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雪  金芮伊  甄学慧 《当代医学》2021,27(31):84-87
目的 探讨盆底肌综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电值及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盆底肌肉锻炼,观察组采用盆底肌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盆底肌力、盆底肌电值及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盆底肌力及Ⅰ、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尿失禁程度发生率(7.50%)均低于对照组(25.00%)(P<0.05).结论 盆底肌综合康复治疗可提高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及盆底肌纤维肌电值,改善尿失禁程度,降低尿失禁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脏器脱垂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2例产后患有Ⅰ度、Ⅱ度盆底脏器脱垂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用Phenix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指导患者锻炼盆底肌肉来治疗盆底脏器脱垂,对照组产后自行在家做Kegel操进行单纯的盆底肌锻炼,通过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值、肌电基准值、脱垂情况及问卷评价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值、肌电基准值、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脱垂情况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锻炼,而且简单、有效、无损伤,对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将13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64)和研究组(n=70)。对照组接受盆底肌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肌纤维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和盆底功能改善率。结果:治疗前,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和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失禁改善率和子宫脱垂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可提高阴道最大动态压力、尿失禁改善率、子宫脱垂改善率和Ⅰ类肌纤维肌力≥Ⅲ级者占比,以及降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的效果优于单纯盆底肌训练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盆底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早期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西部战区总医院门诊收治的产后早期POP患者14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3例。研究组使用盆底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进行盆底功能锻炼,对照组单纯进行常规盆底功能锻炼。治疗3个月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盆底肌力(盆底肌收缩压、盆底肌静息压、收缩持续时间)、盆底脱垂改善情况、盆底表面肌电位、性生活质量和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和生活质量采用女性性功能量表、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盆底功能障碍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9.04%,高于对照组(73.97%),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总肌电值、Ⅰ类肌纤维肌电值、Ⅱ类肌纤维肌电值较治疗前均有所增加,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而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Ⅰ类肌纤维疲劳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
论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和佛山市各1所医院中于2013年10月~2014年7月分娩并在产后42 d行盆底
肌力筛查的产妇1008例。盆底肌肉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测定采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影响因素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
调查表完成。结果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42 d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49.21%、49.60%;不同年龄、不同职业
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低于阴道分娩产妇,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产次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均存在关联性,并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分娩方式与产次是珠三角地区流
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应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健康宣教,提倡计划生育,及时干预以减少盆底肌肉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观察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尿失禁及盆底肌患者60例组成此次训练组,作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然后将其分为A、B、C组,各组20例,A组产后6星期开始训练时间产后8星期,B组产后8星期开始训练时间产后10星期,C组产后10星期开始训练时间产后13星期,另选取20例我院产妇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产妇各项症状情况。结果不同训练组产后UI阳性率、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P0.05);产后6个月,不同训练组产后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与对照组训练前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比较(P0.05),产后UI阳性率、Ⅰ类肌纤维肌力、Ⅱ类肌纤维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可以降低产妇尿失禁阳性率,明显增强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力和疲劳度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顺产分娩的180例产妇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盆底功能训练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的观察组和仅给予盆底功能训练的对照组各90例,观察盆底肌电活动、疲劳度及肌肉收缩力、尿失禁发生率、性生活满意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Ⅰ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19.4±2.5)μV、Ⅱ类肌纤维电位平均值(23.3±3.1)μV,产后2、6个月阴道静息压(35.7±6.3)、(38.2±6.3)cmH2O,阴道收缩压(39.4±5.3)、(42.2±9.3)cmH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5.7±0.8)、(4.8±0.7)s,性生活满意率(48.89%、75.56%)均高于对照组;Ⅰ类肌纤维疲劳度(3.8±0.5)%/s,Ⅱ类肌纤维疲劳度(3.4±0.6)%/s;产后2、6个月尿失禁率(21.11%、13.33%)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电刺激及生物反馈康复治疗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收缩力,缓解疲劳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功能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34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自然分娩组71例,剖宫产组63例.2组予产后基础护理,盆底肌训练与电刺激,两组共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后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收缩力,Ⅱ类肌纤维收缩力,盆底肌肉压力及性功能评分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收缩个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较高(P<0.05),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盆底收缩压较低(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较低(P<0.05);经治疗8周后,两组产妇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均升高(P<0.05),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产妇盆底肌肉静息压与盆底收缩压均升高(P<0.05),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P<0.05),盆底收缩压无差异(P>0.05).