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儿童下肢手术应用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符合学龄儿童生理特征的个体充气压力。方法:将120例下肢择期手术儿童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个体充气压力,即以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cm)的0.7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kPa);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26.6~33.2kPa),观察止血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止血效果均满意,而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05)。结论:以下肢缚扎止血带处周径(cm)的0.7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kPa)是儿童下肢手术时适宜的充气压力。  相似文献   

2.
下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的 :比较下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时两种不同充气压力的止血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情况 ,以找出适宜的个体充气压力。方法 :将 2 0 0例下肢择期手术成年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0 0例。试验组采用个体充气压力 ,即以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cm )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 (kPa) ;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 ( 5 3 .2kPa~79 .8kPa) ,观察止血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止血效果均满意 ,而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 (P <0 .0 0 5 )。结论 :以下肢缚扎止血带处周径 (cm )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 (kPa)是下肢手术时适宜的充气压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借助超声技术可以提供实时图像的特点,探讨小儿下肢止血带最适宜充气压力.方法:将100例行下肢手术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在超声图像指导下向止血带气囊内充气,以腘动脉搏动消失、血流阻断为标准;对照组以缚扎止血带处患肢周径的0.7作为气囊充气压力值.比较两组止血带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结果:两组止血带效果均满意,实验组气囊充气压力低于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技术用于小儿下肢气囊止血带最适充气压力的判断,方法科学,效果满意,副损伤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气囊止血带阻断下肢血流压力值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适宜的个体充气压力。方法选择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按站立时右大腿围分为S组(<45cm)、M组(45~60cm)、L组(>60cm),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仪分别测定右腘动脉血流100%和50%阻断时的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以下肢周径和测定值为依据确定手术时充气压力,以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cm)作为个体充气压力(kPa)值,最大值≤50kPa。用上述方法应用于下肢手术700例,观察术中创面的止血效果和术后止血带损伤发生情况。结果30例右侧腘动脉血流100%和50%阻断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参考值分别为:S组(35.70±3.16)kPa和(18.90±2.77)kPa,M组(34.40±2.72)kPa和(19.10±2.18)kPa,L组(39.60±1.90)kPa和(22.90±3.21)kPa,各组阻断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手术应用700例,止血效果达优690例,良10例,术后均无止血带损伤。结论以下肢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cm)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参考值(kPa),是下肢手术适宜的个体充气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血氧监测仪脉氧波形设定充气压力,探讨儿童下肢手术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止血效果及副损伤。方法儿童下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试验组根据脉氧波形调整充气压力,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26.0~33.3kPa),记录充气压力,观察止血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充气压力、副损伤发生率<对照组(P<0.0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止血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血氧监测仪脉氧波形调整下肢止血带充气压力不仅达到止血效果,而且明显减少了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下肢手术应用气囊止血带止血充气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下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适宜充气压力.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的气囊充气压力根据患者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确定;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中止血效果均满意,但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为10%,明显高于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手术时,采用个体充气压力更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幼儿上肢术中止血带安全、有效的压力值。方法检测56例幼儿指动脉搏动消失时上肢止血带压力、最低上肢止血带压力,在此基础上探索达到最低稳定止血效果的压力范围,观察年龄、性别等对上肢止血带有效压力的影响,并观察可能的止血带损伤。结果最低止血压力为20 k Pa但术中止血效果不稳定。男、女幼儿及各年龄段指动脉搏动消失时止血带压力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稳定止血效果的压力值为21 k Pa,3~4周岁、2~3周岁与10月~2周岁幼儿组达到稳定止血时止血带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儿安全、有效的上肢止血压力为22~25 k Pa。  相似文献   

8.
下肢手术应用气囊止血带止血充气压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下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适宜充气压力。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的气囊充气压力根据患者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确定;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中止血效果均满意,但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为10%,明显高于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手术时,采用个体充气压力更适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两种不同充气压力的止血带在下肢手术中的运用,探讨下肢手术使用空气止血带的适宜压力.[方法]将60例下肢骨科手术使用空气止血带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止血带压力为0.08 Mpa,实验组止血带压力为病人本人右上肢收缩压0.04 Mpa.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中的止血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手术中的止血效果、手术时间、止血带充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叉(P>0.05);实验组未发生止血带副损伤,时照组发生4例.[结论]空气止血带的压力应因病人血压而异,一般高于病人右上肢收缩压 0.04MPa,即可达到压迫下肢动脉止血的效果,并且能有效减少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应用止血带最适充气压力。 