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2年疗效.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09年4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500例996只近视眼进行LASIK治疗,按术前预矫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1.50~-6.00 D,Ⅱ组:-6.10~-10.00 D,Ⅲ组:-10.10~-14.00 D,术后随访2年.结果 术后2年,Ⅰ组:裸眼视力≥0.5和≥1.0分别为100%和96.03%,术后屈光度±0.50 D、±1.00 D以内者分别占87.03%和94.98%,术后散光±1.00 D以内者占97.91%.Ⅱ组:裸眼视力≥0.5和≥1.0分别为100%和84.12%,术后屈光度±0.50 D、±1.00 D以内者分别占83.89%和91.00%,术后散光±1.00 D以内者占94.79%.Ⅲ组:裸眼视力≥0.5和≥1.0分别为89.58%和75.00%,术后屈光度±0.50 D、±1.00 D以内者分别占64.58%和76.04%,术后散光±1.00 D以内者占87.50%.结论 采用LASIK治疗近视具有良好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3年来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对286例双眼或单眼屈光度在-0.50~-24.50D(等值球镜)的近视行LASIK手术治疗。术前按屈光度高低分3组:Ⅰ组近视程度-6.00D以内,Ⅱ组-6.12~-10.00D,Ⅲ组-10.00D以上。术前各组平均裸眼视力为:Ⅰ组0.2±0.08,Ⅱ组0.15±0.06,Ⅲ组0.08±0.06。术前各组平均屈光度分别为:Ⅰ组(-3.25±1.05)D,Ⅱ组(-7.32±1.15)D,Ⅲ组(-15.26±2.54)D。术后随访3年以上。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在1~6月内趋于稳定,术后3年3组平均裸眼视力为:Ⅰ组1.12±0.18,Ⅱ组0.95±0.18,Ⅲ组0.70±0.15,均远大于术前平均裸眼视力。3组平均屈光度3年后在±1.00D以内者依次为100.00%、93.64%和82.25%。结论LASIK治疗近视效果理想,其预测性稳定性较好,但术前严格筛选病例、熟练手术操作及积极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3  
Lian J  Zhou D  Ye W  Wang K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87-29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在治疗近视眼中的作用。方法 将678例(928只眼)近视眼患者(-2.00 ̄-20.00D)分为3组:I组为-2.00 ̄-6.00D、Ⅱ组为-6.10 ̄-10.00D及Ⅲ组为-10.10 ̄-20.00D,均采用LASIK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年(6 ̄18个月),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组:术后1年时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24±0.50D,屈光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眼压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50-15.00D近视散光102例(198眼),每例按1眼参与分析,按预矫正等值球镜屈光度分为2组,Ⅰ组-1.50~6.00D56眼,Ⅱ组-6.25—15.0D42眼,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术前及术后1月眼压,并分析术后眼压变化的因素。结果两组术后1月眼压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随访1月以上显示高度组眼压降低幅度明显高于低中度组(P<0.05)。结论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LASIK术后眼压值要进行修正,尤其在诊断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时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央角膜厚度和眼压对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LASIK对96例166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术前中央角膜厚度(cornealthickness,CT)与术前眼压(intraocular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80年代出现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引起屈光手术的一场革命。1992年Buratto等将准分子激光机和微型角膜成形刀两套设备结合起来,提出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被认为是一项最合理、最有研究前景的屈光性角膜手术。现将我院自1998年2~11月术后随访3mo以上资料完整的70例137眼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按屈光手术常规适应症选择病人。年龄18~43a,平均2935±668a。男33例,女36例。双眼67例,单眼3例。术前平均视力006±002,最佳矫正视力02~15,平均06±025。术前屈光度为-250~24.00D,平均-1036…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厚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Li L  Xie LM  Yang B  Deng Y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19
目的探讨如何更准确设定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中手术切削量,分析LASIK术后屈光度数回退的原因。方法对650例(1275只眼)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1周,1、3、6及12个月追踪观察角膜厚度及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通过术中角膜测厚发现准分子激光机显示的角膜切削深度与实际角膜切削深度平均相差(32.15士7.23)μm。角膜中央厚度变化在术后6个月以后趋于稳定。屈光度数回退量与年龄、角膜床厚度呈负相关,与术前屈光度呈正相关。结论LASIK术后角膜厚度和屈光状态的稳定需6个月时间,年龄是影响LASIK术后屈光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掌握术中的实际切削深度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术后五年疗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而其远期疗效(5年或更长)少有文献报道。笔者对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LASIK术后5年以上患者进行随诊观察,评价LASIK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近视远期疗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 4~ 5年后的疗效。方法 对 44 9例 (889眼 )屈光度分布在 -0 75D~ -2 1 0 0D的近视及 -0 5 0D~ 5 5 0D的近视散光患者进行了 4~ 5年的LASIK术后跟踪观察。结果 术后 4年时 ,93 5 %的屈光度在± 1 0 0D之间 ,92 2 %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 ,其中 89 2 %达 1 0。欠矫 68眼 ,欠矫率为 7 7%。术中术后少见严重影响视功能的并发症。结论 LASIK手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相似文献   

11.
