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方法:将100例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病例分为3组.A组71例(心率<65次/min);B组19例(心率65~79次/min);C组10例(心率>80次/min).请2位影像科主治医师双盲评价冠脉13个节段的图像质量.结果:3组在年龄、体重和身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1,3.95,2.18;P>0.05).应用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高质量图像病例占93%~95%,各组间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4.1,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运用合适的触发时相则能获得理想的冠状动脉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640层CT冠脉造影的图像质量,以及不同心率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为优化640层CT冠脉造影提供依据。方法 将100例行640层CT冠脉造影的连续病例分为3组,分别为1beat组31例(心率<65 bit/min),2beat组53例(心率65-79 bit/min),3beat组16例(心率> 80bit/min)。请两位有经验的评价者双盲评价冠脉13个节段的图像质量,同时记录辐射剂量指标CTDI、DLP、ED以及扫描前和扫描中的心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一般资料与扫描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 > 0.05。640层CT冠脉造影高图像质量病例占96%~98%。各组间冠脉整体图像质量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 > 0.05;按冠状动脉三个主要RCA、LAD、LCX和冠脉13节段图像质量统计,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高心率组的辐射剂量显著地高于低心率组。结论 控制心率是一个有效减少640层CT冠状动脉造影辐射剂量的手段之一,控制心率< 65 bit/min可应用单次心跳窄曝光脉冲采集,从而实现低辐射剂量冠脉成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在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中,应用MinDose技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前提下,有效减少的辐射剂量。方法患者分为A、B2组,分别行常规和MinDose技术冠状动脉成像,对检查产生的辐射和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患者心率均控制在70次/min或以下。应用MinDose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常规扫描技术相比,患者接受的辐射计量降低62%,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均能满足诊断要求(P0.05)。结论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应用MinDose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自动触发技术在头颈部CTA双能量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自动触发阈值分别为20、50、70HU),自肘静脉注射造影剂,测量各组大脑中动脉近端,上矢状窦,C4水平左侧颈总动脉和静内静脉CT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颈总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强化无差异性。阈值20HU组和50HU组颈内静脉和上矢状窦强化有差异性;阈值50HU组和70HU组上矢状窦强化有差异性,余部位强化无差异性。结论:双源CT头颈部CTA双能量成像时,20HU触发阈值可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SCTA)增强时相,研究增强扫描最佳触发时间和扫描方法,提高三维显示效果。方法在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Surestart)组86例下肢静脉SCTA检查中,于肘静脉团注100 ml的碘比乐后,用Surestart技术设定感兴趣区及扫描阈值,从而触发启动扫描并采集数据,对照组同样采用肘静脉团注造影剂,凭经验估计延迟3050 s后人为启动扫描,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显示下肢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结果所有Surestart组均获成功,增强时期在扫描周期内血管密度CT值均保持在100 Hu以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别,Surestart组显示满意率96.5%,不满意率为3.5%,失败率为0,而对照组显示满意率为76.7%,不满意率为23.3%。失败1例。结论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应用于实时并触发增强扫描能获得满意的血管增强时相和显影效果,从而提高三维重建的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前瞻性评价心率及心率变量对双源CT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并回顾性分析双源CT对该组高心率患者的狭窄评价准确性。方法:选取80例冠状动脉成像。高心率纽40例,扫描时平均心率均〉70bpm;对照组40例.扫描时平均心率均≤70bpm。对照2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结果:2组的节段性图像质量计分和对有意义狭窄(≥50%)的诊断准确性均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是影响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在高心率组,心率变量与总的诊断性图像质量(P=0.001)和回旋支(P=0.016)图像质量有相关。心率变量〉5bpm时可影响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上升.最佳重建窗从舒张期移至收缩期。结论:尽管心率变量可以影响图像质量,双源CT对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的成像足以满足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造影剂触发技术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冠心病的240例患者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其中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78例;手动触发组162例。根据BMI指数调节造影剂的用量与流率。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阈值设定为320HU,手动触发组根据患者心率情况,观察触发层面感兴趣区域的密度变化进行个性化手动触发。评价智能触发组与手动触发组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手动触发能克服自动触发启动过早或过晚的问题,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智能触发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1,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能获得满意的增强时相,有利于320排CT取得更好的冠状动脉CTA图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选取56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65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扫描,同样扫描条件分析87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B组),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分别记录两组各自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两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采用记数资料分析。