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一种首次发生于围绝经期的情感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围绝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病率高,大大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迄今绝经与抑郁的关系尚不确定。目前认为,围绝经期抑郁障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治疗主要是激素替代治疗(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抗抑郁药物治疗及二者联合治疗,此外,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的心理治疗及社会支持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和抑郁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妇女围绝经期的身心健康一直是妇女保健的重要任务。围绝经期异常心理症状尤为突出,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内分泌变化和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关系。该文从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综述围绝经期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和抑郁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妇女围绝经期的身心健康一直是妇女保健的重要任务。围绝经期异常心理症状尤为突出 ,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 ,内分泌变化和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关系。该文从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综述围绝经期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一种首次发病于围绝经期,以焦虑不安和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1].发病年龄多在45~55岁,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但临床识别率不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疾病逐渐引起广泛的重视.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太明确,目前的研究表明,性激素、神经递质对脑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并认为围绝经期妇女体内神经内分泌的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也与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为针对病因的干预提供依据,以提高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调查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存在与严重程度,用改良围绝经期症状评分表(KMI)、生活事件量表、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拟的一般资料调查表调查高危因素,用相关、回归的方法分析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与调查的高危因素的联系程度.结果痛经程度、绝经、经前期综合征、遗传因素、居住环境、抑郁史、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生育胎儿数目、生活事件量表总分、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和KMI等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应该强化针对相关密切的高危因素的干预措施,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保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会因素以及性激素水平与围绝经期抑郁症高发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及国际疾病分类( ICD-10)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筛查入选研究对象。收集79名围绝经期抑郁症和58名围绝经期非抑郁症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外周血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的雌二醇( E2)、睾酮( T)、孕酮( P)、黄体生成素( LH)和卵泡刺激素( FSH)水平。结果围绝经期抑郁症组睡眠障碍和慢性病发生率高于非抑郁症组(χ2=4.700,P=0.030;χ2=4.866,P=0.027)。围绝经期抑郁症组E2、T、P水平均低于非抑郁症组( z=-3.175,P=0.001;z=-3.726,P<0.000;z=-2.868,P=0.004)。 HAMD评分与E2、T、P均存在负相关关系( r=-0.284,P=0.001;r=-0.389,P=0.000;r=-0.352,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2、T、P水平高是抑郁症发生的保护因素[OR(95%CI)分别为:3.851(1.347~11.785),P=0.014;4.580(1.298~14.132),P=0.012;1.864(0.984~3.942),P=0.049)]。结论睡眠障碍、慢性病、E2、T、P水平与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生相关,E2、T、P水平高是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生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妇女精神卫生问题为其丧失生活质量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女性有更多的精神卫生需求,包括计划生育和生理的有关问题。围绝经期抑郁症初次发病在围绝经期内,表现为烦躁不安、显著焦虑,记忆减退,缺乏自信,精力下降,行动迟缓,甚至发展成为严重的抑郁症[1]。若围绝经期抑郁症合并有血管舒缩症状时可误将其诊断为绝经综合症,而被忽视仅给常规的激素替代疗法,但对于该阶段临床上出现的心理和精神障碍的治疗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与激素类药物治疗进行疗效对比,以探讨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病因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显示,妇女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尤其是在性激素迅速变化时期。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睾酮水平与抑郁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评分及ICD-10"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筛选70例研究对象,包括围绝经期抑郁组和青年抑郁组,另选取同期查体健康的妇女60例为对照组(包括围绝经期和青年组)。采集晨起空腹外周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睾酮水平。结果抑郁症妇女血清睾酮水平低于正常妇女(0.38 nmol/L vs 0.82 nmol/L,P0.05),尤其是围绝经期抑郁症组妇女睾酮水平最低(0.299 nmol/L),低于其他3组(P0.05);睾酮水平与HDRS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Exp(B)=0.141,P=0.008],睾酮水平也与围绝经期HDRS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Exp(B)=0.100,P=0.003]。结论血清睾酮水平降低与抑郁症发生有关,尤其是围绝经期抑郁。适当的血清睾酮水平可能有助于减少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精神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01年月10月至2007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有精神抑郁症状而无服用醋酸甲羟孕酮复合胶囊禁忌证者,根据改良罔绝经期症状评分表进行评分,其中精神抑郁程度按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分,确定其抑郁程度,根据病情用药,观察疗效。结果围绝经期精神抑郁症患者,用醋酸甲羟孕酮复合胶囊及/或常规剂量抗精神抑郁药物治疗,疗效肯定。结论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的逐渐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开始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改变的一系列症状,影响着妇女的健康,其中以更年期的精神抑郁症影响最大,单纯用抗精神抑郁药治疗或单纯替代治疗效果往往不太明显,而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抑郁症发病率,并根据更年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病特点,找出指导患者控制或消除抑郁症的对策。方法:随机将围绝经期妇女分为绝经组和绝经前组,采用Zung抑郁量表对724例患者进行评定和静脉血内分泌激素FSH、LH、E2测定。Zung量表总分为80分,评分≥40分可诊断为抑郁。结果:绝经前组更年期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3.3%,绝经组抑郁症的发病率为5.6%。绝经前组更年期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绝经后X^2=12.797,P〈0.05)。结论:更年期抑郁症患者常有某些躯体或精神因素作为诱因而发生精神、躯体疾病;患者常常伴有生理和心理改变。