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IC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XB)在肘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140例拟行肘关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70例。ICB组采用超声引导ICB,AXB组采用超声引导AXB。观察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穿刺次数、神经阻滞情况、麻醉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穿刺次数少于AXB组,麻醉起效时间早于AX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有效率高于AX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B组麻醉成功68例,麻醉成功率为97.14%,AXB组麻醉成功66例,麻醉成功率为94.29%,两组麻醉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穿刺异感、血管损伤、止血带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ICB与AXB在肘关节手术阻滞中均有较好的效果,且操作安全,但ICB更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折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12月阳江江华医院收治的120例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开展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穿刺操作时间、30 min内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比较两组术后2 h、6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24 h内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比较两组术后24 h、48 h Ramsay镇静评分及患肢肌力、浅感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30 min内痛觉阻滞效应与运动阻滞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内自控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48 h Ramsay镇静评分及肌力异常、浅感觉异常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近年来在兴安界首骨伤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术中对研究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比较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开胸手术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0月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观察组采取全麻复合椎旁神经阻滞方式,对照组只采取全身麻醉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以及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芬太尼的使用量以及术后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镇痛满意率为88.24%,高于对照组的镇痛满意率的5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在开胸手术中镇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9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患儿进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进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比观察两组患儿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总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持续、总操作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能够有效缩短麻醉操作时间及起效时间,且持续时间相比于传统麻醉方式较长,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是当前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中的一项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中。作为临床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教学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基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教学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内容繁多、理论与实践并重等特点,本文应用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将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模拟培训、穿刺训练、临床实践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及有效的结合,以求使初学者能够快速、全面的熟悉该项技术,并能扎实的掌握及应用该项技术的操作技巧。通过总结本方法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教学水平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行膝关节镜手术的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给予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相当,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膝关节镜手术超声引导下肢神经阻滞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7月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异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注入1%的利多卡因和0.3%的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操作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整体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操作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手术中引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提高麻醉的优良率,缩短操作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上肢手术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每组均为60例。三组使用中低高三种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对三组的阻滞情况,麻醉时间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浓度组患者的肌皮神经阻滞率为100.0%,桡神经为100.0%,尺神经为81.7%,中浓度组分别为93.3%、91.7%、71.7%,低浓度组分别为85.0%、86.7%及61.7%,三组的神经阻滞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患者的麻醉生效时间、持续时间、阻滞恢复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0.3%~0.5%之间的浓度,随着罗哌卡因的浓度增加,阻滞效果也会提升,镇痛持续时间越长,术后恢复时间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临床实习医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麻醉科实习医师10名,采取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教学,观察教学效果。结果实习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为100%,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0%,并发症发生率为0%。结论超声引导在麻醉科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正>上肢手术麻醉方法选用单一的臂丛神经阻滞如肌间沟、锁骨上、腋路法等或选用全麻气管插管麻醉。前者麻醉完善率低,辅用其他麻醉方法。后者呼吸道刺激大,费用高,麻醉设备要求齐,麻醉技术水平高。自2009年3月以来,我院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术组240例,其中男150例,女90例,年龄17~60岁,体重50~90 kg,醉酒饱胃10例,聋哑者1例,抑郁症患者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课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麻醉科实习同学2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名:传统课堂教学组(A组)和微课组(B组),A组同学接受课堂上关于臂丛神经阻滞的理论授课,而B组同学发放微课,学生和教师从几个不同方面相互评价教学效果。结果两组实习学生对教学的满意总分分别为A组(67.4±8.6)分,B组(88.3±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5,P 0.001);老师对学生的满意总分分别为A组62.5±7.9,B组7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8,P 0.001)。结论微课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临床实习教学中效果良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能力为导向(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联合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学模式在超声引导下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医院麻醉科规范化培训医师4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分别采取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和CBE+CBL教学模式。比较学员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并通过调查问卷行评价满意度和教学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更优异(P<0.05),学习主动性、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均显著提升(P<0.05);实验组的教学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入科时相比,出科时实验组对教学方法重要性认识显著提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CBE+CBL教学模式可提高超声引导下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教学效果和操作能力,显著改善临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接受的10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观察组接受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1)观察组50例,优秀23例,良好23例,尚可3例,无效1例,麻醉优良率92.0%,对照组50例,优秀10例,良好15例,尚可16例,无效9例,麻醉优良率5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平均麻醉用量(25.6±4.1)ml、VAS评分(3.5±0.3)分,对照组平均麻醉用量(39.9±6.5)ml、VAS评分(6.6±1.3)分,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联合微课在麻醉科临床实习医生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2016年7月—2018年7月麻醉科实习医师共4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人。A组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B组为观察组,实施翻转课堂联合微课教学模式。通过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调查问卷对两组学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的基础理论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病例分析和论述分数分别(40.9±6.7)分和(47.3±5.2)分,总成绩分别为(82.8±8.4)分和(94.7±5.5)分,观察组的病例分析和论述分数与总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操作技能得分分别为(83.5±5.7)分和(94.3±4.9)分,麻醉效果优良率为70%和95%,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实习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率为60%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翻转课堂联合微课在麻醉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内化的能力,教学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在小儿腰丛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麻醉住院医师共24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人。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行腰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解剖盲探法。结果实验组穿刺成功率76.7%,对照组穿刺置管成功率33.3%。结论超声引导在小儿腰丛神经阻滞临床教学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近年来在兴安界首骨伤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麻醉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复合麻醉组和神经阻滞组.术中对复合麻醉组患者进行静吸复合麻醉,对神经阻滞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8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术后2、4、8、12 h疼痛评分,不良反应,药物用量及静脉自控镇痛模式(PCIA)按压情况,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术后2、4、8、12 h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及术后PCIA按压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不仅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机体疼痛,又能减少药物用量和PCIA操作次数,稳定其血流和心率,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