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螺旋形多晶硅氧化铝表面烧结羟基磷灰石(HA)涂层牙科种植体与牛骨骨形成蛋白(bBMP)的复合物,植入狗的下颌骨制备的牙槽窝内。结果示:①HA是具有生物活性的种植材料,种植后能形成种植体-宿主骨组织之间的骨性结合;②HA徐层的多晶氧化铝陶瓷种植体与骨诱导物体BMP复合,能有效地加速种植体-宿主骨界面骨愈合速度;③采用螺旋形种植体形状,提高种植初期固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选用螺形开多晶硅氧化品表面烧结羟基磷灰石涂层牙科种植体与牛骨骨形成蛋白的复合物,植入狗的下颌骨制备的牙槽窝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钛种植术后早期放疗种植体与骨结合的影响。方法将纯钛种植体植入兔双腿胫骨干骺端,术后放疗,并在不同时期辅以HBO治疗。对标本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扫描电镜及X线能谱分析。结果种植术后2周放疗,可使种植体的直接骨性结合率(directcontactlengthfraction,DCLF)降低40%,新生骨的成熟明显推延,辅助HBO治疗可提高种植体的DCLF,但仍低于未做放疗组。结论辅助HBO只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种植体与骨的结合,不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有进一步改善。应用HBO时机的不同对骨结合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种植术后放疗的可行性以及适当的放疗时机。方法:将纯钛种植体植入兔双腿胫骨干骺端,术后2周,4周放疗,对标本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扫描电镜及X线能谱分析,结果:种植术后2周放疗组,种植体的直接骨性结合率(Direction contact length firaction,DCLF)仅为对照组的60%,种植术后4周放疗组的65%,新生骨的成熟明显推延;种植术后4周放疗组,其DCLF及钙磷比值(Ca/P)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照射可抑制骨组织的再生和矿化,但对已初步完成骨结合的种植体的DCLF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微种植体支抗系统术式简单、植入部位灵活、效果稳定确切,且不依赖于患者的合作,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微种植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其与骨结合的生物力学相关文献仍然非常有限。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对不同植入术式、加载时间、种植部位以及角度和深度方面,分析对微种植体骨界面愈合产生的影响,并展望微种植体在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种植体与天然牙在上颌骨复合体中,垂直和水平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结果 种植体与天然牙上颌骨复合体相同牙位、相同载荷下应力分布趋势相同,力的大小比较接近,垂直载荷下种植体周围应力大于天然牙。结论 骨结合种植体虽然没有牙周膜的缓冲但其与骨连成整体,可有效地传递应力,骨结合种植体在上颌骨种植具有力学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兰玉燕 《西南军医》2012,14(6):873-875
放疗可以延缓和抑制骨的再生和重建,降低骨的密度,导致种植体周围骨密度降低,影响种植体骨结合,种植体植入放疗骨组织的成功率低于植入正常骨组织。高压氧辅助治疗可促进种植区骨质生成,本文就放疗和高压氧在种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把牛骨形成蛋白(bBMP)与微孔钛种植体复合,植入狗的下颌前磨牙区,在种植后1、2、4、8、12、24周时处死,经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早期界面成骨量测定,结果证实骨形成蛋白复合的微孔钛种植体具有成骨早、成骨量大、骨成熟早的特点,加速了种植体-骨界面的骨融合,可缩短2次手术时间,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牙种植体成功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靖宇  陈波  顾晓明 《武警医学》2007,18(6):450-452
口腔种植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专题学术研讨会,对瑞典学者及同事提出的牙种植体与骨界面形成“骨结合”(整合)理论得到认定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种植体对牙列缺失或缺失的修复治疗经10年或更长时间的跟踪研究显示其成功率大于90%。尽管种植技术现今已证明有较高的成功率,但大众对它的接受程度并不很高。这跟其治疗费高昂有关,也使得人们对它的成功率期望值较高。怎样在目前种植学发展的现状下进一步提高其成功率是我们更好推广该技术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口腔骨内种植体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单个牙、部分牙列及全部牙列缺失的修复 ,目前应用于临床上的种植体主要有Branemark系统、Core -vent系统、ITI系统、IMZ系统、Astra -Tech系统 ,形状有螺旋型种植体、柱状种植体、叶状种植体、锚状种植体、穿下颌种植体、下颌支支架种植体 ,临床上常用的是螺旋型种植体、柱状种植体 ,这些骨内种植体由于其结构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植入区条件及骨结合面的限制 ,存在着适应证范围小 ;承受颌力小 ;应用于低平牙槽嵴患者时手术复杂 ;单个种植体易出现各种方向上的动度及旋转。  鉴于上述骨内种植体存在的不…  相似文献   

11.
