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哮喘是儿科四大证之一,其诊治困难,故受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景岳全书》言:“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近年来局部地区小儿哮喘的患病率、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因此临证时要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哮与喘不同,其证有轻重缓急之别。“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盖哮证多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因临证时常同时出现,故合称为哮喘。  相似文献   

2.
哮喘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痰鸣为特点。属于哮、喘病范畴,二者《医学正传》指出:“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由哮必兼喘,故一般习称哮喘,而喘来必兼哮。历代医家在实践中对其发病及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迄今为后人所用。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云:“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证治汇补·哮病》云:“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可见其病主要是内有伏痰被外邪所动,致肺气壅滞、痰气交阻而成。又如清·叶桂提出本病“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揭示了肺肾二脏司呼吸主摄纳功能失  相似文献   

3.
射干麻黄汤加减治疗哮喘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哮喘又称哮证,亦称哮吼,从临床特点看,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但喘不一定兼哮。临床必须注意哮与喘当分则分,当合则合,不必拘泥一说。张景岳说:“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此二证相反,不可混也。然则何以辨之?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景岳全书·喘促》)。  相似文献   

4.
哮喘杂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 支气管炎,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等。 1 病因“夙根”论的实质与“专主于痰”说 哮喘的“夙根”说肇自《证治要诀》:“或宿有此根”,而明确于《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夙根”究竟指什么?根据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上溯到《金匮》的“伏饮”,下涉后世多家之论,似指“伏痰”阻肺为患,如《病因脉治·哮病》曰:“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痰”是人体内津液不归正化而变生的病理产物,既可因病而生,…  相似文献   

5.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典型的发作多见于年长儿童,临床表现可与成人相仿.我们多年来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此病,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今将证治此病的经验,结合个人体会,介绍于下,以供参考.病因病机的认识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哮与喘是两个既有关联,又有不同的病证.《医学正传》说:"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这是对哮与喘在定义的区分.小儿时期,不论支气管哮喘,或乳幼儿时期的哮喘性支气管炎,它们常表现为"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儿童支气管哮喘,从中医理论分析,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发病基础,主要指"伏痰",它的形成与小儿体质有关.小儿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不同于其他肺经疾病,主要由于伏痰的存在,它在《景岳全书》中称之为"夙根",《证治汇补》称之为"胶固之  相似文献   

6.
1痰为哮病宿根金元时期,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一书中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至明代朱丹溪弟子戴思恭在《证治要诀·哮喘证治》中首次提出哮喘有宿根:“喘气之病,哮吼入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素有此根,  相似文献   

7.
罗淑君 《光明中医》2002,17(3):38-39
哮以声响言 ,喉中如水鸡声者 ,此肺中有痰 ,阻塞气道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曰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因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虽有“咳而上逆 ,喉中有水鸡声 ,射干麻黄汤主之。”之说。但临证治哮 ,未发时多以扶正为主 ,既发则以攻邪为主。扶正者 ,须辩阴阳 ,阴虚者补其阴 ,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者 ,须分微甚 ,或散其风 ,或温其寒 ,或清其痰火。近代名医姜春华论哮喘云 :“前人对哮证之治疗与预防有谓‘平时治…  相似文献   

8.
喘证论治点滴体会吴海生集宁铁路医院(012000)1994年8月2日收稿喘证是临床常见病。《内经》有“喘鸣”之称,《金匮要略》又名“上气”.后世将哮喘分而为二,如《医学正传》说:“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鸣”。但临床上哮喘不易区分,哮必兼喘,统称喘证。笔...  相似文献   

9.
小儿哮喘病症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痛咳嗽上气病脉症治第七》中指出:"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在《医学正传》中指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总之,哮以呼吸急促,喉间水鸣声为特点;而喘则以呼吸急促困难,不能连续以息为主症。喘未必哮,而哮必兼喘,故称哮喘。小儿哮喘主要以支气管哮喘多见。本病反复发作,根治难,大宗治疗:在发作时以祛邪为主,缓解时则从调补肺脾肾着手。笔者在辨证的原则下运用三苏汤治疗小儿哮喘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10.
喘证是以呼吸急促或喘鸣有声,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疾患。常为某些急慢性疾病的主要症状。《金匮要略》中又名"上气",并有"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的记载,喘促之甚或因痰阻,常可哮鸣有声。《医学正传》有"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之论述,将哮与喘作了区别。临床上常见到喘而兼哮者,统称为哮喘。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哮喘病防治一得莫国兴甘肃省天水市秦城区环城卫生院(741000)《医学正传》云:“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但在临床中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论述颇详,临床分型繁多。哮喘的形成,多由外感,内伤多种原因所引起,一般表现为虚实...  相似文献   

12.
哮喘,中医称为“哮”,为顽固难愈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如哨鸣,呼吸急促,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常突然发作,短者仅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长者可持续几天或更久。 哮喘的病因病机,古人已有精辟的论述,如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哮病》言:“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  相似文献   

