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人口及死亡资料,分析中国人群自杀死亡现状,为自杀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中国人群2010年自杀死亡率为1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8.83/10万,自杀死亡在伤害中位居第2位。城市人群自杀死亡率为6.53/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8/10万),农村为12.3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24/10万),农村人群自杀死亡率是城市人群的1.89倍。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略高于女性。但15~34岁女性人群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因此,中国人群自杀死亡模式已发生转变,但农村人群、农村育龄妇女,老年人群依然是开展自杀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2—2015年宁波市20岁以下人群溺水死亡流行特征和趋势。方法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导出2002—2015年宁波市20岁以下户籍居民的死因资料,分析20岁以下人群和不同人口特征亚人群的溺水死亡率;以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为标准对溺水死亡率进行标化,拟合线性回归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判断其变化趋势。结果 2002—2015年宁波市20岁以下人群溺水死亡982人,占同期该人群伤害死亡人数的41.59%(982/2 361)。平均溺水粗死亡率为6.23/10万,其中男性、女性、城市和农村人群平均溺水粗死亡率分别为8.74/10万、3.59/10万、3.85/10万和7.64/10万。在这14年中,溺水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9.71%(P0.01)。男性溺水标化死亡率APC为-10.03%(P0.01),高于女性的-9.64%(P0.01)。城市人群溺水标化死亡率APC为-14.51%(P0.01),高于农村的-8.71%(P0.01)。7月、8月和6月溺水死亡人数较多,分别为206(20.98%)、181(18.43%)和129人(13.14%)。90.04%溺水死亡发生在自然水域,0.84%发生在浴盆,后者均为5岁以下儿童。结论 2002—2015年宁波市20岁以下人群溺水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应根据溺水死亡流行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成都市居民自杀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自杀模式,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成都市2006-2010年居民自杀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年均自杀死亡率5.58/10万;男性和女性、城区和农村居民的平均自杀死亡率分别为6.45/10万、4.70/10万和2.06/10万、7.00/10万,男性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3.80,P<0.01),农村居民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2.60,P<0.01);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70岁以上增长明显,而且多为老年男性;自杀方式以服毒、上吊、淹溺沉没居多.结论 2006-2010年成都市自杀死亡率以男性人群、老年人群及农村地区较高,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安吉县居民自杀死亡的流行特点,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死因监测资料对安吉县2006-2012年居民自杀死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安吉县2006-2012年自杀死亡410人,年均自杀死亡率12.82/10万,标化死亡率11.30/10万;男女年均自杀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5.45/10万、13.31/10万和10.08/10万、9.11/10万,男性自杀死亡率是女性的1.5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自杀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65岁以上自杀死亡占自杀死亡总数的49.51%,且多为老年男性;自杀方式以服毒和上吊为主。结论 安吉县2006-2012年居民年均自杀死亡率较高,尤以男性人群和老年人群为高,应采取综合性措施,降低自杀死亡。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1993-2002年自杀死亡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对四川省综合疾病监测系统1993-2002年自杀死亡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期掌握自杀死亡概况,为发展预防和控制死亡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用PEMS3.0对1993-2002年10年的自杀死亡监测资料做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0年平均自杀死亡率14.72/10万,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15~25岁及60岁以后自杀死亡率较高,自杀方式以服毒和上吊居多,原因以家庭纠纷和久病不愈居多,时间上以春夏居多。结论四川省综合疾病监测系统自杀死亡率低于估计的全国自杀死亡率;自杀预防控制重点人群为女性,重点地区为农村,重视青少年和中年人群的预防,主要策略为发展社区卫生、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农药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温州市人群自杀死亡的变化趋势、年龄分布及对寿命损失的影响,为自杀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2010-2013年温州市死因监测数据,回顾性分析自杀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评估自杀导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年。结果 2010-2013年温州市居民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1),标化死亡率由2010年的3.94/10万降至2013年的2.71/10万,下降幅度为31.21%。自杀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65~岁组人群自杀死亡率最高,为9.11/10万;自杀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农村高于城市(P0.01)。15~岁组人群自杀导致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最高,为18012.00人年。结论温州市居民自杀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男性人群、老年人群及农村地区的自杀死亡率仍较高,应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7—2015年盐边县居民伤害死亡特征,为盐边县制定居民伤害预防控制对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盐边县2007—2015年死因监测数据,对伤害死亡水平、死因构成及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伤害死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5年伤害粗死亡率为108.32/10万,标化死亡率为97.38/10万,居全死因顺位第2位;前5位死因为自杀、意外跌落、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中毒、溺水。男性死亡率为142.44/10万,标化死亡率为134.85/10万;女性死亡率为72.2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1.72/10万;意外跌落和自杀分别是男、女性首位死因。不同年龄人群主要伤害死亡原因不同。结论盐边县伤害死亡率偏高,位居人群死亡原因第2位,应加强伤害的有效防制。  相似文献   

8.
