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贵印治疗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经验苏春芝,任晓丹河北省中医院050011石家在市长安西路3号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畸氏病。本病1967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川畸氏报告,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我科张印贵老大夫认为皮肤粘膜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川畸病近况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271100)纪延龙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雪野医院(271100)郝济山主题词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中医药疗法川畸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病因到今不明,最近研究认为与某种超淋巴性感染因子即逆转录病...  相似文献   

3.
邓先军 《河南中医》1996,16(5):317-318
川畸病的中医证治邓先军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0000)主题词@川畸病/中医药疗法清瘟败毒散/治疗应用竹叶石膏汤/治疗应用生脉散/治疗应用川畸病是日本川畸富作于1976年首先发现而命名的,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变...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2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畸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80%在4岁以前发病,其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损害和颈淋巴结肿大,常累及心血管系统,是小儿期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可以是成年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近年来,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2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浅谈川畸病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德英 《河南中医》2004,24(3):62-62
川畸病是日本川畸富作于1976年首先发现而命名的,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在我国儿童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婴幼儿。临床上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患此病后轻则影响小儿健康,重则并发心肌炎、冠状动脉瘤等,甚则危及生命。西医对此尚无好的疗法,仅能对症治疗。中医认为本病  相似文献   

6.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畸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中医属温病范畴。我科近几年来共收治了4例川畸病患儿,经中西医结合护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4例川畸病病例中,男3例,女1例;从起病到入院时间为5天;  相似文献   

7.
川畸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临床不典型病例也逐渐增多。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不完全川畸病15例患者诊治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川畸氏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为一种儿童期所特有的发疹热病。笔者用加味银翘地黄汤治疗此病7例,均有发热(38℃以上),四肢末端红斑,唇红干裂,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其中甲床皮肤交界处膜样脱皮者5例;出现一过皮疹、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者5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增高者6例;血沉增快1例(100mm/h);血小板增高5例。7例均根据1974年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制定的  相似文献   

9.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畸氏病。为一多发于2岁以下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病征,主要病理变化为多系统血管炎。对此治疗尚无特殊疗法。一般在急性期主要选用阿斯匹林、潘生丁类抗血栓形成。抗生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有增加血小板的作用,易促进血栓形成,故主张不用。亦有人主张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但因用量大,价格较贵,故不宜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10.
川畸病又称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syndrome,MCLS)是川畸氏于1962年在日本首先报告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属温病范畴,所以自1989年我们采用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依据日本川畸病研究委员会修订的诊断标准(1984)进行诊断,共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2岁4例,3岁1例,4岁1例,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其中以夏秋季发病较多,有4例,病程为7~15天。  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病例均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且超过1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川琦病)是一种小儿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多将本病归于结缔组织病范畴。我院中医科1979~37年收治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2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畸病,是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可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因并发冠状动脉瘤引起心肌梗死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该病多见于婴幼儿,男多于女,发病季节以4—9月及12—1月为多,病死率为1.2%。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住32例川畸病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川畸病     
川畸病是由日本人川畸高作于1976年首先报道,故而以他的名字而命名;但亦有称“皮肤粘膜淋巴综合征”的。其病因迄今尚无定论,亦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以1~4岁小孩发病率最高。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治疗2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畸病).是以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热性出疹性疾病。本病归于结缔组织病范畴,发病呈一定的流行性、地方性,无明显季节性。现将我科于1989~1998年收治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9例,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11例.女8例.发病年龄4个月~6岁,4岁以内最多.占13例。1.2临床表现发热持续5d以上者15例;手足硬肿,指趾端红斑,膜样脱皮18例;双眼球结膜充血17例;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5cm17例; 伴有腹痛、腹泻者3例…  相似文献   

15.
川畸病(KD)也叫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由日本川畸富作于1967年发现而得名。本病可并发心肌损害,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CAD),为小儿时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日趋升高,可见探索本病治疗方法有一定临床意义。1诊断标准①发热,T38~40C,热段均>5天,最长反复发热3周,用抗生素无效;②双眼球结合膜充血;③唇干裂、潮红,舌乳头突起、充血,似杨梅状,口腔及咽喉粘膜弥漫性充血;④手足硬性水肿;⑤躯干部多形红斑;③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2西医治疗2.…  相似文献   

16.
王军仓  赵明德 《新中医》1995,27(5):32-34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4例王军仓,赵明德主题词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中西医结合疗法,温病/中西医结合疗法,卫气营血辨证儿童川崎病,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CLS),为婴儿及儿童时期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临床以皮肤多形性斑丘疹,眼结膜充血,口...  相似文献   

17.
清热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0例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诸惜勤(210037)关键词:清热活血化瘀法,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手足口病,是一种小儿急性热性出疹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殊疗法。我科应用中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期所特有的以全身中、小动脉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急性热性出疹性疾病。此病是由日本小儿科医师川崎病富作于1967年首先提出报告,病因尚不明确。以持续发热,皮肤多形性斑丘疹,眼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粘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儿科常见疾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多由于感受温热毒邪,从口鼻而入,毒邪由外向内逐步入侵,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首选人免疫球蛋白抑制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2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以发热、皮疹、皮肤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可累及心血管系统,损害冠状动脉,成为小儿冠心病的原因,引起严重后果。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2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符合日本MCLS研究...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Kawasaki)病,又名婴儿急性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CLS)。1967年首先由日本儿科医师川崎富作报道而得名。病因至今未明,但细菌、病毒感染、免疫反应或环境污染等致病因素受到普遍重视。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川崎病的概况综述如下,仅供参考。一单方治疗李氏报道的一组7例,临床均见发热,四肢末端红斑,唇红干裂,口腔粘膜弥漫性充血,用加味银翘地黄汤(银花,连翘各6~12克,赤芍,丹皮各3~5克,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