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索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大陆光亮钉螺遗传多态性研究的可行性,以获得不同地区光壳钉螺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差异信息。方法随机引物对大陆光亮钉螺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产物经8%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0.6%的硝酸银染色,记录结果并分析。结果 2条引物S15(5’CATGCAGGCG3’)、S18(5’ACAGCCTGCT3’)在螺群间显示出多样性,并且扩增结果稳定可重复。对9个地区钉螺共扩增出82个条带,19.51%的条带为9个地区螺群所共有。S15扩增结果中,云南和四川的螺群在 770bp、390bp处均有特异性条带产生,另外四川在570bp处产生其它螺群均没有的条带。S18的扩增产物中,福建福清的钉螺400bp以下无条带产生。云南和四川的螺群分别在380bp与400bp处产生特异性条带,在750bp处产生共有的特异性条带。而江苏东台和福建福清的钉螺在950bp处产生其他地区的钉螺所没有的特异性条带。这些特异性的条带和特征在同一采集点个体间可以重复。结论RAPD技术可为钉螺的遗传变异分析研究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信息。我国各地光壳钉螺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其变异程度和钉螺采集地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研究安徽省3个代表性地区的钉螺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提取钉螺足部的基因组DNA.用随机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0.6%硝酸银染色.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不同地域株钉螺的遗传距离,并聚类分析.结果三个地区钉螺标本的PCR扩增产物均呈现多态性。经聚类分析.其中广德钉螺与宁同钉螺关系最近,可归为一类,而贵池钉螺则单为一类。结论安徽省三个有代表性区域的钉螺存在一定的亲缘天系,但种内发牛了遗传变异.血吸虫病不易感区和有螺无病区的螺群遗传距离接近,两地钉螺的遗传棚似系数与钉螺的易感性相一致.但对于不易感和有螺无病区的钉螺是否与易感区的钉螺在遗传学上产生较特异的变化.还将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研究安徽省3个代表性地区的钉螺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提取钉螺足部的基因组DNA.用随机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0.6%硝酸银染色.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不同地域株钉螺的遗传距离,并聚类分析.结果三个地区钉螺标本的PCR扩增产物均呈现多态性。经聚类分析.其中广德钉螺与宁同钉螺关系最近,可归为一类,而贵池钉螺则单为一类。结论安徽省三个有代表性区域的钉螺存在一定的亲缘天系,但种内发牛了遗传变异.血吸虫病不易感区和有螺无病区的螺群遗传距离接近,两地钉螺的遗传棚似系数与钉螺的易感性相一致.但对于不易感和有螺无病区的钉螺是否与易感区的钉螺在遗传学上产生较特异的变化.还将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庙河地区钉螺细胞色素C氧化酶1基因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比较湖北省庙河沿岸地区钉螺CO1基因序列的差异 ,探讨光壳螺与肋壳螺差异的原因。方法 在该地区选 7个点 (上游 4个点 ,下游 3个点 )采集钉螺 ,用CTAB法提取钉螺基因组DNA ,PCR方法扩增CO1基因 ,纯化后测序 ,运用ESEE软件排序并比较变异位点 ,观察各点钉螺的CO1基因单倍体型 ,运用PHYLIP软件计算遗传距离 ,绘制基因进化树。结果 获得CO1基因大小为 638bp ,上游和下游累积变异位点数分别为 2 9和 46,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各采集点内钉螺按变异位点多少可分为两组 ;各采集点间存在有相同的基因单倍体型 ;上游和下游螺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0 2 2 1± 0 0 10 5 ;在FITCH绘制的基因进化树上 ,上游和下游地区钉螺交错分布在同一亚种不同的两个分支中。结论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 ,下游地区钉螺CO1基因的变异强度比上游大 ;庙河各采集点螺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 ;庙河地区螺群属湖北钉螺湖北亚种 (O h hupensis) ,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进化速率的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γ拟钉螺分类演化的遗传学基础。方法:用微量平面淀粉胶电泳法,检测浙江省开化及淳安县6个螺群宋氏γ拟钉螺和1个螺群中国γ拟钉螺的24种等位基因酶谱。结果:共测得29个位点,宋氏γ拟钉螺多态位点所占比例为6.9%-13.8%;中国γ拟钉螺全部为单态位点。宋氏γ拟钉螺的种内Nei氏遗传距离(Nei'sD)小于0.12;但宋氏γ拟钉螺与中国γ拟钉螺两者种间Nei'sD为0.73。结论:在等位基因水平显示γ拟钉螺种内变异不明显,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上、下游湖北钉螺核糖体DNA第2转录间隔区(rDNA-ITS2)基因的遗传变异。方法采集三峡库区上游四川、云南及下游安徽、湖北4省8地(市)钉螺,提取其基因组DNA,PCR特异性扩增rDNA ITS2基因并测序,ClustalX(1.81)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MEGA(3.1)软件Kimura2-parameter法计算遗传距离,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和最小进化法(ME)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上游与下游不同地域株钉螺间ITS2基因差异约为11%,下游地区的肋壳与光壳钉螺ITS2基因差异约为3.8%,上游螺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0.013,下游螺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017,上游与下游螺群间的遗传距离在0.033~0.041之间。2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其拓扑结构一致,分为2大支,上游的云南和四川地理株形成一支系,下游的湖北、安徽地理株形成另一支系,既有肋壳钉螺又有光壳钉螺。结论上、下游地理株湖北钉螺间ITS2基因遗传差异较显著,但下游肋壳和光壳钉螺ITS2基因遗传变异小,表明地域距离和生态环境对湖北钉螺的遗传变异影响较大,不能以钉螺纵肋表型的有无作为钉螺种株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 ,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分别用UPGMA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PCR扩增获得CO1基因大小约70 0bp(含两侧引物)。遗传距离显示:13个地域株明显被分为两组,其中四川株和云南株为一组,组内遗传距离为0 .0 35 ,其余为另一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 .0 14。而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 .12 9。