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与非主视眼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130例,随机平均分成主视眼组与非主视眼组,两组患者同时给予戴镜、目力训练、视刺激疗法等同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3、6、12个月的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主视眼组治疗效率高于非主视眼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组间无差异。结论同量治疗下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短期内主视眼优于非主视眼,中长期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连续完全遮盖法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近期效果。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1月,医院眼科门诊收治的屈光参差性弱视84例122只眼,连续完全遮盖法治疗,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采用其他方法。将痊愈与显效对象纳入愈显组,其余对象纳入对照组。收集资料,进行因素分析。结果治疗前122只患眼视力(0.38±0.15),治疗后(0.61±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个月后,痊愈22只(18.0%)、基本痊愈50只(41.0%)、进步48只(39.3%)、无效2只(1.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双眼弱视、遮眼依从性好成为独立影响因素(P 0.05)。结论连续完全遮盖法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近期疗效肯定,但是痊愈率低,疗效影响因素较多,适合年龄较低、单眼、依从性好对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在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并探讨该病的治疗效果是否会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方法选取近年来我科就诊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76例(132眼),进行为期12个月的治疗,每3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价,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弱视治疗总有效率为97.72%,治疗疗效并未随时间而有均匀一致的提高,各阶段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弱视疗效评价标准,本研究中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治疗12个月后疗效显著,多数患者一般可以被治愈,但治疗过程中矫正视力并非随时间均匀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外伤性瞳孔移位合并屈光不正患者的准分子激光矫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12眼),行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术中调整视轴为切削中心。术后3个月记录裸眼视力、屈光度和切削偏心量。结果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6~1.0,平均(0.83±0.16),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05)。术后屈光度等效球镜-0.50D~+1.0D,平均(-0.46±0.32)D,偏心量平均(0.32±0.16)mm。结论外伤性瞳孔移位合并屈光不正行准分子激光矫正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双眼视觉短塑性训练联合调节功能训练对8~12岁儿童近视性弱视的临床疗效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眼科门诊接受治疗的8~12岁近视性弱视儿童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弱视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传统弱视治疗基础上给予双眼视觉短塑性训练联合调节功能训练,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视力和屈光状态变化状况、临床疗效及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最佳矫正视力与屈光状态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最佳矫正视力与屈光状态改善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_均<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和治疗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_均<0.05)。结论双眼视觉短塑性训练联合调节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8~12岁近视性弱视患儿的视力和屈光状态,提高临床疗效及治疗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儿童混合性散光所致弱视的配镜原则进行分析、探讨,并观察治疗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将62例混合性散光所致弱视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患眼共计106只,对其采用1%阿托品散瞳验光配镜,同时对其配合遮盖、弱视训练,1年后对患儿的视力改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观察。结果 62例患儿106只患眼中,78只眼视力恢复到0.8以上,达到正常标准,20只眼视力恢复至0.6~0.8,达到轻度标准,6只眼视力恢复至0.2~0.5,达到中度标准,仅2只眼视力为0.2以下,为重度,整体视力良好率98.11%,与治疗之前相比,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如今,儿童的视力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和医学领域的关注与重视,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儿童的健康,同时还关系着儿童将来的长远发展。针对混合性散光所致的儿童弱视,我们应当对其采取科学、合理的配镜原则,这可以使患儿的视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这对于保障儿童的视力健康,促进儿童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青少年近视屈光参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并对比矫正前后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参差度及远立体视觉正常例数。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参差度及远立体视觉正常例数分别为(4.01±0.23)、(4.95±0.27)、(5.16±1.23)D及23例,与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后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参差度及远立体视觉正常例数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矫正青少年近视屈光参差,提高患者的视力水平,控制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分析视觉治疗训练对斜弱视患儿视力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56例斜弱视患儿,按照不同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28例,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和试验组(28例,应用视觉治疗训练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斜弱视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屈光度。结果两组斜弱视患儿治疗前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斜弱视患儿的屈光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斜弱视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觉治疗训练对斜弱视患儿视力功能的效果显著,可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屈光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综合治疗在小儿弱视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经临床检测眼部矫正视力低于0.9的小儿弱视患者(共198眼)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综合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136只眼基本治愈,58只眼有所进步,4只眼无效,总有效率为97.98%。轻度弱视组治愈率为91.94%,高于中度组的72.90%,中度弱视组治愈率高于重度弱视组的24.1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弱视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治疗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长度与角膜屈光不正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初发翼状胬肉患者60例(72眼),所有患者均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比较手术前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与屈光状态的相关性及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情况。