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48-1249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设为哮喘组,另选取同时期7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哮喘组、对照组患儿行血清MP-IgM检测;将哮喘组患儿分为MP-IgM阳性组与MP-IgM阴性组,对MP-IgM阳性组、MP-IgM阴性组患儿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抗体检测,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哮喘组70例患儿中有29例(41.43%)患儿的MP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而对照组中共有8例(11.43%)患儿MP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结果显示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平均值为220.40±30.01×109/L,血清总IgE浓度为490.12±53.96IU/ml。MP-IgM阴性组患儿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平均值为190.11±20.14×109/L,血清IgE浓度为390.59±50.11IU/ml,MP-IgM阳性组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和血清IgE浓度明显高于MP-IgM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次研究结果充分显示肺炎支原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较高,因此应在临床中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支原体筛查,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伴哮喘患儿血清IL-13、IgE和嗜酸粒细胞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对7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伴喘息患儿36例,不伴喘息患儿34例)的血清IL-13、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水平进行检测,另设30例建康体检者作为继康对照组。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清IL-13、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支原体肺伴喘息患儿的血清IL-13、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则又明显高于不伴喘息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13、IgE和嗜酸粒细胞在肺炎支原体导致肺炎哮喘样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反复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病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63例CVA患儿作为观察组,50例同期、年龄相近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标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Ab),阳性者给与规范化应用抗大环内酯类生素,配合哮喘常规治疗。结果CVA组MP-Ab阳性率为54.0%,对照组MP-Ab阳性率为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4例CVA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总有效率为94.1%(33例)。随访6~24个月,仅1例轻度咳嗽发作。结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CVA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102例支原体感染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和IgE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艳 《临床医学》2005,25(11):68-69
目的探讨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102例及同期支气管哮喘患儿72例,予IgE、血嗜酸细胞检测。结果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组血嗜酸性粒细胞和IgE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组血嗜酸性粒细胞和IgE高于支原体感染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与哮喘类似的免疫学机制,支原体感染最终导致哮喘的发作可能与反复过敏原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过敏性咳嗽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性过敏原种类与呼出气一氧化氮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0例过敏性咳嗽合并过敏性鼻炎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总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检测.分析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检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抗体和血清总IgE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614例住院肺炎患儿及50例非肺炎患儿,进行血清MP抗体和总IgE检测,并以MP抗体结果将肺炎患儿分为阴性组、低滴度组和高滴度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炎患儿各组及对照组总IgE阳性率和检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肺炎患儿各组总IgE阳性率和检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肺炎患儿各组总IgE阳性率和检测水平随着MP抗体滴度的增高而增高,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肺炎患儿MP 抗体滴度与血清总 IgE 阳性率和检测水平均呈高度正相关(R2=0.957,R2=0.918,P 均<0.01)。结论血清MP抗体和总IgE联合检测能为临床MP肺炎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粉尘螨致敏哮喘患儿血清炎性反应细胞及其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010年1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粉尘螨致敏哮喘患儿102例,包括缓解期75例、急性发作期2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 IF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 P )及白介素-13(IL-13)的水平,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记录每次采血前30 d的环境平均温度。将检测前30 d平均环境温度小于16℃的患儿(39例)纳入A组,平均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16℃的患儿(63例)纳入B组。比较不同病期、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血清MIF、ECP、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IL-13检测结果,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MIF、ECP、IL-13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儿(P<0.05)。102例患儿血清MIF与ECP、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13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A组与B组患儿血清MIF与ECP、IL-13、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MIF与粉尘螨致敏哮喘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在不同病期、不同环境温度等条件下,M IF均可作为病情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薛东生 《临床医学》2012,32(8):77-78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与肺炎支原体(MP)肺炎感染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297例,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同时检测患儿血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肠道病毒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Ig-E水平.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支原体感染呈逐年升高趋势,支原体感染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Ig-E水平明显高于非支原体感染患儿.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建议常规检测肺炎支原体,以便有效减少毛细支气管炎复发和继发支气管哮喘的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E4(LTEa)、免疫球蛋白E(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计数,探讨对于毛细支气管炎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对6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30例对照组进行有尿LTE4测定,同时检测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C)。预后,将6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两组,一组给予盂鲁司特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三个月后观测两组患儿再次喘息发作例数。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恢复期LTE4、IgE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且两者具有同步性。毛细支气管炎EC急性期和恢复期与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给予孟鲁司特治疗组三个月内再次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白三烯、IgE是影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的重要炎症介质,两者都可作为预测高危哮喘转为哮喘的客观指标;外周血EC不能完全反应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气道炎症。口服盂鲁司特可达到早期干预的效果,从而减少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司特纳片服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力的影响.