方法:选取10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按照右上臂周径分为A组(<25cm),B组(25-30cm)和C组(>30cm),采用彩色多普通超声血流显像仪检测右肱动脉100%阻断时气囊止血带的充气压力。将100例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传统压力充气值(33.33-40.00KPa)充气阻断手术视野血流,实验组按照上肢周径大小选择与志愿者相同的压力值,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中止血效果和肢体损伤情况。 结果: 100例志愿者右侧肱动脉血流基本阻断是气囊止血带压力分别为A组(19.17?1.95)kPa,B组(21.18?2.08) kPa,C组(27.43?1.13)kPa,各组阻断压力差距有统计学意义,手术中应用100例中,A组30例,B组30例,C组40例,实验组止血效果优48例,良2例,术后均未肢体损伤情况,对照组止血效果优42例,良6例,差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肢体周径大小选择相应的充气压力值较传统的气囊止血方法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判断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止血带充气压力的效果。方法 2011年6月—2013年6月实施下肢手术且使用止血带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依据超声技术判断止血带的最佳压力,对照组采用常规充气压力。比较两组患者入室(T1),麻醉结束后(T2)、充气60 min(T3),松止血带即刻(T4),松止血带10 min(T5)5个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动脉血气、乳酸脱氢酶、乳酸含量,记录两组患者在使用止血带过程中发生烦躁不安和疼痛的程度,评价止血带止血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止血带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充气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T5时刻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心率显著减慢,与T1时刻相比,试验组患者T5时刻乳酸脱氢酶和乳酸显著增高。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止血效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使用止血带过程中疼痛评分,烦躁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结论老年患者使用超声指导设置气囊压力的方法,能够稳定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止血带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使用止血带的不适感,提高围术期护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王晓宁  施莺莺  严彬  黄晓红  陈焱 《护理研究》2012,26(16):1453-1455
[目的]探讨个体化参数设置下肢空气止血带充气压力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219例手术时间在2h以内使用止血带的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固定参数加压法,压力恒定为2倍病人上臂动脉收缩压;个体化组采用个体化加压法,将血氧饱和度感光探头夹在患肢脚趾上,边充气边观察血氧监测仪中的动脉波形,一但动脉波形消失成直线,立即停止充气,并将止血带此时的压力锁定;两组均1h放1次止血带,10min再灌注。[结果]个体化组充气压力为201.03mmHg±21.10mmHg,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40.43mmHg±34.78mmHg(P<0.01);病人术后主诉止血带压迫部位疼痛和皮肤损伤发生率个体化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个体化组低于常规组(P<0.05);手术时间超过1h时创面渗血个体化组较常规组严重(P<0.01)。[结论]采用血氧监测个体化设定下肢充气止血带压力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短时间手术止血效果满意,但不适合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解决气囊止血带充气不能控制合适压力引起的手术野出血,术后肢体麻木和血栓形成.方法 选择在行四肢手术的病人2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止血带,观察组采用多普勒止血带,比较两组的止血效果.结果 观察组病人术后肢体麻木、血栓形成发生例数明显减少,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多普勒止血带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止血带存在的多种弊端,减少了病人术后肢体麻木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下肢手术中设定空气止血带个体化充气压力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个体化参数设置下肢空气止血带充气压力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219例手术时间在2h以内使用止血带的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固定参数加压法,压力恒定为2倍病人上臂动脉收缩压;个体化组采用个体化加压法,将血氧饱和度感光探头夹在患肢脚趾上,边充气边观察血氧监测仪中的动脉波形,一但动脉波形消失成直线,立即停止充气,并将止血带此时的压力锁定;两组均1h放i次止血带,10mn再灌注。[结果]个体化组充气压力为201.03mmHg±21.10mmHg,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40.43mmHg±34.78mmHg(P〈0.01);病人术后主诉止血带压迫部位疼痛和皮肤损伤发生率个体化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个体化组低于常规组(P〈0.05);手术时间超过lh时创面渗血个体化组较常规组严重(P〈0.01)。[结论]采用血氧监测个体化设定下肢充气止血带压力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短时间手术止血效果满意,但不适合于手术时间较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刘延锦  侯晓旭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36-1738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四肢手术气压止血带压力的相关因素,为确立较为安全、有效的止血带压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6月接受四肢手术的小儿患者122例,测量患儿肢体周长、收缩压,采用血氧监护仪监测肢体末梢血氧饱和度的方法来判断止血效果,并记录阻断肢体动脉血流的最低压力,分析性别、年龄、收缩压及周长对止血带压力的影响及关系。结果小儿止血带压力与收缩压、肢体周长、年龄呈正相关。用四肢周长预测气压止血带压力,与实际需要压力值最接近,上肢止血带压力与肢体周长的关系:Y=8.116+0.830 X2(Y=止血带压力;X2:肢体周长);下肢止血带压力与肢体周长的关系:Y=0.793+1.078 X2(Y=止血带压力;X2:肢体周长)。结论根据小儿四肢周长计算小儿四肢手术中充气止血带最低有效压力,与实际需要压力最接近,使止血带的使用符合个体生理,避免了盲目加压所致并发症的发生。此方法无创伤,操作简捷,不受条件限制,在各种医疗条件下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急诊处理与手术方法。方法:本组患者共37例,门(急)诊根据外伤史及体征确诊26例,其中7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4例经血管造影确诊。接诊后行气囊止血带止血12例,肱动脉损伤压迫腋窝及上臂止血点2例,股动脉损伤压迫腹股沟处止血点4例。以无菌纱布块加压包扎止血3例。对闭合性损伤暂不行止血带止血。所有患者经手术探查均证实为大血管损伤。3例一期行截肢术,其余行血管修复手术。股动脉损伤或伴股静脉损伤5例均行股动静脉修复,腘动脉损伤或伴静脉损伤10例均行腘动脉修复,修复腘静脉4例,胫前后动静脉损伤仅修复动脉。肱动静脉损伤均行肱动脉修复,桡动静脉损伤8例均行桡动脉修复。结果:门诊确诊率70%。气囊止血带使用率在开放性损伤病例中达39%。动静脉损伤(受伤至通血)时间:〈6h15例,6~8h11例,9~12h4例,〉12h3例。未通血4例。术后72h内共5例患者出现血管危象,行局部烤灯照射,热敷后2例消除,3例探查改行静脉移植修复后血供恢复。7例术后2~3周复查超声多普勒探测均提示血流正常。随访6~12个月,均未见肢体缺血表现,远端动脉搏动良好。6例遗留缺血性肌挛缩,4例截肢,截肢率11%。结论:四肢血管损伤的救治原则是早期快速诊断,早期正确止血,早期修复血管,早期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约束带辅助下肢制动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脑血管造影患者,按造影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术后指导患者下肢制动12h、静卧24h,局部沙袋固定加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约束带辅助下肢制动。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穿刺部位淤血、血肿及腰背酸痛、肢体麻木、排尿困难、失眠等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约束带辅助下肢制动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