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两大支,四川株和云南株位于一支,其它地域株位于另一支。结论13个自然隔离株湖北钉螺CO1基因总体差异不大,显示为一个种,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它地域株差异显著,支持以往滇川亚种的结论,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CO1基因非常相近,支持指名(或湖北)亚种的分类方法。福建株、台湾株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光壳和肋壳钉螺CO1基因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用RAPD技术对湖北钉螺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中国不同自然隔离群的湖北钉螺进行遗传变异研究,并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中国9省17地的湖北钉螺进行PCR扩增,并根据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带型,计算各地域株间的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 各地域株标本PCR产物均呈多态性.其中台、闽与中国大陆其余地域株钉螺遗传距离为0.148 3~0.310 2;滇、川两个地域株间为0.1395,此两株与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遗传距离达0.1266~0.3102,与闽、台株为0.1898~0.2235;湖区型与平原水网型湖北钉螺的遗传距离为0.0589~0.1872;山丘型与湖区型及平原水网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32 6~0.3102;湖北省内各地域株遗传距离为0.042 1~0.2441。结论 应用RAPD技术为可将湖北钉螺分为6类:①闽、台地域株;②滇、川地域株;③湖北荆门、阳新、武汉、钟祥、沙市、石首、松滋(包括松滋河及庙河上下游的钉螺).赤壁(车埠)、赣、沪、皖地域株;④湖南地域株;⑤湖北应城地域株;⑥湖北赤壁(大田畈)地域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湖北松滋地区湖北钉螺小尺度景观群体的遗传结构。方法 选择T6-17、P101、D11、B14、T4-33和C22等6对微卫星位点对松滋地区10个生境的湖北钉螺群体进行基因扫描,计算各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期望杂合度(He)、观察杂合度(Ho)、 多态信息含量(PIC)、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和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进行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 10个钉螺群体经鉴定螺壳分为光壳和肋壳(包括浅肋和深肋),10个群体共检测到141个等位基因,各位点20-34个不等,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23.5个;6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75,各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并不平衡,且数值差异较大,范围从0.445至3.060。群体的平均Ho范围为0.438-0.698,在光壳的团山村群体中最低,在深肋型的马木口村群体中最高;群体的平均He范围为0.589-0.892,在浅肋型的德胜村群体中最低,在深肋型的马木口村群体中最高;成对群体间的Fst为-0.01564-0.25247,各群体的PIC为0.528-0.857,显示出高度多态性;AMOVA 分析结果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占总变异的88.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肋壳的马木口村、横堤村、义兴村三个群体与光壳的马狮子咀村、民主村、土桥村三个群体先聚为一支后,与浅肋的德胜村、木天河村两个群体与光壳的团山村、夹马槽村聚的一支合聚。结论 松滋地区不同景观环境下湖北钉螺呈现不同螺壳形态,尽管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个体间,不同螺壳形态的湖北钉螺群体间并未体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
AFLP标记技术在湖北钉螺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技术在湖北钉螺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随机抽取云南大理和湖南岳阳钉螺各1只,用异硫氰酸胍和树脂等抽取DNA,然后用64对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AFLP扩增,扩增产物用6%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荧光检测扩增产物。结果每对引物扩增的AFLP标记数在5~55之间,云南钉螺平均每对引物出现38.30(95%CI36.03~40.57)个标记,湖南钉螺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9.14(95%CI36.71~41.57)个标记;每对引物扩增的多态性标记数和多态性频率分别在3~37个和28.6%~76.2%之间,分别平均为23.67(95%CI22.12~25.22)和47.36%(95%CI45.22%~49.50%);两地钉螺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69(95%CI0.67~0.70)。结论AFLP标记技术可用于湖北钉螺的分类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湖北钉螺种群内AFLP分子标记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及其程度。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9省(云南、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13种群湖北钉螺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结果湖北钉螺13种群AFLP扩增片段位点数为403~472,江西星子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频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93.2%、0.345和0.510,而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低,以上3指标分别为55.8%、0.191和0.287;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大,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904,而江苏丹徒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低,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748;13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差异显著(P<0.01)。结论 我国广泛分布的湖北钉螺,种群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不同地区湖北钉螺种群内遗传变异程度不同,有的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2.
