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及分类 不明原因发热(FUO)是国外学者于1961年提出的临床概念,定义为发热持续时间超过3周,体温多次大于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但仍未能确诊者.  相似文献   

2.
王春梅 《临床医学》2009,29(5):101-101
不明原因发热(FUO)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38.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者,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现对我院近两年来就诊的70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发热原因待查(FUO)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38.5℃以上、经病史询问、体检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1]。发热原因很多,诊断常很困难,布氏杆菌病是发热疾病之一,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在我国牧区常见,其他地区多为散发且临床症状不典型,给诊断带来了难度。2011年后本院确诊的布氏杆菌病较往年明显增多。本文就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院最后确诊为布鲁氏杆菌病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型综合型医院急诊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大型综合型医院急诊成人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150例FUO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白细胞计数,病因分布规律,预后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其临床特点。【结果】150例患者,确诊率89.3%(134/150)。按病因分为感染性疾病(50.7%,76/150),肿瘤性疾病(14%,21/150),免疫性疾病(15.3%,23/150),其他(9.3%,14/150),诊断不明性疾病(10.7%,16/150)。从年龄上分析,急诊不明原因发热(FU0)以老年病人多见,60以上占44%(66/150)。发热热程在一个月内的病人占54%(81/150),其中感染性疾病占一个月内发热患者的80.2%(120/150)。白细胞减少的病例40例,以免疫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多见。【结论】感染是急诊FUO最主要的发病因素,急诊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有自身的病因分布规律及特点。  相似文献   

5.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是内科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患者主诉多仅为发热,患者就诊时一般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很多病因均可引起发热,因此虽经各种检查及长期密切观察,许多 FUO 病例仍难以确诊。FUO概念最早是由 Petersdorf 和 Beeson 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1],定义为:①持续3周以上发热;②数次体温超过38.3℃;③经过至少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查体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他们的研究发现,FUO 患者中1/3发病原因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有1/3患者病因与肿瘤性疾病有关,另有1/5左右 FUO 患者的病因与结缔组织病有关[2]。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FUO 不仅见于感染性疾病,亦见于许多其它的病因。本研究对近5年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呼吸内科住院诊治的 FUO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 不明原因发热主要指发热时间持续≥3周,体温多次》38.3℃,经过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者.  相似文献   

7.
1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 不明原因发热主要指发热时间持续≥3周,体温多次〉38.3℃,经过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者。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近50年几乎未变。不明原因发热虽不是独立的疾病,但诊断不明原因发热必须符合上述标准,并排除人为性发热,其主要特点为:青年女性多见,脉搏不快,  相似文献   

8.
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首先对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建议如下:反复发热超过38.3℃,病程持续3周以上,并经过1周的住院检查后病因仍不清楚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倪军  顾健  王红  吴蔚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1):2069-2071
尽管当前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但是原因不明发热(FUO)的诊断对许多医生仍是巨大的挑战。在过去的50年中,Petersdorf和Beeson制定的FUO定义并没有发生变化:病程持续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人院检查1周并没有确定病因。由于导致FUO的疾病谱非常广泛,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FUO的诊断很困难。并且多数情况下,都需要进行许多非侵袭性和侵袭性的诊断操作检查。骨髓活检是较早用于临床的诊断方法,由于其侵袭性的特点,一般作为二线诊断操作。  相似文献   

10.
8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性发热6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8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性发热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5-01/2007-06确诊为感染性发热的80岁以上老年人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多部位感染6例(10%),肺感染20例(33%),尿路感染17例(28%),死亡16例(26.6%),抗生素疗程最长3.5周,给予鼻饲或胃肠外营养6例。结论:8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性发热临床症状不典型,复合部位感染是造成诊断困难、老年多脏器衰竭及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根据病原学检查应用抗生素及早期给予营养支持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发热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中、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的发热情况及其处理方法和结局。结果:合并呼吸道感染发热7例(17%),脱水热13例(39%),中枢性高热17例(41%),感染性休克发热4例(3%)。处理措施包括补充血容量、广谱抗生素、物理降温等综合办法。29例发热好转,12例呈植物生存或死亡。结论:脑外伤后高热有多种原因,应及时对症处理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长期不明原因的中、高热,是一组内科疑难病症。一般将其定义[1]为发热在38℃以上,持续2周或更长,住院1周,经常规检查而不明原因。按此诊断标准,将我院1988年1月~1997年6月收住院的36例长期发热病例进行分析和讨论。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从近10年内我院肺科及内科以发热待查收住院的病例中,选择出符合长期发热诊断标准的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17~70岁,除回例出院后未随访外,其它35例出院后均长期随访。1.2诊断过程除1例诊断未明外,其余均已确诊。诊断方法:血清学(或)细菌学诊断19例(52.7%),体腔液及骨髓确诊6…  相似文献   

