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常闭孔动脉报导较多,出现率在20%左右,多与腹壁下动脉合干起白髂外动脉,经闭孔管进入股内侧肌群,而与腹壁下动脉合干起自髂外动脉,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股内侧区供应内收肌群的异常闭孔动脉尚未见有报导。现将在制作教学标本中发现一例报导如下。男性,约60岁,重庆地区人,左侧除起  相似文献   

2.
在正常情况下,闭孔动脉通常起于髂内动脉的前干,沿骨盆侧壁行向前下方,经盆内筋膜与腹膜之间,输精管盆侧或子宫圆韧带自其内侧跨过,其上、下分别有闭孔神经和闭孔静脉与之伴行,至闭孔上方进入闭膜管,出骨盆至股部,分为前后两终支。闭孔动脉在盆内除分支至髂骨、髂肌、膀胱等外,尚发出一耻骨支,耻骨支沿耻骨后面内进,与对侧同名支以及腹壁下动脉的耻骨支吻合,有时这个吻合支变得很粗,而正常的闭孔动脉很小或不存在,由该吻合支所代替,这种粗大吻合支即为异常闭孔动脉(椐资料统计约占169/6-209/6)。笔在进行教学标本制作时,发现一成年女性右侧闭孔动脉变异,而左侧闭孔动脉与上述正常闭孔动脉描述无异。现将变异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在行一成年男性盆腔解剖时,发现其左侧闭孔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共干起源于髂外动脉,且闭孔动脉还发出膀胱下动脉和前列腺动脉。闭孔动脉直接或与腹壁下动脉合干发自髂外动脉属于异常闭孔动脉,国人的出现率为17.95%±1.21%。而异常闭孔动脉发出膀胱下动脉和前列腺动脉情况少见,为积累国人资料和为临床提供参考,现将该变异报道如下。左侧髂外动脉于骶髂关节处由髂总动脉分出后,沿腰大肌表面下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由髂外动脉前壁内侧发出一短干,该干即为  相似文献   

4.
闭孔动脉吻合支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为骨盆创伤止血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个防腐固定的成年骨盆标本 ,仔细解剖观察双侧闭孔动脉的来源、分支及其吻合情况。同时通过 5个盆部血管铸型标本 ,观察闭孔动脉与髂外动脉及髂内动脉系统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 :闭孔动脉起源分散 ,可分为盆内段和盆外段 ,其分支分布至盆腔脏器和骨盆。 86.7%的闭孔动脉与旋股内动脉浅支间存在直径 ( 1.2 8± 0 .2 2 )mm的血管吻合 ,3 6.7%与对侧闭孔动脉间存在直径 ( 1.12± 0 .0 8)mm的血管吻合 ,2 6.7%与腹壁下动脉 (或髂外动脉 )间有直径( 1.0 2± 0 .3 2 )mm的吻合血管 ,11.7%与旋股内动脉深支有直径 ( 1.5 6± 0 .3 4)mm的血管吻合。此外 ,闭孔动脉分支的终末毛细血管与髂腰动脉、旋髂深动脉、第四腰动脉、阴部内动脉、膀胱上、下动脉和前列腺动脉 (或子宫动脉 )等动脉之间存在广泛、固定的毛细血管吻合网。结论 :闭孔动脉与髂内动脉其他分支及髂外动脉之间存在广泛的血管吻合 ,主要吻合类型为终末支直接吻合和终末支网状血管吻合。在骨盆创伤骨折需阻断出血动脉时 ,应特别注意终末支直接吻合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股深动脉及旋股内、外侧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西南地区400例(男298、女102)成人尸体观察了股深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情况,据此将股深动脉分为六型,深全干型为常见型,占63.5±2.41%;深外干型、深内干型次之;深孤独干型为少见型。各型的出现率与国内的报导基本一致;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也无差异;中国人与欧美人之间深全干型、深外干型出现率有明显差异。本文未发现各型股深动脉之间存在男女性的差别和左右侧的差别。股深动脉以起源于股动脉的后侧壁最多,占45±2.48%。本文测量了股深动脉起点距股动脉起点的距离,其中深全干的距离在男性为3.38±1.038厘米;在女性为2.49±0.939厘米。在100例标本测量了股动脉和股深动脉、旋股动脉的管径,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处的管径,平均为0.95±0.211厘米;股深动脉的管径,平均为0.71±0.108厘米。本文在369例标本中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和降支与隐神经和股内侧肌神经的关系。动脉与神经的关系可分为10种型式。股内侧肌神经通常分为近侧支和远侧支,此二支神经与动脉的关系有时并不一致,此点尚未见其他作者报导。在287例标本上观察了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的平面与股深动脉起点平面的关系,以大隐静脉末端低于股深动脉起点的为多数,占48.8±2.95%。从296例标本中发现10例深内干或旋股内侧动脉跨过股静脉的前面。  相似文献   

