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共62例,其中男44例,女18例, 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50±17岁。术前均无急、慢性胰腺炎病史。单纯性胆总管结石37例;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总管结石25例,其中因胆总管内残留结石并胆总管下端狭窄而带T管引流7例。术中胰管显影32例,未显影30例。1.2器械与方法1.2.1器械OlympusXQ-240十二指肠镜及UES-10高频电发生器,KD-211Q-0725乳头切开刀(聪明刀),FG-22Q-1 取石篮,BT-2Q(1.8cc)气囊导管0.35道丝,BML-3Q-1碎石篮。1.2.2常规准备术前检查血常规、血、尿淀粉酶及凝血功能,肝、胆、胰腺B超。术前空腹8~12h,10%利多卡因咽喉部喷雾麻醉。术前肌肉注射杜冷丁50mg,阿托品1mg,安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EST治疗的6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19例,胆囊切除术后残留结石15例,胆道术后复发性结石28例。结果 发生并发症6例(9.7%),其中出血2例,胆道感染1例和急性胰腺炎3例。5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1例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行乳头肌成形术治愈。结论 EST是治疗胆总管残留或复发结石的重要手段,精细地手术操作是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诊断胆胰疾病的重要方法,近年来治疗性ERCP的开展,替代了部分外科手术,我院自2002年12月至2003年9月行ERCP30例。其中,22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术中成功治疗胆总管结石20例。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实用医药杂志(山东)》2017,(7)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12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LC组和胆总管探查术(LCBDE)组,组内均有64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EST-LC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残留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与LCBDE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结石数量、胆总管内径方面,LCBDE组相较于EST-LC组更多、更大(P<0.05);LCBDE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EST-LC组(P<0.05)。结论LCBDE组与EST-LC组相比,二者手术成功率均较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而前者避免EST-LC两次分期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科学》2017,(7):210-213
目的临床分析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01例,将所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在入院收治后均进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标准组1采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标准组2采用内镜乳头柱状球囊扩张术EPBD,实验组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即EST+EPBD。治疗结束后,测量记录所有患有的一次取石成功率,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将结果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标准组1,即采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的患者,一次取石成功率为54.55%,采用内镜乳头柱状球囊扩张术EPBD的标准组2,一次取石成功率为69.70%,实验组患者的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7.14%,χ~2=16.656,P<0.05。标准组1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36.36%,标准组2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33.33%,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5.71%,χ~2=10.504,P<0.05。结论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疗效显著,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胆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AP)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对ERCP并发术后胰腺炎(PEP)的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指南》2015,(16)
目的探讨鼻胆引流管(ENBD)联合奥曲肽泵入预防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术后胰腺炎作用。方法随机收集本院于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80例行EST术的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行奥曲肽治疗,观察组在奥曲肽治疗的基础上给予ENB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胰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胰腺炎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ST术后应用ENBD联合奥曲肽泵入治疗,能有效预防或减少术后胰腺炎的发生,且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408例拟行ERCP且术前血清淀粉酶正常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7例)及对照组(181例)。治疗组在进行ERCP术后用微量泵24h持续静脉泵入(2mL/h)奥曲肽注射液0.6mg与48mL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对照组用相同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泵入。分别于术后6h及24h检测血清淀粉酶并观察有无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结果 ERCP术后治疗组6h及24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术后急性胰腺炎的总发生率为4.2%,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2%、6.6%(P=0.026);术后6h及24h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6.3%、29.3%(P=0.003)和10.6%、17.7%(P=0.038)。结论大剂量低浓度静脉滴注奥曲肽可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正>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成为诊治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ERCP技术的广泛开展,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等常见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有报道PEP发生率约在2%~14%[1]。生长抑素用于预防PEP目前已得到共识,而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 相似文献
11.
12.
奥曲肽联合埃索美拉唑对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的术后并发症包括穿孔、出血、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等,尤其是ERCP术后胰腺炎为ERCP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超过正常值水平而无临床症状者称为高淀粉酶血症,其发生率可高达75%[1]。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以及质子泵抑制剂对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还存在争议[2]。本试验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观察术前大剂量低浓度奥曲肽24h持续静脉滴注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静脉滴注对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房》2017,(14):1880-1884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乌司他丁、奥曲肽和加贝酯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经济性。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7月-2016年4月经ERCP诊疗的31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按蛋白酶抑制剂使用情况分成空白对照组(58例)、生长抑素组(64例)、乌司他丁组(65例)、奥曲肽组(68例)和加贝酯组(61例)。ERCP术前,空白对照组患者给予禁食、静脉营养支持、抑酸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其余4个药物组患者均于手术前6 h开始按照说明书进行预防用药。比较5组患者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发生率,术后3、24、48 h视觉模拟法(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评定各组治疗方案的经济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生长抑素组、乌司他丁组、奥曲肽组和加贝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术后3、24、48 h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药物组之间比较,上述考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抑素组的成本-效果比最低,最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增量成本-效果比及敏感度分析结果也证实此结果。结论:生长抑素、乌司他丁、奥曲肽和加贝酯均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疼痛,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中,生长抑素能以最低成本取得最佳疗效,为抑制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的最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内镜技术的成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已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胰胆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外科手术,已成为临床微创技术不可缺少的部分。ERCP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诊断或治疗性ERCP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超过正常值水平而无临床症状称为高淀粉酶血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