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在纵隔淋媚结肿大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3例经手术、颈部淋巴结活检和临床治疗证实纵隔淋巴结肿大作了影像学分析。其中,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龄19-45岁,平均为32岁,全部病例作了胸部平片和CT扫描,其中18例作了CT增强扫描。结果:43例中转移性淋巴结肿大16例(肺癌12例,乳腺癌4例),结核9例,恶性淋巴结瘤11例,结节病4例,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而胸部平片仅发现纵隔增宽和肺内病灶,CT则在43例中均能发现纵隔淋巴结增大的部位、数目、大小和形态。18例CT增强扫描,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强化不明显,而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呈环形强化,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略有强化,结节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明显强化。结论:CT扫描是诊断纵隔淋巴结大小的首选方法,根据病人临床表现,肺内病灶形态、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CT征象,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定性诊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X线及CT在纵隔淋巴结肿大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3例(其中男39例,女24例)经颈部淋巴结活检、手术病理检查和临床治疗证实纵隔淋巴结肿大作了影像学分析,全部病例均作了胸部平片和CT扫描,其中35例作了CT增强扫描;结果:63例中转移性淋巴结肿大32例(肺癌23例,乳腺癌9例),肺结核12例,恶性淋巴瘤12例,结节病5例,坏死性淋巴结炎2例。胸部平片仅发现56例纵隔增宽和42例肺内病灶。CT则在63例中均能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的部位、数目、大小和形态,其中35例CT增强扫描,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强化不明显,而结核性淋巴结呈环形强化,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略有强化,结节病引起的淋巴结肿大明显强化;结论:CT扫描是诊断纵隔淋巴结肿大的首选方法,CT增强扫描结合CT扫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病因的诊断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在全国性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统计中居前。它也是食管最常见的疾病,占食管各种疾病的70-90%。目前食管病的检查方法较多,各有特点。传统的检查方法有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X线双对比检查及食管内窥镜等,它们在食管癌的诊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检查方法不能对食管癌的管壁外肿瘤侵犯的范围、程度、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上进行准确判断,也不能对食管癌进行准确的分期。我们收集本院1999年7月至2003年6月食管癌的CT扫描病例,就资料完整的5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食管癌CT扫描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通过高分辨率CT探索普通间质性肺炎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影像学特征及解剖分布规律,分析普通间质性肺炎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和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49例(男71例,女78例)普通间质性肺炎患者的高分辨率CT影像信息,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后处理重建,横断位上测量纵膈淋巴结短径,并根据国际癌症协会胸部淋巴结分区法记录纵膈淋巴结肿大分布情况。结果 普通间质性肺炎患者140例中伴纵隔淋巴结肿大81例,发生率为54.36%,其中男性49例(60.49%)、女性32例(39.50%)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P<0.05)。共记录212枚淋巴结肿大,纵膈淋巴结肿大最大短径平均为(13.02±2.68)mm,纵隔淋巴结肿大优势解剖分布依次为4R组95枚(44.81%)、4L组31枚(14.62%),6组21枚(9.90%)、7组17枚(8.02%)、2组12枚(5.66%),各组之间比较,P均<0.05。结论 普通间质性肺炎患者伴发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比例较高,高分辨率CT观察到明显影像学特征和优势解剖分布规律,对临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和... 相似文献
6.
影像学上表现为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而未发现原发灶的病例,其病因复杂,病种多样,鉴别困难,误诊率高.对此类病变的评估关系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对现阶段常用于肺门、纵隔淋巴结评估的技术手段做一综述,为临床选择诊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原因较多 ,临床上得到明确诊断比较困难 ,常需做病理学检查。 2 0 0 0年 8月— 2 0 0 2年 3月我院对 16例临床诊断不明确的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做了经支气管针吸活检。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中 ,男 13例 ,女 3例 ,年龄 2 0~ 5 8岁 ,平均 4 0岁。伴有肺内病变 10例 (由于病灶小或支气管内未发现异常 ,经纤支镜活检和刷检未明确诊断 ) ;不伴有肺内病变单纯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6例。2 方法术前准备工作同常规纤支镜检查 ,术前必须做常规胸部CT扫描 ,必要时做胸部MRI检查 ,以明确纵隔、肺门淋… 相似文献
8.
参照美国胸科协会纵隔淋巴结分区法,在38具正常成人尸体上测量了纵隔各区最大淋巴结的长、宽、厚各径,以各径最大平均值作为纵隔各区淋巴结肿大的评价标准.纵隔各区最大淋巴结的长径标准分别为10、12、15和25mm,宽径标准分别为10和13mm,厚径标准各区均为8mm. 相似文献
9.
10.
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影响患的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为纵隔淋巴结转移,吻合口复发、脑转移、骨转移。我院1995~1999年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病例41例,均采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套模拟乳腺导管癌淋巴结转移过程的组织芯片.方法 选用16例微小浸润性导管癌标本中的癌旁组织、导管原位癌和微小浸润癌组织;32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浸润性导管癌标本中的非浸润性癌、浸润性癌和淋巴管癌栓以及32例淋巴结转移性浸润性导管癌标本中的非浸润性癌、浸润性癌、淋巴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性癌组织.按肿瘤发生发展的顺序制成组织芯片.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组织芯片所包含的信息和供体蜡块一致,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普通切片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了乳腺导管癌淋巴结转移拟态组织芯片,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的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3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进行了病理分析。在23例病人中,胃癌7例,肺癌6例,食管癌5例。左锁骨上淋巴结肿瘤转移发生于手术前或手术后。8例左锁骨上淋巴结除实质内有癌组织外,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内含有癌细胞,2例左锁骨上淋巴结只在输入淋巴管和被膜下窦内含有癌细胞,而这些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内无癌细胞,这表明癌细胞是经输入淋巴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的。 相似文献
13.
