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移植术前MSCT血管造影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肝移植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7例拟行肝移植术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多期扫描。分别于肝动脉期和门脉期进行血管 3D成像 ,重建方法包括MPR、SSD、VR系列图像显示。统计肝动脉期和门脉期各主要相关血管及其分支的显示率 ,并比较各 3D重建方法的优劣。结果 :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腹腔干及其分支 ,SSD和VR对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 85 .9%和 64 .9%。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 ,VR优于SSD。利用MPR能准确测量有门脉高压影像表现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门静脉系统管径 ,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肝脏MSCTA双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肝脏供血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以VR血管成像最佳 ,MPR可提供必要的数据补充 ,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有关肝动脉和门静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戴旭  徐克  程颖  赵宁  王强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1176-1180
目的 评价肝动脉、门静脉双期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肝移植肝门血管重建术式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拟行肝移植的受者进行肝动脉及门静脉双期3DCTA,根据术前3DCTA所显示的肝门血管情况,初步计划术中肝门血管重建方案,最后与实际手术情况相比较。结果 25例肝移植受者中15例为正常肝动脉解剖;10例有肝动脉解剖变异,占40%,其中以替代肝右、替代肝左、副肝左和副肝右动脉血管变异出现的情况居多。变异组中1例经DSA间接门静脉造影证实为门静脉海绵样变而放弃肝移植手术。其余24例接受肝移植手术的受者中,1例合并脾动脉瘤,术中行脾动脉结扎脾切除术;1例腹腔干起始部狭窄,3例经术前CT测量发现受者肝脏主要供养动脉直径〈3mm,上述4例患者接受肝-主动脉间移植架桥血管重建供肝血供。1例有门静脉主干内血栓形成,术中门脉取血栓术后行标准门脉吻合。经DSA及手术证实,3DCTA对肝门区血管诊断符合率达100.0%;术前根据CTA预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术中实施方案相比,符合率正常肝动脉解剖组可达93.3%(14/15例),肝动脉变异组可达77.8%(7/9例)。结论 3DCTA能准确评价肝门区血管的变异和病变情况,对于术前准确合理地预制定肝门重建方案及术中准确快速地进行肝门血管吻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对65例肝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65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了DSA检查,将65例DSA结果与CT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65例肝癌患者中,47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因其成像质量高,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但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于原发性肝癌显示肿瘤血管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笔者对53例原发性肝癌的CT血管成像进行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颅内动脉成像,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造影共检出动脉瘤43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40个,漏检3个,未检出3个均为颅内(1个为多发)微小动脉瘤,敏感性为93.0%.常规CTA检出动脉瘤36个,漏检7个,未检出中4个为颈内动脉入颅段(床突下)动脉瘤,3个为微小动脉瘤,敏感性为83.7%.结论: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对靠近颈内动脉入颅段(床突下)的动脉瘤检出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和DSA检查,比较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和肿瘤的供血来源,MSCT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其中,12例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 54例肝癌患者MSCT发现病灶225个,门静脉瘤栓10例,动静脉瘘14例;DSA发现病灶216个,门静脉瘤栓形成8例,动静脉瘘18例;MSCT和DSA二者比较,MSCT对肿瘤的数目的显示率略高于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最佳延迟扫描时间是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观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椎动脉走行及其毗邻关系复杂,椎动脉狭窄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关系密切。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及其毗邻关系。本文简要介绍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技术、方法、临床价值,并与其它血管造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底脑膜瘤手术入路及术式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40例颅底脑膜瘤患者术前行MSCTA检查,利用三维重建图像模拟手术操作,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对照.结果 通过MSCTA模拟操作后40例患者皆合理的设计和选择了手术入路和术式,术中所见与模拟操作所遇情况高度一致,有效地避免了颅内重要血管及神经功能区的损伤,其中MSCTA显示4例颅内重要动脉明显阻碍手术操作窗而改变了常规入路途径,6例跨区生长瘤体单纯入路由于入路远侧瘤体暴露困难而改为联合扩大术式,4例瘤体侵及视神经、脑干走行区或包裹颅内重要动脉提示全切风险大而术前早期制订了次全切手术方案及放疗计划.