影响薄瓣LASIK治疗近视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角膜切削深度、术前角膜厚度、切削比、[压等因素对薄角膜瓣LASIK治疗近视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薄角膜瓣LASIK对379例746只近视[进行治疗。根据术中角膜切削深度与术前角膜厚度(即角膜切削比)比值分成三组,观察术后裸[视力与角膜切削比值、术前角膜厚度、[压等因素之间关系。结果术后裸[视力4.5~5.2,平均4.99±0.11,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术后裸[视力与角膜切削比间进行相关分析提示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负相关(r=-0.435,P=0.000);与术前[压之间存在负相关(r=-0.101,P=0.006),与术前角膜厚度之间无相关性(r=0.032,P=0.385)。结论薄角膜瓣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合矫正高度或超高度近视,但对此类病人适度控制角膜切削深度减少切削比,剩余屈光度日后配戴低度[镜矫正,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屈光回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张学玲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229-123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眼压测量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100例(2200眼)近视患者行LASIK并随访1a,记录手术前后的眼压值(非接触眼压测量)。结果:LAISK术后3,6,12mo的眼压值,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结论: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低于术前。角膜切削深度量的大小是影响术后眼压高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眼压近视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伴有高眼压和早期青光眼的近视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眼压21~25mmHg(平均21.8mmHg±0.84mmHg,1kPa=7.5mmHg)的33例(48眼)近视患者接受了LASIK手术。术前平均等值屈光不正度为-5.87DS±2.37DS,平均角膜中央厚度577.3μm±32.4μm,裸眼视力0.04~0.4。其中视野正常44眼,生理盲点扩大4眼,30眼C/D≥0.6,视盘周围或颞侧有萎缩斑34眼。有开角青光眼家族史者4例。设置LASIK的矫正量比术眼屈光不正度高15%.术后不用激素眼液。结果术后第6月的平均角膜厚度为490.6μm±36.5μm,术后1a视野、杯盘比(C/D)无改变。术后1~12月的平均视力在1.32±0.22以上,平均眼压在13.8mmHg±1.5mmHg以下,平均等值屈光不正度为0.30~0·43DS。与术前相比,术后眼压、角膜厚度和等值屈光不正度显著下降(P<0.01),裸眼视力显著提高(P<0.01)。结论伴有高眼压或早期开角青光眼的近视患者可以试行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屈光度与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眼压及角膜厚度的相关关系及各因素对近视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430例,分为3组:低度近视组140例(≤-3.00D);中度近视组177例(>-3.00D,≤-6.00D),高度近视组113例(>-6.00D)。测量患者眼的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屈光力及眼轴。结果: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分别为:24.33±0.86mm,25.45±0.78mm,26.12±1.05mm。各近视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屈光力分别为:42.96±1.40D,44.09±1.32D,43.59±1.33D。中、高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096,0.0062,P<0.05);各组眼压分别为:15.71±2.51mmHg,16.04±2.48mmHg,16.89±2.31mmHg。眼压与屈光度呈正相关关系(r=0.185,0.192,P<0.05);各组角膜厚度分别为:604.66±51.47μm,531.17±37.06μm,533.03±35.61μm。中度、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与低度近视的角膜厚度有显著差异(r=0.506,0.613,P<0.05)。结论:在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中,眼轴长度是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随屈光度的增加,眼轴长度增加;眼压也是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眼压随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增加而增加;中、高度近视除眼轴增长外,角膜屈光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对在低度近视的作用甚微。角膜厚度与屈光度有直接相关关系,还与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非接触性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测量值的准确性。方法:对180例(256只眼)近视患者行IASIK手术,手术前、后采用NCT测量患者的眼压,并测量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NCT测量值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后一年眼压下降(6.54±2.1)mmHg(1 mmHg=0.133 kPa)。术后一年眼压下降值与角膜厚度减少及角膜前表面曲率的降低有关(P<0.01),建立二元回归方程如下:Y=0.355+0.0342X1+0.365X2。Y:术前术后眼压差(mmHg),x1:术前术后角膜曲率差(D),x2:角膜切削厚度(μm)结论:LASIK术后NCT眼压测量值明显低于术前,术后所测量眼压与角膜切削厚度、角膜曲率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近视眼LASIK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分析近视眼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situ keratom ileusis,L ASIK)手术治疗后 1a的效果。