6.
髂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320侧成人的髂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髂内动脉的起点多平第五腰椎和腰骶椎间盘的高度(80.94%),在左、右侧之间,多数是右高于左;在男、女性之间,有男高于女的趋势。依髂内动脉发出臀上、臀下和阴部内动脉三大分支的情况,将髂内动脉的分支型式分为五大型共10个分型。各型中,以先发出臀上动脉,后发出臀下阴部干的(Ⅰ型)最多,占55.94%。髂内动脉三大分支与骶丛的主要位置关系是:臀上动脉多数穿过腰骶干与第一骶神经之间(79.06%);臀下动脉以经骶丛前方出盆的较多(51.65%);阴部内动脉绝大多数经骶丛前方出盆(94.69%)。髂腰动脉只有一支的占65.62%,有二支的占30%,有三支的占4.38%。髂腰动脉多数直接起于髂内动脉或臀上动脉。骶外侧动脉的支数为1—6支不等,其以有二支的为最多,占63.74%。骶外侧动脉多数起自臀上动脉。闭孔动脉起于髂内动脉系的占80%,起于髂外动脉系的占17.19%,起于髂内、外动脉系的占2.81%。直肠中动脉以起于阴部内动脉的较多。子宫动脉多数只有一支,有11例标本有两支子宫动脉,这些动脉多发自髂内动脉的脐动脉段。副阴部动脉的出现率颇高,占24.37%,该动脉经耻骨联合下方出盆,分布于阴茎或阴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异常闭孔动脉的走形、分布,并对其盆内段进行测量和定位,为腹股沟区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基础。 方法 解剖研究37侧成人骨盆标本,对闭孔动脉进行观测和分类,并测量闭孔动脉盆内段长度,起始端外径,闭孔管处外径,以及闭孔动脉入闭孔处和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的距离。 结果 在37侧标本中,异常闭孔动脉出现率为18.92%。异常闭孔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共干(1.57±0.12)cm发出,盆内段平均长度(4.05±0.49)cm,起始处平均外径(2.52±0.87)mm,闭膜管处闭孔动脉平均外径(2.14±0.72)mm,入闭孔处和连线中点的距离(3.63±1.29)cm。异常闭孔动脉多与腹壁下动脉共干,之后绕股环或跨过股环,紧贴盆壁下降至闭孔处。 结论 正是由于异常闭孔动脉的特殊性质,在腹股沟区及骨盆、髋区骨折固定手术,甚至肿瘤治疗、淋巴结清除术中,术者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解剖一具约45岁男性藏族尸体时,发现右侧腹壁下动脉起点异常,此异常在股疝手术中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现报道如下。闭孔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共干起自髂内动脉,共干长2.5cm,外径4.0mm,共干行至距闭膜管2cm 处,发出一支腹壁下动脉(外径2.5mm)和闭孔动脉(外径3.5mm)(见附图),腹壁下动脉沿盆壁前上行于腹环的内侧(距腹环内缘约4mm)并继续行向上内入腹  相似文献   

9.
<正> 异常的闭孔动脉出现率在20%左右,多起自腹壁下动脉,闭孔动脉起自股动脉尚未见报导,现将本人在第一军医大学进修期间发现的一例报导于下: 男尸,身长150厘米,左侧。左侧闭孔动脉起自股动脉。起于距腹股沟靭带下13毫米处的股动脉,外径2.5毫米。腹壁下动脉位于闭孔动脉起点上方14毫米发出。闭孔动脉自股动脉内侧发出,沿股静脉  相似文献   