对更年期抑郁症患者需从生物、心理及社会诸方面进行综合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湖南省益阳市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为防治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0-60岁的益阳市围绝经期妇女442例,通过自拟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10(ICD-10)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出抑郁组110例和非抑郁组332例,然后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生活压力、生活水平、人格特征及躯体严重不适对抑郁组的影响明显高于非抑郁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生与其生活压力、生活水平、人格特征、躯体严重不适等因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苏南与苏北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生存状况及社会支持,为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存质量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对镇江市和徐州市的464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用于满足精神需求的费用很低(0.2%);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的知晓率低,苏南高于苏北(P<0.05);苏南地区乳腺疾病的患病率高于苏北(P<0.05),慢性病的患病率低于苏北(P<0.05);社会支持总分为(40.5±7.3)分,处于中等水平。结论: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保健意识、加强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汕头市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汕头市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探索综合防治的新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评分。结果: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50.8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是48.4%,40~65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高发年龄,健康教育、贫困、保健服务、家庭与社会关怀、妇女自身健康意识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因素。结论:提高社会、家庭的关怀度,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医疗保健机构改变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提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的全方位保健服务,从而达到实现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提高妇女心身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复方戊酸雌二醇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HRT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每天口服复方戊酸雌二醇(克龄蒙)1次1片,连服21d,共3个周期;对照组每天口服谷维素片10mg,连服21d,共3个周期;用(HAMD)抑郁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HRT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有效。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是指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女性的与卵巢有关的内分泌功能开始由旺盛走向衰退,通常是从40岁左右开始直到停经后一年,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女性易出现围绝经期综合症,其中抑郁症是最为常见的精神疾患。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思维涣散以及意志行为减弱等,常常伴有月经紊乱、全身不适、头晕乏力、焦虑烦躁、失眠多梦、疑病多汗以及自主神经紊乱等症状。中医学中没有围绝经期综合症这一说法,只是根据其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将其划为郁证、脏躁以及百合病等范畴。近些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工作节奏的逐渐加快,其相应的人们所感受到的生活以及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也在逐年增长,这大大提升了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的发病率,因此,关于此类疾病的治疗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特别是中医的治疗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较为显著,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少,所以近些年来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治疗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首要致残原因。抑郁症发病女性高于男性,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发病明显增高,但是机制仍然不明确。抑郁症发病与多种递质紊乱有关,而在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会出现多种激素水平波动,并伴随单胺类递质、神经活性甾体、GAB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围绝经期综合征和抑郁的患病情况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预防和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症提供依据,使其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病人提高护理水平.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流量抑郁自评量表(CES-D)整群选取唐山市三甲医院45~55岁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72.9%;抑郁21.50%;生活满意度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活满意度是影响护士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绍兴市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抑郁症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LES)按整群抽样法对绍兴市越城区4个街道的1 776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对抑郁症可疑者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抑郁发作标准诊断。结果调查对象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7.36%,抑郁症的发生率为9.52%。无工作、离婚或丧偶、有慢性病、对生活环境不满意和邻里关系差的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围绝经期抑郁症妇女的抑郁程度与慢性病、离婚或丧偶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与有工作、对生活环境满意以及邻里关系好呈负相关,而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月经情况等无相关性。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尤其对有危险因素的妇女,应加强社区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意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期,即以往常用的“更年期”。1994年6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委员会提出废除“更年期”这一术语,改名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围绝经期是正常的生理过渡期,标志着妇女从中年向老年的转变。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即围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患者的就医情况和保健意识及需求,为更好地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服务提供依据,以期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武钢40~60岁妇女以厂为单位按不同年龄段进行整体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象的基本情况,症状的有无,有症状者的治疗情况及其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的影响,对围绝经期知识了解情况、途径及需求。结果:调查对象中80.30%的妇女有自觉的围绝经期症状,其中40~50岁妇女以神经系统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50%以上。51~60岁妇女以骨关节疼痛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62.80%。对围绝经期知识有所了解的围绝经期妇女仅占总人数的47.55%。希望得到围绝经期知识指导的围绝经期妇女占58.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接受治疗率低,知晓率低,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及服务的需求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