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并发黄斑水肿(ME)患者的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探讨脉络膜厚度变化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就诊的单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的患者47例47眼。其中男22例22眼,女25例25眼,年龄44~65岁,平均(52.47±5.63)岁,发病时间不超过3个月。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回顾性分析,记录患眼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视网膜中心凹厚度(CMT)。分析SFCT及CMT与BCVA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观察并记录治疗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年龄与视力预后无相关性(P>0.05);患眼不同时间点LogMAR BCVA、SFCT、CMT在治疗前后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治疗前后SFCT、CMT与视力预后呈负相关(P<0.05)。患眼SFCT治疗后呈下降趋势(P<0.05);患眼CMT治疗后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过程中,无任何患者出现高眼压、眼内炎、玻璃体积血等严...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氩激光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 采用氩激光对57例58眼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患者进行激光治疗,并与34例34眼非激光组对比,治疗前后的视力、脉络膜新生血管及黄斑出血的变化。术后随访2~84个月,平均48个月。结果 在出血吸收方面激光组比非激光组有明显效果,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1〈P〈0.05),在视力提高及脉络膜新生血管消退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氩激光能有效的治疗黄斑区中心凹外或中心凹旁脉络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3.
孟小妹 《当代医学》2009,15(32):113-114
二十一世纪,一项新技术传人国内,使得我们终于有一种方法能够突破黄斑中心凹的“禁区”——用维替泊芬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PM)、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EC)及脉络膜血管瘤等。由于,该技术价格昂贵,药物性质特殊等因素,给围术期护理提出较高的要求。我院自2005年1月开展了PDT治疗,通过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给予科学系统的护理,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报告9例黄斑出血性病变,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黄斑损害各一例;荧光血管造影证实脉络膜新生血管侵入视网膜下,发生渗出出血。动脉硬化性脉络膜视网膜黄斑病变3例;高度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黄斑病变3例;后极部脉络膜视网膜炎1例、讨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发达国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60岁以上病人中心视力永久丧失的首要病因。其中以脉络膜新生血管成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因而如何成功地直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或引起血管内皮死亡而不影响RPE的修复成为治疗ARMD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多数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夺文将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些治疗ARMD重要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的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单眼IMH患者,分为患眼组、对侧眼健眼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相关技术(OCT)测量患眼视网膜外层血流面积(ORBFA)、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CBFA)和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比较手术前后变化。结果术前患眼组的ORBFA为(030±018)mm2,CBFA为(154±022)mm2,SFCT为(22100±6799)μm;对侧眼健眼组为ORBFA为(090±045)mm2,CBFA为(196±021)mm2,SFCT为(25044±5753)μm。ORBFA和CBF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FC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术后ORBFA:(092±017)mm2,CBFA:(191±017)mm2,SFCT:(25200±5758)μm。黄斑裂孔术后,ORBFA、CBFA、SFC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H患眼ORBFA和CBFA减少,手术修复后均增加,提示脉络膜循环降低可能是IMH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用维替泊芬行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西龙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引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前瞻性、非对照、干预性临床试验。受试者:184例在同一视网膜治疗中心行新生血管性AMD治疗的患者。方法:研究纳入184例平均年龄76.5岁的连续患者(63.6%女性,36.4%男性)的184只眼,平均随访38.8周(极差12~103周)。148例(80.40k)患者有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19例(10.3%)患者有旁中心凹脉络膜新生血管,17例(9.2%)有中心凹外脉络膜新生血管。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采用推荐的标准方案进行。184例患者行光动力疗法后16h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含25mg曲安西龙溶液。在3个月1次的随访观察中,只要血管造影记录了持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就重复这种联治合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患者黄斑处脉络膜厚度及微血流密度的影响,为中医疗法在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治疗方面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SPSS 21.0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51例(102只眼)假性近视青少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27例(54只眼),单纯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治疗;治疗组患者24例(48只眼),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雾化、中药眼贴和耳穴埋籽等中医综合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裸眼远视力、电脑验光屈光度数、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并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1)治疗组1例因中药雾化过敏导致脱落,最终纳入23例(46只眼)。2)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平均视力较对照组有一定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治疗,治疗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治疗前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平均假性近视度数较对照组有一定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增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治疗组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后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对青少年假性近视治疗效果较好,并且可以增加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流密度,短期观察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王丽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7):835-836,F0003
