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荨麻疹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病因病机复杂,但总的来说其发病与风邪关系密切。风邪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发为本病。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等灵动风性,根据荨麻疹发病机制不同,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有所差异,如邪犯肺卫,风药可宣之发之;湿热困脾,风药可散之利之;风生于肝,风药可疏之潜之;肾风留玄,风药可通之行之;风因心生,风药可止之熄之。文章试通过分析风药的作用特点,结合荨麻疹发病机制,论述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风药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近年来风药在肝胆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状况,认为风药味辛、性轻,善升散窜透,畅气活血,疏肝调肝,对肝胆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临床在肝胆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风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探讨风药在小儿肺系疾病中的应用,风药味薄质轻、升浮发散,具有辛散、开发、走窜、宣通之性,可祛风升阳、畅气活血。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肺气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临证采用风药治疗小儿肺系疾病,常获显效。  相似文献   

4.
王敏 《中医研究》2005,18(8):49-51
内科疾病的主体是内伤杂病,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失调或经络失畅.风药则是一类具有祛风作用的药物,显而易见适用于感受风邪所引发的病证.但风药大多味薄气厚,其性辛散走窜、轻清升浮,治疗内伤杂病时遣而佐之,往往可收意外的拨转之效.本文以五脏病变为纲,对风药在内伤病证中的运用加以述略.  相似文献   

5.
"风药"系指具有类似风之性能的中药,其味辛薄、其性升浮,具发散表邪、宣通表气、治疗表证的作用。此类药物有"升、散、燥、动、透、通"的特性,有通畅心气、舒达肝气、升举脾气、开宣肺气、鼓舞肾气之效能,中医在心、肝、脾、肺、肾五脏病证的辨证治疗方药中灵活配伍,可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风燥升阳药,气轻味薄,具有升发之性,既可鼓舞脾胃阳气,使清阳不致下陷,清阳升则阴火得以潜降;又可消除困脾之湿,祛散外来之邪。因此,风燥升阳药,在李东垣《脾胃论》中占有重要位置。全书除升麻、柴胡、葛根外,以羌活、独活、防风等用的较多。兹将其辨证用药要点、配伍方法、药量使用等简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认知障碍(DCI)以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如不及早防治,则易发展为痴呆,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DCI以阴虚燥热、玄府不通、痰瘀毒阻滞为病机特点,风为百病之长,夹痰、瘀、毒邪促使DCI进展。风药具有“升、散、透、通、燥、动、开玄府”的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在DCI治疗中,风药升散之性助药物直达病所,配伍他药能增加活血、化痰、解毒力度,其搜风通络之性能助有形之邪消散,为DCI临床工作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风药,即一类具有祛风作用的药物,藉此可解表达邪,多 用于感受风邪所引发的一系列病证。而内伤杂病多由于脏腑 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和或经络失畅所致,一般不会出现风 药的适应证,但由于风药大多味薄气厚,其性辛散走窜、轻清 升浮,佐用之可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并常有拨转之效。笔者现 就风药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浅谈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王秋风  刘宗莲  路洁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9):3870-3872
路志正教授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临证中喜用荆芥,驾轻就熟,常具画龙点睛之效,路老认为:荆芥乃风药中和缓温润者,有风药升散之性,而无其燥烈之弊,具清利头目,通窍利咽;开发郁结,透散伏邪;调理气机,升发淸阳;疏风祛湿,活络止痛之功,用之得当,既可增强方中主药的作用,又可制约药物的烈性,从而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徐传富 《陕西中医》1995,16(3):131-132
防风为疏散风邪之要药。借其升浮之性,有宣发郁火,升举清阳等作用。诸风药多燥,而防风为“风药中的润剂”,具辛润和风之能。所以,防风除主治外风证外,通过适当配伍尚能治疗多种疾患。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患者因疫毒湿热侵袭、正气不足、气机郁滞、瘀血内停等导致肝络失养,形成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肝属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具有风之轻扬、升散,木之升发、条达之性。风药,味之薄者,质轻如风,轻扬升散,阴中之阳也。故以风药治肝病,取其同气相求,可助肝木升发条达。风药在肝纤维化治疗中具有行气燥湿、升散郁热、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临床可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2.
风药是治疗血证新的切入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献研究角度,探索风药治疗血证的机制主要有:①风药治气(行气、升气、降气、益气)以治血;②风药能活血、止血、凉血、补血;③风药治藏血之肝(宁风、熄风、升发郁火、解郁)以治血;④风药能祛除致病因素;⑤其它如辛味激用从治、风燥胜湿止血、风药为血证之使等。表明风药有确切的治疗血证作用,可作为血证治疗的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3.
从文献研究角度 ,探索风药治疗血证的机制主要有 :①风药治气(行气、升气、降气、益气)以治血 ;②风药能活血、止血、凉血、补血 ;③风药治藏血之肝(宁风、熄风、升发郁火、解郁)以治血 ;④风药能祛除致病因素 ;⑤其它如辛味激用从治、风燥胜湿止血、风药为血证之使等。表明风药有确切的治疗血证作用 ,可作为血证治疗的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4.
王东梅  蒋建云 《陕西中医》2012,(9):1220-1222
目的:探析风药在喉源性咳嗽中的应用。方法:从风药主散,疏风利咽;风药主行,祛风豁痰;风药能发,疏散郁火;风药走窜,搜风通络;风药升散,上通鼻喉二窍;风药走上,引经报使等方面探讨了风药在喉源性咳嗽中的应用。结论:风药是一类味辛质薄、药性升浮,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病证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风药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倡“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之理论 ,擅长将解表祛风之升麻、柴胡、防风、羌活、白芷、葛根等药用于内伤脾胃所致诸病的治疗。所谓风药 ,一则取义于《内经》中“阳之气 ,以天地之疾风名之”的说法 ,二则因辛散药力可起醒脾散滞 ,疏肝解郁之效 ,而肝为风木之脏 ,故以“风药”之称来说明这些药物在舒发条达下焦肝肾阳气方面的作用。兹就其用量及配伍分述于下。1 风药应用剂量李东垣所用风药在味数与用量方面 ,具有一定的规律。凡用以升散祛风 ,发越郁火、升清胜湿者 ,每每多味风药同用 ,并用量要稍大些。如治头风痛的川芎散就…  相似文献   