10.
有关髂总静脉的变异,文献记载甚少.而报道左侧缺如者迄今未见到.故将教学标本中发现的一例成人女尸静脉变异报道如下:本例的左髂外静脉行于动脉的后内侧,经同侧髂内动脉的后方至髂总动脉的的内侧,斜过第4腰椎体前方抵达第4腰椎体上缘右前方,与右髂总静脉汇合形成下腔静脉.左髂内静脉于左骶髂关节的前外侧接受三支骶外侧静脉.然后,经小骨盆上口斜行至第5腰椎体上缘右侧,汇入右髂总静脉.该静脉在左骶髂关节的上方.左腰大肌的内侧,有一交通支与左髂外静脉相连.右髂总静脉在接纳左髂内静脉前的宽度为14mm,其后为18mm.  相似文献   

11.
阴股沟区皮瓣用于阴道再造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15具成年女性尸体上,观察了30侧阴股沟区皮瓣的血管和横径。皮瓣前部由阴部外动、静脉和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后部由阴唇后动、静脉和神经分布。此外,来自闭孔动脉肌支和旋股内侧动脉肌支的皮动脉(阴股沟动脉)亦分布于皮瓣。测量了上述血管和神经的外径、长度及其体表投影。该皮瓣皮肤薄而柔软、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以阴部外血管和髂腹股沟神经为蒂的无毛区皮瓣适用修复其他部位的皮肤缺损;以阴股沟血管为蒂的皮瓣,或以阴唇后血管和神经为蒂的皮瓣适合于阴道再造。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局部解剖教学中,见一成年男性标本左侧闭孔血管动脉起源于髂外动脉(图1),为积累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左侧闭孔动脉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 cm处自左髂外动脉内侧壁发出,向内下跨耻骨支伴正常来源的闭孔神经进入闭膜管.  相似文献   

13.
髂内、外静脉的观测及骶外侧静脉与闭孔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部静脉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实地解剖中发现,这些静脉的解剖与教科书中的记述,颇有差异.故对51具(102侧)成年尸体的內髂、外静脉、骶外侧静脉及闭孔静脉,作了系统观测,并讨论了它们的临床意义。一、髂外静脉长度4.5~15.5cm,平均9.44±0.28cm;上端宽径0.6~2.25cm;平均1.23±0.04cm。髂外静脉内静脉瓣的出现率为40.7±4.86%;其中29.6%只见于右侧,11.1%左右侧均有。均为双叶瓣、瓣的位置距髂总静脉合成点0.4~3.9cm,平均2.2cm。髂外静脉的变异:102例中有2侧左髂外静脉,在左骶髂关节前方,分成内、外两支,内支与左髂内静脉合成左髂总静脉,外支向上右,直接注入下腔静脉。另有一侧左髂外静脉,在左骶髂关节的前方,先分成两支,继又彼此吻合,形成环状髂外静脉。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续集》一书,髂内静脉的类型:1支型为(74.50±4.32),2支型为(24.51±4.26)%,3支型为(0.98±0.98)%,而1支型的髂内静脉均注入同侧髂总静脉。作者在解剖1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髂总静脉缺如、右髂内静脉注入左髂总静脉、右髂外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变异,现报道如下:该例标本右侧髂内静脉的收集范围正常,其由属支形成后伴髂内动脉和髂总动脉行向内上方,在骶骨岬的前方注入左髂总静脉,其长5.56cm,注入处压扁外径1.18cm;而右髂外静脉由股静脉延续后伴髂外动脉和髂总动脉行向内上方,在第5腰椎下缘与左髂总静脉相互汇合形成下腔静…  相似文献   

