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晨峰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及降压疗效.方法 选择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未达标的老年高血压晨峰患者92例,观察睡前加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血压及血压晨峰的变化和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9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140.1±12.7)mm Hg,晨峰收缩压(45.6±10.8)mm Hg,尿微量白蛋白[(58.6±3.7)mg/L]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睡前加服厄贝沙坦治疗后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129.5±11.8)mm Hg]下降(t=3.18,P<0.05),晨峰收缩压[(14.2±4.1)mm Hg]下降(t=5.74,P<0.01),尿微量白蛋白[(31.7±3.1)mg/L]显著降低(t=5.24,P<0.01).结论 厄贝沙坦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压晨峰,提高血压达标率,降低尿微量白蛋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时辰化用药对老年晨峰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 HRV)及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62例合并血压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睡前口服厄贝沙坦,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患者HRV及QTd并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及血压晨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方差(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窦性心律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高频功率(HF)明显增加(P<0.05),而低频功率(LF)则明显降低( P <0.05);QTd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厄贝沙坦时辰化用药降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对HRV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可有效降低QTd。  相似文献   

3.
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厄贝沙坦1次/d,共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厄贝沙坦能明显降低高压病患者的24h平均血压(P<0.01)、白昼平均血压(P<0.01)和夜间平均血压(P<0.01)。对夜间血压高于正常值的高血压病患者,厄贝沙坦能明显降低夜间血压(P<0.01),而对夜间血压已属正常者,厄贝沙坦无进一步降压作用(P>0.05),并使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升高(P<0.05),频域指标HF升高(P<0.05),VLF和LF下降(P<0.05)。结论:厄贝沙坦在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同时,也对改善心率变异性产生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d)联合替米沙坦(40mg/d)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晨峰、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咪沙坦与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86例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替咪沙坦组(46例)与厄贝沙坦组(40例),分别给予替咪沙坦80 mg/d或厄贝沙坦150 mg/d,晨起顿服。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血压变化情况,及末次用药后动态血压监测后6 h血压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咪沙坦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较厄贝沙坦组明显(P<0.05);末次给药后动态血压监测后6 h替咪沙坦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低于厄贝沙坦组(P<0.05)。结论:替咪沙坦与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均有明显的降压疗效,常规剂量替咪沙坦较厄贝沙坦的降压作用显著、持久。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老年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7例。对照组患者单用氨氯地平,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厄贝沙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压变异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水平与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24 h DBP与24 h SBP变异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一氧化氮分泌量高于对照组,内皮素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可调节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减少血压变异性,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35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IMT,并将其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n=112)与IMT正常组(n=240)。结果:①颈动脉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颈动脉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h平均收缩压(145.8±16.2)mmHg比(127.5±14.2)mmHg,24h平均舒张压(83.5±10.2)mmHg比(79.8±8.7)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9.2±15.1)mmHg比(133.4±12.5)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85.6±9.8)mmHg比(82.3±8.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6.9±12.8)mmHg比(118.3±12.1)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1±10.4)mmHg比(69.5±10.8)mmHg,24h脉压(62.4±11.3)mmHg比(47.6±10.1)mmHg,白天脉压(63.5±10.8)mmHg比(51.5±9.8)mmHg,夜间脉压(59.9±10.4)mmHg比(48.7±11.2)mmHg,24h收缩压变异系数(11.3±3.0)比(8.5±2.2),24h舒张压变异系数(12.5±2.8)比(10.5±2.5),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55.3%比34.2%,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24h收缩压负荷及白天、夜间收缩压负荷明显高于IMT正常组,分别为86.2±11.8比76.4±12.5(P<0.05);87.4±12.1比78.2±13.1(P<0.05)及84.1±12.6比73.2±14.2(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增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及倍他乐克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厄贝沙坦组及倍他乐克组,每组4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行24h动态血压检测,观察血压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无显著差异,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都有显著性下降,两组在治疗后24h夜均舒张压没有显著差异性,其余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均有显著差异性,厄贝沙坦组血压下降更明显。结论厄贝沙坦和倍他乐克对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疗效均明显,厄贝沙坦组血压下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霍霞  高萌  胡艳童 《护理学报》2009,16(16):54-55
