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食管黏膜肌层病变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其并发症和随访结果。方法 40例经超声内镜小探头证实的食管黏膜肌层病变,以注射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病变大小、超声所见、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40处病变经EMR完整切除,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5.0%(38/40)。并发症:术中创面少许渗血7例(17.5%),均以氩气刀止血成功,无搏动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平滑肌瘤32例,间质瘤3例,炎性肉芽肿3例,血管瘤2例。随访1~12个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常规行免疫组化检查,可完整切除食管黏膜肌层病变,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MR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42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经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确定其食管病变的解剖层次及起源后,行EMR完整切除病变组织。3例手术中出血患者经金属夹夹闭出血点后成功止血,1例手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经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止血成功。无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无瘢痕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经EUS检查拟诊为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MR或ESD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变部位的EUS图像、病理诊断结果及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5例中21例经EMR治疗,14例经ESD治疗。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良性间质瘤3例,腺瘤性息肉4例,非腺瘤性息肉6例,平滑肌瘤8例。经EUS及病理证实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34例分别于术后1、3、6月复查EUS随访,术后1个月后伤口均完全愈合,无出血、食管狭窄及局部复发现象发生。结论联合应用EUS和EMR或ES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食管表浅隆起性病变早期的确诊率,而且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疗效.[方法]对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未侵犯黏膜下层的40例消化道隆起和平坦型病变进行静脉麻醉EMR,术后所有病例均留标本再次行病理检查,并内镜随访.[结果]40例均完全切除,无一例出现大出血、迟发出血、穿孔等不良并发症,术后1、3、6、12个月复查内镜,除2例肠息肉患者息肉复发再次给予EMR治疗外,余患者未见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EMR是安全、有效、简便实用的,配合静脉麻醉效果更好,适用范围更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的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992年至2005年间656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其中97例食管病变内镜超声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肌层,有43例经知情同意后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EUS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的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病变,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黏膜肌层来源的肿瘤,可用于指导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巨大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例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台州市立医院接受STER治疗的食管巨大SMT患者纳入研究,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近期随访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个病灶均由STER完整切除,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为45~100 min。术后无迟发性出血、食管胸腔漏等并发症发生。内镜随访6~30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巨大SMT也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完整切除病变,减少或避免迟发性出血、食管胸腔漏等并发症,有望成为食管SMT的主要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声内镜(EUS)用于食管黏膜下肿瘤定性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胃镜检查中发现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50例,对其行超声内镜检查,以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病变大小、起源层次及性质为依据,决定内镜下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将病变完整切除,并对瘤体标本进行病理活检。结果术前EUS诊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淋巴管瘤分别有45例、2例,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脂肪瘤、食管囊肿分别有2例、1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EUS诊断的准确率为98.0%。食管SMT患者病灶直径为0.4~2.3(1.38±0.21)cm,行EMR、EPMR、ESD切除者分别有37例、6例、7例,均完全切除,手术成功率为100.0%。EMR术中无并发症,ESD术中1例患者创面出血,并成功止血。术后6个月EUS复查结果显示创面无病变残留及复发,愈合良好。结论 EUS能对食管SMT进行定性和起源诊断,在食管SMT治疗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EUS辅助下行内镜微创手术是安全、有效的SMT治疗手段,既能完整切除病变,又可提供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在切除胃肠道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82枚息肉)行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40枚胃息肉及40例患者42枚结肠息肉经EMR 治疗后,病变均完整切除,无出血、感染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术后内镜随访情况。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24例,分2块全部切除2例。术中出血2例(发生率7.7%),予止血夹钳夹止血。术后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25例黏膜内癌,1例黏膜下癌,切缘距离病变超过2 mm,无肿瘤组织残留,无血管及淋巴管侵犯。26例病变均完全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结肠镜2例创面见息肉样组织增生,予高频电切除,病理诊断为黏膜组织慢性炎,其余病例创面形成瘢痕,无肿瘤复发。1年后复查结肠镜病变均无复发。此后每年复查结肠镜,原切除部位无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在完全切除病变的前提下,可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和超声内镜(EUS)技术的成熟,食管黏膜下肿瘤(SMTs)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目的:评估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SMT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例于2012年1~6月于昆山市中医医院接受STER治疗的食管SMT患者纳入研究,肿瘤经EUS和增强CT检查诊断为来源于固有肌层。