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唑来磷酸联合来曲唑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联合用药的止痛效果、骨转移灶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止痛总有效率91.67%,骨转移灶有效率54.17%;对照组止痛总有效率70.83%,骨转移灶有效率8.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唑来磷酸联合来曲唑对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疼痛的止痛效果明显,且是1种有效地治疗骨转移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给予唑来膦酸(4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和来曲唑片(2.5mg/d口服)治疗,28天为一周期,治疗3个周期评价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4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治疗后疼痛缓解、骨转移病灶疗效、活动能力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52.5%和77.50%,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联合来曲唑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轻,患者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来曲唑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38例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口服来曲唑片2.5 mg/d,唑来膦酸4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15 min以上),28 d为1个周期,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记录毒副反应。结果治疗后疼痛缓解率、骨转移灶改善率、活动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6.84%、52.63%、73.68%,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毒副反应轻。结论来曲唑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乳腺癌骨转移,安全、有效、耐受性好,是一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三阴乳腺癌骨转移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8例三阴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4例。A组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B组为单用唑来膦酸组。结果2组患者止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骨病灶控制率(57.1%vs14.3%)、活动能力改善的有效率(71.4%vs1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血液学及消化道不良反应较B组严重(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三阴乳腺癌骨转移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徐鑫 《中国现代医生》2014,(13):151-153,156
目的探讨唑来磷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100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帕米磷酸二钠,研究组予唑来磷酸,两组联合放化疗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研究组疼痛情况、体力状况、骨转移病灶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骼相关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磷酸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质量,降低骨转移病灶发生率。骨骼相关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王乐园 《中外医疗》2016,(30):150-152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联合同期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单纯进行同期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唑来膦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骨缓解效果与病灶修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78%,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骨缓解有效率显著要高;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9.77%,观察组患者的病灶修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同期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希罗达联合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合并多发骨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60例乳腺癌合并多发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希罗达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希罗达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疼痛缓解率和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希罗达联合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合并多发骨转移患者的疗效效果优于单纯希罗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疼痛近期疗效.方法:唑来膦酸4mg+生理盐水150m1,静滴大于15分钟,28天为1周期.结果:本组36例患者有效率55.6%,临床获益率72.2%,发热、恶心、乏力等不良反应均为轻度。结论: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疗效高,副作用少,疼痛缓解时间维持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新辅助化疗TAC方案联合唑来膦酸在治疗仅有骨转移的晚期乳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5例单纯骨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联合应用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和唑来膦酸后通过复查乳腺彩超及骨扫描评价原发病灶及骨转移病灶治疗效果,并统计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该方案对治疗乳房肿块的有效率为86.7%,对骨转移病灶有效率为51.1%,治疗骨转移疼痛有效率为75.6%,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联合应用TAC方案新辅助化疗和唑来膦酸对单纯骨转的移晚期乳腺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毒副作用较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比较唑来膦酸联合PCMF方案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单纯化疗组:按PCMF方案标准用药;联合治疗组:唑来膦酸联合PCMF方案治疗。结果 止痛效果评价,单纯化疗组有效率54.1%(13/24),联合化疗组有效率87.5%(23/24),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5);骨转移灶疗效评价,单纯化疗组有效率37.5%(9/24),联合化疗组有效率62.5%(15/24),后者优于前者(P<0.05)。治疗观察期间至少发生1次骨相关事件的患者比例分别为单纯化疗组的58.3%(19/24),联合化疗组37.5%(9/24),后者明显低于前者(P<0.05)。一般状况评价,单纯化疗组、联合化疗组的Kamofsky评分平均值分别增加11.9分和21.9分。不良反应主要为流感样症状、骨痛、发热、恶心。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PCMF方案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疗效确切,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轻,是临床上治疗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控制骨痛、减少骨相关事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理想配伍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膜突蛋白与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和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转移与非转移性乳腺癌组织以及不同转移潜能人乳腺癌细胞系中膜突蛋白的定位及表达;应用RNAi技术结合体外侵袭运动实验,探讨膜突蛋白缺失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膜突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与细胞质,且在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非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χ2=17.53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膜突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细胞转移潜能呈正相关。此外,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膜突蛋白表达缺失显著抑制了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且对侵袭潜能高的乳腺癌细胞的抑制更为显著。