结果:A、B两组射线剂量平均值分别平均3.37mSv、18.13mSv,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价的计数资料确切概率值为0.370。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64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中能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宝石CT冠状动脉成像时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为临床低剂量冠状动脉CT成像扫描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宝石CT冠脉成像资料,前瞻性门控扫描组116例,回顾性门控扫描组100例,采用ECG管电流自动调制技术及螺距~心率自动匹配技术。分析两组检查在图像质量和有效辐射剂量方面差异。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可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减少68.2%;但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均能保证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但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显著地减少了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0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不同心率及其变化对冠脉图像质量影响,并观察不同心率组的最佳时相分布规律。结果增强扫描时平均心率为64次/min。共评价冠状动脉3032节段,7组中(≤55、56~60、61~65、66~70、71~75、76~80和≥81次/min)不能评价(血管运动伪影、血管纤细)冠脉节段占冠脉总数百分比分别为:13.4%(70/522)、13.0%(91/702)、19.5%(122/626)、18.6%(82/440)、28.1%(74/263)、24.9%(64/257)和37.8%(84/222)。平均心率、节律变化大与运动伪影冠脉节段数经χ2检验,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心率快、心律不齐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16层螺旋CT与DSA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探讨1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患者同时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DSA冠状动脉造影,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DSA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患者心率在55~70次/min时,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血管狭窄≥50%的准确度为94%,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显示达到诊断要求,并且可显示动脉壁的改变。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作为冠心病的一种筛选手段,对血管搭桥和内支架放置术后的评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采用阈值触发法与小剂量测试法在CT血管造影(CT angiorgraphy,CTA)冠状动脉峰值采集中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冠状动脉CTA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阈值触发法扫描的患者109例(作为阈值触发法组),采用小剂量测试法扫描的患者103例(作为小剂量测试法组),以升主动脉根部(左冠开口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探讨前门控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检查组(A组)与回顾性检查组(B组)2组,每组患者100例纳入研究。2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扫描前均控制心率≤70次/min,分析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并比较组间的辐射剂量。结果:在2组800支冠状动脉血管中,A组图像质量优秀或良好者达~1196.2%(385/400),B组为97.3%(389/400),A组卜jB组冠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其平均辐射剂量A组为(2.9±0.5)mSv,B组为(10.2±2.4)mSv,A组与B组相比平均辐射剂量减少73%。结论: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获得满足诊断需要的图像质量,且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心电门控技术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多层螺旋CT心脏及冠状动脉成像中,利用心电门控制技术在心脏运动最慢的时期采集图像数据,实线抑制心脏运动伪影的目的.心电门控制技术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两各种,本文介绍了两种心电门控技术的原理、方法及与之相互的图像重建方法,并讨论各自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在CT影像学诊断中不同心率、采集时间窗以及伪影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对象采用2017年8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A扫描的患者120例,分别对患者采取冠状动脉CTA扫描,不同心率患者的最佳成像期相以及采集时间窗,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之间的差异,分析不同采集时间窗的辐射情况。结果 低心率组患者的最佳成像期相以及采集时间窗高于其他两组(P < 0.05);低心率组患者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以及回旋支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 0.05);低心率组患者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以及回旋支的CT值和对比噪声比(CNR)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脂肪噪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 < 0.05);三组患者的最佳采集时间窗有效剂量指数以及心动全周期有效剂量指数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最佳采集时间窗有效剂量指数显著低于全心动周期有效剂量指数(P < 0.05)。结论 在对低心率患者的诊断中,图像采集时间建议在舒张中末期,而在较高心率的患者诊断中,图像采集时间建议在收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