结论 通过MSCTA模拟手术操作对指导颅底脑膜瘤临床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及术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与64层肝动脉CTA的最佳延迟时间及最佳成像方法,以及16层CT与64层CT肝动脉血管成像延迟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腹部增强扫描患者371例,随机分为9组,1~4组按照不同延迟时间(20、25、27、30s)在16层CT机上完成;5~9组按照不同延迟时间(23、25、27、30、32s),在64层CT机上完成。在相应后处理工作站行MIP及VR,分析肝动脉显示情况。结果:16及64层肝动脉CTA最佳延迟时间分别为25,27s。MIP及VR显示2级肝动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3,4级肝动脉的显示MIP优于VR;16层CT 25s组与64层CT 27s组肝动脉显示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肝动脉MSCTA的延迟时间适合临床应用,且MIP、VR应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判断肝癌寄生供血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寄生供血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DSA证实存在寄生供血的肝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比较分析不同MSCTA重建方式在显示肝癌寄生供血方面与DSA的符合率。分析存在肝癌寄生供血病例的MSCTA特征。结果DSA显示寄生动脉50支,MSCTA显示寄生动脉40支,阳性率80%。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两种重建方式结合能达到最佳显示效果。存在寄生动脉供血的病灶均位于肝脏边缘,长径平均为6.9cm。结论MSCTA在显示肝癌寄生供血方面与DSA有较高的符合率,可应用于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以及肝移植术前的评价。肝癌病灶解剖部位临近裸区和悬韧带,以及病灶巨大对临近器官的直接侵犯、粘连可能是寄生动脉供血形成的主要原因;反复的TACE治疗和随之发生的肝动脉侧支供血减少也是寄生动脉供血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肝细胞癌的双时相螺旋CT扫描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描述肝细胞癌的双时相螺旋CT的特征,评价其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9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了双时相螺旋CT扫描。记录病变增强形态、特征,并与病理和血管造影对照。由两位放射科医生以双盲法观察诊断。结果:74%的肝细胞癌在动脉期呈高密度,76%在门静脉期呈低密度。10例门静脉期等密度的病灶在动脉期均呈高密度。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肝细胞癌的检出率为91%和81%。结论:双时相螺旋CT能显示肝细胞癌的增强特点,并提高病变检出率。可在肝细胞癌的检查中作为常规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检查对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情况以及肿瘤手术可切除性进行前瞻性评价,以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1例胰腺癌进行术前MSCTA检查,以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技术结合横断面图像显示胰腺癌及其胰腺周围血管,根据胰腺癌对周围血管的侵犯情况作出能否切除的术前评价。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和分析,评价MSCTA在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3例胰腺癌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11例术前MSCTA认为可切除,实际术中切除9例,MSCTA评估可切除准确度为82%;另22例术前MSCTA评估为不可切除,实际手术无法切除21,MSCTA评估不可切除准确度为95%。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Kappa值为0.79,提示MSCTA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 MSCTA术前评价胰腺癌及其周围血管侵犯程度具有相当高的正确性,对于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在外生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外生性肝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的CT表现。结果:7例外生性肝癌与肝脏相连,3例有明显蒂部,2例肝右叶外生性肝癌向下至右侧盆腔内,6例其内可见CT“密度更低区”,3例压迫胃体及胃窦。螺旋CT肝动脉期6例肿瘤内可见不规则纡曲强化血管影。5例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2例门静脉期部分肿瘤组织强化,密度增高。结论:螺旋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电子束CT流动检查评价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电子束CT(EBCT)流动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癌的时间-密度曲线特点与因供和病理的对应关系,以期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 31例肝脏肿块者均行EBCT流动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80 ̄100ml,速度为6 ̄8ml/s,病灶区扫描6层,每层扫描13次,需时120秒。画出时间-密度曲线及测量各参数值。结果 31例肝癌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强。小于5cm的肝癌与大于5cm肝癌和弥漫型肝癌其增强类型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右膈下动脉供血的CT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肝细胞癌 (HCC)右膈下动脉 (RIPA)供血的CT表现。方法 选择做过螺旋CT检查及血管造影的HCC患者共 195例 ,发现其中 15例由RIPA供血 ,测定CT动脉期图像上这 15例的RIPA、左膈下动脉、HCC的大小 ,记录RIPA的起源及HCC的位置 ,并与血管造影图像对照。结果全部病例RIPA在CT图像上于右侧膈肌脚呈高密度影 ,11例见到其起源 ,RIPA直径达 (3 1±1 1)mm ,比左膈下动脉 [(1 3± 0 4 )mm]要宽 (t=6 17,P <0 0 5 )。HCC全部位于肝右叶 ,平均直径为 (4 8± 1 3)cm。结论 CT上显示出RIPA非对称性扩大 ,直径超过 2 5mm者 ,应提示有RIPA供血到HCC。  相似文献   

16.
