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溶剂萃取法从盐酸介质中萃取酪氨酸。以十一烷基苯磺酸钠为萃取剂,以磺化煤油为稀释剂,磷酸三丁酯为调相剂,考察了各种因素对酪氨酸分配比的影响,确定了萃取及反萃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了萃取反萃过程的热效应,计算了萃取和反萃取的理想级数。  相似文献   

2.
作为提取生物碱的新技术,超临界萃取是很有前景的。首先简要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特点和超临界萃取的优点,然后在传质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决定萃取过程难易的关键因素,即生物碱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待萃组份与母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而提出了优化工艺条件、提高生物碱萃取率的方法,如改变萃取压力和温度、使用夹带剂、加入碱化剂进行预处理等。最后总结了超临界萃取生物碱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己醇-正辛烷反胶束溶液为萃取剂,研究了从水溶液中萃取牛血清白蛋白的动力学。在恒界面池中,通过改变搅拌转速,水相pH值和离子强度,有机相表面活性剂和助溶剂浓度,测定了在多种条件下的表观传质系数,从而判定萃取过程是由水膜扩散和界面过程黄同控制。计算了扩散的传质分系数,进而获取了界面传质分系数随水相条件的变化情况,表明萃取的界面质传为一协同过程,静电作用影响到界面变形的程度,使  相似文献   

4.
采用工业生产茶多酚装置,研究有机溶剂提取法生产茶多酚时的提取溶剂和去杂溶剂,比较不同提取溶剂-去杂萃取剂-乙酸乙酯系统生产的茶多酚品质和生产特点,研究结果对不同用途的茶多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磊  沈本贤 《医学教育探索》2005,(5):563-566579
以康醇为萃取剂,在正十六烷中加入少量二苯并噻吩构成柴油模拟体系,考察了单级萃取中稀释荆含量、剂油比、温度对脱硫率和分配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溶剂康醇脱除催化裂化(FCC)柴油中硫化物是可行的,康醇是一种较好的萃取剂。建立了在模拟体系中二苯并噻吩的萃取动力学方程:r表现=0.19CA-60.6以及不同温度和不同稀释剂含量下的萃取平衡线。模拟体系萃取脱硫适宜的条件为φ(稀释剂)为0.01~0.05,剂油质量比为1.5~2.5,萃取温度30℃~50℃在该条件下,对催化裂化柴油进行萃取精制,精制柴油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水为浸提剂,对微波辅助萃取山楂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在常规水提取方法上,增加微波处理过程。结果通过试验对比,微波辅助萃取所用的溶剂量是传统水提取法的10%,所用的操作时间是传统方法的10%,提取效率高。结论以水为溶剂,采用微波技术提取山楂叶总黄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几种常用的萃取剂从盐酸溶液中革取In3~+的性能分析。发现在较高的盐酸浓度下,N235、TBP萃取In~(3+)的能力均较大,分配比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盐酸浓度随萃取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初步探讨了N263-MIBK,N235-MIBK,N235-N263从盐酸溶液中苹取In~(3+)时的协同作用,发现对In~(3+)均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对于N263-MIBK,协萃分配比在N263和MIBK的浓度分别为0.08 mol/L,4.8 mol/L时达到最大,最大值为580。改变盐酸浓度和温度,协萃分配比亦有较大的变化,但协萃比变化不大。在盐酸浓度为4.5mol/L时,协萃分配比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8.
当用非水溶性的叔胺N235为萃取剂时,稀释剂会通过疏溶作用对叔胺N235萃取甲酸产生显著的影响。实验发现,稀释剂的极性越大,疏溶程度越小,以及形成有利于铵盐离子对溶剂化的各种专属化作用力,则N235萃取甲酸的能力越大。  相似文献   

9.
以萃取塔从水中分出酚应用大量的溶剂。在焦化厂把本厂生产的产品粗苯及其馏份、纯的苯类产品,焦油洗油及蒽油列为最适宜的溶剂。这些产品中任何一个作溶剂都具有一定的优缺点。所以选择萃取剂取决于在工厂流程中布置脱酚装置的具体位置,建筑物的基建费用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一套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实验装置,对光菇子的秋水仙碱(colchine)成分进行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研究,并用HPLC法作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加夹带剂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的提取率约提高为传统溶剂萃取法的1.25倍。  相似文献   