13.
病因病机根据中医文献所述,严格言之,哮与喘是两种症状,哮、是指喉间有声.《金匮要略》所说的"咳逆上气,喉中水鸡声",即是哮.喘、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故《医学正传》说:"哮以声响鸣,喘以气息言.但哮与喘往往同时并见,故合称哮喘,其症状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支气管哮喘颇为相似.发病的主要因素,是蓄痰和停饮.蓄痰多偏于热,停饮则属于寒.其发病机制,则是外感风寒之邪,引动内在痰饮,促使肺气失其清肃下  相似文献   

14.
正陈宪海教授致力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三十余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本病的辨证论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我们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导师应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总结如下。支气管哮喘,在中医古籍中属于"喘鸣"、"喘呼"、"喘喝"、"上气"、"哮病"等范畴[1]。清代医家李用粹在《证治汇补·哮病》指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疾病 ,以喉中哮鸣有声 ,呼吸急促困难 ,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为其特征。其发病机理为宿痰内伏于肺 ,加上外感邪气 ,饮食不当 ,冷暖失宜 ,情志劳倦等因素 ,致痰阻气结 ,壅塞气道 ,使肺管狭窄 ,通畅不利 ,肺失宣降 ,引动内积之痰而致痰鸣喘促 ,哮鸣有声。正如《证治汇补哮病》曰 :“哮即痰鸣之久而常发者也 ,因内有壅塞之气 ,膈有胶固之痰 ,外有非时之感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哮喘病情往往错综复杂 ,尤其是一些反复发作的久病患者 ,临床中出现虚中有实 ,寒中有热的挟杂症状 ,给治疗带来一定困…  相似文献   

16.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相当于中医学的“哮证”和“喘证”范畴。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哮必兼喘,故后世医家多合称哮喘。因其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有“内科不治喘”之说。我们1999年以来采用加味金丹穴位敷贴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1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约属中医“咳嗽”、“痰喘”、“哮喘”及“痨病腔”范畴。如《医学入门》谓“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响者谓之哮”。多以非时外感,内伤和虚寒为其诱因;以久嗽或咯多量泡沫痰,咳逆喘急,喉中哮鸣,胸闷胁胀,短气难卧等为临床证见;若将息失宜,脏气不和,荣卫失其常度,则感触风寒即发,每遇冬春必犯,诸药难疗,久岁不愈。患者是感痛苦。笔者多年来曾自拟“橘龙宁嗽汤”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将50例小结如下。一般资料: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83岁。病程最长者34年,  相似文献   

18.
张明德谈哮喘"夙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哮喘“夙根”一说 ,始见张景岳《景岳全书》称 :“喘有夙根”。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也有类似论述 ,即“症由痰热内郁 ,风寒外束 ,初失表散 ,邪留肺络。宿根积久 ,随感辄发 ,……胶痰与阳气并于膈中 ,不得泄越 ,热雍气逆 ,故声粗为哮”。而哮喘“夙根”究为何如 ?见仁见智。张明德教授多年从事哮喘病的临床研究 ,经验丰富 ,以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 ,论及哮喘“夙根”,概为“痰”“毒”“瘀”三端 ,颇有见解 ,特总结以交流同道。1 夙根之一为“痰”痰饮为致病要素 ,乃医家共识 ,朱丹溪说“专立于痰”,《病因脉治》说“哮病之因 ,痰饮留伏 …  相似文献   

19.
顽固性哮喘的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端常 《四川中医》1998,16(8):10-11
哮喘分为哮证和喘证,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临床每多兼见,放合称哮喘证一并论治。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作,以气候变换时为多。一般言,哮喘病经过适当的中医或西医治疗,大部分病人的病情能得到控制,但少数严重的患者呈顽固性发作,或呈哮喘持续状态,虽经抗菌消炎、平喘止咳化痰、激素、吸氧补液等治疗,疗效仍不理想。笔者临证月余年,对顽固性哮喘的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兹不揣浅陋,介绍如下。1正应邪实,急以祛邪为先陈文治在(诸证提纲》中说:“凡喘之暴作,以攻邪发散为先,喘定之后,方可补养,久…  相似文献   

20.
孙浩 《江苏中医药》2003,24(11):1-3
哮和喘,历代医家称之不一,至元代朱震亨始将哮与喘合二而一统称哮喘,一直沿用至今。对古代有关文献进行分析,认为哮喘之名还应一分为二,即分哮证与喘证二种。其主要分别在于:哮证,呼吸时气动痰鸣,喉间如水鸡声,以声响为著;喘证,呼吸迫促,气息声高,以喘呼为著。哮证因禀赋不足,痰饮留伏,受诱因触动而发;喘证多因肺气为外邪所束,失于宣肃所致。哮证除外感引发并见表证者外,多属虚证,其治以扶正为主;喘证除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脾气虚者外,多属实证,其治以祛邪为主。如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出发,哮证似可与支气管哮喘、喘证似可与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名相对应,这样更能深化对两证的认识,也更有利于“两辨”的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