评分、NIHSS评分正相关(r=0.83,P<0.001;r=0.798,P<0.001);前部卒中组HAMD评分[(3.25±1.90)]、血浆SP水平[(38.45±12.23)mg/L]、NIHSS评分[(9.08±8.72)]较后部卒中组[(6.91±3.30)、(51.21±16.27)、(17.46±15.96)]高(P<0.05).结论 血浆SP水平增高与PSD有关,可能参与PSD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文拉法辛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以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结合孤养建立抑郁症动物模型,应激同时文拉法辛干预组给予文拉法辛(15mg/kg)、抑郁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干预.采用敞箱实验和糖水消耗实验观察大鼠行为改变.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el-xl mRNA表达情况.结果 抑郁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抑郁模型组海马神经元细胞Bax mRNA表达升高[(1.97±0.79)vs(1.28 4±0.49),P<0.01],Bcl-xl mRNA表达降低[(1.06 4±0.42)vs(1.51±0.48),P<0.01];与抑郁模型组比较,文拉法辛干预组海马神经元细胞Bax mRNA表达降低[(1.61±0.68)vs(1.97±0.79),P<0.05],Bcl-xl mRNA表达升高[(1.39±0.51)vs(1.06±0.42),P<0.05].结论 抑郁症模型大鼠存在海马损害,而文拉法辛对Bax mRN和Bcl-xl mBNA的表达具有干预作用,这可能为文拉法辛对抑郁症海马损害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凋亡调控基因Fas、Bcl-2mRNA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方法检测44例MG患者(MG组)和30名健康对照者(NC组)PBMC Fas、Bcl-2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 (1)MG组Fas mRNA表达水平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l-2mRNA表达明显高于NC组(P〈0.05)。(2)中型、重型及极重型MG患者Bcl-2mRNA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轻型MG患者(P〈0.05~0.01);Bcl-2mRNA相对含量与MG患者病情评分呈正相关(r=0.767,P〈0.01)。结论 MG患者PBMCFas表达可能与MG发病无关;Bcl-2mRNA高表达可能参与MG患者PBMC凋亡调控机制,其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观察MG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体外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OGD)后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乳鼠海马神经元并分为正常对照组、OGD组、GM-CSF 1 ng/ml、10ng/ml、20 ng/ml和100 ng/ml组;制备OGD模型,并给与相应剂量的GM-CSF干预.应用流式细胞仪及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率,测定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了解神经元细胞膜损伤程度,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 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GD组细胞凋亡率及LDH活性明显升高(均P<0.01);与OGD组相比,除GM-CSF 1 ng/ml组外,GM-CSF各浓度组神经元凋亡率及LDH活性明显降低(均P<0.01),其中GM-CSF 20 ng/ml组对神经元凋亡影响最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GD组Bcl-2 mRNA表达明显下降,Bax mRNA表达显著升高,Bcl-2/Bax降低(均P<0.01);与OGD组比较,GM-CSF 20 ng/ml组Bcl-2 mRNA表达升高,Bax mRNA表达降低,Bcl-2/Bax增加(均P<0.01).结论 GM-CSF能够有效地抑制OGD后海马神经元的凋亡,20 ng/ml抗凋亡的效果最佳.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节凋亡蛋白Bcl-2、Bax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