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β-环糊精修饰的壳聚糖(CDCS)和二茂铁修饰的聚乙二醇(FcPEG)为构筑单元,以β-环糊精和二茂铁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为驱动 ,构筑了水溶性的超分子聚合物CDCS-FcPEG。在此基础上,加入α-环糊精(α-CD),通过其对聚乙二醇的穿环络合诱导结晶作用,制备 了壳聚糖基水凝胶。使用核磁(1H-NMR)、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循环伏安法(CV)等手段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超分子聚合物CDCS-FcPEG与共价键连接的传统聚合物一样可以和α-CD形成凝胶。  相似文献   

2.
手性溶剂诱导非手性物质产生手性是目前合成手性物质的主流方法之一。与传统的手性物质合成方法相比,手性溶剂诱导法不仅避免了使用昂贵的手性试剂,还能扩大合成手性物质的结构范围,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目前,手性溶剂诱导方法适用范围已经涵盖了有机小分子、低聚物和聚合物体系。本文主要对手性溶剂诱导方法发展的历史背景,手性溶剂诱导小分子及低聚物的手性,手性溶剂诱导非手性聚合物产生超分子手性,主要包括π-共轭聚合物和σ-共轭聚合物这几个方面展开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超分子液晶结合了超分子化学和液晶两者的特点,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简述超分子化学和超分子液晶概念的基础上,对非共价键结合包括氢键型、离子型和金属络合型的超分子液晶结构和研究现状作了简介,并对超分子液晶常用的表征方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迅速发展,聚合物由于其分子固有的纳米尺度结构,无论作为纳米器件或在模板应用方面都受到广泛瞩目.在微纳领域的应用中,特定受限环境下,结晶聚合物的结晶行为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均聚物(及无规共聚物)和半晶型嵌段聚合物两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聚合物受限结晶领域的研究进展.对于均聚物和无规共聚物,人们主要关注其在薄膜、超薄膜条件下的受限结晶性能,关注点为随着膜厚减小而引入的空间效应和界面效应对聚合物结晶性能的影响.而对于半晶型嵌段共聚物受限结晶的研究则多从本体出发,来研究纳米相分离与结晶的竞争过程、纳米相分离区域对于可结晶嵌段结晶生长的几何限制(空间效应)以及嵌段连接点(结晶嵌段的末端)对于结晶嵌段结晶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罗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罗红霉素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特异性吸附实验研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特性。结果 通过静态平衡吸附法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动力学以及该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特性,通过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结合特性,经计算聚合物的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和平衡离解常数(Kd)分别为90.3 mg·g-1和1.35 mg·mL-1。结论 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有形状、大小以及识别位点都与模板分子相匹配的空穴,即具有印迹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端基为异氰酸酯基团的聚氨酯预聚物为基体与端基为氨基的2-脲-4[H]-嘧啶酮(UPy)反应合成了线性超分子聚氨酯(HP1400-UPy),同时将端氨基聚醚T5000与端基为异氰酸酯基团的UPy反应获得T5000 UPy,然后将HP1400 UPy和T5000 UPy以不同配比共混制得一系列超分子网状结构聚氨酯。利用FT-IR、1H-NMR、TGA、DMA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该聚氨酯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5000-UPy的加入对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却能使其断裂强度与断裂伸长率有较大的提高,且T5000-UPy量少时提高更为显著。随着T5000-UPy的加入量增加,生成的超分子网状结构聚氨酯交联密度增大,链段运动难度增加,内耗减少,储能模量增大,从玻璃态向高弹态转变的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7.