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分析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相瓦关系,指导制定相应护理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80例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并按年龄、脉压分组,比较不同年龄组动态血压特点,比较不同脉压组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结果 与高龄老年组相比,长寿老年组患者24 h平均动脉压(135.62±8.21)mmHg(1 mmHg=0.133 kPa)vs(110.46±6.98)mmHg,平均收缩压(159.89±9.76)mmHg vs(140.56±6.32)mmHg,平均脉压(75.78±5.14)mmHg vs(60.45±4.76)mmHg均明显高于高龄老年组,P<0.05.而长寿老年组患者24 h平均舒张压明显低于高龄老年组,(65.56±4.78)mmHg vs(74.33±6.56)mmHg,P<0.05.24 h平均脉压≥60mmHg组患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高于24 h平均脉压<60mmHg组,P<0.05.结论 长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脉压高于高龄老年患者,舒张压较之低.提示观察到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水平过高时,提前做好预见性的治疗和护理,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晨峰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300例,按照年龄的大小将其分成Ⅰ组(65~69岁)、Ⅱ组(70~74岁)、Ⅲ组(75~79岁)、Ⅳ组(≥80岁)以及对照组(65岁),检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和血压晨峰,分析不同因素对血压晨峰的影响。结果与Ⅰ、Ⅱ、Ⅲ以及对照组相比,Ⅳ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升高(P0.05);患者的年龄、BMI、吸烟强度和年限、血压昼夜模式是患者的晨峰收缩压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各因素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随年龄的增加逐渐上升,影响血压晨峰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年龄、BMI、吸烟强度和年限、血压昼夜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有创通气下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24 h动态血压情况,探讨血压晨峰的特点及晨峰高血压现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天津市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有创通气治疗(均为SIMV通气模式,PEEP≤5 cmH2O)的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EKG)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血压数据,采用APACHEⅡ评估患者入呼吸与危重症监护病房时的病情情况。结果:共纳入79例患者, 24 h收缩压(24 h SBP)均值为(151.20±5.69)mmHg(1 mmHg=0.133 kPa),24 h DBP(24 h舒张压)均值为(76.39±6.42)mmHg,约72.2% 的患者具有晨峰高血压现象,血压晨峰均值为(38.82±8.78) mmHg;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APACHEⅡ得分不同的患者间血压晨峰存在差异,是否具有晨峰高血压现象的患者间24 h SBP均值、d SBP均值存在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APACHEⅡ评分、24 h SBP均值、d SBP均值是晨峰高血压现象的影响因素,三者可解释血压变异的82.3% 。结论:有创通气下的COP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中晨峰高血压现象的比例较高;临床护理时应加强对具有晨峰高血压现象患者的鉴别,为降低晨峰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护理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改变依那普利的服用时间来观察其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 42例轻度高血压患者给予依那普利10 mg上午(8~12点)服用,4周后监测24 h动态血压以观察白天、夜间和晨起血压情况;如果存在血压晨峰的患者则将依那普利改为晚上睡前服用,剂量不变,1周后再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白天、夜间和晨起血压情况。结果 4周后患者白天血压平均(129±10.5)/(80±6.7)mmHg,夜间血压平均(112±6.2)/(70±4.7)mmHg,晨起血压平均(142±9.5)/(89±5.5)mmHg,85.7%(36例)患者存在血压晨峰现象。改为睡前服用一周后白天血压平均(125±9.5)/(82±5.8)mmHg,与白天服用依那普利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血压平均(110±7.3)/(68±6.6)mmHg,与白天服用依那普利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晨起血压平均(123±7.1)/(79±5.6)mmHg,与白天服用依那普利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血压晨峰现象,睡前服用依那普利能有效控制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动态血压、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及心脏结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内皮功能、心脏重构的关系。方法:将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晨峰程度是否>50 mm Hg分为2组,A组血压晨峰≥50 mm Hg(33例),B组血压晨峰<50 mm Hg(27例)。所有受试者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含量,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A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较B组低(P<0.05),血清内皮素含量较B组高(P<0.05);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左心房内径增大发生率较B组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内皮功能损伤程度、心脏重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王翠英  李敏  李虹伟 《临床荟萃》2011,26(6):469-472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明确血压的晨峰现象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仪分析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组(MBPS)48例,非晨峰组(NMBPS)72例,计算患者的高血压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常规检查空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通过心电图计算QT间期、校正的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BMI、TC、TG、HDL-C、LDL-C、Cr和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BPS组的高血压病程为(24.1±6.2)年,NMBPS组为(16.2±3.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PS组的LVMI为(169.3±15.9)g/m2,NMBPS组为(138.2±10.8)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S组的QT、QTc、QTd、QTcd分别为(368.3±22.8)ms、(408.7±25.1)ms、(34.6±9.2)ms(、39.1±10.7)ms,NMBPS组的QT、QTc、QTd、QTcd分别为(321.4±14.9)ms、(381.4±18.2)ms、(29.8±8.6)ms、(36.1±9.7)ms,MBPS组的这些指标显著高于NMBPS组(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有晨峰现象者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降压治疗后血压的变化。方法选择降压治疗期间血压正常的7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单纯高血压组21例,合并OSAS组49例,选择健康对照13例。按睡眠呼吸暂紊乱指数将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分为轻度OSAS组22例,中度OSAS组15例,重度OSAS组12例。采用RS-611床垫式睡眠呼吸监测系统监测睡眠,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各组血压水平、昼夜血压节律、晨峰现象。结果在降压治疗期间,单纯高血压或者合并OSAS患者24 h动态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130/80 mmHg)。夜间血压下降率在单纯高血压组或者合并OSAS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者P<0.01),合并OSAS组中、重度组下降率最低(P<0.05),合并OSAS组反杓型较单纯高血压组多(P<0.05),以重度OSAS组最多(P<0.05),晨峰现象不明显。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降压治疗后,白昼、夜间血压水平达标,但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未能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与血压晨峰发生的关系,为临床提供相应指导。方法将310例体检者根据偶测血压以及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高血压组(n=100)、隐性高血压组(n=85)和正常血压组(n=125),分析3组人群一般资料、动态参数和血压晨峰发生情况。结果隐性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动态血压参数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P<0.01),而隐性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高血压组患者血压晨峰发生率为35.3%,血压晨峰值为(28.9±8.1)mmHg,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22.4%、(24.7±9.6)mmHg],但显著低于高血压组[51.0%、(34.8±12.7)mmHg],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性高血压与血压晨峰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血压晨峰会加重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远程遥控血压监护(RBPM),分析血压类型,血压变异.方法 应用安立凯高血压监控系统,对住院高血压患者567例进行RBPM.结果 反勺型高血压、非勺型高血压、勺型高血压、超勺型高血压分别为32例、325例、184例、26例,分别占6%、57%、32%、5%.早晨高血共255例,占高血压患者的44.98%,其中夜间持续性高血压164例,占28.92%,晨峰高血压91例,占16.05%.反勺型高血压、超勺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较大.结论 非勺型高血压、早晨高血压是一普遍现象,反勺型高血压、超勺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