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病例是医院骨科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96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研究组(接受后入路手术治疗,48例)、参照组(接受前入路手术治疗,48例),对比临床疗效、ODI评分、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5.83%)显著比参照组(72.92%)高,研究组治疗后ODI评分显著比参照组低,研究组治疗后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均显著比参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4.17%)显著比参照组(20.83%)低,P<0.05。结论后入路手术可显著改善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病情,减轻功能障碍,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靠,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柱骨折的受伤机理与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0例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致伤原因与诊治效果。结果交通意外伤、高处坠落伤及挤压伤是导致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本组患者经有针对性的治疗后,治愈21例,治愈率52.50%;有效16例,有效率40.00%;无效3例,无效率7.50%;总有效率为92.50%(37/40)。结论多节段脊柱骨折多为高能量原因致伤,伤情严重且伤后并发症多,早期诊断可摄全脊柱X线片结合其它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方法则应根据骨折的类型而定,经后路短、长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能有效恢复脊柱的生理弧度与稳定性,并改善神经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L3节段22例,L4节段21例,L5节段15例。以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通过腰椎X线、腰椎CT评价手术前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植骨融合率等;以Charles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持续2.4~3.7小时,术中出血量为550~1250 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所有患者均获18~68个月随访,平均26.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随访时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满意;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按Charles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9%。结论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植骨重建术达到了前后路手术减压效果,具有减压彻底、脊柱三柱即刻稳定、远期矫正率丢失少等优点,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而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前路手术组和后路手术组,每组34例,采用ISS评分方法对患者损伤程度进行评定,并根据患者损伤程度分别采用一期肢体手术、四肢手术内固定;一期肢体手术,二期脊柱手术;先脊柱手术,二期肢体手术等;术后随访,采用ASIA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结果进行术前、术后评定。结果:术后6周前路手术患者的伤锥高度、运动评分、Cobb角等方面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2~46周,平均(18.22±2.30)周。结论:对于合并胸腰段脊柱损伤的多发骨折治疗方案的确定,应根据患者损伤程度和病情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不能一味界定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18个月随访,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4天、术后15个月的患者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的情况。结果 22例患者在15个月的随访中,通过影像学观察,患者术后14天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情况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5个月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情况较术后14天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路经伤椎置钉内固定的方式治疗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椎管成形术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加以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96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针对患者临床选择椎管形成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针对患者的腰椎稳定情况、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以及腰部功能实施随访。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手术时间为(2.81±0.51)h;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25.02±42.02)ml;在上述手术过程中出现硬膜囊撕裂的患者2例。所有患者均未呈现出神经根损伤等系列的并发症。所有患者全部成功完成手术,对患者实施为期2年的随访。完成手术后,未出现腰椎不稳的情况。结论针对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选择椎管成形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能够彻底对患者实施减压,完成手术后患者的腰部功能可以获得良好恢复,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可提高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交通伤致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的致伤机制及损伤节段特点。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因交通伤致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5例,并进行致伤机制及伤情特点分析。结果 13例高能量损伤致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患者累及颈椎20节段,占48.78%;8例低能量损伤致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患者累及颈椎0节段;P0.01。13例高能量损伤,累及胸腰段3节段,占7.32%;8例低能量损伤累及胸腰段11节段,占55%;P0.01。结论交通伤致多节段非相邻型脊柱骨折,应分析其致伤机制及伤情特点,损伤节段多发生在颈椎和胸腰段椎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探讨微创肌间隙入路结合伤锥短节段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微创肌间隙入路结合伤锥短节段固定技术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术中出血量为(83.2±2.3)ml,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结论微创经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短节段固定技术应用于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手术的54例爆裂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手术前后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和VAS评分均有显著变化,术后不同阶段无显著变化,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获得满意复位,恢复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同时保证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进行前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30例,对其使用前后路手术进行治疗。其中进行前路手术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有13例,采用前方减压法,加椎体钛网重建钉板系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进行后路手术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有17例,采用后路减压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长达一年半的随访。结果通过对3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并截瘫患者进行前后路手术,术后进行随访,时间长达一年半左右。患者的后凸成角在手术前的平均角度为27°,手术后平均角度为10°;患者的恢复程度均达到Frankel l~3级。结论对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截瘫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促使患者更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胸腰段椎体骨折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观察12个月,均无术中术后死亡以及神经功能恶化加重情况,无切口感染发生,骨折复位情况良好。