对其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近期随访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个病灶均由STER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长径0.8~2.0 cm,黏膜切开至黏膜切口完整缝合时间为45~95 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1例,间质瘤4例,切缘均为阴性。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出院后3个月内镜复查未见病变残留、复发。结论: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SMTs安全、有效,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信息,并避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有望成为食管SMTs的主要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1%(48/51)、98.0%(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8/10)、72.7%(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26/28),观察3~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黏膜切除术(EMR)后残留、复发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07年11月对EMR术后内镜随访发现的15例残留和复发病变进行ESD治疗,先于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以抬高病变,接着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再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对瘢痕形成部位直接应用Hook刀沿瘢痕基底切线方向进行切开.结果 15例EMR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位于胃6例、结肠3例、直肠6例,病变直径0.8~3.5 cm,平均2.3 cm.所有病变抬举征(一).1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成功率93.3%(14/15),13例术后病理切缘和基底无肿瘤累及,完整切除率86.7%(13/15).ESD手术时间60~155 min,平均87 min.治疗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全组未出现术后出血.2例治疗中局部剥离较深、腹腔出现游离气体,成功保守治疗,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13.3%(2/15).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治疗EMR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相对安全、有效,不仅能完整切除残留和复发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应用一次性圈套器头端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 EMR)治疗结肠无蒂锯齿状病变(SSL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00例患者100枚结肠SSLs病例: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50例患者50枚病变,pre-cut EMR组50例患者50枚病变。于病变黏膜下层疏松组织注射(生理盐水+亚甲蓝)混合液后,病变抬举,EMR组直接通以高频电圈套切除或较大病变分片圈套切除(EPMR); pre-cut EMR组用圈套器头端切开病变周边黏膜后,将病灶完整圈套切除,术后标本送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pre-cut EMR组中的SSLs均完整切除。EMR组SSLs治疗时间(5.34±0.23) min,pre-cut EMR组SSLs治疗时间(5.55±0.27)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完整切除率88%(44/50),pre-cut EMR组完整切除率100%(50/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1例迟发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超声内镜表现及内镜下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27例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内镜表现、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 结果 27例患者的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检查示病变长径(0.69±0.44)cm(0.32~2.00 cm),来源于黏膜下层14例(51.9%)、黏膜肌层8例(29.6%)、黏膜层5例(18.5%),诊断准确率92.0%。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1例,ESD术后出血发生率4.8%。术后病理为G1级20例(74.1%),G2级6例(22.2%),G3级伴淋巴管癌栓1例(3.7%)。术后随访3~36个月总生存率96.3%,对于局限于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神经内分泌瘤患者,EMR术后复发率较ESD高(33.3%比0,P=0.042);EMR与ESD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及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内镜可用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术前诊断,对2 cm以内、黏膜下层以内、无脉管浸润的G1、G2级胃肠神经内分泌瘤ESD治疗复发率低于EMR。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肌层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黏膜肌层肿瘤属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一部分,而对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选择具有一定适应证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已可替代部分外科手术治疗。我们对2年来在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与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大型低位直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肿瘤直径大于3.0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5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6例低位直肠肿瘤,应用EMR或ESD进行治疗,其中EMR治疗36例,ESD治疗20例,术后3~18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接受EMR治疗的36例中,35例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97.2%,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Mile’s根治手术者1例(2.8%);接受ESD治疗的20例中,11例经首次或再次ESD治疗完整清除病变,肛门功能完好,治愈率55.0%,ESD治疗未成功改行EMR成功清除病变6例(30.0%),肛门功能均完好,全组保肛治愈率为85.0%,ESD组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行Mile’s手术者2例(10.0%),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Mile’s手术者1例(5.0%)。并发症:EMR组术中平均出血20ml,最大出血160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ESD组平均术中出血150ml,最大术中出血量800ml,均内镜下止血成功,但3例患者需接受输血400ml,另有2例于术后26h及44h发生迟发大出血,内镜下止血失败转行外科手术。结论EMR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与EMR相比,ESD对低位直肠病变切除的效果不及EMR术,且手术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20.
对于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hrasonography,EUS)既可观察病变表面黏膜的形态,又能获得黏膜下病变的起源、大小、边界、可能的性质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信息,对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现回顾本院86例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和选择相应治疗的情况,旨在探讨超声内镜在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