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35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病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5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0. 3岁(33~93岁)。肿物最大径0. 7~8 cm。其中31例临床表现为乳腺包块,4例为乳头溢液。组织学显示扩张的囊腔局部发生乳头状病变,乳头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被覆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缺乏肌上皮。免疫组化:肌上皮标记物CK5/6、p63、SMA和calponin均(-)。35例中9例伴浸润性癌,5例伴导管原位癌。19例患者接受乳腺肿物切除术,16例患者行全乳腺切除。随访1~54个月,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包裹性乳头状癌是一类少见的乳腺恶性肿瘤,预后较好,仔细的形态学观察和准确的免疫组化判读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组织学结构、诊断及预后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复习4例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免疫组化染色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4例乳腺囊内乳头状癌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1例,年龄48~90岁;肿物2例位于乳头后方,1例位于内上象限,1例位于外上象限;2例直径0.8 cm,另2例分别为2.5~4.0 cm.4例均见囊性扩张的导管,囊内除乳头状肿物外,囊壁内衬上皮均呈筛状、实性增生,呈膨胀性生长;4例中3例在远处和/或其旁见到浸润性癌,另1例其旁见到导管原位癌;免疫组化染色:p63及CK5/6在肿物乳头轴心及囊壁内衬上皮处均未见阳性表达.结论 囊内乳头状癌是一种低级别浸润性癌,或是原位癌向浸润癌进展的某一阶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黏液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乳腺黏液亚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为中、老年女性,均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呈微乳头状,漂浮在黏液中,瘤细胞外周有一透明的腔隙。免疫组化:Her-2(3+),腺体外周EMA(+),ER、PR和EGFR(-),Ki-67增殖指数为30%。Her-2的FISH检测结果为(+)。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黏液亚型)是一种罕见的预后差的乳腺恶性肿瘤,需要与乳腺单纯型黏液癌进行鉴别,依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类。方法对具乳头状结构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癌2例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临床、病理并结合免疫组化标记进行观察。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乳头结构常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被覆单层异型上皮细胞,缺乏肌上皮细胞层,未见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乳头结构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癌细胞呈中空的微乳头状或腺管状排列,癌巢与间质由于周围组织收缩形成明显的空隙,易见淋巴管内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癌细胞CK8、EMA、Ki-67均阳性,SMA呈阴性。结论乳腺原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组具乳头状结构的少见类型的乳腺癌,其病理形态及预后不同,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汪庆余  雷瑛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1):13-14,41,113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类.方法 对具乳头状结构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浸润性乳头状癌2例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临床、病理并结合免疫组化标记进行观察.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乳头结构常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被覆单层异型上皮细胞,缺乏肌上皮细胞层,未见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乳头结构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癌细胞呈中空的微乳头状或腺管状排列,癌巢与间质由于周围组织收缩形成明显的空隙,易见淋巴管内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癌细胞CK8、EMA、Ki-67均阳性,SMA呈阴性.结论 乳腺原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癌、浸润性乳头状癌及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组具乳头状结构的少见类型的乳腺癌,其病理形态及预后不同,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及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1~80岁,平均63岁。临床特征表现为乳腺肿块及乳头溢血。21例单侧乳腺发生,2例双侧乳腺发生。共获得乳腺肿块25例,其中原位实性乳头状癌9例;伴有微浸润的2例;伴有浸润性导管癌或黏液癌的有14例。其组织学形态大部分为巢团状结构,个别为导管内乳头状结构,大部分病例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细胞形态较温和,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ER强(+),PR强弱程度不一; 82%的病例Syn(+); 73%的病例Cg A(+);56%的病例CD56(+)。结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好发于老年女性,少数年轻患者亦可发生,其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较为独特,随访资料显示实性乳头状癌具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对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特性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进行探讨.结果1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主要表现为乳腺局部肿块或伴乳头溢血,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扩张导管内不规则实性中低回声光团,部分病灶内可见沙粒样钙化点.免疫组化 SMA 、Calponin 和 p63显示肌上皮缺如或不连续;高相对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 CK5/6在癌组织未见表达.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单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或伴导管内原位癌彻底切除肿瘤及其周围部分乳腺组织已属充分治疗,伴微浸润者宜按照浸润性导管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腺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报告1例曾被误诊、误治的乳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和治疗情况,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6篇。结果:乳腺腺鳞癌属于化生性癌,通常肿块较大,预后较好,病理特点是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出现聚集的鳞状细胞癌成分,免疫表型多表现为ER(-)、PR(-)、C—erbB-2(-)、CK(+)。结论:乳腺腺鳞癌是-种少见的特殊型乳腺癌,需与乳腺鳞癌、髓样癌、乳腺间质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9.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IMP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症。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存在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瘤细胞cerbB-2、bcl-2、CgA和EMA( )。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普通型浸润性乳头状癌、黏液癌和转移性乳头状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有微腺体腺病的乳腺浸润性癌(MGACA)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MGACA的临床特征、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年龄43~63岁,B超示乳腺结节US-BIRADS 2-4b类,肿瘤直径1. 2~2. 8 cm,边界部分清楚或模糊不清。组织学上浸润性癌成份,2例为浸润性导管癌,1例为腺样囊性癌,周边乳腺组织见微腺体腺病(MGA)、非典型微腺体腺病(AMGA)背景。免疫组化示S-100(+),腺体周边缺乏肌上皮,浸润性癌ER、PR、Her-2均(-),S-100蛋白表达随着病变从MGA、AMGA、MGACA的发展逐渐下降。对患者随诊5个月至6年,2例未见复发及转移,1例复发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MGACA是一种罕见肿瘤,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具有特征性,预后很难确定。  相似文献   

11.