经8周治疗后,两组产妇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明显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高性生活水平,相对于剖宫产,自然分娩产妇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及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分娩且产后42d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286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经指导行家庭自行盆底肌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产后6个月、1年检测两组盆底功能;并采用采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产后3个月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SD)、膀胱尿道后角(PUVA);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距离(UVJ-M)、膀胱颈下降值(BND)。结果:治疗组产后3个月BND、PUVA-R、PUVA-S、UVJ-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SD-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AP指示点(cm)及阴道动态压力(cmH2O)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盆底肌力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逐渐增强,Ⅴ级患者比例逐渐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可有效提高盆底功能,防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电生理异常状况、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广西省贵港市人民医院定期产检、分娩并在产后6~8周到医院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检查的阴道分娩初产妇妊娠和分娩相关资料,对产妇的资料及产后早期盆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查找盆底电生理异常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模型。 结果664例阴道分娩初产妇中Ⅰ类肌肌力异常70.03%,Ⅱ类肌肌力异常69.27%,Ⅰ类肌疲劳69.73%,Ⅱ类肌疲劳31.02%,阴道动态压力有92.02%异常。产妇年龄、身高、会阴侧切、会阴撕裂伤、晚期增重、第二产程时长和新生儿体重、身长、性别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异常有关,其中,产妇身高越高、新生儿身长越长、在第二产程不超过3 h的情况下第二产程时间越长均是保护因素。孕期体重增加对盆底肌电生理的影响明显,将孕期增重与盆底电生理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可以预测部分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异常,在孕早期25≤体重指数<30的孕妇,Ⅰ类肌肌力异常与晚期增重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25(P=0.044,95%CI:0.523~0.927),最佳晚期增重值为4.75 kg。 结论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异常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孕期体重增加可以预测部分产妇产后早期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盆底康复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38例阴道分娩产妇,为了改善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功能,均实施盆底康复训练结合心理护理,进一步评价医护前后产妇的产后盆底肌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在I类肌纤维肌电值、I类肌纤维疲劳度、II类肌纤维肌电值、II类肌纤维疲劳度四项电测电肌值指标水平方面,医护后与医护后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盆底康复训练结合心理护理能够使产妇产后盆腔肌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参数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病情程度、肌纤维疲劳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该院SUI患者146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盆底超声检查并给予盆底肌训练.分析盆底超声参数[膀胱颈旋转角度(θ)、膀胱颈下移距离(X)、膀胱颈移动度(Mu)、膀胱尿道后角(α)]与SUI问卷评分(SS)、肌纤维疲劳度的相关性,以及分析其预测SUI疗效不佳的价值.结果 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年收入、分娩方式、会阴情况、流产次数和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既往分娩次数、新生儿体重、θ、Mu、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I患者X与SS、盆底肌纤维疲劳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θ、Mu、α与SS评分、盆底肌纤维疲劳度呈正相关(P<0.05).疗效良好者θ、Mu、α低于疗效不佳者(P<0.05);θ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临界值37.35°时,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74%、59.84%.结论 盆底超声参数中θ、Mu、α与SUI患者肌纤维疲劳度、病情程度存在良好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的结局指标。方法:采用单中心对照研究,将我院2016年4至10月产后3~6个月复查的足月产妇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分为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收集患者基本情况,通过盆底功能结局评估指标对2组产妇盆底肌力、表面肌电值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2例阴道分娩及146例剖宫产分娩产妇在尿失禁、子宫脱垂及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上有统计学差异(P=0.00),阴道分娩组子宫脱垂及尿失禁发生率高于剖宫产组,而腹直肌分离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2组浅深肌群的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快肌肌纤维上升时间及恢复时间、慢肌肌纤维平均肌电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静息阶段平均值、快肌(Ⅱ类肌)肌纤维最大值、慢肌(Ⅰ类肌)肌纤维变异性、治疗前肌电评分、腹肌参与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产妇快肌肌电最大值及腹直肌分离发生率均小于剖宫产产妇。结论: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均对盆底肌力、表面肌电值造成损伤,可能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高龄产后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129例高龄产后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组,对照组64例予常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观察组65例予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对比训练效果。