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CD3 4 表达特点及与Ph染色体表达、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 42例初治的ALL患者的免疫表型 ,其中B ALL 3 1例 ,T ALL 9例 ,N ALL 2例。结果 (1)小儿ALLCD3 4 阳性 14例 ,阳性率 3 3 3 %,其中 ,B ALL阳性 13例 (4 1 9%) ,T ALL阳性 1例 (11 1%) ,N ALL未检出阳性 ,B系ALL阳性率明显高于T系ALL(P <0 0 5 ) ,ALL L2 中的阳性率高于L1 (P<0 0 5 ) (2 )CD3 4 表达与外周血幼稚细胞有关 (P <0 0 1)与患者治疗前白细胞数、肝脾大及出血情况无关。 (3 )CD3 4 表达和脑膜白血病有关 (P <0 0 1)和缓解率无显著相关性。 (4 )Ph染色体阳性率为 3 1 2 %。CD3 4 表达和Ph染色体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CD3 4 表达阳性组外周血原始细胞增多 ,引起脑膜白血病机会多。CD3 4 表达与ALL亚型、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和治疗缓解率及染色体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2.
小儿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仅占小儿ALL的2%~5 % ,但预后差[1~4]。为进一步了解本病的临床特点 ,探讨有效的治疗途径 ,提高长期生存率 ,现将我们1997年1月~2001年10月收治的小儿Ph+ ALL1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0例小儿Ph +ALL中男女各5例 ,年龄2~13岁 ,平均年龄9.1岁 ,大于10岁6例(见表1)。二、临床表现发病时可有不同程度发热、贫血、出血、骨痛等表现。1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肝脾淋巴结肿大 ,肝肋下1~7cm,脾肋下1~8.5cm ,淋巴结多为黄豆至蚕豆大小 ,1例有肝门及后腹膜多个淋巴结肿大 ,约2cm×2cm…  相似文献   

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二十年来儿童ALL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总体无病存活率(DFS)可达80%左右,但仍有部分儿童ALL临床疗效很差,如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  相似文献   

4.
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儿童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认识。在强化疗联合TKIs治疗取得优越疗效的基础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地位也出现了争议,进而引发了对HSCT治疗方案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探讨表达CD7抗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 ,AL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 :选择 1998 4~ 2 0 0 1 5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者 82例。应用一组CD系列单克隆抗体随机检测了ALL患儿的表型 ,G显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 ,治疗采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常规化疗方案。将CD7+ 与CD7-的急淋进行对比。结果 :CD7+ 与CD7-急淋相比 ,年龄大 ,白细胞数高 ,肝脏明显增大 ,出现髓外白血病及严重并发症较多 ,第一疗程达CR人数少 ,达CR时间长 ,第一疗程内放弃治疗或死亡人数多 ,P170率高 (均为P <0 0 5 )。结论 :CD7+ ALL临床症状较重 ,治疗反应较差 ,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6.
分化抗原CD7与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表达CD7抗原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tu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方法:选择1998.4-2001.5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82例。应用一组CD系列单克隆抗体随机检测了ALL患儿的表型,G显带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治疗采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常规化疗方案。将CD7^ 与CD7^-的急淋进行对比。结果:CD7^+与CD7^-急淋相比,年龄大,白细胞数高,肝脏明显增大,出现髓外白血病及严重并发症较多,第一疗程达CR人数少,达CR时间长,第一疗程内放弃治疗或死亡人数多,P170率高(均为P<0.05),结论:CD7^+ALL临床症状较重,治疗反应较差,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7.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免疫分型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139例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取肝素抗凝的骨髓或静脉血2~3 mL,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分型分析。结果:139例ALL患儿中,B-ALL 103例(74.1 %),T-ALL 24例(17.3 %),T/B双表型ALL 12例(8.6 %)。B-ALL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19(90.3%)、CD10(83.5%)、CD20(27.2%)。T-ALL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3(79.2%)、CD7(66.7%)、CD5(33.3%)。B/T-ALL主要表达的T系抗原有CD7(50.0%)、CD5(41.7%);B系抗原有CD19(50.0%)、CD10(33.3%)。139例ALL患儿中,32例伴髓系抗原表达(My+),主要表达的抗原有CD13、CD33、CD14、MPO等。139例ALL患儿中,31例表达CD34;而My+ ALL中CD34阳性表达(15.6%)明显低于My- ALL(24.3%)。139例ALL患儿中,82例表达HLA-DR。CD10、CD34、HLA-DR在标危、中危、高危型ALL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y+ ALL组性别、出血发生率与My- AL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分型可正确区分儿童ALL的来源。CD10、CD34、HLA-DR抗原表达与ALL的临床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伊马替尼(IMA)和达沙替尼(DAS)治疗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1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小儿血液科共22例Ph+ALL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TKI的不同分为IMA组和DAS组,按照不同TKI的不同剂量分为3组(IMA 300mg/m2组、DAS 60mg/m2组、DAS 80mg/m2组)。