The rissooidean snail genus Oncomelania is of medical interest as various taxa are hosts for the human blood fluke Schistosoma and the lung fluke Paragonimus; because of close co-evolved host-parasite-relationships, snail diversity may reflect parasite diversity.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confusion regarding the identity of smooth- and ribbed-shelled populations of Oncomelania hupensis in eastern China. We therefore studied the genetic vari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ecology of five smooth- and five ribbed-shelled populations in Hubei, Hunan, Anhui, Zhejiang, and Jiangsu provinces. Based on sequencing data of a fragm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gene for cytochrome oxidase I from 80 individuals, we found little genetic variability within the ingroup-individuals studied here (average pi=0.01922). Moreover, within the ingroup, smooth-shelled individuals cluster together with ribbed-shelled individuals. We therefore consider all smooth- and ribbed-shelled populations of Oncomelania throughout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 to belong to the subspecies O. hupensis hupensis. Our data indicate that ribbing in O. h. hupensi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nnual flood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greatest haplotype (d(H)) and nucleotide diversities (pi) are found in aggregates of ribbed-shelled snails along areas of the Yangtze River drainage subject to flooding. In areas not affected by flooding, the shells are smooth and genetic diversity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04-2008年江苏省钉螺分布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江苏省不同流行类型和流行程度地区钉螺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为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江苏省2004-2008年螺点卡报表和血吸虫病防治(血防)工作报表资料,建立江苏省5年的Excel螺情数据总库,分析不同年份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感染率的变化趋势,比较流行类型和程度不同的地区上述指标的年间变化。结果2004-2008年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减少了3799.86hm2和2006.35hm2,年平均降幅为9.64%和18.83%,其中江湖滩、水网和山丘型地区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分别减少了3546.10、209.19hm2和44.57hm2,年平均降幅为9.59%、10.29%和11.18%。5年间共新查出钉螺面积22.02hm2,其中水网地区占89.24%。2004-2008年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有螺面积的2.77%~5.36%,其中未传播控制、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13.29%~22.82%、0.88%~3.54%和0.14%~0.3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004-2008年江湖滩、水网和山丘型地区期内实有钉螺面积的构成比分别为93.79%~95.60%、3.67%~5.45%和0.73%~1.01%。2004-2008年全省钉螺感染率由0.15%下降到0.02%,下降了85.50%(P0.01),其中未传播控制、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的构成比分别为98.15%~100%、0~0.81%和0~1.43%。结论江苏省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传播阻断地区螺情逐步得到巩固,有效控制江湖滩地区钉螺面积和未传播控制地区感染性钉螺面积是下阶段血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对长江下游江西、 安徽和江苏3省湖北钉螺的不同地理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以探讨rDNA?ITS分 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方法 采集3省9个种群的钉螺样本, 提取基因组DNA, PCR特异性扩增rD? NA?ITS基因并克隆测序, 统计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 (Fst )、 遗传距离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等参数, 利用单倍型构建家系 网络图。结果 结果 9个种群共获得有效序列93条, 检测到78个单倍型, 平均单倍型多样性、 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88和 0.012 88, 表明钉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 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01 6~0.002 3, 显示钉 螺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家系网络图显示所有单倍型虽可形成3个主要的家系分支, 但各地理种群在家系网络图中无 明显分化。结论 结论 长江下游江西、 安徽和江苏3省沿长江分布的湖北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个体间, 群体间未形成 明显的遗传分化。rDNA?ITS分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江滩地区滩情特点和钉螺公布规律,探讨江滩地区钉螺控制的措施和策略。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勘测,对江苏沿江5市江滩逐块调查滩情、螺情,并进行江滩开发治理可行性论证。结果 共高歌江滩607块,滩块面积16243.2043万m^2,其中现有螺面积4142.3963万m^2,现有阳性钉螺面积600.89631万m^2,现有螺江滩水淹时间均在6个月内,90.88%现有螺滩块高程有3~9m,调查表  相似文献   

18.
长江江苏段江滩感染性钉螺及水体感染性消长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长江江苏段江滩感染性钉螺及其水体感染性的消长规律,为优化江苏省急性血吸虫感染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江苏省一江滩连续12个月用棋盘式系统抽样法逐月采集钉螺,以压碎法鉴别捕获钉螺的感染性;以哨鼠法逐月测定滩内及周围水体的感染性.结果在江滩上12个月份均有感染性钉螺,但以5~10月份钉螺阳性率最高.滩内小型水体4~11月份均具有感染性;外江水体5~9月份具有感染性.结论在长江江苏段感染性钉螺滩块附近接触疫水全年均有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其中以5~10月份危险性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