珠海市户籍人群自杀死亡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珠海市人群自杀死亡流行特征及自杀模式,为自杀干预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应用2003~2005年珠海市户籍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资料,描述珠海市人群自杀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3~2005年间珠海市户籍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为6.43/10万,标准化率为6.61/10万,是继交通事故之后的第二位伤害死亡原因;其中男性和女性、农村和城市标准化率分别为8.69/10万和4.68/10万、9.03/10万和5.05/10万,男性高于女性(U=3.47,P<0.01),农村高于城市(U=3.45,P<0.01);3年平均自杀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增加明显,且多为老年男性;自杀方式以自缢和服毒居多,占所有自杀死亡的80%。结论珠海市户籍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自杀模式既具有中国人群的自杀模式特征,农村高于城市,且主要为自缢和服毒;又具有国外自杀模式特征,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多发生在老年男性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2002~2007年心脏病死亡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对2002~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心脏病死亡率为44.75/10万,男性死亡率为45.74/10万,女性死亡率为43.71/10万,男性心脏病死亡率高于女性(χ2=15.47,P﹤0.01)。6年间心脏病死亡以冠心病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肺源性心脏病,不同年龄组心脏病死因构成不同,35岁以上死亡率迅速升高。[结论]四川省防控重点疾病为肺源性心脏病和其他心脏病,重点人群为35岁以上人群,重要措施为控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2—2018年宁波市居民跌倒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加强居民跌倒死亡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2018年宁波市居民跌倒死亡报告资料,统计跌倒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和跌倒类型等指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跌倒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 2002—2018年宁波市居民年均跌倒粗死亡率为16.81/10万,标化死亡率为11.18/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男性跌倒标化死亡率为11.57/10万,高于女性的10.41/10万(P0.05);男性、女性跌倒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农村居民跌倒标化死亡率为11.25/10万,高于城市居民的11.07/10万(P0.05);城乡居民跌倒标化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P0.05)。跌倒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其中5岁组有小高峰,跌倒死亡率为1.81/10万,65岁以后开始迅速上升,85岁以后达到最高。以同一平面跌倒死亡为主,11 141例占68.25%。跌倒死亡发生地点以家庭为主,11 829例占72.46%。结论 2002—2018年宁波市居民跌倒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农村居民、5岁以下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是跌倒死亡的高危人群,发生地点主要在家庭。应对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跌倒预防控制,以减少跌倒伤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3-2015年高唐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原因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和行为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3-2015年高唐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5年高唐县60岁以上老年人伤害年均死亡率为140.78/10万,标化死亡率93.93/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167.54/10万,标化死亡率120.51/10万,女性死亡率114.71/10万,标化死亡率69.28/10万,男性高于女性;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前五位死亡原因为自杀、机动车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和火灾,占伤害总死亡的90.79%,死亡率分别为43.50/10万、37.57/10万、23.33/10万、12.65/10万、9.49/10万;男性首位死因为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为56.92/10万,占伤害总死亡的33.97%;女性和男女合计首位死因为自杀,死亡率分别为43.70/10万、43.50/10万,占人群死亡的38.09%、30.90%;男性和女性前五位死因相同,死因顺位不同,且不同年龄段首位死因不同。结论 自杀和机动车交通事故作为主要死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社会应高度重视预防控制和行为干预工作,以降低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珠海市人群自杀死亡流行特征及自杀模式,为自杀干预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应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收集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珠海市人群自杀死亡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2006-2017年间珠海市户籍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为4.56/10万,标准化率为4.06/10万,是继交通事故之后的第2位伤害死亡原因;男性和女性、农村和城市的标准化率分别为4.84/10万、3.22/10万,4.84/10万、3.37/10万,男性高于女性(u=4.25,P<0.01),农村高于城市(u=3.81,P<0.01)。自杀方式以悬吊、高处跳下居多,占所有自杀死亡的68.12%。 结论 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高于城市,且主要为悬吊、高处跳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多发生在老年男性人群。预防控制重点为农村地区和老年人群,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干预、农药、药物的安全管理和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高唐县居民意外伤害死亡分布特点及流行趋势,分析原因和规律,为制订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高唐县居民意外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高唐县居民因意外死亡267例,死亡率为54.31/10万,标化死亡率39.43/10万;男性死亡182例,死亡率为73.51/10万,标化死亡率54.59/10万,女性死亡85例,死亡率为34.83/10万,标化死亡率24.28/10万,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交通事故、自杀、意外跌落、淹溺、意外中毒是前五位居民意外死亡原因。