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浙江省钉螺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浙江省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浙江省2005-2009年血吸虫病调查资料,建立GIS螺情数据库,应用ArcGIS9.2软件,导入GIS数据库各项属性并制作所需钉螺面积空间分布电子图和差值图.结果 2005-2009年共有28个县先后查出钉螺,5年累计查出有螺村1580个,有螺面积513.28 hm2.建立了"十一五"期间全省GIS螺情数据库;根据钉螺面积大小标记不同颜色,制作了电子分布图,实现全省钉螺分布信息电子化;2009年与2005年有螺面积比较,差值空间分布图显示有螺面积压缩或增加的县数分别占48.0%(12/25)和52.0%(13/25);在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建立了有螺环境卫星迭加图,呈现17个螺点,每个螺点显示螺情有关信息.结论 应用GIS制作的钉螺面积分布图、差值空间分布图能直观地显示螺情变化,为掌握血吸虫病疫情以及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西昌市2004~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2004~2008年西昌市血吸虫病疫情和流行趋势变化规律,为科学制定西昌市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4~2008年每年开展人畜病情、螺情调查。[结果]2004~2008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42%、2.69%、0.78%、0.62%和0.40%,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86%、0.086%、0.052%、0.050%和0.047%,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逐年下降,感染率分别为0.0064%、0.0012%、0.0011%、0.00%和0.00%。[结论]在多年防治工作基础上采取措施加大力度的情况下,2008年西昌市人畜感染率和钉螺指标均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病人畜同步扩大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湖治渠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对感染率较高的9个行政村进行了3年的人畜同步扩大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后,人群粪检阳性率下降76.63%,急性血吸虫病人数下降95%,耕牛粪检阳性率下降45.9%。易地带钉蚴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来,防治血吸虫病效果。方法收集枞阳县2008-2014年人群查病、急性感染、耕牛查病、钉螺调查、健康教育、改水改厕、淘汰耕牛等资料,统计分析有关疫情变化。结果 2004~2008年枞阳县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由2.62%降至0.42%,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由2.38%降至0,急性感染仅发生6例,2013年后无急性病例;钉螺感染率逐年下降,2013年后未查到感染性钉螺,但活螺密度降低不明显。结论枞阳县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当地流行因素复杂,钉螺面积大,需继续坚持综合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丘陵地区血吸虫病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用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同时采取治疗病人、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2000—2008年共灭螺1 358.606 1 hm2,2001—2004年共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12.609 hm2,2005—2008年连续4年均未查出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钉螺感染率亦同步下降。居民血吸虫病查病阳性率从1.313%(2000年)下降至0(2006年),学生和居民的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由2000年的72.22%、77.96%提高到2008年的95.76%和90.45%。相关分析显示: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呈负相关关系(r=-0.678,P<0.05),而钉螺面积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及环境改造灭螺覆盖率均未发现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采取以控制钉螺、人畜筛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是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方案》开展了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监测工作,并将9年的各项监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与2005年相比,人群血清学IHA检查阳性率下降幅度为78.96%;居民感染率下降幅度为89.08%,农民和渔民的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9.81%和100.00%;耕牛阳性率到2011年下降了79.75%,2012年后全面淘汰了耕牛,实现了以机代牛;钉螺面积下降了59.27%,活螺密度下降了22.59%,钉螺感染率由0.35%下降为零。结论血吸虫病监测点通过开展常规及综合防治措施,人群感染率和耕牛粪检阳性率明显下降,螺情变化明显,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2000-2009年西昌市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系统、准确了解西昌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动态、流行趋势和防治过程中疫情变化规律,为制定山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0-2009年每年春季开展钉螺调查,秋季开展人畜血吸虫病情调查,并开展化疗和灭螺等防治措施。结果血吸虫人群感染率从2000年的29.95%逐年下降,2009年未发现新病例;2000年耕牛感染率分别为6.67%,2002年以后年未发现病牛;钉螺面积从2000年的17500m2下降到2009年的4520m2;2000-2004年钉螺感染情况为0.07%0.29%之间波动,2005年以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西昌市2000-2009年血吸虫疫情逐步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何莺  袁祥君 《现代预防医学》2014,(8):1525-1526,1532
目的分析荆门市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指导防治工作。方法收集2003-2012年荆门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资料,分析人群、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和钉螺面积、感染率变化情况。结果 2003-2012年间共查出有螺面积13 920.62hm2,其中新发钉螺面积486.68 hm2,感染性螺点71个,钉螺面积增长48.42%;查出各种血吸虫病人36 793人次;查出病牛2 744头(次)。人畜感染率分别下降59.18%和97.20%。结论荆门市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状态,且疫情极不稳定。