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春霞 《护理研究》2011,25(13):1176-1177
[目的]探讨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清理新生儿呼吸道的方法,减少黏膜损伤、咽下综合征和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方法]将2009年1月—6月在我院分娩的366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胎儿娩出后采用常规体位(平卧头后仰位),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尽口咽部、鼻部羊水及黏液,然后刺激哭声。将2009年7月—12月分娩的358例新生儿作为实验组,胎儿娩出后采取引流体位配合改进吸痰法(头低脚高位,偏右侧45°体位,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尽胃部、食管、口咽部、鼻部羊水及黏液),再刺激哭声。观察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黏膜损伤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和咽下综合征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黏膜损伤、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和咽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体位引流配合改良吸痰法可快速清除呼吸道及消化道内的羊水及黏液,减少新生儿呼吸道黏膜损伤,避免咽下综合征和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发生。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娩出后两种清理呼吸道方法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清理新生儿呼吸道的方法,减少黏膜损伤、咽下综合征和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方法]将2009年1月—6月在我院分娩的366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胎儿娩出后采用常规体位(平卧头后仰位),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尽口咽部、鼻部羊水及黏液,然后刺激哭声。将2009年7月—12月分娩的358例新生儿作为实验组,胎儿娩出后采取引流体位配合改进吸痰法(头低脚高位,偏右侧45°体位,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尽胃部、食管、口咽部、鼻部羊水及黏液),再刺激哭声。观察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黏膜损伤率、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和咽下综合征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黏膜损伤、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和咽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体位引流配合改良吸痰法可快速清除呼吸道及消化道内的羊水及黏液,减少新生儿呼吸道黏膜损伤,避免咽下综合征和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发生。  相似文献   

3.
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30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呼噜"或听到有咳嗽声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行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封闭式吸痰在降低新生儿RDS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住院费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科收治的200例需要有创呼吸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吸痰。实验组采用封闭式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时间、住院费用、机械通气时间、吸痰费用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吸痰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少于对照组(P0.001,P0.05)。结论封闭式吸痰在降低新生儿RDS患儿VAP有较好效果,并能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口咽通气吸痰法和经口、鼻腔吸痰法在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有何不同.方法 将选取的46例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口、鼻腔吸痰法,比较2组的吸痰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黏膜损伤发生率为0.6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92%.结论 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对患者黏膜的损伤率极低,操作时吸痰管放置省时、顺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30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呼噜”或听到有咳嗽声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行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不同吸痰方法的效果。方法 对80例患有呼吸道感染且气道分泌物多的患儿采用一次性头皮针管经口腔和鼻腔及8号吸痰管经口腔和鼻腔4种方法吸痰,并对4种方法的效果进行观察及对比。结果 采用8号吸痰管经口腔吸痰和一次性头皮针管经鼻腔吸痰效果明显。结论 鼻鼾音明显的新生儿采用一次性头皮针管经鼻腔吸痰较经口腔吸痰有效,咽喉部痰鸣音明显采用8号吸痰管经口腔吸痰较经鼻腔吸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吸痰方法对提高老年危重患者吸痰效果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次序将60例老年危重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口、鼻腔吸痰方法,比较两组吸痰效果和血氧饱和度的差异。结果两组吸痰效果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咽通气管吸痰方法效果优于口、鼻腔吸痰方法。结论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既能保证老年危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充分吸出,又能提高血氧饱和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求更有效的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吸痰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10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先吸气管套管,更换吸痰管再吸口腔,最后吸鼻腔,而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吸痰方法进行吸痰,先吸鼻腔,再吸口腔,最后吸气管套管,每个部位更换吸痰管。