结果 观察组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前、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慢肌平均肌电值和阴道动态压力均较对照组高,POP-Q各点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FS-FI评分较对照组高,SUI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增强电刺激强度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可通过改善高龄产后盆底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功能,减轻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提高性生活质量及降低SUI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对阴道前壁膨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阴道前壁膨出Ⅰ~Ⅱ度病人60例,根据病人是否自愿接受盆底康复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将治疗电极放入病人阴道内,作用于盆底肌肉,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并采集盆底肌电值,每周2次,每次30 min,12次为一个疗程,同时联合凯格尔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产后健康宣教。比较2组病人阴道前壁恢复情况和盆底肌电分布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60.00%(P < 0.05)。前静息阶段和后静息阶段,2组病人间盆底肌表面电位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Ⅱ类肌纤维、Ⅰ类肌纤维和肌纤维耐力测试阶段,观察组盆底肌表面电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盆底康复可以提高盆底肌力,在阴道前壁膨出中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肌肌力恢复的改善效果。方法:8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与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与盆底功能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治疗后的静息压与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与持续时间均明显好于对照组,Ⅱ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与收缩个数明显好于对照组,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可积极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的心理状态,并有效促进其产后盆底肌肌力恢复,具有确切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联合尿道括约肌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构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将300例产妇分为产后SUI组57例和产后非SUI组243例。收集三维盆底超声参数和SWE参数,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IC)采用向后逐步回归,选择最小AIC值构建SUI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alsalva尿道漏斗形成、Valsalva膀胱颈位置、静息尿道括约肌后唇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静息尿道括约肌后唇厚度、产次、本次分娩方式为产后发生SU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最小AIC值(357.3)对应的风险预测模型为:Y=-3.116+1.358×Valsalva膀胱颈位置(1)+1.256×Valsalva膀胱颈位置(2)+1.541×Valsalva尿道漏斗形成-0.193×静息尿道括约肌后唇Emean+0.595×静息尿道括约肌后唇厚度+0.710×产次+0.922×本次分娩方式。以≥0.170为诊断截值,模型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达0.793(95%CI,0.721~0...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盆底康复流程化措施对顺产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顺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指导及Kegel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流程化措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盆底肌电指标(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均值和疲劳值)、盆底肌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8%(54/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73%(4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底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电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疲劳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3%(2/55),低于对照组的12.72%(7/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指导及Kegel训练基础上,实施盆底康复流程化措施可提高顺产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和肌电值。  相似文献   

19.
孟健  马琳  孙玉伟 《重庆医学》2018,(17):2312-2315
目的 探讨经会阴超声(TPUS)对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AH)后远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评估价值.方法 TAH术后2年以上患者120例,根据临床标准及超声标准诊断是否为SUI,分为非SUI组(Ⅱ组)66例和SUI组(Ⅲ组)54例,另选择72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Ⅰ组).分别在静息状态(r)及Valsalva状态(v)下测量并记录膀胱颈旋转角度(△vBA),静息期、Valsalva状态膀胱尿道后角(rUJV、vUJV),尿道旋转角度(△vUIA),膀胱颈活动度(BND)、膀胱颈位移(vsB).结果 根据超声所见结合盆底各参数测量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vBA、rUJV、vUJV、△vUIA、BND、vsB绝对值均增大(P<0.01),表明TAH术后远期前盆腔盆底组织的支持功能减低;与Ⅱ组比较,Ⅲ组△vBA、rUJV、△vUJV、vUIA、BND、vsB绝对值均增大(P<0.01),表明TAH术后,与非SUI患者比较,SUI患者盆底超声参数值增大更明显.结论 TAH术后远期盆底组织的支持功能降低,经TPUS可以对TAH术后远期患者的盆底功能进行动态检测,以早期发现盆底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20.
杨焰  钟华  何凯平  巫燕玲  刘圆圆 《广东医学》2016,(14):2141-2144
目的:利用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近期前腔室结构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产后6~8周接受产后复查的初产妇169例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其中经阴道自然分娩95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74例(剖宫产组),观察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前腔室结构的超声改变。超声观察及测量的参数包括: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尿道倾斜角、裂孔面积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裂孔面积、有无尿道内口漏斗形成、有无膀胱膨出。结果两组静息状态下膀胱颈位置、膀胱后角及尿道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息状态下的裂孔面积以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裂孔面积比较,阴道分娩组均较剖宫产组增大,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率阴道分娩组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对产后近期前腔室结构的影响较选择性剖宫产大。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可用于观察产后前腔室结构变化,可为女性前腔室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