结果 IMA组和DAS组患儿的激素7 d反应不佳率、D15 CR率、D33 CR率无差异,患儿药物不良反应也无统计学差异。1例患儿口服DAS后出现出血性结肠炎和手足综合征。结论 IMA和DAS治疗Ph+ALL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DAS导致出血性结肠炎的机制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染色体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直接法或短期培养法对40例ALL患儿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40例ALL患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70%(28/40),其中数目异常50%,结构异常35.7%,数目合并结构异常14.3%,核型正常组及超二倍体组患儿缓解率高于亚二倍体组及假二倍体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亚二倍体及t(9;22)核型为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染色体分析对儿童ALL预后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联合CCLG-2008方案治疗儿童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1例儿童ALL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免疫学分型、融合基因检测确诊为费城染色体阳性B细胞ALL。采用CCLG-2008方案化疗,期间加用格列卫口服治疗。结果疗程第33 d骨髓检查9例得到缓解(缓解率81.9%),1例于第二疗程加用格列卫治疗后缓解,1例持续不缓解,放弃治疗后死亡。监测BCR/ABL融合基因,9例转阴(中位转阴时间118.5 d),最短转阴时间是43 d,最长194 d;1例治疗4个月,基因未转阴,放弃治疗,1例治疗24个月,基因持续阳性,骨髓处于缓解状态,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结论格列卫联合CCLG-2008方案治疗Ph+儿童ALL,对提高患儿血液学缓解率,提高BCR/ABL基因的转阴率有意义。能否提高经化学治疗的长期生存率,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GGLG-08方案联合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治疗儿童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3年12月初诊年龄<15岁的53例Ph+ ALL患儿的临床资料,给予患儿CCLG-ALL2008(高危组 HR)方案化疗(HR组,26例)或伊马替尼联合CCLG-ALL2008(高危组 HR)方案化疗(TKI+HR组,27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TKI+HR组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为100%,诱导期相关病死率为0;HR组CR率为75%,诱导相关病死率为15%;HR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5)%;TKI+HR组5年EFS为(52±11)%。与HR组比较,TKI+HR组未增加化疗相关毒性,诱导期感染发生率反而下降。结论 伊马替尼的应用使儿童Ph+ ALL的临床疗效获得明显改善,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色流式细胞术在儿童急性白血病AL免疫分型中的应用价值,了解儿童AL抗原表达规律和免疫亚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CD45/侧散射(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及浆内分化抗原的分析。结果120例儿童白血病免疫分型可分为4类:未分化型占0.8%,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占35.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占57.5%,混合型急性白血病占6.7%。69例儿童ALL中,B淋巴细胞白血病(B - ALL)占75.3%,T淋巴细胞白血病(T - ALL)占24.7%。AML伴淋巴系抗原表达为28.8%,主要表达CD5、CD7及CD19(均为9.6%)。B - ALL伴髓系抗原CD13、CD33表达分别为40.4%和5.8%,T - ALL伴髓系抗原CD13、CD33表达分别为35.3%和5.9%。结论应用流式细胞术几乎能对所有儿童急性白血病进行准确分型,对儿童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判断等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60年Nowell首先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中发现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随后即被证实它是CML的标志。但近年来一些资料表明,Ph染色体也可以在急性白血病(AL)中出现,尤多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它对于ALL的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在27例ALL染色体研究中,发现3例Ph染色体阳性的ALL,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3例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生物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儿童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生物学性状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初诊的23例儿童T-ALL患儿进行免疫分型、染色体、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免疫分型中T系抗原以CD3阳性率最高,其次为CD7、CD5;B系抗原以CD19阳性率最高。23例中4例伴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达17%。CD34、HLA-DR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7%、22%。cCD3和cCD79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和96%。8例行染色体检查,其中1例为超二倍体;1例为Ph+染色体。融合基因检测:5例中2例MLL基因重排异常,1例为SIL/TAL1阳性。CD3的表达与T-ALL首次化疗完全缓解率有关。结论:免疫分型分析是诊断T-ALL的重要手段, 但T-ALL免疫表型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对于儿童T-ALL的治疗预后评估,应结合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进行综合判断。