要加强其他动物传染源控制和钉螺控制,注重交界地区流动人畜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芜湖市镜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评价2015-2019年镜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镜湖区2015-2019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及相关数据,对人群病情调查、螺情调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15-2019年全区累计查病54 580人次,年均血检阳性率为0.62%,不同年份血检阳性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104.418,P<0.001).5年间全区累计查螺面积3 486.32 hm2,其中有螺面积累计470.96 hm2,且有螺面积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无新发钉螺面积且未出现感染性钉螺,有螺框数出现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年份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6.049,P<0.001),活螺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19,P<0.05),灭螺面积总体呈现增加趋势.5年间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例数总体减少,未出现新发病例,接受救治的患者好转率均达到100.00%.2015-2019年人群血检阳性人数与有螺面积呈正相关(rs =0.485,P<0.05).结论 镜湖区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仍需继续加强感染性钉螺和输人性传染源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凤仪洲1998年洪水溃堤后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凤仪洲特大洪水溃堤后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对溃堤后螺、病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灾前有关年份疫情资料及水堤特征。结果 1998年溃堤后,造成滩地钉螺扩散,有螺面积增加了56.2%,灾后1999年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密度、阳性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均明显下降。但2000年螺情很快回升,已恢复到1998年水平,居民感染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结论 洪水溃堤后,加重了凤仪洲血吸虫病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方法,于2005年开始对仁寿县志气村国家级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 2005年、2006年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为0.53%、1.17%,2007-2012年未检出血吸虫感染者;仅在2005年检出2头血吸虫感染耕牛;有螺面积从2005年的29 770 m^2下降到2012年的340 m^2,残存钉螺主要分布在水田、沟渠。结论监测点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血吸虫病流行因素未根本改变,疫情易反弹;今后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加大灭螺力度,以进一步降低血吸虫病流行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县(市、区)级别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以及空间分布规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人群疫情数据资料,并与湖北省GIS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匹配,构建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分析数据库.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的Moran''s I指标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的Getis-Ord Gi*指标分析湖北省血吸虫病的空间聚集性.结果 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人数、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5年间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Moran''s I>0,P<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高值聚集县(市、区)数在8~11个,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和赤壁市8个县(市、区).结论 2008-2012年湖北省县(市、区)级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有空间聚集现象,且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江汉平原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掌握西昌市新农村2008年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疫情变化规律,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对西昌市川兴镇新农村开展2008年监测工作。结果钉螺平均密度0.11只/框(每框=0.11m2),未查见阳性钉螺。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46.42%)和旱地(48.06%),钉螺分布与建点时基本一致。血检阳性61人,阳性率8.45%,男性阳性率7.61%,女性阳性率9.26%;血清阳性61人全部进行(Kato—Katz)检查,查出血吸虫病患者1例;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14%。监测点内无急血和晚血病患者。家畜血吸虫病检查均无阳性。结论西昌市新农村血吸虫病疫情逐步下降到很低水平,应加强监测和巩固,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状况,为下阶段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方法开展人畜查治病、钉螺控制等传染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评价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结果2008—2012年,全省共治疗血吸虫病人973082人次,扩大化疗4075897人次;治疗病畜13148头次,扩大化疗999361头次;累计灭螺面积128893.40hm。,环境改造灭螺28955.96hm2;共淘汰耕牛、以机代牛153215头,建设三格式无害化厕所453350座。血吸虫病人数由2008年的255594人下降至2012年的146484人,下降了42.69%;居民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以及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r=25540.14,P〈0.01;X2=6913.38,P〈0.01和x2=18524.51,P〈0.01)。病牛数由2008年的5555头下降至2012年的499头,下降了91.02%;家畜(耕牛)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X2=4654.97,P〈0.01)。结论湖北省实施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效果显著,但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根据疫区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最终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应用遥感技术快速确定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GIS ,RS)快速确定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带及血吸虫病高危区域。方法 在鄱阳湖区内选择三个血吸虫病重度流行村周围的洲滩 ,用传统方法进行螺情调查 ,卫星定位仪 (GPS)记录有钉螺点的经纬度。运用ERDASIMAGINE软件对鄱阳湖区枯水期的卫星专题制图仪 (TM)遥感片进行计算机非监督分类 ,校正植被指数 (NDVI)和穗帽湿度变换指数 (TC)模型计算 ,并对有螺点相对应TM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鄱阳湖区钉螺分布和孳生与洲滩湖草的生长状况及湿度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现场调查的钉螺分布图 ,有螺点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非监督分类的 6、7和 8类中 ,进一步模型分析表明 :有螺点主要分布在NDVI >110和TC在 - 10~ 3之间 ,其准确率达 95 %以上。结论 本项研究提示 :运用计算机非监督分类法可大致确定 6、7和 8类为有螺植被环境 ,然后通过NDVI >110确定植被优质区为钉螺的孳生环境 ,最后通过TC =- 10~ 3可确定钉螺最佳孳生地  相似文献   

16.