13.
地方性斑疹伤寒并肺脓肿1例报告山西平阳机械厂医院内科杨苏宁病例报告男,56岁,农民。因畏寒、发热2周,咳嗽、咯脓痰、胸痛10天于1993年12月19日入院。患者2周前每天出现不明原因的不规则发热(38℃左右)、畏寒、头痛,继之出现咳嗽、咯脓痰、胸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基因腺病毒注射液(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安全性。方法49例经过TACE及物理消融治疗后的肝癌患者。20例(33个病灶)进行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组);29例(47个病灶)进行单独的^125I粒子植入术(对照组)。观察术后3d、1周和2周的不良反应,及1个月后的短期疗效。结果联合组术后3d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寒战、发热、乏力、肌肉、关节轻度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联合组仅有1例发热,其他不良反应缓解;术后2周,所有不良反应均消失。所有患者观察期内均未见大出血、胆汁瘘、胆囊炎及肠瘘等严重并发症;未见白细胞减低及肝肾功能损害;体力状况(Kamofsky评分)无明显降低。短期疗效显示,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90.9%和76.6%,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较安全的肝癌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第13批驻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二级医院收治的发热患者的发热原因及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轮驻任务区期间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任务区8个月共收治发热患者204例,发热原因前三位为疟疾40.20%(82/204)、呼吸道疾病36.27%(74/204)、肠道感染10.29%(21/204),此外还有皮肤软组织感染、牙源性发热等疾病,通过口服抗疟药、抗感染药物、局部清创、对症处理等基本痊愈,少数血液病或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转至三级医院治疗。【结论】在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区疟疾仍是造成发热的最主要原因,每例发热患者均要进行疟原虫检测。预防感冒及清洁饮食对减少呼吸道及肠道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施凯舜  潘发愤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1):1437-1438
目的探讨本院以发热待查收住患者的病因,旨在对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作出指导性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待查住院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0例患者中,感染83例(63.85%),结缔组织疾病15例(11.54%),肿瘤14例(10.77%),其他2例(1.54%),原因仍未明确16例,占12.31%。结论感染性疾病是发热待查的主要原因,温州地区伤寒感染尤为高发,其次为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7.
宗志勇  雷秉钧 《华西医学》2002,17(1):105-105
原因不明发热 (FUO)是临床常见的难题。本文通过对 15 5例原因不明发热病例的病因分析 ,供临床医务人员参考。1 临床资料和方法1 1 诊断标准〔1〕 ①发热超过 3周 ;②体温在 38 3℃以上 ;③入院一周未明确诊断者。1 2 资料来源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月在我院住院病人中符合上述标准的15 5例原因不明发热 (FUO)病例。其中男性 89例 ,女性 6 6例。年龄 13~ 73岁 ;平均年龄 37 4 7岁。2 结果病因分布 :15 5例中最终有明确病因的共 12 2例 ,占 78 71% ;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和风湿性疾病仍是引起FUO的三大原因 ,共占 72 9…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热原因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40例ICU重度颅脑损伤伴发热患者血清PCT水平与发热原因之间的关系。结果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发热后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PCT可用于鉴别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发热原因,为恰当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比值(ESR/CRP)联合检测鉴别诊断结缔组织病(CTD)患者发热原因的应用价值。方法 180例CTD合并发热患者,根据发热原因的不同分为疾病活动组(81例)和感染组(9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ESR、CRP水平及ESR/CRP比值,通过ROC曲线分析三项指标检测鉴别CTD发热原因的诊断价值。结果 疾病活动组的ESR为(57.9±30.0)mm/h,高于感染组ESR(46.6±32.2)m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活动组的CRP水平为(35.5±32.6)mg/L,低于感染组(60.0±46.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活动组的ESR/CRP为(2.9±2.1),高于感染组(1.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ESR和ESR/CRP比值联合检测鉴别诊断CTD发热患者疾病活动的AUC值达0.777,CRP诊断CTD发热患者疾病感染的AUC值为0.661;当ESR取界值为29.5 mm/h、ESR/CRP取界值1.05、CRP取界值...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及结果 自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MPP20例,男14例,女6例,其临床特点为:(1)潜伏期较长,约2—3周;(2)本病多见于年长儿,5—15岁较多;(3)症状轻重不一,一般起病缓慢,但也有急性起病;(4)常有不规则发热,热型不定,多以低热为主;(5)全部患儿均有咳嗽,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咳出粘稠痰,甚至带血丝,咳嗽不少于3周;(6)肺部体征常不明显;(7)X线检查为本病的重要依据;(8)实验室检查,血清MPPIgM阳性,白细胞可正常;(9)病程自数日至2—4周不等;(10)本病治疗的首选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以红霉素为代表,疗程为2-3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