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与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联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94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给予利尿、扩血管、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替罗非班+ rhBNP组(B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给予的剂量:0.4 μg/(kg·min),30 min后以0.1 μg/(kg·min)微量泵静脉持续泵入48 h;同时应用rhBNP,给予的剂量:1.5 μg/kg,3 min后以0.015μg/(kg·min)微量泵静脉持续泵入48 h.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各项指标.结果 入院时两组CK-MB、TnI、SCr、NT-proBNP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K-MB、TnI、SCr、NT-proBNP值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B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LVDD均有所下降,LVE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B组更明显(P<0.05).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rhBNP治疗AMI伴心力衰竭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用于青中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A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和B组。A组给予瑞替普酶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0.05μg/(kg·min)]静滴维持,B组给予瑞替普酶联合常规剂量替罗非班[0.1μg/(kg·min)]静滴维持。比较2组的血管再通率、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和纤溶相关指标水平、主要临床事件及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血管再通率为76.67%,与B组的81.6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2组治疗后的Fg和D-D指标水平显著下降,PLT和t-PA指标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1个月后,2组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替罗非班治疗AMI的溶栓效果与常规剂量相近,但出血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剂量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共入选162 例ACS 患者,其中男90 例,女72 例,均符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应证并成功进行了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 组80 例,术前30 min 或术中立即按说明书提供的剂量减半(0.2 μg· kg-1 · min-1 )静脉滴注应用国产盐酸替罗非班,30 min 后改为0.05 μg· kg-1 · min-1,连续静脉滴注24 ~48 h;B 组82 例,术后回到病房即刻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剂量及方法同A 组.两组术后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减为半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按ACS 的常规剂量使用.观察用药后30 d 内任何原因的死亡、新的心肌梗死及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A 组30 d 内因急性泵功能衰竭死亡1 例(1.25%),无新的心肌梗死及顽固性心绞痛发生;B 组30 d 内出现顽固性心绞痛1 例(1.22%),无死亡及新发心肌梗死;A、B 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 =0.19,P >0.05).A 组发生轻中度出血4 例(5.00%),无严重出血发生;B 组发生轻中度出血3 例(3.66%),无严重出血发生;A、B 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 =0.0001,P >0.05).A 组血小板聚集率从(63.5 ±17.4)%降为用药后的(31.7 ±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28,P <0.05);B 组血小板聚集率从(64.1 ±18.2)%降为用药后的(32.4 ±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28,P <0.05);A、B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t =1.62,P >0.05).结论 术前30 min、术中或术后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均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半量瑞替普酶溶栓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入选我院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08例,年龄27~75岁,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溶栓组:瑞替普酶5 U静脉注射,30 min后重复上述剂量;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起始30 min内0.4μg/(kg·min)静滴,继以0.1μg/(kg·min)维持36 h;溶栓前子肝素45~60 U/kg静注(最大量4000 U),以后肝素7 U/(kg·h)(最大量800 U/h)维持静滴48 h.瑞替普酶组:瑞替普酶10 U静注,30 min后重复上述剂量;溶栓前予肝素70 U/kg(最大量5000 U)静注,以后肝素15 U/(kg·h)(最大量1200 U/h)维持静滴48 h.比较两组临床再通率、平均再通时间、60~90 min冠状动脉TIMI血流情况、复合临床终点、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联合溶栓组临床再通率高于瑞替普酶组,60~90 min时联合溶栓组TIMI 3级血流比率明显高于瑞替普酶组.联合溶栓组平均再通时间(43.3±18.4)min,明显短于瑞替普酶组[(76.9±27.1)min,P<0.001];联合溶栓组心肌缺血复发率、非致死性心肌再梗死发生率、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均低于瑞替普酶组.两组严重出血发生率、轻中度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罗非班联合半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优于标准瑞替普酶溶栓,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国产右美托咪定(艾贝宁)对腹部手术患者硬膜外麻醉辅助作用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60例ASA Ⅰ-Ⅱ级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0例.A组硬膜外麻醉成功后静脉微泵泵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10 min泵完,继以0.5 μg/(kg·h)维持.B组硬膜外麻醉成功后静脉微泵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10 min泵完,继以0.5 μg/(kg·h)维持.C组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单次静脉微泵泵注哌替啶1 mg/kg,10 min泵完.观察3组患者用辅助药前(T0)、用药后10 min(T1)、15 min(T2)、20 min(T3)、30 min(T4)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患者警觉/镇静观察评定(OAA/S)评分.记录3组预防腹部牵扯反应有效率及术中不良事件的例数.结果:(1)A、B与C组比较:A、B两组T2、T3、T4时OA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组HR、MAP泵药后明显降低,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泵药后HR与C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两组MAP无明显差异.3组SpO2无明显差异.(2)A与B组比较:A组T1、T4时HR和T4时OAA/S评分下降明显,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组用药后HR从T1开始明显下降,与T0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MAP、SpO2及OAA/S评分从T2开始明显下降,与T0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4)预防腹部牵拉反应有效率A、B组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国产右美托咪定应用于硬膜外麻醉腹部手术,有良好的镇静及预防牵拉反应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以0.5 μg/kg为负荷量继以0.5μg/(kg·h)维持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应用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后对患者的近远期预后影响.