[方法]将70例CVA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孟鲁司特钠片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硫酸沙丁胺醇片服治疗,疗程结束后统计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及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脱落2例,临床总有效率72.72为%,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EOS计数及IgE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治疗CVA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IgE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孟鲁司特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的治疗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80例CVA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舒利迭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对照组给予舒利迭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3(IL-13)、免疫球蛋白E(IgE)的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0.0%,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3、IgE水平及对照组IgE水平均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IL-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IL-13、IgE水平间呈正相关(P〈O.05)。【结论】舒利迭联合孟鲁司特对CVA患儿的疗效显著,可调节其外周血IL-13、IgE的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外周血白细胞(WBC)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临床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外周血WBC及血清hs—CR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7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WBC增高21例,有3例减低,阳性检出率为34%;血清hs—CRP增高19例,阳性检出率27%。两者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BC计数升高的患儿中,hs-CRP随炎性反应的加重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hs—CRP不能作为支原体肺炎患儿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外周血WBC计数优于血清hs-CRP检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除观察外周血WBC和血清hs—CRP变化外,还应结合临床表现、X线检查及其他血清学及细菌学检查等作综合判断,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急性荨麻疹(AU)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首诊就诊于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的178例急性荨麻疹患者(AU组)和200例健康志愿者(C组)进行血清MP-IgM+IgG+IgA抗体测定。记录AU组及C组MP抗体阳性情况并计算阳性率,评估3组AU患者治疗7天时的疗效,并记录疗效达显效的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AU组MP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是引起急性荨麻疹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许志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794-1795,1798
目的探讨血清总IgE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与特应性皮炎(AD)的关系及其在AD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1月,在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AD患者40例(观察组)和健康体检者4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和贝克曼库尔特GEN.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IgE和外周血EOS浓度,比较和分析两组间IgE和EOS浓度差异及其与AD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平均IgE和EOS值分别为(1 256.53±1 036.84)U/mL和(569.46±322.13)×106/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gE和EOS与AD易感性关联系数OR值分别达到4.402和3.75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E和EOS与AD患病程度间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878和0.833;IgE与EOS间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790。结论血清总IgE和EOS与AD的发生和病情活动具有相关性,可为AD临床诊断、综合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被动凝集法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664例呼吸道感染儿童血清中的MP抗体(IgA+IgM+IgG),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4例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为30.3%,女童阳性率高于男童,有显著性差异(P<0.01);7~9岁阳性率最高,为52.3%,<1岁阳性率最低,为5.0%,<1岁和1~3岁组与其他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大小与检测出的抗体滴度均值呈正相关,r=0.900;冬季阳性率最高,为34.6%,但各季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是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主要诊断方法,被动凝集法可作为临床常规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0~2011年重庆南岸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特点及流行规律,为MP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标本256例,采用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MP-IgM)检测试剂进行血清MP-IgM检测,对不同季节、年龄及性别MP感染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检测MP-IgM阳性78例,阳性率为30.5%。MP阳性患儿中,39.7%(31/78)为4~7岁的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具有季节性差异,秋冬季感染率最高。MP感染的临床诊断主要为大叶性肺炎和节段性肺炎28例(35.9%)、间质性肺炎23例(29.5%)。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4%)、咳嗽(98.5%)、喘息(35.9%)、气促(67.7%)等,但肺部体征不明显。结论 MP感染是重庆南岸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感染率有增高趋势,临床需加强对MP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FG)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肺部感染患儿分成3组,每组40例,观察1组为伴喘息的MPP患儿,观察2组为不伴有喘息的MPP患儿,对照组为临床排除MPP的不伴有喘息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分别测定三组患儿血清中IL-5和VEFG水平。结果观察1组血清IL-5和VEGF水平高于观察2组(t=35.46、61.9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2组血清IL-5和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0.71,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免疫机制参与的全身性疾病,细胞因子IL-5和VEGF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喘息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血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及TIgE的水平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肺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64例,其中喘息组27例,非喘息组37例,健康体检儿童20例为研究对象。用ELISA法测定Th1细胞因子IFN-γ、Th2细胞因子IL-4。荧光酶标法测定血清中TIgE的水平,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行肺功能检测。结果 (1)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组、非喘息组与对照组三者比较应用方差分析,血清IL-4、IFN-γ、IFN-γ/IL-4及TIgE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2)肺炎支原体肺炎喘息组与非喘息组常规肺功能及小气道功能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0)。(3)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4与IFN-γ水平经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780,P=0.000)。(4)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4与TIgE水平经Pearson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531,P=0.000)。(5)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L-4、IFN-γ水平经Pearson相关分析与肺功能FEV1/%、PEF%及V50%、V25%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90、-0.377、-0.296、-0.407,P均<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h1/Th2值下降,Th2细胞占优势,患儿存在免疫失调;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限制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与hs-CRP联合检测在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3年12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41例(细菌感染患者61例,病毒感染患者8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我科取末梢全血进行血常规和hs-CRP检测,分析比较三组受试者血常规WBC计数和hs-CRP水平差异。结果:细菌感染组WBC和hs-CRP平均水平均高于病毒感染组、健康对照组(P〈0.01);病毒感染组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WBC计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细菌感染组中WBC和hs-CRP双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P〈0.01);细菌感染组单hs-CRP阳性率高于病毒感染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hs-CRP、血常规WBC计数对小儿感染性疾病有重要诊断价值,对于小儿细菌性感染疾病有较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