膜突蛋白缺失后,细胞中MTDH mRNA与nm-23 mRNA水平明显降低;vimentin蛋白表达增加、E-cadherin和MMP-9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膜突蛋白高表达与乳腺癌转移潜能增强呈正相关,可能通过影响MTDH和nm-23表达、增强上皮间质转化、增加MMP-9分泌等来增强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中分泌蛋白斯坦尼钙调节蛋白1(stanniocalcin 1,STC1)的表达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质谱及Western blot 分析STC1在具有不同转移能力细胞系中的蛋白表达情况。荧光定量RT-PCR(qRT-PCR)分析STC1 mRNA在乳腺癌细胞系及23例患者样本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网上数据库分析1 609例乳腺癌患者STC1 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发生远端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质谱及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具有高转移能力的乳腺癌细胞系高表达STC1。qRT-PCR分析结果显示,STC1在高转移乳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STC1在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高于非转移性患者。另外,通过对数据库中乳腺癌患者样本的分析发现,原位癌高表达STC1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发生远端转移。结论  STC1的表达与乳腺癌的转移具有相关性,提示STC1具有临床预测乳腺癌肺转移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云瀚  王灿  杨钱 《重庆医学》2012,41(11):1071-1072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48例病理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资料。结果 448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255例(56.9%),无转移193例(43.1%);对年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分子亚型、肿块大小、肿块部位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进行分析,P值分别为0.858、0.822、0.660、0.844、0.972、0.000、0.001。结论腋窝淋巴结的转移与肿块大小、肿块部位相关(P<0.05),而与年龄、ER、PR、HER-2、分子亚型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iR-7抑制乳腺癌细胞骨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转染含miR-7基因序列的GFP表达质粒进入MDA-MB-231乳腺癌细胞,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外源基因的整合效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I3K、AKT-2、CXCR-4和MMP-9的蛋白表达量,Transwell体系检测乳腺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建立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病理检查分析骨转移情况;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分析miR-7潜在治疗靶点。结果荧光显示含GFP/miR-7基因的质粒被高效转入乳腺癌细胞,转染后癌细胞PI3K、AKT-2和CXCR-4的蛋白量均有明显降低( P<0.05, P<0.01),MMP-9无明显变化(P>0.05);体内外模型均显示miR-7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远位转移;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分析显示PI3K是miR-7的潜在沉默靶点之一。结论 miR-7可能通过靶向沉默PI3K/AKT-2通路途径间接影响CXCR-4/SDF-1轴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骨转移。  相似文献   

15.
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对比分析我院1997年5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女性乳腺癌初治病例中术后5年内复发转移患者与5年以上无复发生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患者年龄、肿瘤组织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激素受体状态以及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情况是影响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结论 乳腺癌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乳腺癌转移抑制(BRMS1)基因在不同转移习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mRNA和蛋白2方面检测人鼻咽癌细胞株高分化磷癌、低分化磷癌、低分化细胞株、高成瘤高转移性细胞株、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中BRMS1的表达。结果:5种细胞株中BRMS1的蛋白表达皆为阳性,在不同转移习性的细胞株中其表达强度明显不同。4种细胞株中扩增出BRMS1 mRNA,而BRMS1 mRNA在高转移性细胞株中未扩增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低分化细胞株BRMS1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P<0.01)。结论:BRMS1的表达与细胞株的转移能力有明显相关性,表明BRMS1可能作为鼻咽癌细胞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Metastasis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nifestations of malignancy.As the treatment options and life expectancy of the cancer patients are improving,the numbers of different metastatic lesions,including those uncommon metastatic sites are expected to increase.Uveal metastasis from carcinoma,which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ocular malignancy in adults,is found i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atients,mostly with breast and lung cancer.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SP)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和乳腺癌骨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40例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根据治疗后随访是否有骨转移分为乳腺癌骨转移组和无骨转移组,用免疫组织化染色法测定840例原发性乳腺癌石蜡标本中BSP的表达,采用X2检验和COX生存分析乳腺癌治疗后骨转移和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840例病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病灶大小、TNM临床分期、分子分型表达情况与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SP在骨转移组表达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无转移组+骨外转移组)(P<0.05);乳腺癌术后骨转移与淋巴是否转移、CerbB-2情况、是否绝经、病理类型、细胞分级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小、肿瘤体积越大、临床分期越晚、三阴性乳腺癌、BPS高表达是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危险因素.COX生存分析提示:乳腺癌组织标本中BSP高表达和低表达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诊时临床分期、年龄、原发病灶大小、分子分型是乳腺癌术后发生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BSP表达可能和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及疾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20.
欧小波  周密  冉启梅 《重庆医学》2015,(32):4519-4521
目的:探究肝癌缺失基因1(DLC1)与RhoA表达对乳腺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已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病变组织标本25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病变组织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DLC1与RhoA在两组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发生转移和未发生转移的乳腺癌病变组织中DLC1阳性率分别为44.00%和73.33%(χ2=4.889,P=0.027),RhoA阳性率分别为92.00%和50.00%(χ2=11.264,P=0.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DLC1与RhoA在乳腺癌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4,P=0.000)。结论乳腺癌淋巴道转移与DLC1低表达、RhoA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