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患者女,45岁,2014年10月6日因"反复浮肿6年,维持性腹膜透析10+月,腹透超滤减少4天"入院。患者6年前因水肿发现肾功能异常,2013年3月20日患者行右腕部内瘘术开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2014年1月5日因内瘘血流量差停血液透析,腹腔镜下行腹膜透(peritoneal dialysis,PD)析置管,术后转为PD治疗;2个月前行腹膜平衡试  相似文献   

2.
正病例患者,男,61岁,农民,因"维持性腹透6月余,双下肢肿胀、疼痛3月"于2015年6月9日收入我院肾内科。患者于2014年11月因"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行维持性腹透治疗,当时血肌酐600μmol/L左右,出院后予1.5%腹透液4 L,间歇性腹膜透析(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IPD),每次保留4 h,每日超滤600~800 ml,尿量800~1 000 ml。患者诉3月前开始出现双  相似文献   

3.
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在腹透治疗中较为常见 ,我院2 0 0 0年 1月经手法复位致腹透导管移位矫正成功 1例 ,现报告如下。病例患者 ,女性 ,5 7岁 ,工人。于 1999年 11月以“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收入院 ,并于 11月 17日在局麻下行腹膜透析植管术 ,切口取反麦氏点 ,术中术后一切顺利 ,当日试液通畅 ,并停透两周于每间隔 3日的时间冲洗腹透管 (每次冲洗均用百特公司生产腹透液 2 0 0 0ml) ,停透期间仍常规做维持性血液透析 ,每周两次 ,以利刀口及腹膜切口愈合顺利。患者 12月 1日实行正规CAPD(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 ,但夜间留腹一组失超滤较…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2岁。反复腹痛1个月,加重10d,于2009年6月16日入院。患者因尿毒症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腹透)治疗治疗。1个月前患者出现腹痛、腹透液浑浊,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未行腹透液细菌培养),予头孢唑啉0.125g、庆大霉素8mg,6次/d腹腔注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腹膜透析患者经腹透液丢失的蛋白质的总量及各种主要蛋白的浓度、成分,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蛋白质丢失过多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行腹膜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22例(男79例,女43例),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腹透液蛋白质总量,用电泳法分析各种蛋白的成分;根据24 h腹透液蛋白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蛋白丢失组及低蛋白丢失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腹膜转运类型、营养指标及其他临床特征的差别,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腹透液蛋白丢失过多的因素。结果 24 h腹透液蛋白中位数为4.18 g,以白蛋白为主(透出液浓度均数:0.36 g/L),其他主要包括转铁蛋白、IgG及Ig A;高蛋白丢失组腹透液各种蛋白成分均较低蛋白丢失组高,高蛋白丢失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更低[(37.33±3.85)g/L vs(39.05±3.88)g/L,P0.001];且高蛋白丢失组患者高平均转运及高转运患者比例更高(59.0%vs 34.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膜高转运状态(包括高转运及高平均转运)是腹透患者腹透液过多丢失蛋白独立危险因素(OR 3.08,95%CI 1.41~6.75)。结论经腹膜透析丢失的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腹膜高转运状态是腹透患者经腹透液丢失过多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腹膜高转运的腹膜透析患者,应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透液乳铁蛋白(lactoferrin, Lf)水平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 PDAP)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9年09月—2022年09月在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就诊的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人乳铁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检测腹透液Lf水平。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腹膜炎分为对照组、腹膜炎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原菌、转归等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腹透液Lf与PDAP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腹透液Lf对PDAP的预测价值,并比较不同类型病原菌感染的腹透液Lf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腹膜炎组患者腹透液Lf水平明显升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腹透液Lf升高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PDAP的独立相关因素(P<0.001),腹透液Lf预测腹膜透析患者PDAP的曲线下面积为0.946(95%CI 0.917~0.975,P<0.001),特异度为89.1%,敏感度为89.4%。与革...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7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1月余"入院.既往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肾性贫血、高血压病,于2021年3月4日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规律腹膜透析治疗,1.5%透析液2000 mL,3次/d,腹透超滤约1200 mL/d.查体见腹部平坦,左下腹可见一长约3 cm纵行手术瘢痕,腹膜透析管引流通畅.站立位,左...  相似文献   