15.
髋关节的静脉回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侧新鲜髋部标本经盐酸腐蚀静脉瓣后逆行灌注观察。髋关节的静脉回流经施股内、外侧静脉,臀上、下静脉,闭孔及髂腰静脉。它们在髋关节周围形成近、远侧静脉环。股骨头内静脉回流为22~25对以其最高点为中心辐射状走向头、颈交界处的辐射静脉,主干与其深、浅属支组成犹如以股骨头中轴为中心的隔板,在头、颈交界处形成2~3个立体静脉环,再经10余条股骨颈颈升静脉下行汇入髋关节远侧静脉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在50例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58%(29侧,34支),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10%(5侧)、横支的占44%(22侧)和降支根部的占4%(2侧)。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可定为正常型(21侧,42%)。出现高位皮动脉时,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管径较细,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18侧,36%)、均匀分布型(6侧,12%)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5侧,10%)。结论: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分布具有规律性,可作为股前外侧部皮瓣血管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50例成人尸体腹股沟区浅血管进行观察并综合分析。浅动脉的组合可分成四型,腹壁浅动脉向外偏移与旋髂浅动脉合干者为主型(Ⅱ型,占64%)。浅动脉在股动脉壁上的起源有由上而下,由外而前而内依次出现旋髂浅动脉、旋髂腹壁浅动脉干、腹壁浅动脉、腹壁阴部浅动脉干和阴部外浅动脉的位置规律。寻找动脉根时可以参考此规律。合干浅动脉的管径大于不合干的相应动脉。独立起源的各支浅动脉中,以旋髂腹壁浅动脉干的出现率最高,管径较粗,分布最广,也较恒定。浅组浅静脉以旋髂浅、腹壁浅、阴部外浅等静脉分别直接回流入大隐静脉为主型(占48%)。浅组浅静脉的管径比相应浅动脉的管径为粗。根据本文观察结果,为采取腹股沟区带蒂游离皮瓣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8.
正常情况下,人体下肢的动脉主干为髂外动脉。髂外动脉在股前区移行为股动脉,股动脉向下穿收肌管至窝上界续为动脉[1,2]。而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下肢股动脉终于股前区,股深动脉缺如;臀下动脉向下行于股后区,至腘窝上界移行为动脉(图1)。因此,髂外动脉-股动脉和由髂内动脉发出的臀下动脉共同成为其右下肢的供血动脉主干,现报道如下:图2股动脉发出膝降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和旋股内侧动脉1.髂总动脉2.髂内动脉3.髂外动脉4.股动脉5.髂外静脉6.旋股外侧动脉7.旋股内侧动脉8.膝降动脉9.缝匠肌10.股直肌11.长收肌图1臀下动脉移行为…  相似文献   

19.
L4,5椎间盘前侧血管神经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前路L4,5椎间盘手术提供血管神经解剖学依据。方法:40例成人尸体标本,观察并记录L4,5椎间盘前侧的血管、神经及其与L4,5椎间盘的关系。结果:腹主动脉分叉点及髂总静脉汇合点位于L4椎体下1/2至L5椎体上1/2内的标本分别占90%(36)和85%(34);L4节段动、静脉出现率分别为92.5%(37)、97.5%(39);髂腰静脉出现率67.5%(27);骶正中动脉出现率100%(40);腰升静脉出现率47.5%(19);80%(32)的骶正中动脉在L4,5间盘前侧与腰升静脉或髂腰静脉形成动静脉骑跨结构;腰交感神经链在L4,5间盘水平位于腰大肌内侧缘、血管壁支的前侧,L4交感神经节位于L4,5间盘水平占72.5%(29);生殖股神经均在L4,5间盘水平以上穿出腰大肌;闭孔神经在L4,5间盘水平被腰大肌覆盖。结论:L4,5椎间盘是下腰椎前路手术暴露难度最大的节段,手术中应仔细辨别其局部解剖关系.避免血管神经副损伤。  相似文献   

20.
股内侧区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了30侧新鲜成年尸体下肢的股内侧区皮瓣,发现口径在0.4mm以上的动脉共354支,平均每侧11.8支。股内侧区分为五段,其中第二、三段,即股内侧区中部皮瓣,此部有1~3支动脉,它的起源与走行恒定,口径在1mm的以上,定名为股内侧主要皮动脉,为此部皮瓣的轴心血管。此区的伴行静脉与皮神经也较恒定。因此作者认为第二、三段是一个理想的游离皮瓣移植的供皮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