SPECT/CT融合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31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131I-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与甲状腺球蛋白(Tg)、B超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病人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术后D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口服2.96~7.40 GBq剂量131I后7 d,分别行131I全身扫描、SPECT颈部断层与同机CT图像融合,将131I-SPECT/CT结果与Tg、B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DTC病人中,22例(70.3%)血清Tg阳性,8例阴性;131I-SPECT/CT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26例(86.7%),4例阴性;B超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14例(46.7%),16例阴性。共56个颈部淋巴结转移,131I-SPECT/CT颈部融合显像发现淋巴结转移灶50个(89.20%);B超检查发现淋巴结转移灶39个(69.6%)。131I-SPECT/CT与Tg检测DTC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χ=1.13,P>0.05)。131I-SPECT/CT与B超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86,P<0.01)。结论 131I-SPECT/CT融合显像和Tg对监测DTC术后病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高,二者相互补充。131I-SPECT/CT融合显像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高于B超。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5 7例乳腺癌石蜡包埋标本中 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 :淋巴结转移与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2 8例 VEGF-C阳性病人中 ,淋巴结转移阳性者 2 0例 ( 71 .43 % ) ,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 P <0 .0 5 )。结论 :VEGF-C可作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状况的指标之一 ,从而进一步推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肿瘤转移相关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原位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蛋白CD44v6,EGFR,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原位表达。结果发现CD44v6和EGFR表达上调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1),而nm23-H1的表达与肿瘤转移抑制密切相关(P<0.01)。这提示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和转移抑制基因之间的表达失衡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易发生转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转移灶凋亡抑制蛋白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对54例胃癌、大肠癌新鲜肿瘤组织及转移淋巴结进行肿瘤细胞培养化疗药敏性实验,原发灶和转移灶行P53、survivin、bc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①原发、转移灶survivin表达一致率较低为24.1%(P>0.05);P53、survivin、bcl-2在淋巴结转移灶、原发灶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bcl-2在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间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 (P<0.05).②9种化疗药物对原发灶、转移灶肿瘤细胞的平均抑制率不同.长春新碱、羟基喜树碱、奥沙利铂、顺铂、甲氨蝶呤对转移淋巴结肿瘤细胞抑制率均明显低于原发灶(P<0.05),仅足叶乙甙对原发灶的抑制率明显低于转移灶(P<0.05).③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P53表达程度与9种药物的平均抑制率均无相关性(P>0.05).survivin在原发灶、转移灶表达程度分别与长春新碱和足叶乙甙、紫杉醇的抑制率呈负相关(P<0.05);原发灶、转移灶bcl-2表达程度分别与5-氟脲嘧啶、紫杉醇和足叶乙甙、羟基喜树碱、紫杉醇、奥沙利铂、表阿霉素的抑制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消化道肿瘤淋巴结转移灶凋亡抑制蛋白表达程度及化疗药敏性均呈现与原发灶不同的异质性,术后辅助化疗靶目标应针对淋巴结转移灶.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术前经超声检查的29例甲状腺癌患者,分析颈部淋巴结超声二维显像及e—Flow血流成像特点,术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计数淋巴结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血管组织形态,并将超声显像特点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9例患者经病理证实有转移性淋巴结102个,非转移性淋巴结32个。83个(81.4%)转移性淋巴结纵横比〈2;81个(79.4%)转移性淋巴结边界不清;76个(74.5%一)转移性淋巴结内回声不均匀;41个(40.2%)内部看见点状高回声,经病理证实为钙化或胶体析出;12个(11.8%)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内部看见囊性变。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彩色血流以Ⅱ、Ⅲ级为主;非转移性淋巴结内部彩色血流以0、I级为主。2种淋巴结组上述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MVD值比较,转移性淋巴结组MVD值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的血流分级与CD34、CDl05标记的转移性淋巴结形态比较,低血流分级(0、I级)以点状、线状血管为主,而高血流分级(Ⅱ、Ⅲ级)以带状、网状血管为主,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二维显像结合e-Flow超声成像技术对于鉴别甲状腺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与非转移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囊性转移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①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颈淋巴结囊性转移的声像图特征。②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囊性转移病人(8个病灶),观察其声像图特征及血供特点。③结果 甲状腺癌颈淋巴结囊性转移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包括颈侧部囊性肿物,伴囊壁实性结节,较大囊壁结节内可探及动脉血供,部分壁结节可显示微钙化。④结论 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癌颈淋巴结囊性转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三期螺旋CT检查肝细胞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患者59个肝细胞癌进行三期螺旋CT扫描。统计各期病灶的检出数.观察病灶增强方式。由两位放射科医生以双盲法观察诊断。结果:肝细胞癌在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52个(88%),45个(76)和44(75%)。12个病灶仅显示在动脉期,1个病灶仅显示在门静脉期,2个病灶仅显示在延迟期。结论:动脉期显示的病灶数最多,然而,有些病灶仅显示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或.因此.为了能最大限度显示病灶,三期螺旋CT的采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