1例乳腺分泌基质的化生性癌(matrix-producing metaplastic carcinoma,MPMC)的患者,女,48岁,自觉左乳肿块4个月余,镜下见浸润癌直接转化为黏液软骨样基质,中间没有梭形细胞过渡区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CK,CK(34βE12),CK5/6,CK14,S-100,vimentin,EGFR,GATA-3,E-cadherin均阳性,calponin灶状阳性,ER,PR,HER2,P6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50%。特殊染色AB-PAS示:软骨黏液样基质。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浸润性癌,MPM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MBC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依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磷酸化p38(p-p38)和磷酸化GSK3β(p-GSK3β)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标本中P-p38和p-GSK3β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2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P-p38和P-GSK3β蛋白的表达.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p38及p-GSK3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和67.5%.p-p38和P-GSK3β表达均为阳性36例,表达均为阴性14例,两者表达正相关(r=0.305.P〈0.05).两种蛋白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P〈0.05),而与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GSK3β和p-p38两种蛋白含最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结论 p-p38及P-GSK3β过表达在乳腺癌的发展及浸润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华  孙荣超  陈瑛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2):99-101,i0005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2例乳腺IMC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光镜下组织学特征为: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的微乳头或管泡状细胞簇在纤细的网状或胶原纤维性间质分隔形成的透明间隙中浸润,不伴有促纤维增生。免疫组化示癌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呈特征性线样EMA(+),雌激素受体及CK7(+)。结论 IMC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乳腺癌类型,具有高度的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相结合可以正确诊断该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硬度与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52例,利用SWE技术术前对乳腺行超声检查,获得包块弹性平均值;术后获得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分析其与平均值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组织分级、C-erbB-2、ER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弹性平均值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分级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弹性平均值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硬度与临床病理特点具有显著相关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影响其硬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iliated muconodular papillary tumors,CMPT)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总结2例CMP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术中冷冻病理检查结果,1例患者诊断为微浸润性黏液腺癌,另1例考虑需鉴别CMPT与微浸润性黏液腺癌。术后石蜡组织显示其具有共同的特征性结构,肿瘤组织主要排列呈腺管状、乳头状结构,局部可呈贴壁状生长,也可形成微乳头状结构;肿瘤内及肿瘤周围肺泡腔内充满黏液,并形成黏液池;肿瘤间质常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肿瘤由基底细胞、纤毛柱状细胞及黏液细胞3种细胞构成。3种肿瘤细胞均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象,无肿瘤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基底细胞表达P63及P40,部分表达TTF-1;纤毛柱状细胞及黏液细胞均表达CK7及MUC-1,部分或少数弱表达TTF-1、NapsinA、SP-A及P63,均不表达P40,少量纤毛细胞弱表达MUC5AC;3种细胞Ki-67均低表达。结论:肺CMPT是一种新近认识的少见肺肿瘤,其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均具有特征性,3种肿瘤细胞的免疫组化表达不一致,但在影像学检查及术中冷冻病理检查中易被误诊为腺癌,确诊需要进行石蜡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标志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复习该病变的相关文献并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组织学形态主要表现为乳头状癌间质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癌细胞嗜酸性变.免疫组化示肿瘤组织CK19、HBME-1、CK、TG、TTF-1和EMA呈弥漫或大部分(+),calcitonin、p53和Ki-67均(-).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嗜酸细胞变异型伴桥本甲状腺炎具有比较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很容易误诊为桥本甲状腺炎伴滤泡上皮嗜酸变等形态结构相近的良、恶性病变.形态学上乳头状癌癌细胞特征性核改变及免疫组化CK19和HBME-1(+)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多种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原发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24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留存有标准的超声声像图,采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声像图征象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因子受体2(HER-2)、P53、细胞核增殖因子Ki-67、DNA拓扑异构酶IIa(TOPIIa)、细胞角蛋白CK5/6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并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R的阳性表达与肿块形状、肿块边缘、后方回声、高回声晕、血供丰富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PR的阳性表达与肿块边缘、高回声晕、直径>2 cm存在相关性;HER-2的阳性表达与内部微钙化、纵横比>1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Ki-67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后方回声减低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内部钙化、淋巴结转移、肿块形状、高回声晕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CK5/6的阳性表达与内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