[方法]将行PCI手术的患者分为全量组(126例)及半量组(85例),分别在24~72 h内维持给予0.1 μg/(kg·min)和0.05 μg/(kg·min)的替罗非班,比较其对PCI术后患者的近远期预后影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24 h、48 h,全量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半量组(P<0.01);术后7 d、30 d两组之间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死亡、出血、心律失常、新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以及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对PCI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半剂量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全剂量能够有效控制血小板的聚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发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作用,同时不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方法 入选入院前1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而后无缺血性胸痛症状,心功能纽约分级为2级,年龄60 ~75岁,因外科疾病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的6例患者,手术前5d停用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0.1 μg/( kg· 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外科手术前2h停用替罗非班,手术结束后在重症监护室中应用替罗非班0.1 μg(kg· 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术后根据外科情况允许,停用替罗非班,尽早恢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分析围手术期新发心血管事件,特别是支架内血栓事件,以及严重出血事件,替罗非班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果6例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缺血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未发生大量出血而导致输血或需二次手术止血等出血事件,并且未发生替罗非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非心脏手术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治疗措施可能是可行的和安全的,但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替罗非班辅助对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血管再通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3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分组,对照组51例给予替罗非班0.15μg/(kg·min)治疗,观察组52例给予替罗非班0.12μg/(kg·min)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凝血功能、血管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在苏北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ACS患者106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是否行PCI分为PCI组和药物保守治疗组,两组患者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业组和常规治疗亚组,PCI组术前给予负荷量替罗非班10 μg·kg-1,3 min内静脉注射完毕,继而以0.15 μg·kg-1·min-1持续泵入24~36 h.药物保守治疗组(负荷量0.4 μg·kg-1·min-1× 30 min,维持量0.1 μg·kg-1·min-1×48 h).采用成组t检验和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比较各亚组间住院期间及随访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新的心肌梗死和顽固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出血的发生率及PCI治疗组术后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及心肌Blush分级(MBG).结果 各亚组间一般资料相似,药物保守治疗组中替罗非班亚组随访30 d MACE发生率较常规治疗亚组显著降低(12.0%vs.36.4%;P<0.05),PCI治疗组中替罗非班亚组CTFC低于常规治疗亚组[(23.5±5.1)帧和(31.4±5.2)帧,P<0.01],Blush 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亚组(64.3%和29.0%,P<0.01).出血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ACS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具有更好的血流及心肌灌注,减少缺血事件发生,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在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152例拟行PCI术的高危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术前口服氯吡格雷600mg+替罗非班0.4μg/(kg.min)静脉注射30min,继以0.1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至术后36h者72例为观察组,术前仅口服氯吡格雷600mg者80例为对照组,观察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30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观察组患者心肌灌注分级TMPG 2级以上发生率(87.5%)高于对照组(72.5%)(P<0.05),观察组校正TIMI计帧数(24.70±6.60)小于对照组(27.33±6.42)(P<0.05);2组PCI术后病变血管血流TIMI 3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9.7%)低于对照组(23.8%)(P<0.05),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联合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改善ACS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减少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替罗非班是否可以在药物涂层支架植入老年患者实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而发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作用,同时不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方法:入选入院前1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而后无缺血性胸痛症状,因外科疾病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配对分组,手术前5d停用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6例患者应用替罗非班0.1μg/(kg·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对照组6例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1mg/kg皮下注射(每天2次),手术结束后在重症监护室中继续术前应用方法,根据外科情况允许,停用替罗非班及低分子肝素,尽早恢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分析围手术期两组新发心血管事件以及严重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缺血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未发生大量出血而导致输血或需二次手术止血等出血事件。结论:替罗非班应用在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实行非心脏手术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治疗作用不亚于低分子肝素,没有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而且有半衰期短的特点,其优势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替罗非班持续应用时间对疗效影响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入院的行PCI治疗的患者126例,随机分3组。其中A组39例术后持续应用替罗非班12h,B组40例术后持续应用替罗非班24h,C组47例术后持续应用替罗非班36h,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B组、C组LVEF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C组LVEDD、LVESD及CI值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PCI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超过24小时持续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心功能,且还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交替分组法分为A组和B组各49例。