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与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25),观察组给予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与干扰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30/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18/2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与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先天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先天性青光眼,疗效显著,手术成功率高,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31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15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小梁切除术,1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效果及术后眼压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的方法应用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与丝裂霉素联合治疗青光眼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6例青光眼患者(76眼)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行传统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与丝裂霉素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平均眼压水平、浅前房Ⅰ级比例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青光眼患者应用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与丝裂霉素联合疗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9月这段时期收治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的患者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浅前房发生率和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浅前房以及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小梁切除术,观察组实施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其眼内压,改善视力,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4例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27例,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和对照组(27例,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眼压、平均视力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平均眼压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视力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实验组患者术后平均眼压、平均视力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角膜水肿、瞳孔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4%,低于对照组的1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53,P0.05)。结论老年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32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6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小梁切除术治疗,予以治疗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对照组结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8.8%,平均视力为(0.5~0.7),平均眼压为(14.22±3.5)mm Hg,干预组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8%,平均视力为(0.5~0.7),平均眼压为(15.93±5.7)mm Hg。对比两组的平均眼压、平均视力以及疗效,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方面的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不同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88例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分组观察,每组各44例,对照组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治疗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8%,治疗组为97.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的64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均为我院在2013年4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将其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半年的眼内压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8%,术后半年的平均眼压为(11.58±3.31)mm Hg;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术后半年的平均眼压为(17.89±5.34)mm Hg(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确切,患者手术成功率高,眼内压控制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1例原发性闭角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n=40,施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n=41,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比。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眼压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相较于对照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原发性闭角青光眼患者治疗中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降低眼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2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行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及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4周视力、眼压、散光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减压有效率为95.1%(39/41),对照组为92.7%(38/4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4周视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散光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人工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视力,降低散光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研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别应用在青光眼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文章资料是2015年3月—2018年4月医院眼科予以手术治疗的60例青光眼患者(60只患眼),按照抽签法分组,每组收入30例,试验组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取单纯小梁切除术,评估及分析两组指标。结果试验组浅前房总计率、术后眼压测定值较对照组相关计算值更低,试验组眼压完全控制总计率较对照组相关计算值更高,P 0.05,表明组间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青光眼患者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比对单纯小梁切除术更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青光眼引流植入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4月于我院手术治疗青光眼的1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采取小梁切除术,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取青光眼引流植入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眼压、视力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青光眼的患者,在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采取青光眼引流植入治疗,可以降低眼压,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及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随机的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6周内眼压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在3个月、6个月和一年的眼压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显著(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眼压,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6例青光眼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进行3个月到1年的术后随访,对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形成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眼压控制在21 mm Hg以下患者比例为68.75%;观察组为95.83%,二者差异显著(P0.05)。在术后一年,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观察组90%;对照组64%,二者差异显著(P0.05)。术后一天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4.17%;对照组为20.83%,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8月-2014年7月收治治疗的10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实施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实施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为72.2%,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具有较高可行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青光眼患者接受小梁切除术联合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共50眼,使用小梁切除联合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对照组共47眼使用小梁切除手术,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开展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为(12.15±1.75)mm Hg,对照组为(16.48±3.24)mm Hg,观察组眼压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眼50眼(100.0%);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36眼(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2例并发症,占6.7%,对照组有9例并发症,占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接受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青光眼临床治疗中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的就诊次序将其平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各60眼)。对照组接受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以及功能性滤过泡等临床指标。结果手术3个月后,研究组的眼压、前房深度以及滤过泡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青光眼临床治疗中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控制眼高压,降低浅前房、滤过泡失效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对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28例青光眼患者,共50眼,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临床效果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有所改善(P0.05),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术后眼压下降程度更大(P0.05)。观察组中72%视力改善,对照组中仅32%视力改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在临床疗效上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