结果按照胬肉侵入角膜的程度分为≤3.0 mm组、3.1~4.5 mm组及4.5 mm组,三组患者术后的视力水平、屈光度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胬肉侵入角膜部分越多,对其屈光状态的影响越大,手术治疗显著改善角膜散光,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屈光不正临床矫治工作中行准分子激光疗法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116例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因屈光不正于本院矫治的患者,将其分为三组:A组(低度组:n=40例);B组(中度组:n=38例);C组(高度组:n=38例),以准分子激光疗法予以矫治,观察三组各项指标。结果 与矫治对比,三组患者眼压值以及屈光度等临床指标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升屈光不正患者矫治质量,建议选择准分子激光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小儿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小儿弱视力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227例为双眼,73例为单眼,总527眼。给予患者综合治疗,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轻度弱视患儿基本痊愈率高于中度弱视患儿,而中度弱视患儿基本痊愈率高于重度弱视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岁患儿的基本痊愈率高于7~10岁患儿,而7~10岁患儿痊愈率高于11~14岁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注视性质患儿基本痊愈高于旁中心注视性质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小儿弱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年龄小的患儿、轻度弱视的患儿、中心注视性质的患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训练对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治疗的80例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弱视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虚拟现实(VR)训练系统进行在线动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3、6个月后的视觉诱发电位(P-VEP),视力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85.00%)(P<0.05);两组治疗前P100潜伏期和P100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3、6个月后P100潜伏期均短于对照组,P100波幅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3、6个月后的视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虚拟现实训练治疗弱视患儿能有效提高患儿临床效果,改善P-VEP,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角膜屈光手术后高阶像差(HOA)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12月收治的120例236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其中行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37例73眼(A组),行FS-LASIK(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40例78眼(B组)B组,行FLEx(全飞秒激光FLEx)43例85眼(C组),对比三组手术前后1mo的角膜HOA。结果手术前后三组HO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不同角膜屈光手术后HOA均明显增加,而FLEx术因切口影响,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实施矫正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近视患者90例(180眼)的临床资料,依据矫正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90眼),对照组框架眼镜佩戴矫正,研究组角膜塑形镜长期配戴,通过裂隙灯检查与视力检查,以及问诊等方式,对比两组戴镜后的视觉异常、中央角膜的厚度与眼轴及裸眼视力改善情况,对比两组平均屈光度及眼表的临床并发症等。结果研究组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及屈光度较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戴镜6月及1年后,裸眼远视力及平均屈光度较戴镜前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年后可见视力明显改善,并且屈光度明显降低;研究组戴镜后中央角膜的厚度及眼轴改变情况,与较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角膜健康检查,提示状况良好,由于戴镜引发不适,均予对症处理。结论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方法实施矫正,不仅可以改变青少年角膜的屈光度,而且可以使屈光不正得到有效并且快速的矫正,使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质量提高,避免高度近视,疗效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重度眼化学伤患者的急性期处理方案与羊膜移植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眼化学伤患者中,以随机法抽选61例患者(患眼70只)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受伤类型、救治情况予以分组,并对照其视力恢复状况。结果 A组碱烧伤的41只眼中,有23只(56.10%)视力超过0.3;B组酸烧伤的29只眼中,有24只(82.76%)视力超过0.3,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重度眼化学伤患者,及时实施羊膜移植方案,可提升患者视力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小儿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应用综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诊治微小度数斜视性弱视60例患儿临床资料,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30例使用综合疗法,对两组临床效果及视力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治愈43.33%,对照组治愈33.33%,研究组总有效9...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原因分析。方法对于2011年07月至2014年01月门诊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103例(202眼)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1年,内容包括裸眼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拱高、人工晶体位置等。结果所有202只眼均成功植入ICL/TICL。达到术前矫正视力125只眼(61.88%),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72只眼(35.64%),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5只眼(2.48%)。继发性青光眼21例、胆碱样反应1例、无菌性葡萄膜炎1例、丝状角膜炎1例、前囊膜混浊4眼、虹膜出血2眼、近视回退4眼、ICL置换4眼。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确切,安全性、稳定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收集和分析了对儿童屈光异常有影响的因素,为儿童屈光异常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市区11家托幼机构为研究现场,由眼科医生使用美国伟伦视力筛查仪对托幼儿童进行屈光度检查。结果共对1 920名托幼儿童进行视力筛查与问卷调查,其中屈光异常的有64例,异常发生率为3.33%。单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屈光异常与监护人年龄、父母教育水平、母亲近视、儿童年龄、出生体质量、眼疾、看电视时间、看电脑手机时间、睡觉是否关灯几个研究因素有相关性(P 0.05)。结论托幼儿童屈光发育异常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开展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健康教育,避免低龄儿童使用电脑和手机,注意光照等不同情况下对视力的影响,保护好儿童视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50例(88眼),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其中术后视力上升超过0.4共28眼(31.8%)、视力上升0.1~0.4共49眼(55.7%)、视力上升0.1共11眼(12.5%)。术后屈光度偏差值±0.50 D 65眼(74.0%)、±1.0 D 23眼(26.0%)。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