8.
三种不同腹透管置管后对腹透管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腹膜透析是慢性肾衰竭患者替代治疗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腹膜透析装置的改进和透析质量的提高,腹膜透析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肾科医师和患者的重视,采用腹透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加,而腹透管的移位导致透出液引流不畅则是影响腹透广泛开展的因素之一.本文对我科近年来所采用的三种不同的腹透管置管术后移位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7年间所有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情况,研究退出原因,探寻腹透患者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从而改善预后。方法:收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自2010年01月~2016年12月间所有行腹膜透析管置入术开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退出腹透的原因(死亡、转血透、肾移植、肾功能恢复),并对腹透不良转归(死亡、转血透)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有158例患者在本中心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男72例,平均年龄(60.0±15.1)岁,平均透析龄(41.4±33.2)个月。其中共103例患者退出,退出原因包括死亡48例、转血透46例、肾移植8例和肾功能恢复1例。死亡患者的原因包括心脑血管事件22例、感染20例、消化道出血3例、肿瘤2例、家属放弃治疗1例;转血透患者的原因有腹透相关感染23例、透析不充分11例、导管功能障碍7例、超滤衰竭5例。进一步分析腹透不良转归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现年龄≥60岁、男性、患糖尿病、血红蛋白10 g/L、血浆白蛋白35 g/L、总肌酐清除率50 ml/min、残肾e GFR≤2 ml/min、腹膜高转运状态、腹腔感染等均提示转归不良。结论:在我中心,腹透最常见退出原因为死亡,其次是转血透;心脑血管事件、腹膜透析相关感染分别为死亡、转血透的最常见原因。老龄、男性、糖尿病、营养不良、透析不充分、残余肾功能丧失、腹膜高转运状态、炎症状态等是腹透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超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超滤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34例,治疗组(含黄芪腹透液)与对照组(市售腹透液)各17例,观察治疗后透析超滤量(UF)、腹膜溶质转运性能(D/P Cr、D/P urea、MTAC urea、MTAC Cr)及葡萄糖吸收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1透析周期超滤量和24h总超滤量明显增加,治疗观察期高糖透析液使用量减少,葡萄糖吸收率有降低趋势,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腹膜对溶质的转运,总有效率76.5%,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透液中加入黄芪注射液可有效地提高透析超滤量,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的超滤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的不同时间点腹透液及血液中钾离子浓度以了解腹膜透析患者钾离子排泄规律,从而指导腹膜透析患者钾代谢异常的治疗。方法:选择15例CAPD患者,检测其在行1.5%腹透液2 L留腹第1、2、3、4、6 h及12 h时的钾离子浓度及相对应血钾浓度。结果:在腹膜透析的前4 h内钾离子浓度随留腹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加,尤其是留腹4 h,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随着留腹时间增加腹透液中钾离子浓度反而较4 h时降低。结论:腹膜透析时患者腹透液中钾离子排泄最多是在透析4 h时,留腹时间延长不会增加钾离子的排泄,对于临床尿毒症患者钾代谢异常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腹膜透析患者腹透液中癌症相关抗原125(CA125)水平及腹膜转运功能,并探讨二者之间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过夜腹透液中CA125浓度,行腹膜平衡试验检测腹膜转运功能.结果:腹透短期组、腹透中期组、腹透长期组三者的腹透液中CA125水平及4 h D/PCr相比较皆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腹透腹膜炎中、低发组观察前后两指标皆无统计学差异,也无明显的相关性,而腹透腹膜炎高发组观察前后两指标有统计学差异;观察各组两指标皆呈非显著性负相关.结论:腹膜透析患者癌症相关抗原125水平与腹膜转运功能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动化腹膜透析(APD)对于慢性肾衰行规律性腹膜透析患者合并急性左心衰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15例慢性肾衰行规律性腹膜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进行自动化腹膜透析(APD)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将腹膜透析方式由CAPD改为APD治疗,方式为NIPD,观察APD治疗前后患者呼吸困难、紫绀程度、肺部啰音等左心衰症状及水肿、体重和腹透液超滤量的变化,同时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压等心功能指标.结果 15例患者经APD治疗后,平均疗程52.20±10.69h,平均腹透液超滤量为5526.67 +682.92ml,急性左心衰3例治愈,11例好转,1例无效者改行血液透析,治疗后较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增加,收缩压下降.结论 使用自动化腹膜透析加强超滤脱水,对于因容量负荷过重并发急性左心衰的慢性肾衰规律性腹膜透析患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正>病例患者,男,51岁。因"维持性腹透9年余,腹部隧道疼痛流脓2月"于2016年5月25日入院。腹膜透析9年余,原发病为慢性肾炎,伴肾性高血压,既往透析处方为1.5%低钙透析液6 L/d,CAPD,腹透超滤基本平超,残肾尿量大于1 000 ml/d,近期伴浮肿,无腹膜炎病史。2月前发现腹透管隧道上方包块,  相似文献   