长春碱分子印迹聚合物中模板分子的抽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从长春碱(VLB)分子印迹聚合物中抽提模板分子的合适条件.方法 将制备的VLB分子印迹聚合物填充于固相萃取小柱中,依次用不同比例的甲醇-冰醋酸溶剂洗脱,测定洗脱液中模板分子VLB的含量,计算回收率.结果 采用分子印迹聚合物最常用的抽提溶剂甲醇-冰醋酸(9∶1,v/v)抽提聚合物,模板分子VLB的回收率为91.71%,但由于VLB洗脱不完全,存在"模板渗漏";而用甲醇-冰醋酸(6∶4,v/v)为溶剂抽提聚合物,不仅能减少抽提次数及溶剂用量,而且模板分子VLB的回收率能提高到98.03%.抽提后的聚合物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作用能特异性地吸附模板分子VLB,而对VLB的结构类似物长春新碱没有选择性.结论 用甲醇-冰醋酸(6∶4,v/v为溶剂抽提聚合物,模板分子洗脱完全,聚合物性质稳定,对模板分子VLB表现出高度的选择性和特殊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乙酸镍和2,2′-联吡啶配合物为模板、4-乙烯吡啶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具有类似金属螯合抗体结合位点的金属配合物印迹聚合物,系统研究了金属离子对模板聚合物选择性结合2,2′-联吡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N i(Ⅱ)-2,2′-联吡啶配合物有选择性识别能力。采用Scatchard模型评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结合特性,得到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Kd1=0.082 mm o l/L,表观最大结合量Qm ax1=82.2μm o l/g,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Kd2=0.400 mm o l/L,Qm ax2=91.3μm o l/g。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分子印迹原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特性,以及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对映体拆分、人工抗体、模拟酶、以及分子器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力学性能取决于单个分子链的力学性质和分子链聚集形态。综述了通过分子模拟研究高度取向的液晶高分子纤维的微观力学行为,从微观角度揭示聚合物力学性能的本质,解释其力学破坏的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导电聚合物/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是开发同时具有电、磁性能的功能材料的最佳选择之一,是制备电磁屏蔽材料,电磁波吸收剂等功能材料的重要途径。导电聚合物与磁性纳米粒子复合,既可实现电、磁性能的复合,又可通过调节各组元的组成和结构实现对材料电、磁性能的调节。对目前导电聚合物/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原理、方法,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控制,材料的性能与应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聚乙二醇化壳聚糖制备、评价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乙二醇(PEG)化壳聚糖是一类新型功能性聚合物,较未修饰的壳聚糖而言,PEG化壳聚糖在水溶液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均明显提高,同时聚合物的细胞毒性降低,生物相容性得以改善。本文将对PEG化壳聚糖的化学合成、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对目前医用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状况分化学合成,天然和生物技术合成三类作了综述。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及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就医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对聚苯胺、聚吡啶等共轭聚合物与非导电聚合物材料的复合体系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综述。不同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在结构和性能上各有特点。一般共轭聚合物与非导电高分子材料相容性差、尤其是低极性高分了。  相似文献   

15.
手性聚合物在手性识别与传感、手性开关、不对称催化和生物医药领域有着重要作用。圆偏振光作为一种手性物理源,由于来源简单易取,操作方便,已经被用于诱导构建非手性聚合物的手性结构。在已报道的例子中,圆偏振光诱导主链和侧链聚合物的手性机理完全不同。本综述主要讨论了在膜和溶液聚集体状态下,非手性侧链型偶氮聚合物的光诱导超分子手性和主链共轭聚合物的光诱导轴手性,并讨论了圆偏振光的偏振状态和入射光波长对聚合物手性的影响,归纳总结了已取得的研究进展和作用机制,并对圆偏振光的应用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由1,3-双(氨基酸丙酯盐酸盐)-5-氟尿嘧啶与双(2-氯乙基)氨基磷酰二氯在DMF中反应得到十种含氨基酸、氮芥和5-氟尿嘧啶啶三组分的聚合物。通过核磁、红外和紫外以及元素分析测定了聚合物的结构。试验了聚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两个系列的全芳香族共聚酯类热致液晶。对所得聚合物作了红外,偏光显微镜及差热分析,并测定了各聚合物的熔融指数。结果显示,所制备的聚合物为热致向列型液晶聚合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2-氰乙基甲基二氯硅烷的水解合成了聚-(2-羧乙基甲基硅氧烷)及其钠墁,并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表征其结构,测定了聚合物的物性粘度,研究了2-氰基甲基二氯硅氧烷水解产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伴有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 receptor inhibitor,ARB)治疗后有无醛固酮(aldosterone,Ald)逃逸现象及其与LVH的关系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95例伴有LVH EH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48例)和厄贝沙坦组(47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时血浆AngⅡ、Ald的活性,并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横径变化情况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治疗后2组血压均明显下降,比较两组的血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依那普利组治疗1、3、6 个月后血AngⅡ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6 个月后与1 个月比较AngⅡ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Ald治疗1个月后下降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6 个月后则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厄贝沙坦组血AngⅡ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6 个月时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Ald 治疗后1、3、6个月浓度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依那普利组、厄贝沙坦组均能逆转LVH。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 <0.05,组间P >0.05)。2组部分患者血浆Ald水平在初期下降,在治疗3个月以后,血浆中Ald水平再度升高且高于治疗前水平即Ald逃逸,治疗6月后依那普利组有19例,厄贝沙坦组2例。有逃逸现象的患者LVH逆转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ACEI或ARB治疗EH患者过程中存在Ald逃逸现象,且该部分患者LVH逆转差,临床工作中应尽早发现并积极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