[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8):605-608]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在ETV6/RUNX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情况,并与常规经典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进行比较,以评估MLPA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95例ETV6/RUNX1+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及FISH检测结果。应用MLPA技术检测95例患儿中多个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情况。结果 95例患儿中,73例(77%)检测到基因拷贝数的改变。每例患儿基因拷贝数变异个数的中位数为1(0~6)个。拷贝数变异率超过10%的基因为EBF1、CDKN2A/2B、PAX5、ETV6、RB1、BTG1。以上经MLPA技术检测到拷贝数变异的基因涉及的染色体片段在染色体核型检测中常检测不到改变。FISH技术检测ETV6基因拷贝数的结果与MLP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66%。结论 MLPA可作为高效、简便的方法检测ETV6/RUNX1~+ALL患儿基因拷贝数的变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45抗原表达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以CD45/SSC设门对61例B-ALL患儿进行免疫分型检测;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多重巢式RT-PCR技术进行染色体、融合基因分析。结果免疫表型分析显示CD45+组CD13、HLA-DR抗原表达明显高于CD45-组(P<0.05);CD45-组的融合基因主要为HOX11和E2A/PBX1,而CD45+组主要为TEL/AML1、MLL/AF9、HOX11;相关临床参数、染色体核型及疗效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CD45抗原的表达与否和B-ALL患儿的临床特征、染色体畸变、治疗效果无统计学相关性;CD45+组较CD45-组高表达CD13和HLA-D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高超二倍体(high hyperdiploid,HH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收治的1 414例ALL初诊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染色体核型,分为伴HHD组(172例)和不伴HHD组(1 242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HHD ALL的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在1 414例ALL初诊患儿中,172例(12.16%)检出HHD。伴HHD组初诊有不良预后危险因素(起病年龄≥10岁或<1岁、初诊白细胞计数≥50×109/L、T细胞表型)、常见融合基因(TEL-AML1、BCR-ABL1、E2A-PBX1、MLL基因重排)阳性的患儿比例均低于不伴HHD组(均P<0.05),而诱导化疗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0.01%的患儿比例高于不伴HHD组(P<0.05)。伴HHD组预期10年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不伴HHD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染色体数目58~66、10号染色体三体、17号染色体三体、诱导化疗第15天或第19天骨髓MRD<1%、诱导化疗第33天或第46天骨髓MRD<0.01%是高EFS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10号染色体三体与高总生存率有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17号染色体三体与高EFS率密切相关(P<0.05)。 结论 儿童HHD ALL初诊时不良预后危险因素较少,总体预后佳;染色体数目及特定染色体三体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reeessive Dolyeysfic kidney disease,ARPKD)是一种少见的肾脏和肝内胆管的遗传性畸形综合征。新生儿患病率为1/6000~1/14000,基因定位在6号染色体短臂上(6p21.1~21.2)。临床上以Ⅰ型(新生儿型)最严重,因常伴发其他器官多发畸形,故预后不良、死亡率高。本科临床诊断1例。  相似文献   

19.
为尽可能将采集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中肿瘤细胞污染的程度减少到最低、尽可能去除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效应细胞 -T细胞 ,以避免父子/母子之间半相合移植后发生严重GVHD可能 ,2例Ph( + )染色体的高危急淋和1例复发急淋被进行自体/异体CD34+ 细胞纯化移植。移植治疗后 :3例病儿全部获得血液系统恢复 ,2例异体移植仅出现轻度的I°-II°GVHD ,STR位点DNA检验以及染色体检查证实均植入成功。病情转归 :1例自体移植于移植后16个月复发 ;1例异体移植于87天感染病毒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死亡 ;1例异体移植目前为移植后17个月 ,多次复查骨穿 ,均提示处于缓解状态 ,Ph染色体和bcr/abl基因仍为阴性。结果表明 ,CD34 +细胞移植可以克服异体移植时HLA部分不相配的难点 ,减轻GVHD ;自体CD34+ 细胞移植虽然减少了植入的污染细胞 ,但由于缺乏移植物抗白血病反应 ,移植后仍然有体内白血病细胞复发可能 ,仍然需要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变化,探讨淋巴细胞值异常与患儿继发免疫紊乱,导致感染及重症感染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7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9例,经化疗骨髓持续缓解(CCR)9-12个月和21-24个月,外周血白细胞≥4.0×109/L时,用流式细胞仪、单克隆抗体(美国BD公司)分别检测患儿外周血中CD3+、CD4+、CD8+、CD19+、CD16/56+细胞的百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会受到不同程度损害,T细胞亚群的比例明显失调,CD4+细胞百分数下降(P<0.01),CD8+细胞百分数上升(P<0.05),CD4+/CD8+细胞比值严重倒置(P<0.01),CD19+细胞百分数下降(P<0.05),临床上常见白血病患儿易感染和多发严重感染亦与此有关。2.CD16/56+标记的自然杀伤细胞并不随化疗次数增加而有变化(P>0.05),在白血病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3.AML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CD19+、CD16+/56+细胞百分数无改变(P>0.05)。结论 ALL患儿免疫活性细胞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受到明显影响,有必要尽早进行免疫干预治疗,以提高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增强抗感染能力,恢复机体的免疫监督能力。对CD19+细胞减少,在感染发生时,给与丙种球蛋白,可减轻感染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