徐娟  翟婧捷  周延民 《武警医学》2010,21(5):442-444
种植义齿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咀嚼功能,促进骨组织代谢,延缓牙槽骨的吸收,改善生活质量。种植体植入成功的关键环节是如何保证钛金属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发生骨结合,为此钛金属表面一般需进行改性或涂层,如粗化处理、羟基磷灰石涂层等。遗憾的是,目前几乎所有常用的牙科种植材料都没有诱导成骨的效用,或者诱导成骨的能力很弱,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外开展了放疗对种植体骨融合影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但是,有关口腔种植术后放疗对种植体骨融合影响的研究较少。笔者旨在阐明口腔种植术后早期^60coγ射线照射对钛种植体骨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徐安臣  杨德圣 《武警医学》2009,20(4):373-375
临床发现,种植体颈部位置对美观及牙龈健康有重要作用.种植后的骨吸收主要发生在种植术后1个月内.早期边缘骨吸收,可导致种植体颈部暴露,严重影响美观,并影响牙龈的自洁及增加菌斑附着,不利于牙龈组织的健康及种植体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上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RVG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颖光  凌翔  周彬 《放射学实践》2003,18(6):447-449
目的 :探索放射直视影像 (RVG)对上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进行测量分析的临床应用。方法 :3 2例患者的 5 4枚上颌种植体 ,分别于负载前、负载后 1年和 2年拍摄RVG ,观察和测量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变化 ,统计学分析种植体在不同时期测量值的一致性。结果 :上颌种植体边缘水平骨吸收于负载后 1年平均 0 .3 6mm ,负载后 2年平均为 0 .87mm ;垂直骨吸收于负载后 1年平均为 0 .97mm ,负载后 2年平均为 1.18mm。t检验显示种植体在不同时期测量值两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5 )。结论 :RVG在对上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观察中的应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非埋入式种植体术后第1个月与术后第2、3两个月边缘骨吸收及1个月时骨吸收与软组织早期贴合的关系.方法:非埋入式ITI系统种植体植入33名患者口内.种植术后及1个月、3个月拍摄曲面断层片.测量术后第1个月及第2、3两个月种植体边缘骨的变化量.10 d时观察种植体周软组织贴合情况.结果:术后第1个月与第2、3两个月的骨吸收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1);第1个月时骨的吸收量与10 d时种植体周软组织贴合不良呈正相关(r=0.794,P<0. 01).结论:种植体植入后第1个月边缘骨吸收量最多,且种植体周软组织贴合情况对1个月时种植体周边缘骨的吸收量有影响,生物学封闭是影响骨吸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一  孙亮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5):569-571
牙种植修复以其诸多优点被誉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但种植术后失败依然存在。咎其原因,种植患者自身因素、应力分布、种植体设计、种植体表面结构、术后护理等都对失败种植体有一定影响。解剖学上,种植体与周围软、硬组织的结合界面和天然牙的牙周组织有很大差别,前者的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膜引导骨再生技术(MGBR)在上前牙种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的上前牙区唇腭向骨量不足患者38例,共计患齿52颗,将使用MGBR同期植入种植体的30颗设为有膜组,无MGBR植入的种植体22颗设为无膜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修复前骨唇腭向的厚度及相对密度、种植前与修复前骨唇腭向的厚度差值及相对密度差值、种植体周骨丧失(BL)情况以及种植体短期存活率。结果修复前,两组骨唇腭向的厚度、相对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膜组种植前与修复前骨唇腭向的厚度差值及相对密度差值显著高于无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膜组Ⅰ期术后4~6个月植体周BL[(0.14±0.04)mm]显著低于无膜组[(0.19±0.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膜组种植体短期存活率为100.0%(30/30),无膜组为95.5%(21/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生物膜能够增加种植区唇腭向厚度及相对密度,缓解早期种植体周围BL,种植体短期存活率更高,在上前牙种植中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Bicon短种植体和超短种植体的回顾性研究,评估短种植体和超短种植体的存留率和临床效果,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2010年3月—2014年12月,在我科植入Bicon短种植体共165例共218枚;超短种植体共46例59枚。术后3~6个月完成冠修复,采用Wheeler存留标准评估,通过临床检查、X线片检查检测记录边缘骨水平变化以及存留率。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2.7±11.6)个月,218枚短种植体的存留率为99.54%,59枚超短种植体的存留率为100%;短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变化分别为(1.51±0.58)mm与(1.62±0.55)mm,超短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变化分别为(1.58±0.42)mm与(1.49±0.58)mm。结论 Bi-con短种植体和超短种植体均有较高存留率且二者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开发包含应力分析的牙种植PISA软件系统搭建有限元自动建模平台。方法 首先利用VTK技术由患者的CT图像建立3D实体模型并进行可视化;然后根据颌骨特点进行种植体的选型、定位并重新采样;最后通过将体素转换为8节点的正六面体单元来建立有限元几何模型;骨组织的材料属性值由节点的灰度值直接计算得到。结果 针对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骨内种植体,建立了适合牙种植体及颌骨特点的基于体素的有限元自动建模方法,能在几分钟内得到准确反映患者个体真实几何信息和骨材料状态的体素有限元模型。结论 本文建立的方法使得在临床利用有限元应力分析对种植牙手术进行术前预测、评价成为可能。该方法也可用于微结构的有限元建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远期临床效果,分析失败及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在南部战区空军医院植入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763例(763颗牙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植入的种植体骨整合情况及种植修复后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估。结果 763颗牙齿中,种植体骨结合成功758颗,成功率为99.3%(758/763)。种植体骨结合完全失败5颗,其中,4颗种植体在未修复前已出现松动,未形成骨整合;1颗种植体完成修复行使功能2年后松动,骨界面被破坏,骨结合失败。本组患者发生机械并发症4例,其中,1例为种植体完成修复行使功能1年后出现基台螺丝折断;3例为种植体完成修复行使功能1年后出现基台螺丝松动。本组患者发生修复并发症64例,其中,牙冠脱落28例,食物嵌塞36例。以上患者经再次处理后,目前功能稳定,患者满意。结论种植义齿作为一种修复手段,并发症可控,远期效果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