2006年西洞庭湖血吸虫病流行区重点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洞庭湖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动态特点,为评价和制定该类型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间接血凝法(IHA)筛查观察村人群,对其中阳性者再作kato-katz法-粪三片检查。耕牛查病采用顶管孵化法。统计分析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急性与晚期血吸虫病的发病情况,并以机械抽样和环境抽样法查明钉螺分布、钉螺密度与感染等情况。结果观察村应检居民910人,IHA受检898人,阳性者90人,阳性率为10.02%;粪检88人,阳性42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为4.78%。男性居民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渔民感染率达32.15%,农民为8.2%,其它职业感染率较低。全村5头耕牛查出阳性牛2头。本年未发生急性感染病人,现有晚血病例3人。活螺密度0.53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58只/0.11m^2。结论采取以化疗为主消除传染源的防治对策,观察村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25.40%逐步降至本年度的4.78%,说明以化疗为主消除传染源的防治对策可使洞庭湖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宜昌市1956—2012年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及效果,为调整、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宜昌市1956—2012年各个防治阶段传染源调查及控制、钉螺调查与控制、健康教育、综合防治等防治措施实施情况以及人群发病率(数)、耕牛发病率(数)、钉螺及感染螺面积等疫情变化的防治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病人数、病牛数及钉螺面积大幅下降,人群、耕牛及钉螺感染控制在零水平,实现并巩固了传播阻断达标成果,但存在疫情回升导致再度流行的潜在威胁。结论宜昌市57年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成效显著,但需进一步加强巩固监测,尤其是可能引起疫情复燃和对库区等潜在流行区带来风险的输入性传染源和钉螺。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对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措施实施效果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传染源控制措施和巩固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2014年在湖北省选择8个行政村为研究点。每年开展钉螺调查,人群感染情况调查,耕牛感染情况调查。所有研究村均按照防治要求,实施以机械代替耕牛耕作措施。结果 2007-2014年,研究点的钉螺面积每年均维持在488 hm2左右。活螺平均密度呈波浪型变化,高点超过0.60只/0.1 m2;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均呈快速下降趋势,2007年与2014年相比,下降幅度为100%,2012-1014年连续3年未查获感染性钉螺。人群感染率从3.52%(2007年)下降至0.48%(2014年),下降幅度为86.40%。耕牛感染率自2007年5.59%下降至2012年1.02%,随后连续2年均为0,2013和2014年,研究点发现饲养耕牛900头次。结论 通过实施传染源控制措施,人群、耕牛和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率均呈显著下降。但是,由于钉螺孳生环境依然存在,钉螺密度未明显下降,并存在耕牛,仍然存在血吸虫病高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湖南省2000-2012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 方法 从湖南省相关部门的血吸虫病疫情档案资料和有关数据库中,采用多级抽样方法,抽样20个血吸虫感染率在1%以上的居民村,分析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耕牛血吸虫感染率,钉螺和感染螺孳生密度等指标的变化趋势,比较血吸虫病情指标和钉螺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从2000-2012年,湖南省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人群血吸虫感染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P<0.01),下降幅度分别为64.49%、75.87%、22.22%.与此相反,病人血吸虫感染度呈现上升趋势(P<0.01),上升幅度为30.68%.钉螺孳生面积基本保持稳定,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呈现同向波动变化.终宿主感染性指标与钉螺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 从2000-2012年,除病人感染度上升外,其它血吸虫病感染性指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钉螺指标的变化与终宿主感染性指标的变化间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