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疾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合并胸外伤围术期临床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合并胸外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术期接受整体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骨折合并胸外伤围术期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采用经伤椎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106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患者跨伤椎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伤椎内固定术。对比两组骨折部位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与术后6个月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采取经伤椎内固定术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术后恢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1例多节段间隔性脊柱骨折的手术机制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多节段间隔性脊柱骨折患者共2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其临床资料、漏诊原因以及疗效情况。结果经研究可知漏诊与延迟诊断为11例(52.4%),其中术中发现为4例(19.04%),治疗中停留后经检查发现合并伤与漏诊均为3例(14.3%),后期复诊发现1例(4.8%);经随访1年,可知恢复正常11例(52.4%),改善9例(42.9%),无变化1例(4.8%)。结论针对患者的各种情况,应该灵活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结合辅助检查,保证全过程的严格、科学性,减少误诊率,提升痊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应用TSRH联合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创伤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创伤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各35例。A组患者采用TSRH联合AF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B组仅采用AF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由于实施联合手术,手术时间稍长于B组,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快,患者术后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好;两组患者术前椎体情况近似,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有所提高,Cobb角下降,A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恢复程度明显优于B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明显低于B组(20%)。结论 TSRH联合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创伤性骨折患者效果好,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神经运动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36例,其中对常规组采取跨伤椎固定治疗,对实验组采取经伤椎固定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的JOA、VA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的骨折恢复情况相比常规组明显较优,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取经伤椎固定治疗的效果优于跨伤椎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将10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损伤椎体后路钉棒固定后行椎弓根植骨,对照组仅采用损伤椎体后路钉棒固定。术后3个月,观察两组椎体高度压缩率、骨折愈合情况等指标。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体高度压缩率、损伤节段椎体Cobb角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40例(80.0%),骨折不愈合10例(20.0%),对照组骨折愈合24例(48.0%)例,骨折不愈合26例(52.0%),两组骨折愈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显著,愈合快且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有限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5/2013-08应用有限截骨矫形内固定手术来治疗陈旧性胸腰椎段骨折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愈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29分法)评价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X线侧位片Cobb角以及后凸畸形的纠正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62(平均28)个月.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8.7°,术后7.9°;VAS评分术前平均6.9分,术后3.8分;JOA评分术前平均12.9分,术后23.9分.术前术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植骨牢固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后路有限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的减压及矫形效果,同时可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并发症少,创伤较小,是胸腰椎后凸畸形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跨伤椎内固定与经伤椎内固定的治疗路径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跨伤椎内固定组(37例)和经伤椎内固定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等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局部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情况等临床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经伤椎内固定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跨伤椎内固定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跨伤椎内固定组患者植骨融合31例(83.78%),经伤椎内固定组植骨融合36例(92.3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伤椎内固定组患者治疗各时期的VAS评分均稍低于跨伤椎内固定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跨伤椎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能够获得更高的植骨融合率,患者脊柱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脊柱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轨迹(CBT)螺钉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21年2月行脊柱机器人辅助下CBT螺钉固定手术的患者25例,其中腰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继发性椎管狭窄患者10例,腰椎椎间隙感染患者2例.记录术中透视次数、有无CBT螺钉相关的手术并发症,术后3~5 d行X线、CT、MRI检查评估CBT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手术减压的效果,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行X线检查评估CBT螺钉位置,末次随访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症状恢复情况.结果 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6个月,共置入CBT螺钉116枚,其中腰椎98枚,胸椎18枚,手术置钉过程中均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足、椎弓根或峡部劈裂以及神经、硬膜、血管损伤等情况,术中平均透视8.85次.按照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术后CT检查结果显示A类螺钉114枚,B类螺钉2枚,CBT螺钉置入准确率为98.28%.术后3~5 d及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均未见螺钉松动、断裂、穿透椎弓根皮质、椎间融合器移位、椎间隙高度丢失等不良事件.末次随访25例患者JOA腰背痛手术评分、腰痛和腿痛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差异(t=8.94~12.84,P<0.05).结论 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脊柱机器人辅助下CBT螺钉技术安全有效,能替代和补充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