45~64岁人群自杀为第二位死因,65岁以上人群自杀上升为第一位死因。农村居民意外死亡率高于城区。结论交通事故、自杀、意外跌落和淹溺是高唐县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制订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邹城市居民2004-2007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特征.方法 对邹城市2004-2007年居民伤害死亡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004-2007年邹城市伤害位于全死因的第5位,占全死因构成的12.72%.伤害年平均死亡率为77.88/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P<0.05).自杀是非意外伤害首位死因(37.88/10万),其次是交通事故(22.38/10万)、坠落(3.84/10万)、溺水(3.80/10万),自杀居农村伤害首位(81.27/10万),交通事故居城市伤害首位(5.61/10万).结论 应针对农村居民自杀和城市居民交通事故采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珠海市户籍人群伤害死亡水平及流行特征.方法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根本死因分类要求,对2009-2010年珠海市户籍人群伤害死亡病例开展死因回顾性调查,分析珠海市户籍人群伤害死亡率和伤害死因构成特征.结果 2009-2010年珠海市户籍人群伤害死亡511例,占总死亡的比例为6.8%,居总死因的第5位,两年平均粗死亡率为25.0/10万,标化死亡率23.3/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31.9/10万)明显高于女性(14.4/10万)(P<0.05),农村(30.1/10万)显著高于城市(17.6/10万)(P<0.05).前5位伤害死因为交通伤害、自杀、跌落、溺水和意外中毒,其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6/10万、4.6/10万、2.6/10万、30/10万、2.0/10万,其死因构成比分别为37.0%、20.0%、12.1%、11.4%、8.6%,前5位伤害死因占伤害总死亡的89.0%.不同年龄组首位伤害死亡原因中儿童组为溺水;青壮年组和中年组为交通伤害;老年组为自杀.结论 交通伤害、溺水和自杀等伤害死亡已成为严重危害珠海市户籍人群生命和健康的重要疾病负担,应针对重点人群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昆山市1987-2014年居民自杀死亡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为昆山市预防自杀死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对昆山市1987-2014年居民自杀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7-2014年昆山市自杀粗死亡率为9.46/10万,标化死亡率8.15/10万,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s)10.24%。自杀死亡的平均减寿年数(AYLL)27.65岁。65岁以上年龄组男性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女性自杀死亡在15~34岁和65岁以上年龄组有两个高峰,15~34岁年龄组自杀死亡居女性死因第一位。结论 1987-2014年昆山市自杀死亡模式已发生变化,政府和社会应将老年人和15~34年龄组女性作为预防自杀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昆山市1987-2014年居民自杀死亡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为昆山市预防自杀死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对昆山市1987-2014年居民自杀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7-2014年昆山市自杀粗死亡率为9.46/10万,标化死亡率8.15/10万,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APCs)10.24%。自杀死亡的平均减寿年数(AYLL)27.65岁。65岁以上年龄组男性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女性自杀死亡在15~34岁和65岁以上年龄组有两个高峰,15~34岁年龄组自杀死亡居女性死因第一位。结论 1987-2014年昆山市自杀死亡模式已发生变化,政府和社会应将老年人和15~34年龄组女性作为预防自杀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2015—2019年甘肃省监测点居民自杀死亡特征,为制定自杀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与死亡登记管理系统,选取甘肃省具有省级代表性的20个监测点2015—2019年自杀的死亡个案。应用Excel 2007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计算自杀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运用Joinpoint 4.8.0.1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5—2019年甘肃省监测点居民自杀死亡率为5.98/10万,标化死亡率为5.89/10万,标化死亡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APC=-4.7%,P<0.01)。男性自杀死亡率(7.16/10万)高于女性(4.74/10万),农村自杀死亡率(7.38/10万)高于城市(5.04/10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组自杀死亡率最高,为16.61/10万。杀虫剂故意自害是最主要的自杀方式,占35.97%。自杀死亡季节分布以春季占比(26.19%)最高,冬季(23.70%)最低。结论 2015—2019年甘肃省监测点居民自杀标化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厦门市城乡居民自杀死亡和减寿趋势变化,为厦门市自杀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3-2014年厦门市城乡居民自杀死亡资料,用死亡率、平均减寿年数、死亡率年均变化百分比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2003-2014年,厦门市城市、农村居民因自杀死亡率分别为5.73/10万和15.80/10万;人均寿命损失分别为25.08年和22.45年。农村自杀死亡率和人均寿命损失存在下降趋势,城市自杀死亡率来回波动,人均寿命损失存在上升趋势。无论城市、农村,男性自杀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结论厦门市城乡居民自杀死亡率仍保持高位态势,应以男性、老年人群作为重点关注对象,重视自杀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宁波市城区居民健康水平.方法利用宁波市城区1991~2000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年报表和2001年主要慢性病调查数据,使用死亡率、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健康生命年(DALY)等多项统计指标,对宁波市城区人群健康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0年间宁波市城区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552.05/10万,男性(601.56/10万)高于女性(500.59/10万).平均减寿年数为34027.50人年,减寿率为40.44‰.观察人群的DALY损失为135.38人年,DALY损失率为13.42%,推算全人群的DALY损失为6.41%.结论宁波市慢性病负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