肝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期相设置与优化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索多层螺旋CT在肝脏CT血管成像 (CTA)中的最佳期相设置条件。方法参照时间 密度曲线 ,选择门脉与肝实质密度差最大的时间段 (40s)进行门脉系统血管的检查 ,并同时行传统肝脏动脉期 (2 0s)与门脉期 (65s)检查。采用此期相设置对 2 0例志愿者进行肝脏CTA检查 ,并将 40s所得图像与 65s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在注射对比剂后 40s门静脉血管与肝实质CT值差为 66 96HU ,而 65s时二者差值为 39 58HU。统计显示 40s时门静脉与肝实质密度差明显大于65s的图像 (F =7 91 2 ,P <0 .0 1 )。结论 门脉系统CTA以注射对比剂 40s较传统 65s期相设置所获图像为优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3期扫描在诊断小肝癌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检验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3期扫描(triple-phase helical CT,THCT)在小肝癌(SHC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分析100例SHCC患者的CT图像。采用高质量扫描模式,扫描参数为:层厚5mm,螺距3;增强3期扫描(以下简称3期扫描(分别为平扫、注射对比剂后20-25s动脉期扫描、45-50s门静脉期扫描、3min延迟期扫描,120kV,270-300mA。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ml/s(剂量为1.2-1.5ml/kg)。通过放射科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医学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分析SHCC的CT图像,确定肿瘤强化特点。分析SHCC强化特点与其组织学分类和分级间的关系。统计学分析CMH 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SHCC在3期扫描上81例为典型表现,即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低密度或等密度;19例为非典型表现。SHCC3期扫描检出率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X^2值为211.953,P=0.001),以延迟期检出率最高。SHCC中以梁型较多,与其他分类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604)。SHCC在病理组织分级上差异无显著意义(X^2值为2.133,P=0.144)。结论:大多数的SHCC在3期扫描上呈典型表现。SHCC定性诊断主要靠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延迟期检出率最高,薄层THCT扫描能提高SHCC检出率,综合3期扫描的表现可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周围血管成像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例临床怀疑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 ,均行上肢或下肢动脉或静脉CT血管造影。动脉系统疾病经肘前静脉以 3ml/s流率注入 10 0ml对比剂 ,延迟 2 5~40s后扫描 ;静脉性疾病经足背静脉或手背静脉以 1ml/s流率注入 5 0ml对比剂 ,延迟时间为 60~ 70s。扫描条件为层厚3 .2mm ,重建间隔 1.6mm ,螺距 1.2 5。结果 :动脉系统疾病 10例 ,狭窄或闭塞性疾病 9例 ,其中 1例合并动脉瘤 ,1例传统血管造影均不能插管操作 ,1例动脉瘤MRA以及传统血管造影均没有做出正确诊断 ;1例为正常下肢动脉。静脉系统疾病 3例 ,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 2例 ,上肢多发性静脉瘤 1例 ,经传统血管造影证实。结论 :应用MSCT诊断周围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对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后的螺旋CT表现,评价CT征象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经超声引导下行微波凝固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22例、共26个病灶的螺旋CT征象。结果 21个病灶肝动、门脉双期病灶内和边缘部均未见强化。7个病灶肝动脉期病灶周围的肝组织见斑片状轻度至明显的强化。5个病灶肝动脉期病灶内或病灶边缘部见结节样强化。结论 螺旋CT的双期增强扫描可以准确地判断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治疗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当双期扫描病灶内无强化时,说明病灶无肿瘤残留;当动脉期病灶周围肝组织出现斑片状轻度至明显强化时,属于微波凝固治疗后的正常反应;当动脉期病灶内或病灶边缘部出现结节样强化时,说明病灶内肿瘤有残留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