16.
风药是指味薄气轻、药性升散、温燥,这类药物大多性温或平,味辛、苦或甘,具有升、散、行、透、窜、动等多种特性,临床用之可解表、祛湿、除风;黄疸是以身、目、小便黄染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病程迁延,久治难愈。通过探讨风药在黄疸治疗应用的中医药理论机制,阐述风药具有胜湿化痰、透散表邪、疏肝调枢、祛瘀活血四大临床功效,在黄疸病治疗中针对病因病机,在辨证组方中适当加入风药往往效如桴鼓,中医理论和临证运用研究都证实风药是治疗黄疸的有效药物,进而为黄疸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在治疗内伤病的过程中常常运用风药,其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多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加用风药,以升提下陷之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证,以甘温益气升阳药配大量风药,以发越内外之郁火,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治疗脾胃气虚,湿邪内困诸证,采用益气利湿药配合风药,以化解内外之湿邪,代表方剂升阳除湿汤。  相似文献   

18.
风药的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天溥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10):604-604
风药是指具有疏风发散功能的一类药,其性多辛,轻清上升,向外趋表,具有升、托、发、散、化、达、窜、通等作用。临床运用较广,用之得当,常能收意外之良效,现就其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特点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吴娇  吴煜 《环球中医药》2024,(4):641-644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脾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痰瘀互结是其发病和进展的关键机制。风药不仅有“治风”之用,还具有“如风”之性,具有“升、散、透、窜、燥、动”等特点,其临床运用广泛,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可升脾胃清阳、醒脾燥湿,助健脾养胃药物使其补而不滞;可化痰浊瘀血,搜剔全身上下皮里膜外痰瘀之邪;可走窜透达,破伏至骨骼机窍的癌瘤毒邪;可引药入脑,直至肿瘤病所达抗肿瘤之效。本文就结直肠癌“虚—痰—瘀”的关键病机,探讨风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杨克勤 《光明中医》2012,27(6):1081-1083
风药是指味薄气轻、药性升浮,具有发散表邪、宣通表气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邪一类的药物,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特性.其在脑病的治疗中同样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文章以脑病常见病机风、火、痰、虚、瘀为切入点,对风药在临床治疗脑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