目的: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观察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方法:用日本Canon相机对30例患者(36眼)进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结合常规眼科检查进行分析。结果: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图像显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中,有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24眼,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6眼,黄斑结瘢6眼;在明确脉络膜新生血管定位和分型中,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呈颗粒状11眼,斑片状7眼,车轮状6眼,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呈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4眼,血管性色素上皮病变2眼。结论: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可早期发现黄斑下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并能确定其位置、范围、数目及性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病因和病理尚不十分清楚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有学者认为其发生是由于黄斑部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弥漫性功能失调导致的液体渗漏所致[1].患者感觉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变小并伴色觉改变,急性期中心视野存在相对或绝对中心暗点,恢复期后可以恢复正常.但是对于病程长或反复发作的患者,中心视野可能遗留相对暗点.笔者通过Humphery自动视野计的黄斑阈值检查程序分别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黄斑光敏度检测,以了解患者黄斑视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眼脉络膜厚度及血流灌注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10—11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病程≤1个月且未经治疗的BRVO-ME患者22例22眼,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0名20眼。采用SS-OCTA扫描所有受检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获取图像,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脉络膜中大血管密度及脉络膜血管指数(CVI)。比较BRVO-ME患眼与正常对照眼间参数的差异。结果 BRVO-ME眼与正常对照眼CMT分别为(404.36±82.71)μm和(282.80±20.14)μm,SFCT分别为(283.05±70.45)μm和(241.40±58.05)μm,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18.68±5.63)%和(13.8±5.41)%,脉络膜中大血管密度分别为(69.59±2.68)%和(67.95±1.90)%,CVI分别为(52.05±5.56)%和(47.00±5.50)%。BRVO-ME眼CMT、SFCT、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脉络膜中大血管密度、CVI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早期氩绿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变化,方法:对32例(33眼)病程≤1个月且渗漏点位于乳斑束及黄斑无血管区以外的病灶进行氩绿激光直接光凝,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23眼(69.7%)视力上升,6周后33眼痊愈,其中31眼(93.9%)视力≥1.0,结论:早期氢绿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可以缩短病程,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封闭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对34例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TTT治疗,治疗效果用视力、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评估。结果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视力提高或不变,视力提高≥2行者29眼,视力稳定者(视力基本不变或±1)5眼。复查FFAENV膜22眼ENV闭锁,渗漏停止,10眼ENV渗漏减轻,完全或部分封闭率为94.11%(32,34),4眼无名显变化,保持不变为15%(2/34)。结论 TTT是治疗渗出性AMD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封大部分CNV,维持或提高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成年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MFRT)、脉络膜厚度(SFCT)与眼轴长度(AL)、等效球镜(SE)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治疗屈光不正的成年患者118例(共204眼),根据SE值将其分为低、中、高、超高度近视4组,采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及视网膜激光光凝后的变化情况。方法对符合激光光凝治疗的1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观察记录其激光光凝后3年视网膜发生的变化。结果对12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98例1次性激光封闭渗漏点成功,占82%,22例行2次激光光凝后封闭渗漏点成功,6例演变为黄斑变性(其中湿性黄斑变性5例,干性黄斑变性1例),其年龄均在45岁以上。结论98例1次性激光封闭渗漏点成功者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均看到与渗漏点相对应的脉络膜局部的毛细血管小叶的高通透性,表明存在CSC复发的病理基础。另外,当激光光凝的能量过大时,可导致视网膜下的bruch膜破裂,从而使视网膜下出血和新生血管生成,是否也是黄斑变性形成的原因,值得我们继续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温阳健脾法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急性CSC的74例患者(75只眼)纳入研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40眼)和对照组(34例35眼),观察组予自拟温阳健脾之中药汤剂,对照组予口服改善微循环药物(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肌苷)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及最小分辨视角对数值(logarithm of minimum angle of resolution,logMAR)。结果 治疗后两组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MT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下降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阳健脾法是治疗急性CSC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脉络膜厚度的影响。方法: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为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者56例(63只眼),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30例(32只眼),激光治疗组26例(31只眼)。联合治疗组先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1周后行黄斑区格栅光凝治疗,激光治疗组行黄斑区格栅治疗。两组中、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RP)治疗。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同时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分析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与最佳矫正视力和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的关系。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术前比较均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T与术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联合治疗组SFCT低于单纯激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联合治疗组的BCVA高于单纯激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CMT低于单纯激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短期内脉络膜厚度明显降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造成高龄人群中心视力损害的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玻璃膜和脉络膜的改变导致患者出现玻璃膜疣、局灶性RPE色素改变、RPE萎缩、RPE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异常的脉络膜灌注以及最终的盘状瘢痕。  相似文献   

19.
查屹  周襄沅  杜以霞  蔡剑秋  郑海华 《浙江医学》2016,38(21):1742-1745
目的通过检测6~10周岁正视儿童黄斑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年龄、眼轴的相关性,探讨正视儿童眼底结构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6~10周岁正视儿童90例(180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进行包括黄斑区视网膜9个分区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检测,并对SFCT与受检儿童年龄、眼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受检儿童右眼SFCT为(338.28±32.50)滋m,中心凹1mm区域厚度(CSF)为(255.96±18.06)滋m,中心凹中点厚度(CPT)为(214.05±14.71)滋m;左眼SFCT为(338.22±32.22)滋m,CSF为(256.82±17.86)滋m,CPT为(213.70±15.03)滋m;左、右眼SFCT、CSF、CP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男性与女性受检儿童右眼黄斑及脉络膜厚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各年龄段受检儿童右眼CSF、CP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SFC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受检儿童右眼CSF与年龄、CPT均呈正相关(r=0.229、0.765,均P<0.05),而SFCT与年龄、眼轴均呈负相关(r=-0.568、-0.297,均P<0.05)。结论性别对6~10周岁正视儿童黄斑及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影响;而随着儿童年龄与眼轴的不断增长,SFCT呈变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脉络膜骨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好发于青年女性的良性肿瘤,其可并发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渗出性网脱等,从而影响患者视力。本文介绍一位30岁女性患者,偶然发现右眼视物变形、变暗,行眼底检查、结合黄斑区OCT及FFA造影、眼眶CT确诊为脉络膜骨瘤并发渗出性网脱。给予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VEGF)后视力提高并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