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述军  葛利军  吴源 《山东医药》2010,50(48):67-68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7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48 h、30 d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比例。结果治疗组心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与肝素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AC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与依诺肝素联合应用对糖尿病合并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确诊为糖尿病合并NSTEACS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4例,主要采用阿司匹林、依诺肝素等治疗);替罗非班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国产替罗非班)。观察48h、30d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变化,以及有无出血等并发症。结果:替罗非班组48h、30d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48h:4.3%比20.5%,30d:13.0%比29.5%,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8h、7d时APTT、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与依诺肝素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游涛 《山东医药》2011,51(37):77-78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STEMI患者70例,按就诊顺序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对照组各35例。盐酸替罗非班组行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0.15μg/(kg.min)],持续泵入至术后36 h,对照组行常规PCI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冠脉复流、出血事件及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盐酸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100%;对照组TIMI 3级血流发生率82.9%,两组比较P〈0.05;术后30 d两组MACE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盐酸替罗非班不增加出血事件。结论老年急性STEMI急诊PCI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伴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灌注及及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ACs合并DM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5)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抗凝等常规治疗;替罗非班组(n=47)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冠脉内注药20min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及心肌灌注血流分级,术后8h、12h、24h的心肌肌钙蛋白T(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术后8h、12h、24h替罗非班组的cTnT、hs—CR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或P〈0.01)。冠脉内注药后20min行冠脉造影,替罗非班组IRA的TIMI及心肌灌注血流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0d内两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基础上合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ACS合并糖尿病患者,可明显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心肌损伤.减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强化抗栓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高龄(≥75岁)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高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0.4 μg·kg1·min-1,30 min后以0.1 μg ·kg-1·min-1维持,持续48~72 h).观察两组患者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7d心绞痛控制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30 d的MACE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13.64%,两组患者30 d MA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7d心绞痛控制率分别为93.33%和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观察组发生1例血小板减少,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罗非班强化抗栓治疗高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能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30 d的MACE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sCD40L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6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替罗非班组(n=30)。常规治疗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常规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持续治疗48 h。在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sCD40L水平。同时记录两组患者30 d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用药前基线水平时常规治疗组、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9.88±11.81)%及(47.73±10.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及应用替罗非班48 h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下降,分别为(36.27±15.89)%及(9.04±6.16)%,与基线水平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01),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替罗非班组sCD40L基线水平分别为(1.63±1.04)ng/mL及(1.69±1.16)ng/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及应用替罗非班48 h后,两组sCD40L均有下降,分别为(1.27±1.14)ng/mL及(0.54±0.48)ng/mL,但与基线水平相比,仅替罗非班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出血不良反应以及30 d再发心血管事件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NSTE-ACS患者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产生更迅速、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低sCD40L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内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老年患者(≥75岁)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因STEMI行PPCI的老年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及对照组。主要临床终点是P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次要临床终点是:①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死亡、再梗死、靶血管重建和脑卒中);②B型脑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③出血及消化道不良症状。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BG 2~3级:79.63%∶58.00%,P0.05);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入院时BNP无明显差异,入院1周时替罗非班组BNP低于对照组[(117.5±23.50)ng/ml∶(245.1±27.11)ng/ml,P0.01],替罗非班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57.13±7.37)%∶(51.19±5.68)%,P0.05],两组LV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严重及中度出血发生率及消化道不良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6.67%∶4.00%,P0.05)。结论:老年STEMI患者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可提高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不增加严重出血事件,但应注意观察轻度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2012年诊断为STEMI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240例患者,随机分为直接PCI组、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血栓抽吸组和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组(联合治疗组)。观察4组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心肌染色分级、术后24 h ST段回落>70%比率,术后6个月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结果 与直接PCI组相比,血栓抽吸组、联合治疗组TIMI血流分级增加(P<0.05,P<0.01);替罗非班组、联合治疗组心肌染色增加(均P<0.05);血栓抽吸组、联合治疗组ST段回落>70%比率增加(P<0.05,P<0.01);替罗非班组不降低患者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血栓抽吸组降低患者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但是,与替罗非班组或血栓抽吸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在TIMI血流分级、心肌染色分级、术后24 h ST段回落>70%比率、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均未改善;4组间出血事件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栓抽吸能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及降低6个月主要复合终点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2例ACS患者根据冠脉介入术中是否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标准治疗组(50例)和替罗非班组(52例),对比两组介入治疗术后梗塞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相关血管支配心肌的Blush分级,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冠脉介入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94.2%:76.0%,P〈O.05),TIMI计帧数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标准治疗组[(21.9±8.7)帧:(30.8±3.6)帧],P〈0.05;而替罗非班组心肌Blush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75.0%:32.0%,P〈0.01)。