15.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体重91 kg,身高183 cm,BMI 27.1。患者于2年前因“血肌酐升高2年”收入我科,入院后诊断CKD5期,既往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史。患者于2018年11月10日行外科手术法腹膜透析置管术,采用Tenckhoff直管。术后48 h后开始IPD,每循环1 000 ml,4个循环,1.5%腹透液存腹。予渐进式透析方案,2周后逐渐增加透析剂量。1个月后CAPD(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中并发超滤衰竭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3例腹膜透析中超滤衰竭患者使用7.5%葡聚糖(Icodextrin)腹透液进行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并配合使用1.5%(或4.25%)葡萄糖腹透液,使病人恢复超滤,保持每天超滤1 000~1 500 ml.结果:病人水肿都消失,症状好转,观察1~15个月,病情稳定,复查各项生化参数稳定.结论:腹膜透析中超滤衰竭的防治对策:(1)腹膜透析中并发超滤衰竭的原因还不清楚,多于长期透析后出现,提示长时间是一个主要原因.(2)腹膜透析中并发超滤衰竭时,暂停腹膜透析,临时转为血液透析,多数病人腹膜功能能够恢复,是有效治疗方法之一.(3)使用生物相容性好、超滤效果佳的新类型7.5%葡聚糖腹透液进行CAPD治疗,葡聚糖分子量大(20 000 d),葡聚糖腹透液可保持有效渗透压达16 h,超滤效果好,可以改变超滤衰竭病人的治疗效果.(4)在传统的葡萄糖腹透液中添加药物,以期保护腹膜,增加净超滤量.(5)研制生物相容性更好的腹透液是预防腹膜超滤衰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量空气进入腹膜透析(PD)患者腹腔,可能会使腹透管移位,腹透液出液障碍,导致PD失败。我们治愈1例大量空气进入腹腔的PD患者,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患者,男,39岁,因患尿毒症在我院行PD置管术,术后给予PD治疗。出院后回家行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2d前在家做腹透时,不慎睡着,致使大量空气顺腹透管进入腹腔。患者出现腹胀、腹痛难忍,腹透液出液障碍。患者痛苦面容,坐立不安,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引导下腹膜透析置管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膜透析(腹透)治疗常规需要行腹透插管手术,我们介绍在腹腔镜引导下放置腹透管的经验。 对象与方法 1.对象:自2000年11月以来,1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本科接受了视屏腹腔镜引导下的腹透管置放术。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21~70岁;慢性肾炎11例,慢性肾盂肾炎和肾小动脉硬化症各1例。  相似文献   

19.
109例腹膜透析患者转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持续性非卧床式腹膜透析(CAPD)以符合人体生理、心血管稳定、利于保护残存肾功能,且安全、操作简单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肾脏替代治疗.近几年来,随着腹透装置的不断改进、透析技术不断完善,腹透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腹透技术,总结经验,本文对1993年以来,我院行腹膜透析治疗109例患者的转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病例患者,男,52岁,因"维持性腹膜透析8年,腹痛、腹透液浑浊2d"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未提供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入院后确诊为腹透相关性腹膜炎并麻痹性肠梗阻,予积极抗感染等治疗后无效,行腹透导管拔除术,改行血液透析。拟建立血透长期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