方法 对 5 6 9例近视眼行 L ASIK手术 ,按屈光度分为 3组 ,I组 :-1.2 5~ - 6 .0 0 D(140例 ) ;II组 :- 6 .2 5~ - 10 .0 0 D(2 0 3例 ) ;III组 :- 10 .2 5~ - 15 .0 0 D(2 2 6例 )。检查术前和术后1a的视力 (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 1.0者在各组分布的比率分别是 94.2 9% ,80 .30 % ,42 .0 4% .残余屈光度≤±0 .5 0 D分别是 99.2 9% ,85 .71% ,5 9.7% .屈光度在术后 3个月稳定 ,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对于 - 15 .0 0 D以下的近视 ,L ASIK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切削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形态、角膜像差以及全眼的高阶像差的改变情况有无区别,从而评价两种切削方式的疗效。方法:根据等效球镜度将156例(295眼),将其分为低度组47例(89眼),中度组71例(135眼),高度组38例(71眼)。每组中再随机分为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亚组(F亚组)和标准切削亚组(C亚组):低度组中F亚组和C亚组分别有24例(45眼),23例(44眼);中度组中分别有35例(66眼),36例(69眼);高度组中分别有19例(36眼),19例(35眼)。总的F组共有78例(147眼),C组共有78例(148眼)。对每组中两亚组术后的视力、Q值、角膜及全眼像差进行比较。结果:随访3mo,所有手术眼视力矫正均达到满意效果,F亚组与C亚组间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所有患者Q值均向正值方向发展,角膜球差(Z40)、彗差(Z31),全眼的球差(C12)、彗差(C7)、高级像差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highorder,RMSh)均较术前增高(P<0.05);低、中度近视组中,Q值、角膜球差(Z40)、全眼的球差(C12)、高级像差均方根值(RMSh),在F亚组与C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高度近视组中这些指标在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彗差(Z31)、全眼的彗差(C7)在不同程度近视组中的两亚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切削LASIK治疗近视都是安全、有效的。但前者能更好的维持低、中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角膜及全眼的高阶像差的改变相对小,尤其是球差,从而改善术后患者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8.
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眼压测量值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274 例(546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分成A组(≤-3.0D),B组(-3.0~-6.0 D), C组(>-6.0 D),记录LASIK术前、术后3个月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眼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对眼压差与CCT差、术前CCT、屈光度、年龄、眼别、性别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各组之间眼压差具有统计学差异(PAB=0.014,PBC=0.000,PAC=0.000),相关分析显示眼压差与术前CCT、切削深度有显著相关性(P=0.000),与年龄、性别、眼别、屈光度无显著相关性,性别与左右眼之间眼压差无显著性差异.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所得最优方程:Y=-0.068+0.21X1+0.018X2.Y为手术前后眼压差(mmHg),X1为切削深度(μm),X^2为术前角膜厚度(μm).结论 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降低与切削深度、术前CCT有关.  相似文献   

19.
高度近视LASIK无期补矫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LASIK远期补矫的原因、角膜瓣异常类型、补矫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LASIK补矫病例,首次术后≥6mo补矫者为远期组,<6mo者为近期组。远期组6例8眼,近期组9例15眼。分析远期补矫原因、补矫术中及术后角膜瓣异常类型、最佳矫正视力及残余屈光度。随访9-36mo,平均13.5mo。结论 LASIK远期补矫原因包括眩光及夜间视物模糊(6/8)、双眼视力不对称。近期组主要原因是远视力不满意(13/15)。远期组8眼均出现上皮小片状缺失,7眼补矫术中发生瓣异常。补矫后所有眼眩光减轻或消失,2眼较首次术前提高1行远视力。近期组15眼均有角膜上皮水肿或脱失,14眼出现瓣异常,随访期内1眼最佳矫正视力减1行。结论 LASIK补矫近视是一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夜间眩光的术前相关因素。方法:将665例(1257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分为两组:组Ⅰ(低、中度近视)-1.00~-6.00D;组Ⅱ(高度近视)-6.25~-14.25D。以O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术前暗光下瞳孔直径,所有手术均为标准的LASIK手术,术后3mo调查患者夜间眩光情况。结果:低、中度近视组术前暗光下瞳孔直径6.81±0.50mm,高度近视组6.98±0.57mm,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低、中度近视组58眼(7.9%)发生夜间眩光,高度近视组为137眼(26.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低、中度近视组发生眩光眼和无眩光眼在术前暗光下瞳孔直径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0),拟矫正屈光度上差异无显著性(P=0.104);高度近视组在暗光下瞳孔直径和拟矫正屈光度上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0.002)。结论:LASIK术后夜间眩光与术前暗光下瞳孔直径有关,高度近视患者也与拟矫正屈光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