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发生率高于标准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国产替罗非班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已确诊的ACS患者PCI术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PCI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观察2组30d发生的复合终点事件、术后出血事件及血小板情况。结果:给药后30d内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血运再重建等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死率替罗非班组有下降趋势(3.85%∶11.54%)。血小板减少、出血事件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出血。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可安全用于ACS的介入治疗中,且可能降低30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84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高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常规冠脉内注射的治疗组(42例)和出现无复流、慢血流时替罗非班冠脉内注射的对照组(42例).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比较PCI术前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出血情况.结果 PCI术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冠脉灌注(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 3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TFC、TMPG 2~3级比例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比较,治疗组总体要高于对照组.结论 急诊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STEMI时,替罗非班常规冠脉内注射可改善冠状动脉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不能降低30 d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非主要的出血并发症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半剂量替罗非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3例老年STEMI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观察组)和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TIMI血流、心电图ST段回落〉5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术后4周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结果观察组TIMI 3级血流、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发生率及LVEF高于对照组,心肌酶达峰时间和LVDd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老年STEMI有效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刘庆  张新金  李建美 《山东医药》2012,52(16):77-79
目的评估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防治无复流现象的作用以及安全性。方法 11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级别、24 h肌钙蛋白T(CTnT)水平、24 h及30 d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出血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96.8%和88.9%,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3.2%和11.1%,P均<0.05。替罗非班组24 h CTn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ACS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并改善无复流现象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替罗非班静脉应用组(n=35)与常规治疗组(n=35),疗程36小时,终点事件是36h和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死亡、新发心梗、顽固心肌缺血)。结果36h及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发生率,受试组低于对照组(36h:2.9%vs22.9%,30天:5.7%vs35.7%,P<0.001),替罗非班组肌钙蛋白T(cTnT)峰值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ACS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并能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PCI中简化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价值。方法选择行急诊直接PCI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57例和对照组48例。替罗非班组接受简化应用替罗非班方案(术前、术后使用,术中不使用),对照组不使用。分析2组的基线资料、即刻手术成功率、肌钙蛋白、出血和血小板减少情况,观察住院和随访3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30 d LVEF。结果 2组患者均急诊直接PCI成功。替罗非班组冠状动脉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明显优于对照组,24 h肌钙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2组患者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30 dLVEF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PCI简化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9月—2010年9月确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4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替罗非班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及术后静脉输注替罗非班0.15μg/(kg.min)持续36h~48h。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术。观察两组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无复流或慢血流、TIMI帧计数,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盐酸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TIMI血流改善,盐酸替罗非班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1),分别为(56.8±13.3)%vs(51.7±11.4)%。两组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MAC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和左室收缩功能,且不增加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急诊介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文入选住院ACS患者15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替罗非班组(76例),比较两组基础临床资料、介入治疗情况、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和安全性(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和介入治疗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可明显减少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7.6%VS 20.0%)。虽然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出血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是从临床观察看替罗非班确实有增加出血的倾向。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在国人ACS的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中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对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经危险度分层为高危的老年NSTEACS患者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3例,对照组37例,观察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所有入选患者PCI前后血清sCD40L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0d内MACE发生率有所降低(9.5%比18.9%,P〉0.05) 两组大出血发生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替罗非班组轻度出血(10/43)较对照组(7/37)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替罗非班组治疗后血清sCD40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17±1.01μg/L比4.05±0.96μg/L,P〈0.01)。结论替罗非班可降低MACE发生率,在老年NSTEACS患者PCI中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sCD40L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中冠脉内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替罗非班组34例,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普通肝素组30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对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影响,并随访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结果替罗非班组PCI术后慢复流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普通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与普通肝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何兴娜 《山东医药》2009,49(37):63-64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采用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置入冠脉支架的冠心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半剂量替罗非班0.05μg/(kg·min),疗程24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血清肌钙蛋白(cTnT)、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出血并发症、7d复合终点缺血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T段压低改善(P〈0.05),血小板聚集率下降(P〈0.01)。两组血清cTnT、出血并发症及7d复合终点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冠脉支架置人术后患者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能改善其心肌缺血,加强抗血小板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