两组均接受PCI治疗,A组49例患者在术中给予半剂量(0.075μg/kg·min)替罗非班治疗,B组49例患者在术中给予全剂量(0.15μg/kg·min)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并记录对比两组术后心肌灌注分级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LVEDD及LVESD水平较治疗前低,而LVEF较治疗前高(P0.05)。B组治疗后LVEDD及LVESD较A组低,LVEF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心肌灌注分级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联合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均具有一定的疗效,而全剂量较半剂量能更好改善患者术后心肌灌注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3019-3020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术前基础用药)、B组(术前基础用药+300~400μg/h替罗非班静脉滴注)、C组(术前基础用药+300~400μg/h替罗非班静脉滴注+10μg/kg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梗死相关血管自溶率为30.0%,B组梗死相关血管自溶率为40.0%,C组梗死相关血管自溶率为73.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ST段回落50%构成比为73.3%,B组ST段回落50%构成比为86.7%,C组ST段回落50%构成比为96.7%,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无复流发生率为16.7%,B组术中无复流发生率为6.7%,C组术中无复流发生率为3.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滴注联合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能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栓负荷,降低术中无复流发生率,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替罗非班联合急诊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应用替罗非班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临床预后的疗效。方法所有确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并于发作6h内行急诊PCI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控制组(B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急诊PCI术及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A组另给予替罗非班静脉内使用,观察两组在病变性质和术后即刻靶血管TIM/血流分级、术后心电图改变(ST段回落幅度)、术后30d内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并随访出院后MACE发生情况。结果A组PCI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B组,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A、B组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ST段回落幅度较B组明显、30d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ACS患者急诊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比单纯PCI术及常规药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心肌灌注,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及梗死区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将114例发病<12小时急诊行PCI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每组57例.早期组入急诊室PCI前即开始应用替罗非班,晚期组在PCI开始时应用替罗非班,替罗非班用法为10 μg/kg 静脉推注,继以0.15 μg·kg-1·min-1维持至PCI后36小时.观察两组PCI前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及梗死区心肌灌注(TMP)分级、PCI后90天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术后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早期组PCI前TIMI 3级及TMP 3级的获得率分别为31.6%、33.3%,晚期组分别为 12.3%、14.0%;PCI后早期组分别为96.5%、75.4%,晚期组分别为 94.7%、57.9%,两组PCI前TIMI 3级、TMP 3级及PCI后TMP 3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90天早期组3例发生MACE,占5.3%;晚期组9例发生MACE,占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STEMI急诊行PCI的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及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前持续静脉泵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介入前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替罗非班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持续静脉泵注。观察两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手术中冠脉造影前向血流充盈、冠脉血栓形成情况;术后72h心电图ST改变及缺血导联累及数;术后72h内室速及室颤发生总次数及术后主要终点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中替罗非班组前向血流TIMI分级明显提高(P〈0.05),冠脉内血栓形成减轻(P〈0.05);术后心电图ST段缺血改善,缺血导联数下降,室速及室颤发生减少(均P〈0.05);但术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前使用替罗非班可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0.4μg/(kg·min)30 min,后以0.1 μg/(kg·min)持续泵入36 h.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 观察组36 h、30 d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均未见大出血或少量出血,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皮下淤斑、血尿及鼻出血.2组均未见有血小板减少.观察组和对照组的6 h血清cTnT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替罗非班观察组14 h及36 h血清cTnT峰值水平和平均cTn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ACS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58例AC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PCI术前6 h内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和口服氯吡格雷600 mg;替罗非班组2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10 μg·kg-1原药稀释1倍后通过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给药,2 min注射完毕,并以0.1 μg·kg-1·min-1速度维持静脉泵入24 h.2组PCI术后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 000 U 5~7 d及其他药物治疗.对2组患者PCI术后的TIMI血流情况、出血事件及术后3个月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进行比较.结果 PCI术后替罗非班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 3级获得率为92.9%,对照组靶血管前向血流TIMI 3级获得率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4.3%,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为1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和临床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与术后膀胱刺激征症状的量效关系,为临床选择适宜剂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择期全麻手术计划导尿的男性患者303例,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右美托咪定0.2μg/(kg·h)组(B组)、0.4μg/(kg·h)组(C组)和0.6μg/(kg·h)组(D组)。B、C、D组均在诱导前输注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1μg/kg(10 min内泵注完成),后分别以0.2μg/(kg·h)、0.4μg/(kg·h)、0.6μg/(kg·h)的剂量泵注,A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于恢复室(T0)、术后1 h(T1)、6 h(T2)、24 h(T3)评估患者CRB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记录术中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CRBD比较,在T0、T2时A组与B、C、D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T1时A组与B、C、D三组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