结果观察组在日吸痰次数、呼吸道黏膜损伤、吸痰后5min的血氧饱和度(SpO2)、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规范的评估患者,掌握吸痰时机,使用正确的吸痰方法,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住院费用,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鼻和密闭式吸痰联合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管理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按GCS评分相同搭配分为两组,试验组气管套管外口接一次性使用吸湿冷凝加湿器(人工鼻)再接密闭式吸痰管,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生理盐水湿化气道5~10 ml/h,必要时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剌激性咳嗽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人工气道阻塞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鼻和密闭式吸痰联合应用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温湿度和密闭的环境,使患者更加舒适,降低了人工气道阻塞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儿气管内吸痰时滴入生理盐水对气道分泌物黏稠度、血氧饱和度(Sp O2)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择因非肺部感染性疾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的足月新生儿13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5例和对照组67例,实验组吸痰时不再滴入生理盐水,对照组常规滴入生理盐水1~2 ml,比较两组患儿气道分泌物黏稠度、Sp O2及VAP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气道分泌物黏稠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p O2及VAP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吸痰时滴入生理盐水会导致Sp O2下降,VAP发生率增加,因此,吸痰时滴入生理盐水不应作为常规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经囗/鼻吸痰患者的置管方法。[方法]将100例老年经口/鼻吸痰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管置管,实验组采用满含无菌生理盐水的吸痰管置管;观察两组在一次性成功置管、有效置管操作时间、黏膜损伤、患者耐受方面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减少黏膜损伤、提高患者耐受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吸痰管内满含无菌生理盐水置管方法置管效率高、易于操作、利于达到满意的吸痰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使用组合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18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试验组6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棉球擦洗法;试验组使用组合吸痰管达到口腔冲洗与擦拭结合口腔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清洁度、口腔溃疡发生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口腔清洁度优于对照组,且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患者采用组合吸痰管的方法进行口腔护理,提高了口腔的清洁度,有效地降低了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吸痰程序的效果.方法 将4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患者吸痰方法为先湿化气道再经气管插管吸痰,对照组20例则先经气管插管吸痰再湿化气道.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感染率、黏膜损伤发生率、吸痰次数及吸痰后30 min氧饱和度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先湿化气道再吸痰效果优与先吸痰再湿化气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人工气道气囊上至口鼻咽腔去污染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12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2组,每组60例,对气囊上滞留物及口鼻咽腔分泌物实验组使用0.02%氯己定溶液,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冲洗,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VAP8例,发生率13.3%;对照组发生VAP30例,发生率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导管周围去污染处理可预防VAP,对机械通气患者每日使用0.02%氯己定溶液行气囊上滞留物及口且咽眸分泌物冲洗.可降低VAP发牛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次性双加热式密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在综合ICU使用普通一次性呼吸机湿化管道(对照组)和一次性双加热式密闭式呼吸机湿化管道系统(实验组)病人各3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生命体征、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胸部X线片结果、痰痂形成例数、痰培养结果、VAP发生例数。[结果]机械通气同等时间内,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增加使用时间至168h、240h,甚至336h,其VAP发生例数无显著增加。[结论]使用一次性密闭式双加热式湿化管道系统,可以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36例,对照组37例。实验组使用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行气管内吸痰。比较两组气道痰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无气道痰堵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减少,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可以降低气道痰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降低护理风险,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法的探讨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病人的吸痰方法。方法将 7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n =36 )和对照组(n =38) ,实验组患者吸痰方法为先抽吸口鼻后抽气管切开处 ,且口鼻和气管切开处分开两条吸痰管。对照组 38例则先抽吸气管切开处后抽吸口鼻处 ,使用一条吸痰管。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一周 ,感染率(P <0 0 5 )、粘膜损伤发生率、吸痰次数及吸痰后 2min氧饱和度均值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先抽吸口鼻后抽吸气管切开处且吸痰管分开的吸痰效果优于先抽吸气管切开处后抽吸口鼻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配对的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2例先采取声门下吸痰,然后再更换吸痰管,行气管插管内吸痰,对照组34例仍采取以往先行气管插管内吸痰,然后再行口腔内吸痰的方式,分析两组患者5d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5d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机械通气吸痰过程中,先采取声门下吸痰,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进的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6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技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的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