11.
用N_263(氯化三烷基甲基铵)-煤油体系作为有机相,在一恒界面池内进行了文题的研究。结果表明,铜的萃取速率与两相搅拌强度无关,但正比于两相的接触界面积和有机相中萃取剂浓度,萃取反应过程的表观活化能为18750J/mol。对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的结果可知,铜的萃取反应过程为反应与扩散在水膜内并列进行的过程,但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包含水膜的界面反应。在实验基础上建立了萃取动力学模型,其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偏差为4.9%。  相似文献   

12.
新藤黄酸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回流提取新藤黄酸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新藤黄酸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提取工艺。结果:溶剂的浓度对提取量有显著影响,其次的影响因素为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溶剂的量。结论:提取新藤黄酸的最佳工艺为:12倍量的甲醇,提取3次,每次3 h。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虎金颗粒剂的最佳提取工艺路线。【方法】采用正交设计,以总大黄素、总蒽醌含量为醇提工艺指标,考察乙醇浓度、溶媒用量、提取时间等因素的最佳工艺务件;以总多糖含量为水提工艺指标,考察浸泡时间、水的用量、提取时间等因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醇提最佳工艺为:245mL体积分数为70%乙醇提取2h,共2次;水提最佳工艺为:80mL水,不用浸泡,提取1.5h,共3次。【结论】该提取工艺合理的,可行,为选择虎金颗粒剂的提取条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交实验优选赤芍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乙醇提取赤芍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方法,以芍药苷为指标成分,以乙醇浓度、溶剂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各设置3个水平,对赤芍乙醇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芍药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700 ml/L乙醇,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 h.结论:不同条件对赤芍提取物中芍药苷含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两头尖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 .[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法及比色法 .[结果 ]两头尖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 ,使用 70 0mL/L乙醇及相当于药材量 8倍的溶剂量 ,回流 1h ,提取 4次 .  相似文献   

16.
五味子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的优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优选五味子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安排实验,以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的含量和出膏率为指标,考察了溶剂用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的影响,优选出合理的提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以生药重量10倍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提取4h。结论本工艺稳定可行,不仅产品有较高的出膏率,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醇甲的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选陕产吴茱萸总生物碱提取条件。方法首先做单因素实验,选择提取溶剂和提取次数,然后设计Lq(3^4)正交实验,以溶剂浓度、溶剂倍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考察提取条件。结朵最佳提取条件为80%的乙醇15倍量、70℃水浴回流提取3次、每次1h。结论该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WI在宫颈癌诊断及预后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宫颈癌患者。同期选择100例宫颈癌放疗后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对表观扩散系数值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宫颈管腺体相比,宫颈纤维间质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1.70±0.45×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4,P0.05)。100例宫颈癌病灶在DWI均呈现高信号状态。根据患者侵犯深度,低信号的宫颈纤维间质将会出现消失。与正常宫颈对比分析后,宫颈癌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1.02±0.32×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12,P0.05)。与宫颈癌患者相比,预后恢复正常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1.45±0.41×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5,P0.05)。与初诊宫颈癌患者相比,宫颈癌复发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值为0.82±0.20×10~(-3)mm~2/s,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5,P0.05)。结论 DWI能够显著的辨别正常宫颈及宫颈癌疾病,同时还能够显著地观察到放疗后宫颈组织变化,对宫颈癌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桂红胶囊的提取工艺,确定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挥发油、红景天苷、浸膏率、乙醇可溶物的提取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提取方法和参数。结果:将桂枝粉碎成粗粉,与罗勒加8倍量水,共同浸泡2 h,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5 h,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液另器保存;将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第二次加6倍量水,每次煎煮2 h;提取液与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08(55℃),加乙醇使其含醇量为60%,静置8 h,滤过,滤液与银杏叶提取液合并。结论:确定的工艺合理、稳定,重现性好,有效成分提出率高,为桂红胶囊的生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在诊断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脊柱良恶性病变患者进行脊柱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分别测量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 p 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部分测量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 A)值,并显示其弥散加权纤维束(diffusion weight tracking,DTT)。结果良性病变椎体压缩性骨折与相邻正常骨质比呈稍低信号,而恶性病变的椎体骨折呈略高信号。测得正常椎体ADC值为(0.23±0.05)×10-3mm2/s,恶性病变椎体骨折为(0.82±0.20)×10-3mm2/s,急性良性病变椎体骨折为(1.94±0.20)×10-3mm2/s。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较常规MRI成像能更好显示脊柱良恶性病变,ADC值是检测早期脊柱良恶性病变微观结构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